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的政治抒情时间开始了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题型:1.填空(15分)2.名词解释(4/20分)3.简答(3/30分4.赏析(15分)5.论述(1/20分)二:知识点:1.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标志---1949年7月全国文代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0年代三大规模文艺批判运动是---《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胜利者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成了唯一高昂的声音。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的直接歌颂上,这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所没有的因素,大约先是抗战环境促使一部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的颂扬,进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间文艺中出现了对地方政权和领袖人物的颂扬;4. 把这种政治抒情诗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胡风创作于1949年底到1951年初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
5.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6.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
7. 茹志娟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
她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的独特的视角: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8.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9.“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创作背景:“双百方针”提出后,它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达叙述人的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主人公是林震。
11. 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属于其最为成熟的作品。
在艺术造诣上几乎超过了他以前任何小说。
此部分请结合教材P67—71自学,重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含义、渊源、实质、特征及两位代表诗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一、“政治抒情诗”1、含义:广义上说,十七年的诗歌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全都可以纳入政治抒情诗的范畴。
但这里还是将政治抒情诗作狭义的理解,强调这一诗歌体式内容与当时政治理念的直接联系。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
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
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
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
比如,郭沫若正是在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新华颂》,胡风也是在1949年底到1951年初创作了《时间开始了》。
前者以中国、人民、阶级、专政、中共、领袖这些直白的政治语汇构建了一首政治抒情诗;后者则通过政协会议、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三个重大历史场面,象征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的开始。
2、历史渊源从艺术渊源上说,此时对政治抒情诗作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就有着浪漫派风格的诗风;有崇尚宏伟的一脉,如郭沫若等的作品。
当然,更直接的承继是30年代的“左联”诗歌,和艾青等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
蒋光慈、殷夫等的诗歌创作,往往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的政治时间和历史场景作题材,表达他们的体验、感受或歌颂、赞美之情。
而且作为抒情主体,他们所表达的也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而是联系着一个阶级或阶层,是站在一个政治群体的立场上说话。
这些有别于一般抒情诗的特殊的抒情要素,经过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又与朗诵诗所要求的直抒胸臆、朗朗上口和富于鼓动性等诸多特征结合起来,奠定了“政治抒情诗”的最初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基调。
二是受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革命诗人的诗歌影响(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实政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直接的参照。
其名言“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帜”,也被热衷于“政治抒情诗”写作的一部分中国诗人标举为创作宣言。
当代文学的定义当代文学的定义传统定义: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迄今为止还在发展着的文学)时间局限:以1949年为时间点来划分现、当代文学,新中国成立,政治意味并不能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
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把台港澳文学排除在外。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发展概况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二分法(四分法)1949—1976: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a:1978—1985:“解冻”时期文学b:1985—至今:文学的“无名化”阶段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从新中国文学的封闭和一体化,到新时期文学的开放和多元化。
一:新中国文学如何会从五四新文学开放、多元的格局,逐步走向封闭和一体;二:新时期文学如何打破封闭、一体,逐步走向开放。
第一次文代会(1949.7)领导人周恩来、毛泽东、朱德讲话重要报告: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文艺》“主要的目的”是“共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组织”,这是将“五四”以来分散的作家个人自由写作纳入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文学有别于“现代文学”的重要区分。
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实现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者的成绩与经验;确立了以延安文艺模式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力;确立了文学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成立了文联、作协等文学组织建国后三次文艺批判运动1.武训传批判内容及性质1951投降主义;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污蔑农民革命;掩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美化封建统治。
