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381.72 KB
  • 文档页数:2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1兴奋沿着肌膜传导至横管系统,激活肌膜及横管膜上的L型Ca2+通道
3.阈下反应subthreshold response:对非可兴奋性细胞通电,内向的通电引起膜的去极化,外向的通电引起膜的超极化,去极化通电时,随着电流强度增加,去极化程度若超过阈值,按全或无法则产生动作电位,但在阈下的情况,同一强度通电所形成的去极化和超极化,则可发现去极化大于超极化,此时两者之差称为阈下反应
Chapter 2细胞的兴奋
1.膜电位membranepotential:通常指以膜相隔的两溶液之前产生的电位差
2.静息膜电位restingmembrane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对K+通透性一般大于其他离子,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
生理功能:①低电阻通道,将众多细胞在电学上联系起来;②参与细胞分化、生长于发育的过程;③缓冲毒性化学物质的毒害作用;④具有代谢偶联的作用
3.电传递:双向传递、速度快、不易受影响,结构基础是间隙连接构成的电突触
4.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之间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将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兴奋传递给骨骼肌细胞
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不应期的前期,检验刺激强度增大到任何强度都不能引发动作电位,这个时期兴奋性趋于0,叫做绝对不应期,与动作电位的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结束的时程有关
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不应期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兴奋前的水平,叫做相对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程关系不大
6.定向突触:指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仅作用于范围极为局限的突触后间隙,如经典的化学突触和神经骨骼肌接头等
非定向突触:指一些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可扩散到附近范围较广的细胞间隙,如自主神经末梢对心肌和平滑肌的神经支配
7.量子释放理论:除了视网膜感光细胞和一小部分释放脂溶性递质(前列腺素、NO)的细胞外,几乎所有神经元都遵循量子释放的规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会使突触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增大,引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阻碍EPSP的发生或突触后膜呈现超极化的IPSP
11.神经递质必须具备的条件
1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
2能储存于小泡内不被酶降解,神经冲动到达能释放
被动反应:由于膜电容的存在,膜电位在通电和断电时的反应均是指数过程,电刺激引起的上述电位变化完全遵从电学原理,叫做电紧张电位,通常也称为被动反应
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引发动作电位需要达到的最低膜电位
潜伏期latency:从刺激开始到引发动作电位,即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所需的时间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迅速、精确、短暂
5.反馈:控制部分发出信息调节受控部分活动,而受控部分也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根据反馈信号调节增益,对受控部分进行精细调节
6.前馈:有经验、完备的控制方式,与反馈相对
Chapter 1生物膜对物质的通透和转运
1.隔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细胞膜结构的阻碍使得细胞区分出内外以及各种膜结构为主的细胞器,细胞内产生了各种相对隔离的亚区,各亚区的细胞内环境在物质成分、理化性质上可以有很大差别,是细胞完成各种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前提
3.调节regulation:实现内环境稳态的基本途径,在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情况时,或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体内一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后使机体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和外界环境变化,也可使被扰乱的内环境重新得到恢复,这种过程即为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分级电位:刺激大,反应大;刺激小,反应小
局部反应:衰减传导,有限范围内进行作用
电紧张性传导:不影响其他通道开放
总和特性
4.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足够大刺激的时候,产生了幅度大、迅速的膜电位变化,这个快速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就是一次动作电位
初期,Na+电导↑,正向增;后来,K+电导↑,正向减、超极化
全或无反应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在包含绝对不应期和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在内的时期给以实验性的检验刺激,无论是否能够引发被刺激细胞本身发生主动反应,都不能引发心肌组织产生可传播兴奋
超常期:在不应期后的一段时期内,低于原来阈强度的刺激有时也会引发兴奋,这段时期叫做超常期
低常期:有的细胞在超常期之后兴奋性又比正常稍低,叫做低常期
有机磷农药一次AChE活性,Ach在肌接头局部大量积聚,产生中毒症状,骨骼肌痉挛性收缩
9.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去极化,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迅速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通过触发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开闭或者激活与第二信使系统偶联的其他膜受体,改变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电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eg水通道、离子通道
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primary(直接以ATP为能源)&secondary(与另一种物质顺电化学梯度转运偶联)
胞吞endocytosis,胞吐exocytosis
7.起搏细胞动作电位
1T型钙通道Ica,T
环式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If
无快钠通道、无瞬时外向钾通道
20期:缓慢去极化期,没有钠通道,缓慢去极化,激活Ica,L
3期:Ica,L失活,IK激活
4期:If激活,称为去极化因素,随后Ica,T被激活,去极化速率增加
Chapter 3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1.传导:电信号在细胞膜上的传播
超射overshoot:快速去极化到0时膜电位并不停止,而是继续反极化内正外负
主动反应:动作电位发生后,膜电位不再遵从纯电学原理被动变化,因此电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过程被称为主动反应
