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国际法上引渡制度的新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一、中国引渡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由于政治、经济及“闭关锁国”等历史遗留原因,致使我国的引渡制度的建立比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较晚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有在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一些没有上升为法律的规章能找到有关引渡的规定,而我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亦没有关于引渡的相关规定。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际综合实力的日益上升,与各国之间的国际交往日渐增多,国家司法合作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而我国也开始重视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司法协助协定和双边引渡条约。
1987年6月5日,我国同外国签订了第一个司法协助协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协定》;在1993年8月26日,我国同外国签定了第一个双边引渡条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引渡条约》。
这是我国引渡制度发展的两大重要里程碑。
之后,我国又分别同11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引渡条约,和近40个国家签订了司法协助条约或约定。
直到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我过终于颁布了自己的引渡法。
截止目前,已经有56个国家同我国签订了司法协助条款,有25个国家同我国签订了双边引渡条约。
这样,《引渡法》与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包含引渡内容的双边或多边条约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引渡制度。
①(401)二、我国引渡所面临的问题(一)国际条约的缺陷。
1.参加或签署双边引渡条约在实践中存在局限性。
我国所签署的国际公约都是经过与各国的国际协商而来,引渡条款并不是强制条款。
引渡的进行和完成离不开相关国家的首肯与执行,但目前国际公约与内国法的效力优先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争议,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实践中对公约的采用和执行方式也是各有不同。
被申请国在决定是否引渡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这样便造成了我国引渡实践的困难。
此外,由于我国区域性多边条约和全球性国际公约覆盖的罪行范围狭窄,很多与我国具有政治经济密切联系的国家和地区都没有签署条约。
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与引渡制度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跨国犯罪的增多,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和引渡制度的重要性愈发显现。
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和引渡制度,对于维护全球社会安宁与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和引渡制度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必要性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是国际社会打击跨国犯罪和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跨国犯罪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危害性等特点,需要各国之间进行紧密配合,共同应对挑战。
通过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首先,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可以提升打击犯罪的效力。
犯罪分子常常利用国界的限制逃避法律制裁,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可以打破这种限制,使得罪犯无处可逃。
其次,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可以增强国际社会对抗跨国犯罪的合力。
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有助于形成联合打击犯罪的力量,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
最后,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可以维护全球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共同追求公正和合法的司法程序,可以确保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制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现实应用中,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与引渡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有效性和公正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各国司法机构应加强合作,建立实时的信息交流机制,并制定统一的信息共享规范和标准,确保及时、准确地共享相关信息。
其次,加强专业化培训和交流。
提升各国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跨国犯罪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同时,组织定期的国际性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各国执法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和工作效率。
再次,推动国际法律合作的法制化进程。