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武训传》批判与新中国文学斗争模式的建立2.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1954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1953~1955 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革张晶赵小琪摘要: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也再一次将中国政治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催发了这一独特文化圈层内部权力关系的重大变革。
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回顾三十年间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内性别、身份、空间等结构网络中权力关系的变革,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抒情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模式和理想框架,呈现了更加宽泛和自由的文化追求。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抒情诗性别政治身份政治空间政治作者简介:张晶,女,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赵小琪,男,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权力关系无处不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兼具鲜明政治色彩和艺术审美特质的政治抒情诗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个时代权力关系竞相争夺、相互较量的力的场所。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也再一次将中国政治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催发了这一独特文化圈层内部权力关系的重大变革。
因此,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回顾三十年间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内性别、身份、空间等结构网络中权力关系的变革,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抒情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模式和理想框架,呈现了更加宽泛和自由的文化追求。
一、性别政治的变革在权力场域中,性别早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意义,而成为一个颇具政治色彩和权力机制的范畴。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性别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
换言之,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
”1[1]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革首先就在性别政治的子场域中有所反映。
在中国五六十年代延续的那些渲染着时代激情和英雄崇拜的政治抒情诗里,我们几乎听不到任何女性特征的抒情声音,也感受不到抒情主体在性别属性上的丝毫差异,完全被整齐划一的时代口号和空洞激昂的政治标语所淹没。
改革开放前政治抒情诗中抒情声音的性别表现与当时中国社会性别政治的现状是一致的。
《时间开始了》异质元素分析从创作形式上来分析,胡风在写作中采用了他最喜爱的自由新体诗。
当时,以顺口溜或新格律为基础的“民歌体”极度盛行,而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自由体新诗,却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受到排斥。
胡风不敢公开论争,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做抗争。
当时文学作品的方向受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影响,文艺出现了几种对弹词、唱本章回体小说的回归,另有标于口号式的文学的流行方向。
胡风不仅以自由新体诗的形式来表示对这两种文学样式的反抗,并且《时间开始了》此诗中也处处渗透着胡风先生的反抗的创作理念。
就创作理念和内容而言,全诗从整体上,从表层意义上来看,属于政治抒情诗,并且是带着强烈的对新政权的欢呼写著的诗篇。
而当我们观其写作时的处境,便可重新挖掘这看似汹涌澎湃的情怀背后,浮现的是作者不敢直言的申辩和反抗,当时胡风先生的文艺理念被认为是“以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观点去曲解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基本原则方针”,从而受到批判。
在理论角度及现实批判的压力下,胡风先生无法为自己辩护,于是用夸张的热情歌颂毛泽东,歌颂新的政权,其实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与时代的同一性,而这仅仅是因为知识分子迫于生存,无奈地在某些方面极力追求同现实政治路线的一致性,但属于知识分子的傲骨和不屈也被巧妙地附着在诗句中,这是压抑着得知识分子,内心沉痛却无声的辩白。
以诗句分析来解剖作者的理念:1、“我是海,要容纳应该容纳的一切,能澄清应该澄清的一切。
”其中蕴藏着一种期望,一声辩白。
期望统治当局能有如海一般的包容性,容许不同的文艺理念的存在更有一句无法表白的委屈,对于自己受到的批判,渴望得到澄清。
2、“他劝告它们跟着前进,他命令他们跟着他们前进”、“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罢”,“新生的“表示愿意顺从的,而在”讲话“中提出的知识分子要统一思想,转变立场,文艺发展的途径是与工农兵相结合,这一类温和中糅杂进命令的口吻,不断地警醒知识分子文艺理念必须与政治路线相一致。
李季政治抒情诗意象特色广义上说,十七年的诗歌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全都可以纳入政治抒情诗的范畴。
但这里还是将政治抒情诗作狭义的理解,强调这一诗歌体式内容与当时政治理念的直接联系。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
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
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
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
比如,郭沫若正是在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新华颂》,胡风也是在1949年底到1951年初创作了《时间开始了》。
前者以中国、人民、阶级、专政、中共、领袖这些直白的政治语汇构建了一首政治抒情诗;后者则通过政协会议、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三个重大历史场面,象征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的开始。
贺敬之在为《郭小川诗选》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论述了十七年中国政治抒情诗的诗学:“作为社会主义的新诗歌,郭小川向它提供的足以表明其根本特征的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按照诗的规律来写和按照人民利益来写相一致。
诗人的‘自我’和人民的‘大我’相结合。
‘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
诗人和战士的统一。
”政治抒情诗以歌颂新的国家形态、表现新的思想观念和抒写当时的重大事件为主要内容。
对政治抒情诗内容的最高评价往往是说它表现了时代精神。
对政治抒情诗人的最高评价则多是称之为“战士和诗人”。
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1950)、邵燕祥的《我爱我们的土地》(1954)、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七首组诗(1955)、贺敬之的《放声歌唱》(1956)、《雷锋之歌》(1963)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政治抒情诗。
贺敬之和郭小川则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抒情诗人。