全或无法则all-or-none:根据是否达到阈电位,动作电位要么不发生,要么发生,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达到最大幅度
不应期refractoryperiod:当两刺激间隔时间较短时,检验刺激如果与兴奋前的阈刺激相同,通常不能引发动作电位,说明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胞兴奋性降低,这段时间即为不应期
14.G蛋白偶联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1α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瞳孔开大肌、胃肠及膀胱括约肌、泌尿生殖器的平滑肌、肝等
2α2受体:主要分布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以及血管等处的突触后膜
3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以及肾的球旁细胞中
4β2受体:分布在血管平滑肌、细支气管平滑肌、膀胱平滑肌、子宫平滑肌、骨骼肌和肝中
8.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通道开放→Ca2+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和接头前膜融合→Ach量子式释放到接头间隙→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EPP)→Ach被AchE分解江形成小终板电位mEPP
筒箭毒和α-银环蛇毒特异性阻断nAChR,使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丧失,骨骼肌松弛
KA
3离子通道型GABA受体: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之一
4离子通道型甘氨酸受体:甘氨酸是一种最简单的氨基酸,是由脊髓和脑干中某些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受体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与甘氨酸结合后,能够激活特异性Cl-通道开放,参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快速的抑制性突触及感觉信息的处理
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又称为终板膜,突触后电位又称为终板电位
5.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无特定靶点,效应器能否作用取决于有无相应的受体
内向整流钾通道IK1:内向整流特点,动作电位期间↓,静息电位时恢复
②0期:快速去极化期,Ina被激活,Ca内流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Ina失活,Ito激活,K外流
2期:平台期,Ica,L激活,与Ito失活的速率相仿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Ica,L失活,IK激活
4期:静息期,IK离子通道关闭,钠钾泵的工作使Na+、K+浓度梯度保持稳态
6.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1快钠通道Ina:钠通道不仅在去极化下激活和失活的速率最快,也是激活电位离静息膜电位最近的电压门控通道,因此由钠通道产生的动作电位一般在毫秒左右就可以完成去极化
L型钙通道Ica,L: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关键环节
瞬时外向钾通道Ito
延迟整流钾通道IK: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发挥关键作用
突触后电位是一个局部的电紧张电位,幅度由突触前兴奋的频率和突触的性质决定,不能长距离传播,如果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去极化超过了兴奋的阈值,则突触后细胞产生全或无、可传播的动作电位
10.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等)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会使突触后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大,引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使突触后膜呈现去极化的电位变化,产生EPSP
5β3受体:主要哦分布在脂肪组织中
M型乙酰胆碱受体
1M2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窦房结和房室结、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心肌细胞M2受体与心肌收缩有关
2M1受体:可导致心率下降
3M3受体:主要分布于胃肠道、输尿管的平滑肌和汗腺等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GAGAB受体
多巴胺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组织,是脑内控制运动机能的重要神经递质,和帕金森、精神分裂有关
不应期:快钠通道失活时无法产生下一个动作电位,这也是动作电位不具有总和性的原因
非衰减传导
5.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电流流出细胞,细胞膜静息状态原有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程度增加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电流流入细胞,细胞膜静息状态原有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程度减小
复极化repolarization:内向电流终止,已经去极化的膜电位趋于恢复
生理学复习笔记
Chapter 0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正常生理条件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血浆pH仅在7.35~7.45变动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而是浸润在细胞外液之中,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能作用在后膜上,人为引入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
4存在有使此物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
5外源该分子产生的突触后效应能够被相应突触传递的阻断剂所阻断
12.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主要包括:NO、CO、H2S
13.离子通道型受体
1N型乙酰胆碱受体: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密集的褶皱中分布很多的nAChR,外表面有乙酰胆碱酯酶,能够将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酸
2离子通道型Fra Baidu bibliotek氨酸受体
AMPA:介导谷氨酸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激活后对Na+、K+通透性增加,使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
NMDA:活性受化学信号门控和神经元膜电位去极化双重调节,静息电位水平,即使NMDA激活,由于Mg2+的电压依赖性阻滞作用,也不能产生PSP,只有膜电位去极化,Mg2+才会解离下来,产生PSP;NMDA对Ca2+的通透性大,钙调节一些离子通道的开启状态并能影响基因表达,反复激活NMDA受体是神经系统高级功能,如长时程记忆和学习的基础
传递:信号在细胞之间的传播
信号转导:信号在细胞内信使分子之间的转换
2.间隙连接gapjunction:细胞间通讯连接的主要方式之一,相邻细胞间的连接处有2~3nm的间隙,可以在细胞间形成电偶联和代谢偶联,介导细胞通讯,分布广泛,是构成电突触的结构基础
降低细胞pH或升高Ca2+均可以降低间隙连接的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