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45.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图中ae 为珠港澳大桥上四段l10m 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若汽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b 段的时间为t ,则通过ce 段的时间为A .tB 2tC .(22)tD .2) t【答案】C【解析】【详解】 设汽车的加速度为a ,经历bc 段、ce 段的时间分别为t 1、t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有:212ab x at =, 211()2ac x a t t =+,2121()2ae x a t t t =++,解得:22()2t t =,故C 正确,A 、B 、D 错误;故选C 。
2.一质点在连续的6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最后一个2s 内位移为3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 2B .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m/sC .质点第2s 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D .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6m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位移差公式x 3-x 1=2aT 2可求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 末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详解】A 项:设第一个2s 内的位移为x 1,第三个2s 内,即最后1个2s 内的位移为x 3,根据x 3-x 1=2aT 2得加速度a=3m/s 2,故A 正确;B 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3221x x x x -=-,解得:224x m =,所以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24122m m ss =,故B 错误; C 项:第1s 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v 1=6m/s ,则第2s 末速度为v=v 1+at=6+3×1m/s=9m/s,故C 错误;D 项:在第1s 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221116131 4.522x v t at m =-=⨯-⨯⨯=,故D 错误.故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 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3.一个物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比较该物体在减速运动的倒数第3 m 、倒数第2 m 、最后1 m 内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经历的时间之比是1:2:3B .平均速度之比是3:2:1C .平均速度之比是)1:1:D .平均速度之比是):1:1 【答案】D【解析】【详解】将物体所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知,经历的时间之比是):1:1,A 错误;平均速度公式为x v t =,x 都是1m ,则得,平均速度之比与时间成反比,则有平均速度之比是):1:1+,D 正确BC 错误.4.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于2017年6月26日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动车匀减速进站时,小明站在站台上,发现连续两节动车车厢经过自己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2s 和t 2=4s ,动车每节车厢长L=25m ,则动车进站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2512m/s 2 B .2120m/s 2 C .2m/s 2 D .357m/s 2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连续两节车厢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112.5/L v m s t ==;226.25/L v m s t ==,根据121222t t v v a ⎛⎫=++ ⎪⎝⎭解得a=2512m/s 2,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的应用,即匀变速直线的物体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联系运动公式解答.5.一辆列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间的间隙忽略不计。
高考物理 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所示,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后到达最高点e .已知ab =bd =6m ,bc =1m ,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s ,设小球经b 、c 时的速度分别为v b 、v c ,则( )A .a =1m/s 2B .v c =3m/sC .v b =2m/sD .从d 到e 所用时间为3s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由题,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s ,根据推论得知,c 点的速度等于ad 间的平均速度,则有:12m/s 3m/s 222c ac cd v t +===⨯,ac 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17m/s 3.5m/s 2ac v t ===,cd 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25m/s 2.5m/s 2cd v t ===,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210.5m/s v v a t-==,A 错误,B 正确。
C.由222b c v v a bc -=()得,v b =10m/s 。
故C 错误。
D. 设c 到e 的时间为T ,则v c =aT ,得T =6s 。
则从d 到e 所用时间为4s ,选项D 错误。
2.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四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 O 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四个木块(即D 位置)时速度恰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子弹从O 运动到D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B .子弹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变化量v A -v O =v B -v A =vC -v B =vD -v C 相同 C .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D .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1:::2.【答案】C 【解析】 【详解】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运动的结论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小于中间位置时的速度;故A 错误;由于子弹的速度越来越小,故穿过每一块木块的时间不相等,故速度的差值不相等;故B 错误;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v 2=2ax 可知,通过CBAO 的速度之比为:1:::2;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故C 正确;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给x=at 2可知,反向通过各木块用时之比为1:(-1):(-):(2-);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2-):(-):(-1):1;故D 错误;故选C 。
高考物理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易错题含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所示,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后到达最高点e .已知ab =bd =6m ,bc =1m ,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s ,设小球经b 、c 时的速度分别为v b 、v c ,则( )A .a =1m/s 2B .v c =3m/sC .v b =2m/sD .从d 到e 所用时间为3s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由题,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s ,根据推论得知,c 点的速度等于ad 间的平均速度,则有:12m/s 3m/s 222c ac cd v t +===⨯,ac 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17m/s 3.5m/s 2ac v t ===,cd 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25m/s 2.5m/s 2cd v t ===,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210.5m/s v v a t-==,A 错误,B 正确。
C.由222b c v v a bc -=()得,v b =10m/s 。
