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体式多样,风格各异。
让我们从源头出发,顺流而下,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
《诗经》和《楚辞》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淮左名都)》。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手法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词人姜夔及其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2)分析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或某座城市的情感。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字词默写、典故理解、诗句鉴赏等方面。
《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师生谈感悟,并板书词题和作者。
投放情景式填空出示需要探究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题目出示练习:《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链接网络资料,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反思授课中的得与失,成与败。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音乐,并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两生白板展示,其他学生做在学案上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在听写本上完成练习诵读文字,赏析图片,感悟主旨作业写在阅读笔记上课堂小结1、学生利用搜索工具进行前置预习,老师在放手给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学生也在自由中竞出了效率。
2、利用播放音乐进行铺陈渲染,利用形象得体的画面给学生直观性的体验,在音画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望,让学生对古今扬州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种图文并茂、音画结合、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直观,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幻灯片演示软件、电子白板和投影仪,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4、眼、脑、口、手动的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及课堂知识由具体到规律的总结,实现了教学的深度。
总之,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它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突出生动优美的“语文味儿“,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激起阅读兴趣,让学生的收益更大,更利于学生的进步提升。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慢词特点;比较鉴赏本课的两首宋词。
2.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3.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词眼“空城”,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介绍扬州,导入新课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李白有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文人的情怀和游兴。
在词人姜夔生活的南宋,扬州城又有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到《扬州慢》里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让学生感受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为学生理解诗歌中扬州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了解词人及创作背景。
2.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常自己谱曲,所以词牌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3.思考:序言交代了什么内容?哪个字奠定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明确:(1)交代了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写作原因和内容(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其曲),主旨(黍离之悲)。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黍离之悲”深刻地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指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体会作品感情;赏析序言内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初品词作,诵听结合1.全班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指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这是一首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作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
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熟悉姜夔及其代表作品《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了解《扬州慢》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领悟其意境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唐诗宋词选读》及其他相关资料;•PPT演示;•板书设计。
学生:•文艺类杂志;•电脑或手机。
三、教学过程1. 大意欣赏•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呈现《扬州慢》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大意欣赏;•解释生词。
2. 讲解背景•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向学生介绍姜夔;•分析《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文学特色•围绕诗歌体裁、语言特点、艺术表现等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扬州慢》的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韵律、押韵、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其文学语言风格的理解。
4. 感悟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领悟《扬州慢》的意境;•通过对技巧运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姜夔通过《扬州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认识。
5.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扬州慢》的感受和理解,撰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表达风格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课文的价值和意义;•检查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完成作文《扬州慢》的作者姜夔及其代表作品的调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点评一篇同学的作文并加以修改。
2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新课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
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写作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作者介绍】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
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父死,流寓湘、鄂间。
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
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
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4-2《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悠悠扬州路,凄凄黍离情——《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熟读并背诵本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以乐衬哀等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深沉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词作传达的黍离之悲,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以乐衬哀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黍离之悲的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识。
【教学难点】从扬州的今昔变化中,深刻体会黍离之悲、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扬州富庶甲天下。
"历代文人墨客是这么描绘它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意思是倘若天下的明月有三分可爱,那么扬州就占去了两分。
表现出了扬州月色的动人。
而“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则表现出扬州城街市的繁华与人们的悠闲自在。
宋代词人姜夔也曾写过一首描写扬州的著名词作,它就是《扬州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走进扬州,并思考姜夔笔下的扬州与前人眼中的扬州有何不同吧!1.作者简介——艺术全才姜夔姜夔通晓音律,能够自摆歌词,又能谱写新的曲调,本词正是姜夔的自度曲。
姜夔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在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方面,无不精通。
那么词人为何要为扬州度一曲《扬州慢》呢?让我们一起从小序中寻找答案。
学习任务一:溯源品味黍离之悲1.朗读小序并思考小序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
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三、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谄媚逢迎。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
四、题目解读“扬州慢”,词牌名。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篇幅都比较长。
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扬州慢》教案(梁芳)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3、把握词中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
4、领会词的思想情感——黍离之悲。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情感,领会其中蕴含的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在今昔对比,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中领会深蕴其中的悲情。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探究,点拨课时: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语安史之乱中,杜甫曾经漫步曲江头,发出了“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这样沉痛的感慨;四百年后,姜夔来到了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路上,又怎样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叹呢?二、作者简介姜夔(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
南宋词人。
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成年后出游扬州、江淮、苏州、杭州等地。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浪迹江湖,布衣终身。
