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分析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04.33 KB
- 文档页数:1
持续泵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护理体会【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持续泵注生长抑素作为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同时也存在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的风险。
本文从生长抑素治疗作用、低血糖反应危害、护理措施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护理体会和经验总结,并提出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
通过对护理的重要性进行思考,未来研究可以更深入探讨如何改进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
总结表明,加强对低血糖反应的认识和护理措施,对提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持续泵注生长抑素、急性胰腺炎、低血糖反应、护理体会、护理措施、预防、研究、重要性、经验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常见于消化内科的急诊常见疾病之一。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医院的急诊门诊和病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呕吐、发热、心动过速等症状,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持续泵注生长抑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控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胰岛素分泌造成的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有望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护士在护理患者使用持续泵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过程中,要加强对低血糖反应的监测和保护,做好护理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糖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持续泵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护理体会。
通过对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危害、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以及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策略,降低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中对于低血糖反应的认识,强调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总结。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服务,实现医护合作的良好互动,共同努力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保驾护航。
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作者:曹俊岭李宏范秀荣付鹏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8期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抑制糖元分解和糖异生而降低血糖,临床上主要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细胞内缺钾的治疗。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和治疗方案的逐步成熟,胰岛素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使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发生也相应增多。
轻微的不良反应能引起患者的局部不适,而严重者甚至导致意识障碍或死亡,因此,减少胰岛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现就近年来在临床上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概述如下。
低血糖反应为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种原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胰岛素的应用剂量过大;混合胰岛素治疗时比例不恰当或预混制剂使用前未充分摇匀;注射胰岛素后未正常进食;高糖毒性纠正后胰岛素未及时减量:运动量增加;同时应用某些能增强胰岛素作用的非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磺胺类、β-受体阻滞剂、水杨酸制剂等:女性月经前期,妊娠早期、分娩后;患者同时合并甲减、肝、肾功能不全等疾患;过度消瘦的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薄,皮下注射深而变成肌内注射;饮酒等。
当不良反应发生时病人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悸、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冷汗及手足震颤。
脑部症状:精神不集中;思维、言语迟钝、头晕视物不清、焦虑不安、步态不稳、有些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如狂躁、易怒、幻觉、表情特异等,若低血糖程度加重,可出现神志不清、肌肉颤动,最后导致昏迷、惊厥等。
有时由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因药物吸收缓慢,血糖是逐渐下降的,肾上腺素增多的反应轻而缓,病人可无自觉症状,一开始即为精神异常表现,这是因脑细胞缺糖导致大脑皮层功能障碍所致,病情较长且合并有植物神经病变者,当出现低血糖时无低血糖表现,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最强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低血糖症状出现。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措施文章目录*一、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措施*二、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有哪些*三、胰岛素治疗的几点建议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措施1、胰岛素治疗的心理护理针对各种心理问题,我们为患者介绍了胰岛素泵的特性,详述了有关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已证明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胰岛素泵还避免了每日多次皮下注射之痛苦,使工作、生活更轻松自由。
我们向患者讲解并演示了有关泵的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机器发生报警后的应急处理和需要考虑的实际生活问题。
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患者及其家属逐步消除了各种疑虑。
2、胰岛素治疗的的家庭护理携带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一般在医院经过短期治疗护理后,带泵出院即进入漫长的家庭治疗护理期。
为了确保患者在家里安全有效的治疗,我们要求住院期间患者家属必须来院两次以上,接受胰岛素泵相关知识教育3~4小时,教育内容为:胰岛素泵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报警后的处理措施。
快速血糖测定法。
皮肤感染对这类患者的危害性及简单的皮肤护理措施。
3、胰岛素治疗要合理运动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该合理安排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带来许多健康方面的益处,如改善血脂、血压、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如果安排不好饮食、运动及胰岛素治疗之间的关系,反而会导致患者血糖大幅度波动,如在胰岛素剂量不变的情况下,进食过少或运动过多,容易发生低血糖;进食过多或运动过少,胰岛素作用就不够,又会发生高血糖。
因此,每日运动的时间及运动的强度应相对固定,同时选择在进餐后1-3小时运动,运动前常规测血糖,若血糖低于5.6mmol/l,应注意加餐。
如果患者进行高强度运动,反而出现运动后高血糖,可能还需要追加胰岛素。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有哪些其实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因为胰岛素是本身就所有的,只是在本身所有的不够用的状态下,借助外来的胰岛素而已,它不像毒品,毒品是本身所没有,依靠外来才可以。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及治疗针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症状及病因,加强糖尿病知识教育,早期预防、及时诊断、正确治疗,降低低血糖的损害,改善和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糖尿病;低血糖;病因分析;预防治疗近年来随着胰岛素的临床广泛应用,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增加,约为24.5%,严重的低血糖症的发生率为0.5%[1],I型糖尿病患者中无意识的低血糖发生率约为25%,其中至少有4%死于低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远大于高血糖,高血糖风险以年计,低血糖风险以秒计(E)[2] 。
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老年、肾功能减退、严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造成患者心里恐惧,影响血糖的有效控制。
因此加强对糖尿病低血糖的认识、预防、治疗,对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发展,减少低血糖的危害有重要意义。