故C 错误。
D. 设c 到e 的时间为T ,则v c =aT ,得T =6s 。
则从d 到e 所用时间为4s ,选项D 错误。
2.如图所示,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四点,已知经过ab 、bc 和cd 三段所用时间之比为3:2:1,通过ab 和cd 位移分别为x 1和x 2,则bc 位移为:( )A .122x x + B .1254x x + C .122129x x + D .条件不足,无法求解【答案】B 【解析】 【详解】设质点经过ab 、bc 和cd 三段所用时间分别为3t 、2t 和t ,设各段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s 1、s 2、s 3、s 4、s 5和s 6, 由题可得:x 1=s 1+s 2+s 3;x 2=s 6…①设bc 段的位移为x ,则:x =s 4+s 5…②根据公式:△x =aT 2,则:(x +x 2)-x 1=()()24561239s s s s s s at ++-++=…③同时,由于:s 2-s 1=s 3-s 2,所以得:s 1+s 3=2s 2…④结合①④可得:x 1=s 1+s 2+s 3=3s 2…⑤而:2624s s at -=,即:21243x x at -=…⑥ 联立③⑥可得:x =1254x x + A. 122x x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 错误; B. 1254x x +,与结论相符,选项B 正确; C.122129x x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 错误; D. 条件不足,无法求解,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 错误。
精选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附答案解析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6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最后一个2s 内位移为3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 2 B .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m/sC .质点第2s 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D .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6m【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位移差公式x 3-x 1=2aT 2可求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 末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 【详解】A 项:设第一个2s 内的位移为x 1,第三个2s 内,即最后1个2s 内的位移为x 3,根据x 3-x 1=2aT 2得加速度a=3m/s 2,故A 正确;B 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3221x x x x -=-,解得:224x m =,所以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24122mm ss =,故B 错误;C 项:第1s 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v 1=6m/s ,则第2s 末速度为v=v 1+at=6+3×1m/s=9m/s,故C 错误;D 项:在第1s 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221116131 4.522x v t at m =-=⨯-⨯⨯=,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 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2.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自光滑斜面的底端a 点上滑,最远可达b 点,e 为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体由a 到b 的总时间为0t ,则它从a 到e 所用的时间为( )A .021t 2()B .02t 2C .021t -()D .022t 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采用逆向思维,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eb 和ab 的时间之比,求出e 到b 的时间,从而得出a 到e 的时间. 采用逆向思维,根据22011122ab be x at x at ==,,因为e 为ab 的中点,则1022t t =,可知a 到e 的时间为()200022222t t t t -=-=,D 正确.3.如图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 、B 之间的距离l 1=3 m ,B 、C 之间的距离l 2=4 m .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A .34 m B .43m C .825mD .258m 【答案】D 【解析】 【详解】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通过O 、A 之间的距离l 的时间为t ,通过l 1、l 2每段位移的时间都是T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l =12at 2 l +l 1=12a (t +T )2 l +l 1+l 2=12a (t +2T )2l 2-l 1=aT 2联立解得l =258m . A.34m ,选项A 不符合题意; B. 43m ,选项B 不符合题意;C. 825m,选项C不符合题意;D. 258m,选项D符合题意;4.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 =1:2:3:…下面有三种说法:①相应的运动距离之比一定是s1:s2:s3:…=1:4:9: …②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一定是s1:s2:s3:…=1:3:5: …③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差值一定是△s=aT2,其中T为相同的时间间隔.以上说法正确与否,有( ).A.都是正确的B.只有②③正确C.都是不正确的D.只有③正确【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连续相等时间相应的运动距离之比才是s1:s2:s3:…=1:4:9…,①错误;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才是s1:s2:s3:…=1:3:5:…,②错误;初速度为v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1:2:3:…,即第1s 秒内的位移则第2s内位移第3s内的位移故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差值故③正确;故选D.5.如图,a、b、c、d为光滑斜面上的四个点。
历年高考物理易错题汇编-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所示,一物块从一光滑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顶端O 点无初速释放后,先后通过P 、Q 、N 三点,已知物块从P 点运动到Q 点与从Q 点运动到N 点所用的时间相等,且PQ 长度为3m ,QN 长度为4m ,则由上述数据可以求出OP 的长度为( )A .2mB .mC .mD .3m【答案】C 【解析】 【分析】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量,即,结合Q 的速度等于PN 段的平均速度,求出Q 的速度,再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OQ 的距离,结合PQ 距离求出OP 长度;【详解】设相等的时间为t ,加速度为a , 由:,得加速度:Q 点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PN 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则OQ 间的距离:则OP 长度为:,故ABD 错误,C 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量,即。
2.如图所示,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四点,已知经过ab 、bc 和cd 三段所用时间之比为3:2:1,通过ab 和cd 位移分别为x 1和x 2,则bc 位移为:( )A .122x x + B .1254x x + C .122129x x + D .条件不足,无法求解【答案】B 【解析】 【详解】设质点经过ab 、bc 和cd 三段所用时间分别为3t 、2t 和t ,设各段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s 1、s 2、s 3、s 4、s 5和s 6, 由题可得:x 1=s 1+s 2+s 3;x 2=s 6…①设bc 段的位移为x ,则:x =s 4+s 5…②根据公式:△x =aT 2,则:(x +x 2)-x 1=()()24561239s s s s s s at ++-++=…③同时,由于:s 2-s 1=s 3-s 2,所以得:s 1+s 3=2s 2…④结合①④可得:x 1=s 1+s 2+s 3=3s 2…⑤而:2624s s at -=,即:21243x x at -=…⑥ 联立③⑥可得:x =1254x x + A. 122x x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 错误; B. 1254x x +,与结论相符,选项B 正确; C.122129x x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 错误; D. 条件不足,无法求解,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 错误。