各国应加强立法工作,明确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框架和原则,制定统一的合作机制和流程,以更好地调动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提升引渡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
在处理引渡请求时,各国应遵循平等、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引渡制度的公正性。
论国际法上引渡制度的新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现代国际引渡制度相对于传统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而言,已有了飞跃性的突破。
但反观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却与现今的国际引渡制度存在不少距离和不足,本文在总结国际引渡制度新发展的基础上,找出了我国《引渡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引渡法律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引渡制度发展动向启示二十世纪末以来,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签署和批准,使得国际引渡制度有了崭新的发展。
而反观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以下简称《引渡法》)却与现今的国际引渡制度存在不少距离和不足,不利于我国开展国际司法协助及打击犯罪。
本文将在总结国际引渡制度新发展的基础上,查找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完善我国相关引渡法律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一、国际引渡制度的新发展(1)“双重犯罪”原则有弱化趋势“双重犯罪原则是以相互尊重主权、互惠互利为基础的.是罪行法定原则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体现。
即只有当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双方的法律均认为某种行为是犯罪行为且所受惩罚须达到一定期限以上,方可进行引渡。
”[1]这在多边或双边引渡条约中多有体现,有学者称其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刚性原则。
然而双重犯罪原则出现了弱化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请求围与被请求国就罪行可罚性的要求不同,如《欧盟成员国问引渡公约》第2条规定“对于根据请求成员国法律可受到最长期限至少为12个月和被请求成员国法律可受到最长期限至少为6个月的剥夺自由刑或羁押令的犯罪,应准予引渡。
”此规定改变了传统的双重犯罪原则对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双方在可罚性方面的同一性要求.扩大了可引渡罪行的范围。
二是不适用双重犯罪原则的情形出现,如《惩治恐怖主义的欧洲公约》第1条和第2条所提及的一项或多项共谋和组织犯罪.不适用双重犯罪原则。
(2)“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出现限制性规定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与现代引渡制度相伴而生,并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但由于各国对“政治犯罪”并无统一定义,实践中往往由币对政治犯罪的弹性解释而阻碍了引渡合作。
浅析我国的引渡制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建议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日益全球化的同时,也为跨国犯罪和境外逃窜等行为提供了方便有利的条件。
为了打击诸如此类犯罪,一国需要同他国合作打击,此时,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最受关注的形式之一,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意义重大。
然而,在政治庇护和国际人权保护兴起的大背景下,由于各国的法律和司法系统的不尽相同,我国自身的制度不尽完善等原因,使得我国与他国的引渡合作难以达到最大功效。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引渡制度面臨的困境,从而提出自己对解决措施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以期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标签:引渡制度;困境;解决措施一、问题的提出引渡是指一国的主管机关应他国主管机关的请求,在本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犯罪或判刑的人交给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处罚的国际刑法协助行为。
自从格劳秀斯提出了“或引渡或起诉”的原则之后,现代引渡制度被世界各国争相规定在本国的法律中,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
虽然我国的引渡制度的雏形可以最早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直到2001年12月28日,我国引渡法才正式颁布。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中的各国的法律理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我国制度本身不完善易导致对我国法律误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其难以发挥最大效用。
二、我国引渡制度面临的困境(一)被请求国以“政治犯不引渡”等为不引渡借口,使我国引渡工作难以开展若我国作为引渡被请求国时,一般是采取双重审查制,即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
而在实践中,往往会更多地是依据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友好程度来决定的,而不是法律程序。
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再加之发展大好的态势,易遭到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某种程度的敌视,此类政治因素很容易影响到我国向这些国家引渡犯罪嫌疑人。
国际社会中普遍认可“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也就成为一些国家的固有说辞。
发达国家利用所谓的“人权保护”等主观借口拒绝引渡,易使我国陷入被动,难以开展引渡工作。
