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基础第26次课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39
微波技术基础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40425Z10课程名称:微波技术基础/ Basic Technology of Microwav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材、教学参考书:1、《微波工程基础》,李宗谦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微波原理与技术》,赵克玉,许福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微波技术基础》,徐锐敏,唐璞编,科学出版社,20094、《微波技术与与微波电路》,范寿康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微波技术基础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广泛应用于当前的通信与广播电视等方面。
本课程主要研究微波的产生、变换、放大、传输、辐射、传播、散射、接收、检测、测量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微波的工程应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微波工程子系统和大系统打下基础,如微波通信、微波遥感、雷达、电子对抗、微波电磁兼容等等。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以路和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微波在各种传输线中的传输规律,包括电磁场理论概述、传输线理论、规则波导理论和平面传输线;在此基础上,介绍微波网络的各种网络参量、微波网络的性质;最后介绍常用微波无源器件及其应用及几个典型的微波系统和微波技术的应用。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上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精炼传统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及对工程问题处理方法的讲述。
将“场”和“路”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在连贯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方面更加突出,注重微波技术基本理论的透彻分析以及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学生对微波的工程应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微波工程子系统和大系统打下基础,使学生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安排实验4个,学时数为8,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一些微波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实验名称及要求如下:1、基本微波测量系统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基本微波元件的作用;掌握驻波测量线的正确使用和用驻波测量线校准晶体检波器特性的方法。
《微波技术基础》复习要求第一章引言1.微波的工作频段2.微波的主要特点第二章微波传输线理论1.微波传输线与低频传输线的对比2.均匀传输线的电报方程(时域形式、频域形式)和波动方程3.已知负载的解型(无损形式)4.传输特性参数:特性阻抗、传播常数、相速、波长5.输入阻抗和反射系数:定义、公式和关系第二章微波传输线理论(续)6.无损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分析7.传输功率(重点),功率容量和效率(一般)8.掌握阻抗圆图和导纳圆图的基本构成原理、圆图的主要特性(圆图作题不要求)9.阻抗匹配:三种阻抗匹配问题(重点)、阻抗匹配方法及其特点(一般)10.时域分析方法:时空图解法第三章金属规则波导1.规则波导的纵向场法公式(TE和TM)、波动方程和边界条件、波型分类等。
2.矩形波导:场的求解过程、下标含义和范围、场结构简易绘制方法的原理、传输特性(三种波长、截止条件、简并概念、主模、相速和群速、波阻抗等)3.圆波导:纵向场的求解形式、下标含义和范围,三种主要模式的基本特点第三章金属规则波导(续)4.同轴线:主模的特性、设计原则5.激励与耦合的主要方法和举例6.损耗问题:导体损耗(微扰思想)、介质损耗和消失波衰减第四章微波集成传输线1.增量电感法:基本思想和物理解释、解题方法2.对称耦合传输线的奇偶模分析:对称耦合传输线的奇偶模分解(场特性)奇偶模分析的主要特点奇偶模分析的主要结果(偶模阻抗、奇模阻抗、K等参数的关系)第五章介质波导1.介质波导的工作原理:H平面波和E平面波以及独立方程组;两种平面波的反射系数;全反射、全折射的形成条件及其证明;两种基本波型(表面波和辐射模)。
2.圆形介质波导:主要工作模式和主模、截止条件和含义相速度特性第五章介质波导(续)3.平板介质波导:TE和TM的色散方程、基本模式的对称场分布、路的求解方法4.矩形介质波导:EDC方法与马氏方法的主要区别EDC方法的求解(分区、拉伸方向、电场与介质交界面的关系、波阻抗、横向谐振条件、有效介电常数等)第六章微波谐振器1.微波谐振器的基本特性:三个特性;基本参数(谐振波长和品质因数,p值的选取范围)2.金属波导谐振器:矩形谐振腔(波动方程和边界条件、纵向场法公式、下标的含义和范围、主模等)圆形谐振腔(下标的含义和范围、主模、模式图、虚假模式及其定义等)第六章微波谐振器(续)3.传输线谐振腔:横向谐振条件4.非传输线谐振腔(一般)5.谐振腔的微扰理论:基本公式介质微扰(重点是有损情况)腔壁微扰(谐振频率与储能变化的关系)第七章微波网络基础1.微波网络与低频网络的主要不同2.网络阻抗和反射系数与损耗、储能的关系3.[Z]和[Y]的定义、元素含义和主要性质4.[S]的定义、元素含义和主要性质5.[A]和[T]的定义、元素含义和主要性质。