高考物理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4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第二个2s 内位移为1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在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4m/s B .质点在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s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m/s 2 D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6m/s 2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又给出了两段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我们能够联想到运动学中的两个重要推论:2X aT =V 与02v vv +=;从而可以计算出加速度a 与第一个2s 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运用运动学基本规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2X aT =V 可得()216122m a -=⨯,21/a m s =,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16/v m s =,此速度等于该阶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 s ,A 选项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0v v at =+,带入第1s 末的速度与加速度,可得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8/m s ,B 选项错误.故选C . 【点睛】解决运动学的问题时,除了要能熟练使用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外,还要加强对运动学中重要推论的理解和使用.有些运动学问题用推论解决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一个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发生 3 段位移,在这 3 段位移中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1 s ,2 s,3 s ,这 3 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 3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为( ) A .1∶8∶27;1∶2∶3 B .1∶8∶27;1∶4∶9 C .1∶2∶3;1∶1∶1 D .1∶3∶5;1∶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212x at =可得物体通过的第一段位移为:211122a x a =⨯=; 又前3s 的位移减去前1s 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22211(12)1422x a a a =⨯+-⨯=; 又前6s 的位移减去前3s 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22311(123)(12)13.522x a a a =⨯++-⨯+=; 故x 1:x 2:x 3=1:8:27 在第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111x v t =,在第二段位移的平均速度222x v t =,在第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333x v t =,故123::1:4:9v v v =;故选B . 【点睛】本题求解第二段和第三段位移的方法十分重要,要注意学习和积累,并能灵活应用.3.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四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 O 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四个木块(即D 位置)时速度恰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子弹从O 运动到D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B .子弹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变化量v A -v O =v B -v A =vC -v B =vD -v C 相同 C .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D .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1:::2.【答案】C 【解析】 【详解】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运动的结论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小于中间位置时的速度;故A 错误;由于子弹的速度越来越小,故穿过每一块木块的时间不相等,故速度的差值不相等;故B 错误;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v 2=2ax 可知,通过CBAO 的速度之比为:1:::2;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故C 正确;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给x=at 2可知,反向通过各木块用时之比为1:(-1):(-):(2-);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2-):(-):(-1):1;故D 错误;故选C 。
高考物理易错题精选-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4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第二个2s 内位移为1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在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4m/s B .质点在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s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m/s 2 D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6m/s 2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又给出了两段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我们能够联想到运动学中的两个重要推论:2X aT =与02v vv +=;从而可以计算出加速度a 与第一个2s 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运用运动学基本规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2X aT =可得()216122m a -=⨯,21/a m s =,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16/v m s =,此速度等于该阶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 s ,A 选项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0v v at =+,带入第1s 末的速度与加速度,可得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8/m s ,B 选项错误.故选C . 【点睛】解决运动学的问题时,除了要能熟练使用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外,还要加强对运动学中重要推论的理解和使用.有些运动学问题用推论解决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 ,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B .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是C .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D .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时间中点、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相关计算,代入公式计算【详解】A.全程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B.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C.若末速度为,则,,中间位置的速度由,对前半程有,对后半程有,联立可得:,故C不符合题意;D.设物体加速度为,到达中间位置用时,则t,,所以,D不符合题意。