(二)在实践中,我国更多地采用引渡的替代措施在我国成功引渡的犯罪嫌疑人中,通过规范引渡程序的较少,“变相引渡”等引渡的替代措施仍是主要方式。
国际法上引渡规章引渡是指将犯罪嫌疑人或者已被判有罪的个人移交给请求引渡的国家的一种法律程序。
国际法上引渡规章是为了促进国际刑事司法合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法上引渡规章的背景、原则、程序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背景引渡制度的浮现源于国际社会对于跨境犯罪的共同关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跨境和复杂化,单一国家的执法力量往往难以应对。
因此,国际社会为了打击跨国犯罪,保护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逐渐建立了引渡制度。
二、原则1. 双重犯罪原则:引渡只适合于涉及双重犯罪的情况,即被引渡人在请求引渡国和引渡国都构成犯罪。
2. 无政治性原则:引渡不得因政治原于是拒绝,即引渡请求不应被用于政治迫害或者政治目的。
3. 人权保护原则:引渡不得侵犯被引渡人的基本人权,如不得引渡至可能对其进行酷刑或者不公正审判的国家。
4. 主权原则:引渡是一种主权行为,每一个国家有权决定是否引渡以及引渡的条件。
三、程序1. 引渡请求:引渡请求通常由请求引渡国的执法机关向引渡国的执法机关提出。
请求应包括被引渡人的身份信息、犯罪事实和证据等。
2. 引渡审查:引渡国会对引渡请求进行审查,包括验证请求的合法性、符合性以及是否满足引渡条约的要求。
3. 引渡决定:引渡国会根据审查结果作出引渡决定,可以是批准引渡、拒绝引渡或者要求提供补充信息。
4. 引渡程序:如果引渡决定为批准引渡,引渡国会按照像关程序将被引渡人移交给请求引渡国。
四、实施1. 引渡条约:引渡条约是国际社会开展引渡合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各国可以通过签署和履行引渡条约来加强合作。
2. 双边和多边合作:国际社会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引渡合作。
例如,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作为一个国际合作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协助各国开展引渡工作。
3. 逃犯追捕:引渡过程中可能涉及到逃犯的追捕和拘留。
各国应加强执法合作,通过共享情报、协助调查和追捕等方式,确保逃犯能够被追回并移交给请求引渡国。
XXXXXX学院学术论文(设计)题目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完成人姓名系别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1)引言 (2)一、引渡制度概述 (3)(一)引渡的概念 (4)(二)引渡的主体、对象 (5)(三)引渡的条件、原则 (6)二、引渡的程序…………………………………………………………(一)引渡的提出……………………………………………………………………(二)引渡的审查……………………………………………………………………(三)引渡的执行、效果…………………………………………………三、国际法上引渡制度新发展…………………………………………(一)双重犯罪原则的突破…………………………………………………………(二)关于政治犯不引渡………………………………………………………………(三)引渡不再以条约为前提…………………………………………………………四、引渡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五、从加拿大遣返赖昌星事件看引渡…………………………………结语………………………………………………………………………注释………………………………………………………………………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国际司法援助——浅析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中文摘要:现代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司法合作越来越强,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就是引渡,由最初国家间简单约定归还逃犯到引渡出现于国内立法,再到当今的互助条约,引渡制度一路发展而来,因为各国国内规定不一而产生争议的同时,谋求同一而有效打击犯罪的宗旨却没有改变,引渡已经成为国家间司法合作的重要形式。
本文分析了国际法上引渡的基本制度,阐明了当代引渡制度的新发展,并结合我国实践阐述了我国引渡制度的发展。
关键字:引渡;司法合作;引渡原则;新发展;中国引渡制度的缺陷引言引渡制度的存在,使得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有了一定的保障。
浅思国际法上引渡制度的新发展引渡,指一方应另一方的请求,将当时在其管辖范围内而被请求方指控犯有某种罪行或已被判刑的人移交给该请求方以便起诉或执行刑罚的活动。
1它实质上是国家管辖权的一种例外。
由于没有任何一部凌驾于所有国家之上的国际法,所以引渡会必然导致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或冲突。
倘若这种冲突发生在两个主权国家之间,就很有可能使引渡沾上政治色彩,而引渡活动也变成了外交拉锯战。
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障碍阻挠着引渡活动的进行,有许多的罪犯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为了能更好地打击犯罪,国际社会不断地做出努力,在交流与实践中,引渡制度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相同原则2的突破所为引渡的相同原则,又称双重犯罪原则或罪名同一原则,是指依照国际法的实践,构成引渡理由的必须是引渡双方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的行为。
由于两大法系各个国家在犯罪论体系上存在差异,故双重犯罪中犯罪的意义有所不同。
3但是,罪行法定原则一般都是各国内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所以相同原则在此向国内法进行了很好的过渡,可以说相同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向国内法的延伸。
由于引渡最终将要解决的是国家的管辖权问题,所以相同原则也是对各国主权的尊重。
但是,由于各地区国家历史、文化的差异,各国内刑事立法也不径相同,双重犯罪和双重可罚的标准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
如此这般,犯罪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而逍遥法外。
这与引渡惩罚犯罪的初衷相违背。
为了消除减少这一障碍,各国立法和公约中也都尝试对相同原则的突破。