1 糖尿病低血糖的诊断对于非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低血糖的标准为小于2.8mmol/L。
而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值≤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3]。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及血糖的下降速率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
不典型症状也可能以口唇麻木感、夜间多梦、情绪烦躁或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为表现。
夜间低血糖常常难以发现和及时处理,也有些患者常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2糖尿病低血糖的病因分析2.1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胰島素治疗中发生低血糖主要见于:①胰岛素剂量过大:见于胰岛素剂型及种类选择或抽取剂量错误;②运动:糖尿病患者在运动量过大时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而导致运动后低血糖,尤其当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有关的肌肉附近部位时,还可明显促进胰岛素吸收;③进食不当: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并没有按时饮食或饮食量较少,从而造成低血糖发生;④其他:注射部分环境发生变化。
患者注射胰岛素后采用热水浴能够有效的促进胰岛素的吸收;合并肾功能不全。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胰岛素灭活清除能力较弱,造成肾糖原异生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众多患者在实际救治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低血糖反应,对于患者的治疗成效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我国医疗领域对此问题也非常的关注,并且加强了研究力度,希望找寻有效的措施对此不良情况进行预防,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救治成效,避免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导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饮食等众多方面。
本文就是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对策引言: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人们饮食习惯的转变,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提升。
身体健康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糖尿病治疗成效也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
对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医疗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不良问题,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成效,其中较为鲜明的就是低血糖反应问题。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文以我国某医院接收的48名糖尿病患者为例,这些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都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32岁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超过60岁的糖尿病患者有38人,患病时间在1到18年。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8名患者中,已经应用胰岛素的有36人,口服降低血糖药物的有12人。
(二)诱发因素存在诱因38例,其中未按时进食者16例,感染6例,腹泻4例,服用降糖药过量4例,大量饮酒5例,剧烈运动3例。
(三)临床表现及发作时间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即发生低血糖,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即心慌、出汗、饥饿、无力、手颤、视力模糊、面色苍白等(32例);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即头昏、头痛、定向力下降、言语不清、神志模糊、口角歪斜及四肢无力者8例,昏睡4例,昏迷2例。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可能使全天血糖变化情况与正常人一样,但通过精心的护理使血糖波动尽可能接近正常,使患者逐渐地掌握自己病情变化和治疗规律,了解治疗的注意事项,现将胰岛素治疗的护理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2008年8月~2009年3月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19~68岁,平均51.2岁;1型糖尿病患者21例,2型糖尿病患者65例。
糖尿患者给药护理胰岛素有多种制剂:①超短效胰岛素: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皮下注射后吸收迅速,起效时间10分钟作用时间30~45分钟,持续时间为2~4小时;②短效胰岛素:为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20~30分钟,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持续时间5~8小时;③中效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1.5~4小时,作用高峰时间6~10小时,持续时间12~24小时;④混胰岛素:为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照不同比例预先混合得到的胰岛素;⑤长效胰岛素:用于皮下注射起效时间30分钟,无明显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
其中超短效胰岛素作为单晶体,注射后吸收速度很快,皮下注射后随时可以进餐,可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的等候,以及由于延误或忘记进餐而造成的低血糖事件。
注射胰岛素患者的指导:①在进行糖尿病教育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具体情况,如患者对病情的了解,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自我血糖监测的方式以及注射胰岛素的技能等。
首先需要了解注射者是谁,是患者还是家属,做到因人施教。
叮嘱患者在胰岛素注射前准备好食物或点心。
一般先由护士为患者做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演示,并给予详细的指导,然后让患者或家属进行操作,给予监督并指出其操作过程中正确和错误的地方,直到操作者完全掌握注射方法。
②确定患者胰岛素注射方案时,需参考患者对食物的喜好、饮食和运动计划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
③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应该继续遵守饮食计划,避免误餐或漏餐。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不良反应表现分析摘要:目的探析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1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组15例和B组15例,A组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B组给予联合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4%,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B组患者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不良反应表现发现,联合用药对于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好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不良反应;表现分析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日益挑剔和精细,致使糖尿病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升高,临床中对于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大幅度提升。
目前,临床中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式是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但胰岛素治疗常常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产生较多较为复杂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患者安全,安全用药,本研究将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1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胰岛素治疗对于糖尿病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如下相关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1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
其中,A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为(46.42±9.50)岁;B组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平均年龄为(46.19±9.35)岁。
所有患者均为Ⅱ型糖尿病患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无重大脏器类疾病;②无相关药物过敏;③具有自理能力;④患者自愿并自愿签署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