高考物理 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6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最后一个2s 内位移为3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 2 B .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m/sC .质点第2s 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D .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6m【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位移差公式x 3-x 1=2aT 2可求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 末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 【详解】A 项:设第一个2s 内的位移为x 1,第三个2s 内,即最后1个2s 内的位移为x 3,根据x 3-x 1=2aT 2得加速度a=3m/s 2,故A 正确;B 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3221x x x x -=-,解得:224x m =,所以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24122mm ss =,故B 错误;C 项:第1s 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v 1=6m/s ,则第2s 末速度为v=v 1+at=6+3×1m/s=9m/s,故C 错误;D 项:在第1s 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221116131 4.522x v t at m =-=⨯-⨯⨯=,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 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2.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四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 O 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四个木块(即D 位置)时速度恰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子弹从O 运动到D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B .子弹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变化量v A -v O =v B -v A =vC -v B =vD -v C 相同 C .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D .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1:::2.【解析】 【详解】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运动的结论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小于中间位置时的速度;故A 错误;由于子弹的速度越来越小,故穿过每一块木块的时间不相等,故速度的差值不相等;故B 错误;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v 2=2ax 可知,通过CBAO 的速度之比为:1:::2;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故C 正确;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给x=at 2可知,反向通过各木块用时之比为1:(-1):(-):(2-);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2-):(-):(-1):1;故D 错误;故选C 。
精选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4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第二个2s 内位移为1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在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4m/s B .质点在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s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m/s 2 D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6m/s 2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又给出了两段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我们能够联想到运动学中的两个重要推论:2X aT =V 与02v vv +=;从而可以计算出加速度a 与第一个2s 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运用运动学基本规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2X aT =V 可得()216122m a -=⨯,21/a m s =,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16/v m s =,此速度等于该阶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 s ,A 选项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0v v at =+,带入第1s 末的速度与加速度,可得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8/m s ,B 选项错误.故选C . 【点睛】解决运动学的问题时,除了要能熟练使用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外,还要加强对运动学中重要推论的理解和使用.有些运动学问题用推论解决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一个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发生 3 段位移,在这 3 段位移中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1 s ,2 s,3 s ,这 3 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 3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为( ) A .1∶8∶27;1∶2∶3 B .1∶8∶27;1∶4∶9 C .1∶2∶3;1∶1∶1 D .1∶3∶5;1∶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212x at =可得物体通过的第一段位移为:211122a x a =⨯=; 又前3s 的位移减去前1s 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22211(12)1422x a a a=⨯+-⨯=; 又前6s 的位移减去前3s 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22311(123)(12)13.522x a a a =⨯++-⨯+=; 故x 1:x 2:x 3=1:8:27 在第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111x v t =,在第二段位移的平均速度222x v t =,在第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333x v t =,故123::1:4:9v v v =;故选B . 【点睛】本题求解第二段和第三段位移的方法十分重要,要注意学习和积累,并能灵活应用.3.图中ae 为珠港澳大桥上四段l10m 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若汽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b 段的时间为t ,则通过ce 段的时间为A .tB 2tC .(22)tD .2) t【答案】C 【解析】 【详解】设汽车的加速度为a ,经历bc 段、ce 段的时间分别为t 1、t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有:212ab x at =, 211()2ac x a t t =+,2121()2ae x a t t t =++,解得:22()2t t =,故C 正确,A 、B 、D 错误;故选C 。
高考物理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易错题及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4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第二个2s 内位移为1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在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4m/s B .质点在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s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m/s 2 D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6m/s 2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又给出了两段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我们能够联想到运动学中的两个重要推论:2X aT =V 与02v vv +=;从而可以计算出加速度a 与第一个2s 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运用运动学基本规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2X aT =V 可得()216122m a -=⨯,21/a m s =,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16/v m s =,此速度等于该阶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 s ,A 选项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0v v at =+,带入第1s 末的速度与加速度,可得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8/m s ,B 选项错误.故选C . 【点睛】解决运动学的问题时,除了要能熟练使用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外,还要加强对运动学中重要推论的理解和使用.有些运动学问题用推论解决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 ,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B .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是C .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D .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时间中点、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相关计算,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A.全程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B.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C.若末速度为,则,,中间位置的速度由,对前半程有,对后半程有,联立可得:,故C不符合题意;D.设物体加速度为,到达中间位置用时,则t,,所以,D不符合题意。