1990年联合国第68次全体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引渡示范条约》第三条规定在确定某一犯罪行为是否构成违反缔约国双方法律的犯罪行为时,不应计较缔约国法律是否将构成犯罪的行为或不行为列入同一犯罪类别或者是否对该罪行采取同一用语。
此处即将相同原则做了广义解释,从实质上来考察犯罪的成立与否与可罚与否。
这种规定也反映了学术界主张的实质类似的观点。
在复杂犯罪中如何坚持相同原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浅谈引渡制度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浅谈我国引渡制度摘要:引渡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国家间开展司法协作,打击跨国犯罪有重要意义,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本文就引渡的概念、引渡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引渡现状和发展等作综合阐述。
关键词: 引渡存在问题完善一、何为引渡所谓引渡是指一个国家把在该国境内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引渡以条约为依据,在国际法上,国家没有强制引渡罪犯的义务,除非它根据有关条约承担了这样的义务。
在没有引渡条约约束的情况下,国家可自行决定是否向请求国引渡罪犯,这是国家主权范围内自由决定的事情。
但是,如果一国与他国签订了引渡条约,缔约双方就应根据条约规定承担引渡的义务。
在引渡的程序上,一般通过外交途径办理。
其作法是:先由被请求国应请求国的要求对罪犯临时逮捕,请求国正式提出引渡请求和提交有关犯罪人犯罪的证明材料,被请求国司法部门对请求文件中的情况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并由行政机关批准,被请求国按约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将罪犯送交请求国代表。
在当代随着国家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引渡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国家纷纷缔结引渡条约,现代的引渡条约主要有两类,一是国家间的双边引渡条约,如1994年的中泰引渡条约;二是区域性的引渡公约,如1933年的泛美引渡公约;1957年的欧洲引渡公约。
目前,全球性的普遍引渡公约迄今尚未出现。
二、引渡存在的问题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引渡对惩治罪犯的必要性,但由于各国法律制度不同,实力不同,由引渡引起的纠纷不胜枚举。
由引渡引起纠纷的原因很多,其一是由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这一原则的本意是保护流亡的外国革命者,有其进步意义,但它适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由于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对政治犯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出入;其次,由于属地管辖权,被请求引渡国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引渡,因而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政治犯罪的决定权属于被请求引渡国。
国际法的引渡制度引言:国际法的引渡制度是一种跨国法律合作机制,旨在将犯罪嫌疑人从一个国家移交给另一个国家以接受审判和惩罚。
引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国家间互相尊重和承认彼此的主权,以确保犯罪者无法逃避法律制裁。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际法的引渡制度的概念、原则以及一些国际上常见的引渡制度。
一、国际法引渡制度的概念国际法的引渡制度是一种法律合作机制,旨在追究跨国犯罪的责任并保护国际社会的安全。
它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将犯罪嫌疑人从一个国家移交到另一个国家。
引渡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来确保罪犯无处可逃,并促进全球犯罪的打击和预防。
二、国际法引渡制度的原则1. 主权和互助原则:引渡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主权和互助原则,即国家间应尊重和维护对方的主权,并互相协助追捕和引渡犯罪嫌疑人。
根据这一原则,引渡请求应得到引渡国的批准,并遵守双方所签署的国际引渡协定。
2. 双重犯罪原则:双重犯罪原则是指引渡国只会考虑引渡犯罪嫌疑人,如果所指控的行为在请求引渡国和被引渡国均构成犯罪。
这一原则是确保引渡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原则。
3. 不可引渡原则:不可引渡原则防止引渡嫌疑人进入的国家可能会对其施以死刑、酷刑或不公正的待遇。
这一原则强调了人权和国际人道法的重要性,并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权益。
三、国际上常见的引渡制度1. 数字化引渡系统: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数字化引渡系统,以便更快、更高效地处理引渡程序。
这些系统允许国家之间共享信息,加速引渡过程,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保护机制,以确保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2. 双边和多边引渡协定:许多国家之间签署了双边或多边引渡协定,以规范引渡程序并促进国际犯罪合作。
这些协定设定了引渡的条件和程序,明确了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并提供了合作渠道和机制。
3. 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庭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法庭,负责处理战争罪、人道主义罪行和种族灭绝等国际刑事犯罪。
国际刑事法庭对于引渡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提交审判至关重要,以确保全球犯罪的追究和正义的实现。
论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摘要】引渡制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许多国家基于特殊约定引渡一些政治和军事罪犯。
现代意义上的引渡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缘故,强烈冲击了封建专制的诸国,普通的刑事犯罪也渐渐被纳入了引渡的对象。