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
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属婉约派,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
其词以健笔写柔情,意境高远,空灵高旷,音韵和美,风格清俊峭拔,自成一家。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三、写作背景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四、朗诵,读准字音。
《扬州慢》优秀教案设计2篇《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一:黍离之悲与艺术赏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精准理解《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字词含义、典故出处及文化内涵,如“淮左”“竹西”“过春风十里”“黍离之悲”等,准确流畅翻译词作,把握基本文意。
熟练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包括词牌格式、押韵规律、平仄安排等,深入理解其与词的情感表达、节奏韵律的内在关联,体会词在形式上的音乐美与结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从初读时的字音校准、节奏划分,到精读时的情感体悟、意境营造,再到美读时的风格彰显、韵味传达,深刻感受词的韵律节奏与情感变化,提升朗读技巧与语感。
运用意象分析、典故解读、对比联想等方法,深度剖析词中的意象组合、意境营造及用典深意,如“废池乔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意象所蕴含的荒凉孤寂,“黍离之悲”典故所承载的家国兴亡之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与文学审美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切体会姜夔在词中抒发的黍离之悲、今昔之感,感受其对历史兴衰、家国命运的深沉忧思与悲悯情怀,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承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国家繁荣稳定的珍视之情,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当代社会发展与个人使命担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腻解读词中描绘扬州昔日繁华与如今荒凉破败的鲜明对比,从城市风貌、人文景观、市井生活等多角度剖析变化细节,如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热闹与如今“尽荠麦青青”的荒芜,深刻理解对比手法对强化黍离之悲主题的关键作用。
精准把握词中的情感脉络,从开篇对名都的慕名向往,到目睹荒凉后的震惊、沉痛,再到结尾的无奈叹息、悲怆感慨,梳理词人情感的细腻变化与层次推进,体会黍离之悲的深沉复杂。
深入赏析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精妙自然的用典技巧、空灵悠远的意境营造等,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简洁语言勾勒出清冷孤寂意境,用典“黍离之悲”不着痕迹融入情感,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鉴赏能力。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课题《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学习的一直都是唐诗宋词。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呢?就是中国的古诗词里描写月亮的诗句特多。
就有许多诗句描写了月亮,想想看,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月亮,这颗孤独的地球卫星,千百年来见证了人间的一切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她已经成了人类永恒的朋友,情感寄托的对象。
在中国,古往今来悲月颂月怀月的诗文真是不计其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月文化。
那么,有谁知道,被称之为“中国的月亮城”的是哪座城市呢?(扬州)扬州的月亮是扬州的一道独特风景,古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占了天下2/3的月色,今天我们一起去沐浴一下中国月亮城的银辉。
不过,不是现在的扬州,而是跟着姜夔这个导游一起去神游八百多年前的扬州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语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
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词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掌握了一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仍然不够娴熟。
所以对于诗歌鉴赏,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另外这首词写于南宋时期,年代久远,学生对其作者了解比较少,理解词意比较困难。
【课标要求】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了解姜夔及文学常识。
拓展性目标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挑战性目标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难点: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
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文化内涵。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情感的抒发。
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了解《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探讨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3 诗歌文化内涵解读:探讨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3.2 诗歌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3 诗歌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引导学生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4.2 学生理解度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分析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诗歌分析和解读方面的能力,包括对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姜夔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朗读:安排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扬州慢》的基本情节和诗意;•学生能够领会《扬州慢》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底蕴;•学生能够了解唐宋词的特点及其流传与发展。
1.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内所学的文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文学文化分析;•学生能够运用课外所学语言文字技能进行文学文化阐释。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扬州慢》的主题意境;•掌握唐宋词的基本特点。
2.2 教学难点•感知《扬州慢》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唐代“扬州派”诗词的文学风格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本课诗词主题《扬州慢》,并提问学生对南京和扬州的文化印象。
3.2 讲授3.2.1《扬州慢》介绍《扬州慢》是唐代文学家姜夔所作,描写的是人物想念乡土的情感。
本诗以阳春白雪、江南春色作为写景的背景,深刻表达了闲适、自由、宁静、恬淡的生活境界。
诗中的“扬州”,不仅是地域的标志,更是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开放、多元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
3.2.2唐宋词的特点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与诗歌并称唐宋文学的两大主流。
唐宋词言简意赅,情感真挚,体现出多元而宽广的文化背景,它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无可替代。
3.3 操作3.3.1分组阅读将全文分为数段,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他们自行阅读和理解本诗的每个部分,并找出精彩的段落。
3.3.2个人梳理让学生个人梳理课文,思考和总结学习的成果,并写下自己的文学感悟和阐释。
3.4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唐代“扬州派”诗词的文化风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思辨技能,增强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这首词以扬州为题材,上片写扬州繁华,下片怀古伤今,寄托了词人对昔日盛世的无限怀念和对时代的深沉思考。
作品语言清丽婉约,音韵和谐,意象形象生动,抒情与叙事结合,深刻表现了词人博大精深的家国情怀。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悟词的意境美的同时,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思考个人与国家、当下与历史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质疑,渴望探索未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但部分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能力不足,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够深入。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音韵美,在讨论分享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同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要重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将抽象意象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词所构建的意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掌握词的字词内涵,理解词的整体意思。
(2)把握词中意象的象征寓意,品析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比较,理解作品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思想。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通过情境再现,在讨论分享中提升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2)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树立使命担当。
【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品析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2.赏析词的意象,体味"雨打芭蕉""暗淡轻黄"等意象营造的凄婉意境。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
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
解读上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扬州依旧吗?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
明确:战争
4、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
看: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闻:清角吹寒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
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
1、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明确:“惊”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2、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3、昔人已去,现实依然,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
明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
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
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精彩句段默写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