高考物理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易错题含答案解析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质点从O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 、b 、c 、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质点由O 到达各点的时间之比t a :t b :t c :t d =1:2:3:2B .质点通过各点的速率之比v a :v b :v c :v d =1:2:3:2C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v =v bD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dv v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论可知,质点依次通过各等分位移点的速度大小之比为:v a ∶v b ∶v c ∶v d =1∶∶∶2,故选项B 正确;依次到达各位移等分点所用时间之比为:t a ∶t b ∶t c ∶t d =1∶∶∶2,故选项A 正确;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故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论的应用问题,属于中档题.2..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块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穿过第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A .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为B .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为C .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D .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答案】B 【解析】 【详解】采取逆向思维,子弹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得:,故A 错误,B 正确;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在通过相等位移内所用的时间比为:,则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故CD错误。
所以B正确,ACD错误。
3.如图所示,物体自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B、C三点,其中A、B 之间的距离l1=3 m,B、C之间的距离l2=4 m.若物体通过l1、l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之间的距离l等于()A.34m B.43mC.825m D.258m【答案】D【解析】【详解】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通过O、A之间的距离l的时间为t,通过l1、l2每段位移的时间都是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l=12at2l+l1=12a(t+T)2l+l1+l2=12a(t+2T)2l2-l1=aT2联立解得l=258m.A. 34m,选项A不符合题意;B. 43m,选项B不符合题意;C. 825m,选项C不符合题意;D. 258m,选项D符合题意;4.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点,后又滑回至a 点,c是ab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上滑至b所用的时间为t,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物块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与从c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B.物块上滑过程的加速度与下滑过程的加速度等大反向C.物块下滑时从b运动至c所用时间为D.物块上滑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小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答案】C【解析】由b到a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可知,而t bc+t ca=t;解得,A错误C正确;由于小球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故小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相同,均为,方向沿斜面向下,B错误;由于C是位移中点,而不是时间中点,故物块上滑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D错误.5.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5s停止,它在刹车开始后的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为( )A.1:4:9B.3:5:6C.9:4:1D.1:3:5【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逆向思维,把汽车运动视为逆向的匀加速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可求解.【详解】画示意图如图所示,把汽车从A→E的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转换为从E→A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等效处理,由于逆过来前后,加速度相同,故逆过来前后的运动位移、速度时间均具有对称性。
高考物理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易错题含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5s 停止,它在刹车开始后的1s 内、2s 内、3s 内的位移之比为( ) A .1:4:9 B .3:5:6 C .9:4:1 D .1:3:5 【答案】B 【解析】 【分析】利用逆向思维,把汽车运动视为逆向的匀加速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可求解. 【详解】画示意图如图所示,把汽车从A→E 的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转换为从E→A 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等效处理,由于逆过来前后,加速度相同,故逆过来前后的运动位移、速度时间均具有对称性。
所以知汽车在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之比为1:3:5:…,把时间间隔分为0.5 s .所以x DE :x CD :x BC :x AB =1:8:16:24,所以x AB :x AC :x AD =3:5:6.故选项B 正确。
故选B 。
2.如图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 、B 之间的距离1 2.5l m =,B 、C 之间的距离2 3.5l m =.若物体通过1l 、2l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A .0.5mB .10.mC .1.5mD .2.0m【答案】D 【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通过12l l 、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均为T , 则有:126/22B l l v m s T T+==,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2211l l l aT m ∆=-==所以21 2.02Bv l l m a=-=,故D 正确,ABC 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以及推论,并能进行灵活的运用.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开始下落连续的三个1s 的末速度大小之比是1:4:9 B .从开始下落连续的三个1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C .从起点分别下落5m 、10m 、15m 时所对应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2:3D .从起点分别下落5m 、10m 、15m 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32-:()21-:1【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v=gt 可得,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s 末、第2s 末、第3s 末的速度之比为1:2:3,故A 错误;根据h=12gt 2可得,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1s 、前2s 、前3s 的位移之比为1:4:9,故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5,故B 正确;根据v 2=2gh 得从开始运动起下落5m 、从开始运动起下落10m 、从开始运动起下落15m ,对应的速度之比为1:2:3,故C 错误;根据h=12gt 2可得,从开始运动起下落5m 、从开始运动起下落10m 、从开始运动起下落15m ,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故D 错误;故选B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一小球(可视为质点)沿斜面匀加速滑下,依次经过 A 、B 、C 三点,如图所示。