随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引渡也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正值此时美国前中央情报局(CIA)雇员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的愈演愈烈,又涉及到国际法上的引渡问题,因此,本文追根溯源地从引渡制度的产生开始,具体分析和阐述了引渡制度以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缺陷和问题。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引渡制度的历史和发展;第二部分则重点阐述引渡制度的原则,同时分析“斯诺登事件”的诸多法律依据和法律障碍;第三部分则是对本文进行总结并简要提及中国引渡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引渡;斯诺登;原则;法律依据一、引渡的概述引渡(Extradition),是指一国将处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他国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
①近代国际法学之父奥本海则将引渡概述为“是一个被控诉或被判罪的人由他当时所在国的国家交给对他控告了犯了罪或判了罪的国家”。
简言之,引渡是两个主权国家(即请求国和被请求国)之间刑事管辖权的移交。
引渡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因为逃犯的引渡在过去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规的救济手段,有学者认为引渡一词是从“extra-tradition”一词简化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引渡一词更有可能是从拉丁文“extradere”演变而来,意思是向主权国的强制遣返。
(The term “extradition” is also ancient.Because the surrender of a fugitive was thought of as an unusual remedy,some have said it is shortened from extra-tradition.Others suggest it is more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Latin extradere,which means forceful return of a person to his sovereign)②引渡作为一项古老的司法制度,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埃及。
浅析国际法上引渡规则的新发展摘要: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重要内容,对于打击跨国犯罪,开展国际间司法协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各国国内引渡立法和与引渡有关的国际公约为基础,深入分析引渡规则发展的新趋势,以期能从新的视角理解引渡制度,进而指导引渡实践顺利进行。
关键词:引渡,政治犯罪不引渡,死刑犯罪不引渡,双重犯罪原则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形式,在国家之间联手打击国际犯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跨国犯罪日益猖獗的当今社会,引渡制度已由最初的政治交易手段转化为司法协作行为,对于遏制国际犯罪,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对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的限制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引渡制度诞生的主要标志,对于保护引渡客体的人权,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协作意义重大。
现今,几乎所有国家的国内法和国家间的引渡条约都毫无例外地规定了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
该原则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一)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的补充条款出现在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中,对政治犯罪的界定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罪犯是否可以引渡也是取决于这个概念的。
但是由于政治犯罪的概念极为抽象和空泛,至今也没有任何文件能对其下一个标准的、规范的定义,所以不少学者主张不要以犯罪的“政治性”作为拒绝引渡的理由,而应以请求国追诉活动的“政治性”为由拒绝引渡。
这样就可以使该标准相对客观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各国任意解释所带来的困惑。
在卡泰拉尼学说的影响下,各国引渡法规和大量国际条约在规定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时,把着眼点从分析被指控行为的政治性转向分析请求国追诉活动的政治性,着重分析请求国是否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来追究被请求引渡人,而不是被指控的行为是“政治犯罪”还是“普通犯罪”。
这种理念体现在大部分国家的引渡法以及国际性引渡公约之中。
(二)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和国际犯罪日益猖獗,这些犯罪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在实施犯罪后逃往可能对其行为予以宽容的国家(如人权观念比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或者和被请求国没有缔结引渡条约的国家,从而躲避法律的追究。
国际法上引渡规章引渡是指将犯罪嫌疑人或已判决犯罪的人从一个国家移交到另一个国家的法律程序。
在国际法上,引渡规章是为了促进国际合作打击犯罪,确保犯罪嫌疑人得到公正审判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和程序。
引渡规章的目的是确保犯罪嫌疑人或已判决犯罪的人不能逃避法律责任,同时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根据国际法,引渡可以涉及各种犯罪,包括但不限于恐怖主义、贩毒、腐败、金融犯罪等。
引渡规章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在不同国家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但通常遵循以下一般原则:1. 双边或多边协定:引渡通常依据双边或多边协定进行。
