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鼠灾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49
选修5第2章第4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学习目标】掌握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特点、种类、分布及危害。
【学习重点】蝗灾和鼠灾的危害和分布【学习难点】蝗灾的成因【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生物灾害的特点1.种类繁多:病、虫、鼠等多种灾害。
2.灾情严重:________、破坏草原和森林。
3.区域差异大:由于各地的________、生态环境、________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生物灾害的发生、流行以致成灾都有很大的区域差异。
二、我国的虫灾1.我国的害虫主要有________害虫和________害虫两大类。
2.________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严重。
近年来,我国有河北、________、山东、________和新疆等10多个省区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蝗灾。
3.蝗灾的分布:我国蝗区的四个类型(1)滨湖蝗区:分布在________、江苏、________和内蒙古。
(2)沿海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3)内涝蝗区:分布在________、邢台、________,________、德州。
(4)河泛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水系流域。
三、我国主要的鼠灾1.我国有害鼠类的主要危害区(1)喜湿鼠类危害区:华东和________区的全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区的大部,以及________的少数地区。
(2)耐旱鼠类危害区:________区的大部,________的大部以及________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2.农田鼠害和草原鼠害。
我国的农田鼠害十分严重,主要是危害________生长。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西藏天然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大量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的鼠害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鼠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对牧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成为保护西藏天然草原的当务之急。
一、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1. 鼠害种类西藏天然草原主要存在两种鼠害,分别是草地害鼠和田间鼠害。
草地害鼠主要包括飞蝗、草原鼠以及地穴鼠等。
而田间鼠害主要指野生鼠类带来的农田蚁鼠害。
2. 鼠害规模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鼠害规模逐渐扩大,对当地的农田、牧场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农作物和草原植被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3. 鼠害原因鼠害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鼠类繁殖环境得到了提供。
人类活动以及无序的开发利用也为鼠害提供了条件。
二、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危害1. 生态破坏鼠害对西藏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 经济损失鼠害直接影响了牧民们的农田和畜牧业生产。
大量的作物和草地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三、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防控措施1. 早期预警建立鼠害早期预警体系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鼠类数量、活动范围以及饮食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前预知鼠害的发生。
2. 森林防火草原鼠类多是以草地作为食物和住所,而草地往往是由森林环绕的。
加强森林防火,有效控制森林火灾,也是防治草原鼠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生态保护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调控牧畜数量,保持草场的平衡,减少鼠类栖息地的形成。
4. 科学防治推广科学的鼠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通过捕鼠器、网络电子设备等方式,监测鼠类数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也要加强对农作物和粮库的管理,避免鼠类造成的破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西藏天然草原鼠害问题的写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鼠害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本文将探究我国虫灾与鼠灾的形成原因,并从地理教案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
虫灾与鼠灾是我国生态环境中的常见问题,引发了广关注。
了解其形成原因,有助于制定一系列应对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虫灾的形成原因虫灾是指由于病虫害的大量繁殖而导致的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灾害。
我国虫灾主要有蝗灾、森林虫灾和农作物虫灾等不同类型。
那么,虫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呢?1.气候和天气因素气候和天气是影响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干旱气候容易导致一些荒漠性和刺激性虫害大量繁殖,如蝗虫。
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创造各种虫害繁殖的适宜环境,如洪涝、风、雹、霜、冰、雪等极端天气。
2.森林结构和植被我国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结构和植被分布也比较复杂。
这使得一些寄生、食草、花粉、吸蜜等虫害,如松毛虫、毛虫、枯枝病等虫害,得到了较好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3.生态平衡打破针对我国农作物的虫害,很多因素导致了生态平衡被打破,祸患由此而来。
例如,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破坏了土壤和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原有平衡,有害生物滋生快。
另外,人为因素也会导致生态平衡受损,如未能有效采取间作等农业技术手段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鼠灾的形成原因鼠灾是指由于不同类型的老鼠大量繁殖而导致的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灾害。
鼠灾影响较大,不仅影响农业、植物园林、食品公司的生产,而且还会对人类及其家庭、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那么,鼠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呢?1.气候和环境鼠灾的发生与气候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气候变暖有利于老鼠的生存和繁殖,特别是在风景区、城市里存在较多垃圾的情况下,湿润、温度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很容易造成鼠灾的发病。
2.城市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市场上大量售卖的食品和工业设施有助于鼠类生存,建筑物结构和垃圾堆积也成为鼠类的生存场所。
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自然稳定性被打破,由此又增加了鼠害的发生率。
3.防护措施不力在农业生产中,有些农民采取的鼠害预防措施过于简单低效,对老鼠的死亡率也较低。
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学考要求列举虫灾和鼠害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一、我国的虫灾1.虫灾类型(1)农作物害虫:主要有蝗虫、黏虫、稻飞虱、水稻纵卷叶螟等。
(2)森林害虫:主要有松毛虫、松材线虫、杨树蛀干虫、泡桐大袋蛾等。
2.蝗灾(1)发生省区:主要有河北、河南、山东、天津、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市)。
(2)危害: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威胁当地农牧业,使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加速退化。
蝗灾的形成、危害及蝗区的类型1.形成: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暴发性生物灾害,以飞蝗的成灾率最高。