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含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B.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是C.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D.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时间中点、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相关计算,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A.全程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B.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C.若末速度为,则,,中间位置的速度由,对前半程有,对后半程有,联立可得:,故C不符合题意;D.设物体加速度为,到达中间位置用时,则t,,所以,D不符合题意。
【点睛】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公式灵活选择研究阶段、公式可使计算大为简化。
2.如图所示,物体自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B、C三点,其中A、B 之间的距离l1=3 m,B、C之间的距离l2=4 m.若物体通过l1、l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之间的距离l等于()A.34m B.43mC.825m D.258m【答案】D【解析】【详解】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通过O、A之间的距离l的时间为t,通过l1、l2每段位移的时间都是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l=12at2l+l1=12a(t+T)2l+l1+l2=12a(t+2T)2l2-l1=aT2联立解得l=258m.A. 34m,选项A不符合题意;B. 43m,选项B不符合题意;C. 825m,选项C不符合题意;D.258m ,选项D 符合题意;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由静止释放且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所做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 .自由落体运动在第1 s 、第2s 、第3s 内的位移之比是1∶3∶5D .自由落体运动在第1 s 、第2s 、第3s 内的位移之比是1∶4∶9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只在重力作用下②从静止开始.只在重力作用下保证了物体的加速度为g ;从静止开始保证了物体初速度等于零.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即可判断 【详解】因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只在重力作用下②从静止开始。
高考物理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易错题含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B.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是C.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D.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时间中点、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相关计算,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A.全程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B.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C.若末速度为,则,,中间位置的速度由,对前半程有,对后半程有,联立可得:,故C不符合题意;D.设物体加速度为,到达中间位置用时,则t,,所以,D 不符合题意。
【点睛】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公式灵活选择研究阶段、公式可使计算大为简化。
2.如图所示,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四点,已知经过ab 、bc 和cd 三段所用时间之比为3:2:1,通过ab 和cd 位移分别为x 1和x 2,则bc 位移为:( )A .122x x + B .1254x x + C .122129x x + D .条件不足,无法求解【答案】B 【解析】 【详解】设质点经过ab 、bc 和cd 三段所用时间分别为3t 、2t 和t ,设各段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s 1、s 2、s 3、s 4、s 5和s 6, 由题可得:x 1=s 1+s 2+s 3;x 2=s 6…①设bc 段的位移为x ,则:x =s 4+s 5…②根据公式:△x =aT 2,则:(x +x 2)-x 1=()()24561239s s s s s s at ++-++=…③同时,由于:s 2-s 1=s 3-s 2,所以得:s 1+s 3=2s 2…④结合①④可得:x 1=s 1+s 2+s 3=3s 2…⑤而:2624s s at -=,即:21243x x at -=…⑥ 联立③⑥可得:x =1254x x + A. 122x x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 错误; B. 1254x x +,与结论相符,选项B 正确; C.122129x x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 错误; D. 条件不足,无法求解,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 错误。
高考物理易错题精选-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及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B.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是C.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D.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时间中点、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相关计算,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A.全程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B.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C.若末速度为,则,,中间位置的速度由,对前半程有,对后半程有,联立可得:,故C不符合题意;D.设物体加速度为,到达中间位置用时,则t,,所以,D 不符合题意。
【点睛】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公式灵活选择研究阶段、公式可使计算大为简化。
2.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于2017年6月26日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动车匀减速进站时,小明站在站台上,发现连续两节动车车厢经过自己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2s 和t 2=4s ,动车每节车厢长L=25m ,则动车进站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2512m/s 2 B .2120m/s 2 C .2m/s 2 D .357m/s 2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连续两节车厢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112.5/L v m s t ==;226.25/Lv m s t ==,根据121222t t v v a ⎛⎫=++ ⎪⎝⎭解得a=2512m/s 2,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的应用,即匀变速直线的物体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联系运动公式解答.3.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5s 停止,它在刹车开始后的1s 内、2s 内、3s 内的位移之比为( ) A .1:4:9 B .3:5:6 C .9:4:1 D .1:3:5 【答案】B 【解析】 【分析】利用逆向思维,把汽车运动视为逆向的匀加速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可求解. 【详解】画示意图如图所示,把汽车从A→E 的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转换为从E→A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等效处理,由于逆过来前后,加速度相同,故逆过来前后的运动位移、速度时间均具有对称性。