《微波技术基础》课程复习知识要点(2008版)第一章 “微波技术基础引论”知识要点本学期采用自编的精品课程教案。
本章内容是全书的核心,一方面强调了微波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各类应用,同时也给出了贯穿全书的主线,需要重点阅读。
在背景知识介绍方面虽然已经拓展了非常多,较为详细的给出了微波的工作波段、特点及其应用等传统内容,应用知识大体概括到2008年初。
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应用是非常难在一本书中完整描述的。
建议同学们采用关键词(Key Word ),利用通用搜索引擎,时刻关注微波、射频、微纳技术等最新发展动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看看微波在现代无线和移动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含RFID )、卫星定位、宇航技术、遥感遥测等方面的应用,不要局限于本书的描述。
(Microwaves have widespread use inclass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rom long-distance broadcasts to short-distance signals within a computer chip. Like all forms of light, microwaves, even those guided by the wires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consist of discrete photons ….. NATURE| Vol 449|20 September 2007)1在理论方面,本章的在导行波的分类的基础上推导了导行系统传播满足的基本方程,对传输体系做出了分类、分析了特点及应用(TE 、TM 、TEM )和基本求解方法,给出了导行系统、导行波、导波场满足的方程;(Halmholtz Eq 、横纵关系)、本征值---纵向场法、非本征值---标量位函数法(TEM )。
{要求重点了解概念、线条性思维,能够用掌握的背景知识回答实际问题,比如考虑一下如按如下的份类,RFID 涉及那些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呢?遥感如何?宇航技术设计那些微波应用?军事、民用又有哪些?提高微波工作频率的好处及实现方法?微波的工作窗口如何?}1.微波的定义 把波长从1米到1毫米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微波。
橹电场的爲斯足理及徽茨方咨…教案教师所在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网中心教师姓名:乔耀军课程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授课学院:国际学院授课班级: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07B01, 07B02, 07B03班授课题目: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散度方程1.教学目的:1)了解高斯定理及散度方程的推导过程;2)理解高斯定理及散度方程的物理意义;3)掌握利用高斯定理求解具有对称性的场分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内容及过程:1)通过复习在大学物理中学过的库伦定律、叠加原理、和电场强度的内容,使学生能回顾起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
(10分钟)库伦定律:是最基本的试验定律,咯册厲描述真空中2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2个电荷的带电量成正比。
电荷1对电荷2的作用力的方向由电荷1指向电荷2。
强调:库伦力的实际方向还要结合两个电荷带电量的代数符号;勺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如果不是真空,就用相应介质的介电常数£来代替爲=s俱“R;库伦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4兀匕• R-形式上相同,二者都是自然界中基本的试验定律。
(板书:在黑板的左侧上边写出库伦定律公式)。
叠加原理:实验定律,离散电荷丘连续电荷恥蛊J執库伦定律给出了2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描述出一个电荷对置于其周围的另外一个电荷有力的作用。
但是,这个力是如何(Howto )作用的?(板书:在库伦定律边上写出How to?)引入场的概念,是通过“场”来作用的,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那么一个电荷对置于其周围的另外的带电体有多大(How much )的作用力?(板书写上How much?)人们定义了一个新的场量:电场强度: Electro - static force F on test charge qTest Charge q(板书:把此公式写到库伦力的下面),电场场强度等于单位电荷受到的电场力。
真空中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耳。
(板书:把此公式写到电场强度公式的下面)。
2349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基础.doc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基础课程代码:2349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由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二部分组成,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信及电子技术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从宏观角度理解工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微波基本概念和应用技术。