蝗灾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密切,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
下面利用因果联系图分析蝗虫的生长环境。
2.危害: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使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加速退化。
[特别提示]我国灭蝗的措施我国灭蝗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
上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
(4)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有逐年加重趋势,其原因是什么?(5)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从时间上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几乎没有。
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我国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
草原鼠灾形成的原因及生态防控对策。
赤潮与水华的危害。
我国草原主要害鼠大多选择低矮、稀疏的植被环境栖息。
近年来对草原资源的超量利用显著减弱了草原的自然调控功能。
由于我国对畜产品需求持续大幅度增长,加上牧区人口增加、牧民粗放的放养方式未能及时转变等因素使草原的放牧强度普遍过高,加重草场压力,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并且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
退化的草场植被为害鼠种群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不合理的放牧是诱发鼠灾的重要原因,而鼠害的发生又进一步加速了草原的沙化和荒漠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九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开展有“围栏育草”和调整放牧时间为主要措施的害鼠治理。
实践表明,育草和治鼠的协调效益显著。
根据当地主要害鼠的生理生态、栖息环境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以示范形式推广。
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以灾害回避策略为主,结合草场轮牧制度,控制草场载畜量,适当延长禁牧时间等技术措施控制鼠害的发生。
把防治鼠害与畜牧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生态调控的观念从草原持续利用的整体效益出发。
协调鼠一畜一草之间的关系。
不断强化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控功能。
二、赤潮和水华的危害
1.赤潮和水华能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大量减少,破坏水产资源。
2.赤潮和水华可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丧失饮用价值和娱乐价值。
3.赤潮和水华可造成营养物质的循环存在,使得水体难以自净。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虫灾和鼠灾屡屡发生,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要想有效防治虫灾和鼠灾,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虫灾和鼠灾的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对我国各个地区的虫灾与鼠灾特点进行详细的探讨和研究。
一、华北地区的虫灾与鼠灾特点华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粮仓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也是虫灾和鼠灾频发的地区。
其中,河北省是此地区虫灾和鼠灾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河北省虫灾和鼠灾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鼠灾十分严重:河北省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耕地比较集中和肥沃的地区之一,这也给鼠类提供了养殖和栖息的天堂。
另外,河北省北部还有较大的森林、山岭和草原,是鼠类繁殖的理想场所。
因此,河北省的鼠灾非常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2.白蚁泛滥:河北省地处北方,夏季温度高,而且气候干燥,很容易滋生白蚁。
白蚁进入房屋和建筑物内部,会破坏家具、建筑材料等,不仅影响居住环境,还会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二、华东地区的虫灾与鼠灾特点华东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但也存在着虫灾和鼠灾的问题。
主要特点如下:1.病虫害严重: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比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病虫害比较严重。
其中,江苏省的稻虫和烟青虫严重危害作物的生长。
2.鼠灾比较严重:由于该地区的水网密布,又常年有大量垃圾堆积,给老鼠和其它害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江苏省的老鼠数量比较多,对农业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华南地区的虫灾与鼠灾特点华南地区是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也是虫灾和鼠灾的重要发生地。
主要特点如下:1.烟蚜泛滥:由于气候湿热,有利于烟蚜的繁殖。
广东省的烟农每年都要面对烟蚜的困扰,而且抗虫手段有限,给烟农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很大影响。
2.蚂蚁和老鼠数量巨大:由于华南地区热带气候、生物种类多样,蚂蚁和老鼠数量常年都呈上升趋势。
广东省的蚂蚁和老鼠数量大,对农田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一、草原鼠害的严重性1. 资源损害严重草原鼠害会大量损害草原植被,破坏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影响牧草的生长和质量,降低牧草的产量,导致牲畜生态环境和草原资源的浪费。
2. 农牧业损失巨大草原鼠害对农牧业产生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不仅造成牧草和农作物的减产,还会造成农业机械设备的损坏,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巨大负担。
3. 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鼠害带来的严重破坏,会导致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降低了草原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加剧了草原退化和水源减少的问题。
4. 传染病传播草原鼠害不仅直接损害了农牧业的生产,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和牲畜的健康造成威胁。
草原鼠类动物可能携带鼠疫、狂犬病等传染病,给人畜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二、草原鼠害的防治对策1. 加强科学研究针对草原鼠害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草原鼠害的生态习性和繁殖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2. 完善防治体系建立健全的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实时监测草原鼠害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变化,做好对其病毒传播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鼠类动物的生态监测,掌握疫源的分布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加强灭鼠技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鼠害数量,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草原鼠类的繁殖数量,有效控制其危害程度。
4. 加强根除鼠害加强对草原鼠害的根除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坚决清除鼠害根源,杜绝鼠害再生,确保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农牧业的发展。
5. 增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草原鼠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牧民对草原鼠害防治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共同参与到草原鼠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中去。
三、结语草原鼠害对草原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完善防治体系,加强灭鼠技术,根除鼠害,增强宣传教育,才能有效防治草原鼠害,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保障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