精选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附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个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发生 3 段位移,在这 3 段位移中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1 s ,2 s,3 s ,这 3 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 3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为( ) A .1∶8∶27;1∶2∶3 B .1∶8∶27;1∶4∶9 C .1∶2∶3;1∶1∶1 D .1∶3∶5;1∶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212x at =可得物体通过的第一段位移为:211122a xa =⨯=; 又前3s 的位移减去前1s 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22211(12)1422x a a a =⨯+-⨯=; 又前6s 的位移减去前3s 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22311(123)(12)13.522x a a a =⨯++-⨯+=; 故x 1:x 2:x 3=1:8:27 在第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111x v t =,在第二段位移的平均速度222x v t =, 在第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333x v t =,故123::1:4:9v v v =;故选B . 【点睛】本题求解第二段和第三段位移的方法十分重要,要注意学习和积累,并能灵活应用.2.图中ae 为珠港澳大桥上四段l10m 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若汽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b 段的时间为t ,则通过ce 段的时间为A .tB 2tC .(22)tD .2) t【答案】C【详解】设汽车的加速度为a ,经历bc 段、ce 段的时间分别为t 1、t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有:212ab x at =, 211()2ac x a t t =+,2121()2ae x a t t t =++,解得:22()2t t =-,故C 正确,A 、B 、D 错误;故选C 。
历年高考物理易错题汇编-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6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最后一个2s 内位移为3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 2 B .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m/sC .质点第2s 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D .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6m【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位移差公式x 3-x 1=2aT 2可求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 末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 【详解】A 项:设第一个2s 内的位移为x 1,第三个2s 内,即最后1个2s 内的位移为x 3,根据x 3-x 1=2aT 2得加速度a=3m/s 2,故A 正确;B 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3221x x x x -=-,解得:224x m =,所以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24122mm ss =,故B 错误;C 项:第1s 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v 1=6m/s ,则第2s 末速度为v=v 1+at=6+3×1m/s=9m/s,故C 错误;D 项:在第1s 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221116131 4.522x v t at m =-=⨯-⨯⨯=,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 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2.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四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 O 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四个木块(即D 位置)时速度恰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子弹从O 运动到D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B .子弹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变化量v A -v O =v B -v A =vC -v B =vD -v C 相同 C .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D .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1:::2.【答案】C 【解析】 【详解】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运动的结论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小于中间位置时的速度;故A 错误;由于子弹的速度越来越小,故穿过每一块木块的时间不相等,故速度的差值不相等;故B 错误;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v 2=2ax 可知,通过CBAO 的速度之比为:1:::2;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 o :v A :v B :v C =2:::1;故C 正确;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给x=at 2可知,反向通过各木块用时之比为1:(-1):(-):(2-);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A :t B :t C :t D =(2-):(-):(-1):1;故D 错误;故选C 。
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一质点在连续的4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第二个2s 内位移为1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在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4m/s B .质点在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s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m/s 2 D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6m/s 2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又给出了两段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我们能够联想到运动学中的两个重要推论:2X aT =V 与02v vv +=;从而可以计算出加速度a 与第一个2s 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运用运动学基本规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2X aT =V 可得()216122m a -=⨯,21/a m s =,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16/v m s =,此速度等于该阶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第1s 末的速度大小为6/m s ,A 选项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0v v at =+,带入第1s 末的速度与加速度,可得第2s 末的速度大小为8/m s ,B 选项错误.故选C . 【点睛】解决运动学的问题时,除了要能熟练使用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外,还要加强对运动学中重要推论的理解和使用.有些运动学问题用推论解决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自光滑斜面的底端a 点上滑,最远可达b 点,e 为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体由a 到b 的总时间为0t ,则它从a 到e 所用的时间为( )A .021t 2()B .02t 2C .021t ()D 02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采用逆向思维,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eb 和ab 的时间之比,求出e 到b 的时间,从而得出a 到e 的时间.采用逆向思维,根据22011122ab be x at x at ==,,因为e 为ab 的中点,则102t =,可知a 到e 的时间为(2000222t t t t -=-=,D 正确.3.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通过连续三段路程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3s 、2s 、1s ,则这三段路程之比是( ) A .1:1:1 B .3:6:5 C .9:4:1 D .9:16:11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212x at =得,质点在3s 、5s 内、6s 内的位移之比为9:25:36,则在连续3s 内、2s 内、1s 内的位移之比为9:16:11,故D 正确,A 、B 、C 错误; 故选D 。
【点睛】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分别求出3s 内、5s 内、6s 内的位移之比,从而求出通过连续三段位移之比。