本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场论的基本知识掌握电磁场的基本理论掌握电磁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传输线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常用波导的传播基本特性理解微波网络理论和元器件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运用数学工具较多。
相比较而言,电磁场与电磁波部分偏重理论,是本课程学习基础。
微波技术部分偏重应用。
自学过程中应按大纲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切实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习应遵循从抽象内容中挖掘出具体内涵步骤。
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与电子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应在修完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本课后进行学习。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理论后续课程:天线理论与技术,第一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场论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电磁场与电磁波部分的数学和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矢量场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场量特性的梯度、散度、旋度基本概念和应用。
具体地,学生务必认真学习,应掌握场的基本概念,特别是矢量场基本概念,标量场的方向导数和梯度,矢量场的通量和散度,矢量场的环量和旋度。
了解格林(Green)定理和亥姆霍兹(Helmholtz)定理。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矢量场的通量和散度(重点)识记:矢量场的通量和散度的概念,通量线理解:矢量场的通量和散度的数学表达式和涵义应用:矢量场的通量源问题矢量场的环量和旋度(重点)识记:矢量场的环量和旋度的概念理解:矢量场的环量和旋度的数学表达式和涵义应用:矢量场的旋涡源问题标量场的方向导数和梯度(次重点)识记:标量场的方向导数和梯度度的概念理解:标量场的方向导数和梯度数学表达式及其关系应用:梯度可描述场量特性问题场量的定义和分类(一般)识记:场量的概念、场量的分类理解:场量的表示和数学描述应用:标量场和矢量场宏观电磁现象的基本实验定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静态场理论基础。
课程详情:微波技术基础(64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梁昌洪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微波技术基础”简介“微波技术基础”课程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早已闻名的精品课程。
60年代初在我校毕德显教授的有力指导和系统策划下,出现了蒋同泽的《长线》和吕海寰的《超高频技术》,这是全国最早的同类教材,对多所高校均有大的影响,只是当时军校的原因,没有正式出版。
文革结束后,廖承恩编写的《微波技术基础》一直是国内多所高校引用和执教的教材。
1988年梁昌洪的《计算微波》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同时实践的需要也希望把微波集成电路的进展,网络的统一思想,计算机的应用以及CAI的先进手段融入教学。
90年代后期根据上述思想,推出了《简明微波》作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目前的“微波技术基础”是电子信息专业微波方向学生的骨干课程,其讲授的内容涵盖了微波技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信息量大。
为该课程配套的电子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微波实验室和国家电工电子基地条件优良,实验设备从传统微波实验的测量线到现代的网络分析仪一应俱全,并建设了微波技术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有效的工程实际经验的训练。
总的来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微波技术基础”在长期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总结起来主要有:(1)现代性在内容、方法讲述和实施等环节都要体现跟上时代的潮流。
在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通信等学科的发展,引入微波集成电路,光纤、开腔等实践需求的领域和内容;在方法上复频率法,统一传输线理论,特性阻抗的微扰理论等等,都是梁昌洪教授和同事们在教学科研结合上的创新体会;讲述和实施的CAI和虚拟实验使教材的现代性有所增色。
(2)简明性本课程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上狠下功夫,使内容尽量集中于发展主线,脉络清晰,在教学上强调。
统一性传输线和波导的统一;圆波导和矩形波导的统一;网络理论对于微波技术基础的主线统一。
主题性在本课程执教过程中,大胆实施分讲制,每一讲都有一个主题,有一个“戏核”,每5-6讲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脉络一个系统,整个课程有一条主线,即把网络方法和场论方法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