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能的转换及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运动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这里的大气受热过程应包括大气热量传输过程和大气运动过程。对本条标准的解读应重点把握两个过程和两种运动:①说明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及影响;②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过程;③分析大气的垂直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④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分三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以图文的形式说明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受热升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关于热力环流,

教材阐述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即大气为什么运动?教材指出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且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解了热力环流发生过程中温度、密度、气压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贯穿这部分内容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造成空气密度分布不均,密度不均又造成气压差异,而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在讲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安排了“海陆热力环流” 的案例探究,让学生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昼夜热力环流及海陆间气压、风向的变化。热力环流原理是本节的关键,热力环流既是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的延伸,又是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基础。关于大气的垂直运动,教材没有单独将其列出,考虑到本节知识的结构完整性和后面学习天气的需要,可从前后教材中提炼出大气垂直运动及其影响。关于大气水平运动,教材分两个层次讲述:一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是不同力源作用下风向的变化。对风向变化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其次明确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大气运动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最后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建立平衡的过程,也就解决了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从而解答了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依据课标、教材、教学三者的不同要求及相互关联,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处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两个过程,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过程。第二课时完成两种运动,

即大气的垂直运动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是从前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内容,因为这样处理既分散了难点,又合理分配了教学容量。并且符合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全面到具体的心理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标、教材和教学对象三者的分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不同性质及其特性。(第一课时)

2.利用图表说明太阳辐射能量在太阳、地面、大气、宇宙之间的传输过程及影响。(第

一课时)

3.理解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第一课时)4.绘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认识生活中热力环流案例。(第一课时)

5.理解大气的垂直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水平气压差异、等压面变形、湿度变化等)。(第二课时)

6.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变化)。(第二课时)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一课时)

2.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分析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气温、密度、气压与气流运动的关系,并且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昼夜热力环流及海陆间气压、风向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观察、联系、分析和应用的能力。(第一课时)3.运用物理学中密度、温度及化学中溶解度的原理认识大气的垂直运动过程及其影响。(第二课时)

4. 运用物理力学原理分析大气水平运动过程中不同动力作用下的风向变化。(第二课时)

5.运用所学原理来分析、认识和解释一些天气气候图及自然现象。提升学生培养读图分析能力。(第一、二课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海陆热力环流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及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第一课时)

2.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第一课时)

3. 大气温度、密度、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第二课时)

4.不同动力作用下的风向变化(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动态演示法: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过程等做成多媒体软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研活动,直接感知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利于提升学生解释地理现象,探求地理原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读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达形式,也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本节教学涉及大量图片,有过程图,如大气受热过程图、大气的热力环流

过程图;有成因图,如海陆热力环流、城郊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风向变化等成因图;有示意图,如昼夜温差变化、山顶和山脚气温变化、月表地表温度变化等。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图表进行读图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图上直接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图和风向图,掌握绘图的一些简单方法与技巧。

案例教学法:本节教材涉及的生活实例和案例特别多。如生活现象有:夏季白天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差异,山顶和山脚的气温差异,月表和地表的温度差异。涉及到的案例有海陆热力环流、城郊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以及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变化。案例教学法可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拓宽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依据地图掌握知 识的能力。

2. 注意联系实际,突出个案分析,通过“海陆热力环流” 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讨论 ,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能力

,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 ?善于抓住地理知识间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注意分析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列出相 应的联系式,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内容,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自制教学软件。 教学流程:

3?三个力作用下 的风向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堂教学设计主线流程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结论

一?新课

导入 (4分钟)

1 ?昨天与今天的温

差?

2?山顶与山脚的温 差?

3.月表与地表的温 差?

1 ?联系生活实际, 进入学习情景。 2.说出生活体验, 留下原因悬念。

3 ?思考大气运动 的根本原因。

1 .从学生现实生 活的经历与体验 出发导入。

2 .由近及远从案 例中走入。

3 ?带着疑问学习

导入新课

I.

因果关联

1亠一个力一作用

下 2?两个力作用下 的风向

(3) 山谷风 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因到果

1 ?三种辐射的性质 2?热量传输过程 3.两种作用影响

热力环流过程

全面到具体 1 ?热力环流原理

I

2.热力环流案例 (1) 海陆风 (2) 城市风

大气的垂直运动 T 一厂

引起水平气压差匚 _______

引起等压面变形 引起空气湿度变

I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热力环流 *

附图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知识结构图

教学反思:

1. 改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备课标,用教材”

。依据课标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处

理,解决了很多教师遇到的难题,本节教材三个标题,建议两个课时完成,

第二个标题内容

最多、最难,又不可颠倒,无论放在第一或第二课时,都会引起容量失调。我大胆地对第二 标题进行了分解,解决了这一难题。第一课时完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第二课时完成大气的垂直运动 晴雨、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2. 改过去的“讲授法”为现在的“探究法”教授地理原理,效果突出。运用简单多媒体 动画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总结原理,在活动中应用原理,在游戏互动中强化原理。

3. 改过去的“走进案例”为现在的“既要走进案例,还要走出案例” 。对案例教学采取

由近及远走进案例,再由远及近走出案例。如案例教学的设计。

4. 课堂教学设计简洁,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地理原理教学深入浅出,知识强化手段多 样,师生互动的效果突出,教师的亲和度和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高

涨,踊跃参与到了游戏互动、活动探究、问题解答中,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

5?收获之外也进行了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前和教学开展后,我有意识到了一点探 讨,就是新课程与高考的衔接问题,但还不够深入。老师可以将课上得更加浅显和生动一些, 在课堂教学中多融入些互动环节, 但就这节课的教学模式来看,在提升学生现行高考应试能

力方面,可能还会有些质疑,这种压力可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给我带来更多、

更深的

思考。

附图1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结构

地 面 冷 热 八、、

引起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导致

形成

大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