人教版山东临沂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 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C: 北京人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D: 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答案】A【解答】略第2题.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发展农业休养生息这些内容是哪一皇帝在位时期的措施()A: 秦始皇B: 汉武帝C: 汉高祖D: 光武帝【答案】C【解答】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故选C。
第3题.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B: 西汉C: 东晋D: 西晋【答案】D【解答】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西晋。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第4题.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描述的是()A: 大运河B: 都江堰C: 灵渠D: 赵州桥【答案】A【解答】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描述的是大运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A符合题意。
第5题.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交往非常频繁。
日本向中国来的人员主要包括()①留学僧②留学生③遣唐使④节度使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作者: 赵金钟
作者机构: 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信阳;464000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58页
主题词: 政治抒情诗;胡风;毛泽东;欢乐颂;袁水拍;“实”与“虚”;建国前后;情绪体验;主观精神;成熟期
摘要: 《时间开始了》是胡风建国初期最重要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它的出现客观上把新中国政治抒情诗的成熟期提前了几年。
考察当代政治抒情诗不把它算在内是不客观的。
由于胡风太沉溺于生活素材以及文艺界对他的过火批判等原因,致使这部气势恢宏的诗作也存在着粘于题材表象与“缺页”的缺憾。
历史与激情——对当代政治抒情诗的话语分析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随着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历史的主题,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便变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直接,以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直到70年代末,当代诗歌少有不带有政治色彩的,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并表现社会生活,在取材时集中1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内容,或直接表现具体的政治事件,或通过不同的生活侧面表现社会普遍的政治情绪,并以政治标准评判作品的价值大小,成为相当长的时期中主要的诗歌潮流。
很显然,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诗歌主潮的诗体,非政治抒情诗莫属。
如果我们在新的历史高度将这些诗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类型来考察并分析其规律性的话,我们则能得到全新的启悟与感受。
作为20世纪中国左翼文化思潮在诗歌实践中的直接成果,政治抒情诗的出现最早可以溯源到20年代瞿秋白的《赤潮曲》、蒋光慈的《血祭》,30年代殷夫的《我们》、田间的《给战斗者》,40年代何其芳的《毛泽东》等都是这一诗体的早期名篇。
但是政治抒情诗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则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
这是由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非同寻常的兴盛所导致的。
1949年底到1950初,胡风创作了交响乐式的政治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1950年石方禹发表《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有邵燕祥的《我爱我们的土地》,1955年郭小川写下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共7首)组诗,1956年贺敬之发表《放声歌唱》等,这都是轰动一时的政治抒情诗名篇,对当代诗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为代表,除了普遍性的政治主题和题材的鲜明的社会性、政治性之外,迄今为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已经不再是以往诗歌作品中的富有独特个性的诗人自己,而往往是一个人民或阶级代言人的“大我”(“我们”)。
而这,恰恰是政治抒情诗最本质的特征。
那么,这种明显抛弃抒情诗以往的2艺术经验和对独特性的要求,以抽象的“大我”(“我们”)所进行的创作,无疑“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情绪高度政治化的结果”(洪子诚语)。
时间开始了:一部时代的欢乐颂它不仅是诗也是一股音乐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请到了诗人、文化评论人叶匡政先生,为我们解读被称为“开国绝唱”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时间开始了》。
叶匡政:各位网友大家好!主持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时间开始了”,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激情诗人胡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两个月来,心里面的一股音乐,发出了最强音,达到了甜美的高峰”。
胡风心里面的这“一股音乐”,就是后来化成撼人心魄的被称为“开国的绝唱”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时间开始了》。
叶老师,我们知道《时间开始了》一共有4600余行,为当代颂歌开创了先河,包括哪些章节?叶匡政:首先我要说,今天我们来回顾胡风这个长诗非常有价值,因为胡风无论是对中国当代史还是对于文学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对他知道的非常少。
那么按照我的了解,当代诗人对他的了解也很少,对他的评论很少,很多诗人可能只知道胡风这个名字,对于他写过哪些作品,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说的什么了解很少。
我们很多当代文学史教材中对这些诗很多是处于忽视状态,好像只有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教材里面对他有专门的介绍。
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来回顾这种时代应该是意义深远的。
这首诗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是《欢乐颂》,题记写的是1949年9月,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现场,但是从他诗里面,他说的3万人这个数字,其实文史家认为7月1日在先农坛举行的庆祝共产党生日的会议,当时有3万干部参加了,胡风也参加了,回来以后当时现场人很多,他回来很兴奋。
那么这个章节当时发表在人民日报,按他日记里面的说法,发表的时间大概是1949年11月20号,这是第一个章节。
第二个章节叫《光荣赞》,献给的是当时的劳动妇女,中间写了很多工人和农民的代表,这诗里面有很长的篇幅回顾他母亲整个一生非常苦难的历史,尤其是写他母亲的章节是非常感人的。
第三节《青春曲》,由5首写过少年儿童的诗组成,写的相对比较晚,当时没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