这些协定规定了引渡的条件和程序,包括双方对引渡请求的接受和拒绝条件,以及适用的犯罪类型和刑事程序保障。
2. 双重犯罪原则:引渡通常要求犯罪行为在引渡国和请求国都构成犯罪。
这意味着引渡请求国只能引渡那些在其国家也构成犯罪的嫌疑人。
3. 证据要求:引渡请求通常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对犯罪嫌疑人的指控。
这些证据可能包括逮捕令、刑事起诉文件、证人证言等。
4. 双方审查程序:引渡请求通常需要在引渡国和请求国的法院进行审查。
引渡国的法院会审查引渡请求的合法性和证据的可信度,以决定是否同意引渡。
5. 引渡决定和程序保障:引渡决定通常由引渡国的政府或法院作出。
引渡决定可能会受到一些程序保障的限制,例如对死刑的保护、人权的尊重等。
6. 引渡后的程序:一旦引渡决定生效,引渡程序将由引渡国负责。
引渡国将把犯罪嫌疑人移交给请求国,并确保其得到公正审判和适当对待。
总之,国际法上的引渡规章是为了加强国际合作打击犯罪,确保犯罪嫌疑人得到公正审判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引渡规章的目的是确保犯罪嫌疑人不能逃避法律责任,同时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引渡规章通常根据双边或多边协定进行,并遵循双重犯罪原则、证据要求、双方审查程序、引渡决定和程序保障等原则。
引渡后的程序由引渡国负责,确保犯罪嫌疑人得到公正审判和适当对待。
浅思国际法上引渡制度的新发展
引渡,指一方应另一方的请求,将当时在其管辖范围内而被请求方指控犯有某种罪行或已被判刑的人移交给该请求方以便起诉或执行刑罚的活动。
1它实质上是国家管辖权的一种例外。
由于没有任何一部凌驾于所有国家之上的国际法,所以引渡会必然导致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或冲突。
倘若这种冲突发生在两个主权国家之间,就很有可能使引渡沾上政治色彩,而引渡活动也变成了外交拉锯战。
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障碍阻挠着引渡活动的进行,有许多的罪犯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为了能更好地打击犯罪,国际社会不断地做出努力,在交流与实践中,引渡制度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相同原则2的突破
所为引渡的相同原则,又称“双重犯罪原则”或“罪名同一原则”,是指依照国际法的实践,构成引渡理由的必须是引渡双方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的行为。
由于两大法系各个国家在犯罪论体系上存在差异,故“双重犯罪”中“犯罪”的意义有所不同。
3但是,罪行法定原则一般都是各国内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所以相同原则在此向国内法进行了很好的过渡,可以说相同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向国内法的延伸。
由于引渡最终将要解决的是国家的管辖权问题,所以相同原则也是对各国主权的尊重。
但是,由于各地区国家历史、文化的差异,各国内刑事立法也不径相同,“双重犯罪”和“双重可罚”的标准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
如此这般,犯罪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而逍遥法外。
这与引渡惩罚犯罪的初衷相违背。
为了消除减少这一障碍,各国立法和公约中也都尝试对相同原则的突破。
1990年联合国第68次全体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引渡示范条约》第三条规定“在确定某一犯罪行为是否构成违反缔约国双方法律的犯罪行为时,不应计较缔约国法律是否将构成犯罪的行为或不行为列入同一犯罪类别或者是否对该罪行采取同一用语。
”此处即将相同原则做了广义解释,从实质上来考察犯罪的成立与否与可罚与否。
这种规定也反映了学术界主张的“实质类似”(substabtiallysimilar)的观点。
在复杂犯罪中如何坚持相同原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许多跨国犯罪分子所犯之罪不止一项,而有些犯罪可能是可引渡之罪,而有些则不
是。
倘若按照可引渡之罪引渡犯罪人,请求国可否按照其内国法将非引渡之罪起诉呢?这是否与引渡之中的特定原则相冲突呢?《联合国引渡示范条约》:如果引渡请求涉及若干项犯罪行为,并且每项罪行按照缔约国双方法律均应予以惩处,只是其中某些罪行不符合可引渡之罪的其他条件时,只要被请求引渡的犯罪人犯有一项可引渡之罪,被请求国就可给予引渡。
二、关于政治犯罪4(politicaloffense)不引渡
这个问题真的可以用“像雾像雨又像风”来形容。
世界上又接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社会纷繁复杂,意识形态、宗教、种族……各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不同的引渡主体对政治犯罪的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犯罪的含义可能会随之大变。
因此,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也是在实践中最难得到贯彻的一项原则。
近年来,各国立法和国际条约都尝试从限制条款来对其界定具体化,以逐步完善这一原则。
(一)恐怖主义犯罪不适用
尽管国际上还没有对恐怖主义的权威定义,但否定恐怖主义犯罪是政治犯罪已经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欧洲制止恐怖主义公约》明确规定,为在缔约国引渡之目的,危害外交代表等6项罪行不得视为政治罪行或与政治有关的罪行或因政治原因导致的罪行。
《联合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措施》中也规定“政治犯例外情况不应妨碍按现有国际公约对恐怖主义暴力罪行实行引渡。
”
(二)腐败犯罪不视为政治犯罪
腐败一直都是让各国政府头疼的问题。
许多贪官在东窗事发之后携巨额赃款逃至外国,以此逃避内国法律的制裁。
这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外国申请政治避难,从而利用“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而逍遥法外。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颁布有力地击碎了这些人的“美梦”。
该公约第44条第4款“在以本公约作为引渡依据时,如果缔约国本国法律允许,根据本公约确立的任何犯罪均不应该视为政治犯罪”。
这里所言犯罪,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犯罪,而是引渡双方内国法上的犯罪,以此能排除政治犯罪不引渡的适用,无疑是一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