4.一个物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比较该物体在减速运动的倒数第3 m 、倒数第2 m 、最后1 m 内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经历的时间之比是1:2:3 B .平均速度之比是3:2:1C .平均速度之比是)1:1:D .平均速度之比是):1:1【答案】D 【解析】 【详解】将物体所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知,经历的时间之比是):1:1,A 错误;平均速度公式为xv t=,x 都是1m ,则得,平均速度之比与时间成反比,则有平均速度之比是()()32:21:1++,D 正确BC 错误.5.某质点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2/m s ,关于此质点的速度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s 末的速度为4m/sB .在任意1s 内,末速度等于初速度的2倍C .任意1s 内的位移是前1s 内位移的2倍D .任意1s 内的位移比前1s 内的位移增加2m 【答案】D 【解析】根据速度时间关系0v v at =+可知,因不知道初速度,故不能确定2s 末的速度大小,故A 错误;加速度为22/m s 说明单位时间1s 内物体的速度变化2m/s ,而不是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故B 错误;根据2x aT ∆=知任意1s 内的位移比前1s 内位移大2m ,而不是前1s 内位移的2倍,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D.6.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 =1:2:3:…下面有三种说法: ① 相应的运动距离之比一定是s 1:s 2:s 3:…=1:4:9: … ② 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一定是s 1:s 2:s 3:…=1:3:5: … ③ 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差值一定是△s =aT 2,其中T 为相同的时间间隔. 以上说法正确与否,有( ). A .都是正确的 B .只有② ③ 正确 C .都是不正确的 D .只有③ 正确【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连续相等时间相应的运动距离之比才是s 1:s 2:s 3:…=1:4:9…,①错误;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才是s 1:s 2:s 3:…=1:3:5:…,②错误;初速度为v 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1:2:3:…,即第1s 秒内的位移则第2s 内位移第3s 内的位移故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差值故③正确; 故选D .7.如图所示,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
若物体通过AB 和BC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设物体通过AB 、BC 所用时间分别为T ,则B 点的速度为:,根据得:;则:;则:故ABC 错误,D正确;故选D 。
8.某人骑自行车下坡,从某一时刻开始计时,第1秒内通过的位移为2m ,第2秒内通过的位移为4m ,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为6m ,第4秒内通过的位移为8m ,第5秒内通过的位移为10m ,则在这段时间内,骑车人的运动情况 A .不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C .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是2m/s 2D .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不为零,加速度是2m/ s 2 【答案】D 【解析】 【详解】相邻的每秒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不能确定该运动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可能匀加速,可能变加速,故AB 错误.若该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x=aT 2,得2222/2/1x a m s m s TV ==.第一秒内的位移是2m ,由x=v 0t +12at 2,得v 0=1m/s .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D .9.一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1x ,到达A 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2x 到达B 点,则以下判读不正确的是 A .物体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122x x T+ 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122x T C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12x x T - 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2132x x T-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122A x x v T+=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C .根据s 2−s 1=aT 2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12x x a T -=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B 不正确,符合题意。
D .由1221212322B A x x x x x x v v at T T T T+--=+=+= 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0.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经过时间t 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下落全程一半时的速度与落地速度之比是1∶2B .下落前半程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C .下落前半时间段与后半时间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2D .下落3t 和落地前3t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5【答案】D 【解析】 【详解】 A. 根据题意有:22gh v =222hgv '= 可得落地速度:2v gh =下落全程一半时的速度:v gh '=下落全程一半时的速度与落地速度之比是:1:2v v'= 故A 错误;B.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123:::...1:()21:(32):t t t =--⋯半程和后半程的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根据平均速度xv t=,知下落前半程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之比为为:12(:2:1)1v v =+故B 错误。
C. 下落前半程时间段与后半程时间段的位移之比为1:3,根据平均速度xv t=,知平均速度之比为1:3,故C 错误;D. 将整个过程的时间分成3段,则位移之比为1:3:5,所以下落3t 和落地前3t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5,故D 正确。
11.有一串佛珠,穿在一根长1.8 m 的细线上,细线的首尾各固定一个佛珠,中间还有5个佛珠.从最下面的佛珠算起,相邻两个佛珠的距离为5cm 、15 cm 、25 cm 、35 cm 、45 cm 、55 cm ,如图所示.某人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佛珠紧靠水平桌面.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则第2、3、4、5、6、7个佛珠( )A .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B .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相等C .其中的第4个佛珠落到桌面上的速率为3 m/sD.依次落到桌面上的速率关系为1∶∶∶2∶∶【答案】BC【解析】【详解】AB、佛珠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下降的位移之比为1:4:9:16:25:36,根据,知落地的时间之比为1:2:3:4:5:6,则有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相等,故A错误,B正确;C、第4个佛珠距离地面的高度为45cm,则,故C 正确;D、根知,依次落到桌面上的速率关系为1:2:3:4:5:6,故D错误;故选BC。
【点睛】关键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知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些推论。
12.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小球在位置“5”的速度为【答案】BD【解析】【详解】A、若小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而题中,1、2、3、4、5…间的位移之比为,所以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故A错误;B、由于相邻两点间位移之差等于d,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所以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C、由,得:加速度,故C错误;D. 小球在位置“4”的速度等于3、5间的平均速度,则有,小球在位置“5”的速度为,故D正确;故选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