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阅读感想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9
文献读后感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而进行的准备工作,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使用人群的物质与精神要求,建造的经济标准条件,运用一定的物质基础手段、美学原理和文化内涵来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绿色、环保、符合人的生理及心理要求,满足人们各方面生活需要的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是空间环境设计系统中与人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和最主要的方面。
室内设计是从建筑物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而来的。
它是对内部环境的创造,室内设计可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家具两大类别。
近几年来室内设计发展前景可观,买房、装修、已成为市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随着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旺和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量大,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看好,室内设计师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装饰、装修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于专业设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而被誉为“金色灰领职业”之一,由于我国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起步较晚,面对高速发展的行业,人才供应出现较大缺口。
调查显示,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主要从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职业转行而来,大多数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培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关于设计的投诉呈上升趋势,恰逢其时,国内房地产的和建筑装饰行业的起步和高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住宅业的兴旺,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情况下,各地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业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国内外研究综述,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例如: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我国前辈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
护理文献读后感范文护理文献读后感阅读《护理学理论基捶一书后,颇有感悟,在此想与护理同仁们一同探讨。
19世纪中期,佛罗伦斯·南丁格尔开创了现代护理的新时代。
她出身于一个英国富裕家庭,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好的教养。
当时的社会,担任护理工作的多为修女。
她们出于爱心和宗教观念对病人提供一些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但缺乏科学的、正规的护理训练和教育。
此时的南丁格尔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阻拦,克服种种困难,冲破当时社会上鄙视护士的观念,毅然地献身护理事业。
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带领的护士团改善医院的生活环境、饮食和供水条件,对伤病员进行精心的护理,使伤员死亡率从50%下降到2.2%,首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社会证明了护理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此后,南丁格尔致力于护理事业的发展,开创护理教育事业,撰写文献,为推动医疗护理事业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这种为护理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是所有护理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每一位现代护理人来说都是一比厚重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保存并发扬光大。
南丁格尔开创护理学之后,又相继涌现出一批护理学家,对护理学理论不断补充和完善。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长期以来,护士凭直觉和经验作为实践的基础,主要进行机械的操作。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目的已经扩展到协助个人、家庭、集体和社会预防疾病,获得、维持和增进健康。
为了承担这一责任,只凭直觉、习惯和传统来作出护理决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基于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释过去,并预测和控制未来。
因此,护理工作者除需要掌握医学知识外,还需要对有关护理理论和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继南丁格尔提出环境理论之后,佩皮劳总结了人际间关系模式、奥瑞姆提出了自护理论,罗伊提出了适应模式,约翰森提出了行为系统模式,这些护理理论和模式都是对现代护理学的有力补充,护理实践又一次得到了理论层次的提炼和升华。
国家领导人经典文献读后感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最近读了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感慨颇多,在沉静中思考后写下这篇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本是毛主席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出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毛主席引用中国的古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是新生事物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他的发展是无限大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当时的中国革命就如同这星星之火一样,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毛主席的这个理论,当时的许多同志都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也是毛主席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之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能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而不去关心周围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深入了解,当然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这样的话,必然会导致一些失误。
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更是一个远大的思想,代表了中国的革命发展方向,为我们国家的命运指明了方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我相信我们国家必然会更强大。
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了一个比喻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澎湃不已,因为我知道,这种革命的胜利会鼓舞所有的中国人,它也在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全国人民“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在当时来说,它的意义是胜过一切宣传革命的口号的。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是以一颗平常心来观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 也没想想太多,然而毛主席却有远见,他说一系列“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主要因素”等等,毛主席的思想和理论总是超越的同时代的人,而且他的推理每次都是正确的,他所预测的民族发展,在历史的今天来看,大多数都是对的。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读后感刚开始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想着这些文献会不会都是那种严肃到让人打瞌睡的官方文字。
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历史盒子,每一篇文献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建国初期那些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文件里,我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那种热血沸腾、干劲十足的状态。
就好像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彻底翻新。
那时候的计划、政策,虽然条件艰苦,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儿。
比如说土地改革相关的文献,它让我看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翻身得解放的希望,土地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他们新生活的大门。
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就像小鸟有了安稳的窝,那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可是打下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再往后看,那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文献也特别有意思。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曲折,但你能看到大家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坚定步伐。
就好比一个孩子在学走路,摔了跤也不怕,拍拍屁股继续往前走。
那时候人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发展思路,虽然有些尝试后来发现不太完美,但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就值得点赞。
就像大炼钢铁的时候,虽然有点急于求成,但反映出的是全国上下一心想要快速发展工业的迫切愿望。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文献,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些文献就像是一阵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改革开放的决策就像是一个魔法棒,一下子让中国活跃起来了。
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企业改革,感觉整个国家都像是一台重新组装、动力十足的大机器。
文献里那些关于引进外资、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容,更是让中国这个大舞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以前感觉世界离我们好远,可改革开放之后,就像是搭起了一座桥,我们可以和世界轻松对话、合作了。
这本书还让我特别佩服的一点就是,从这些文献里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质。
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党总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读红军英雄传心得体会感想读红军英雄传心得体会感想《红军英雄传》是许杰先生撰写的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献,它通过讲述红军指战员的英勇事迹和献身精神,深刻地描绘了在中国革命年代中人民军队所经历的磨难和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心灵得以洗礼,心中也充满了感激之情。
首先,在阅读《红军英雄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中众多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他们坚定的信仰、横跨大山河、爱国情怀的表达和对人民的献身精神,都让我看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
我被这种力量所震撼,同时也被深深的感动。
尤其是那些身先士卒,勇敢迎敌,舍小我、成大义的高尚品质,让我感到自己在悲悯其遭遇和钦佩他们英勇无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反映出一种革命精神和献身主义精神的传承。
这是红军指战员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经常会想到自己的前途和前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原则原则被抛弃,我们很难以及不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去完成一些所谓的”理所当然”的价值观。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自我超越和全身投入的情感,我意识到在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有一个遵循自己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机会。
所以,在今天的世界,我们需要和《红军英雄传》一样,秉持着那种信仰的精神,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管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不断地向前奋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我觉得这本书的主旨是为了唤醒读者一种思辨的精神。
通过对历史的感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需要,我们可以学会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人生,思考人生。
通过学习历史和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很容易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变的地方。
同时,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及时的信息,获得新鲜的思想和理念,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
最后,在书写这篇文章时,我尽量遣词造句准确、简练,但同时不失表达深度和表达情感的力量。
文献阅读情况小结
文献阅读情况小结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在这次文献阅读中,我主要阅读了关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面的文献。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深度学习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我了解了如何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如何使用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进行模型训练和部署等。
此外,我还学习了如何处理数据、如
何选择合适的算法以及如何评估模型的性能等方面的知识。
在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有些文献的语言比较晦涩难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
此外,有些文献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和编程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编程基础才能深入理解。
总的来说,这次文献阅读对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阅读文献的好习惯,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毛概经典文献读后感《毛泽东选集》是一部经典的文献,它记录了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和演讲,对于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部文献后,我深受启发,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极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鼓舞着全国人民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
他的著作和演讲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为中国革命事业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矛盾,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的思想对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他的著作和演讲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具有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他的思想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不断推进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发展。
通过阅读《毛泽东选集》,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文献阅读实习的心得感想文献阅读实习的心得感想通过阅读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实习,也就是文献阅读,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贫乏,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
文献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这不仅需要好的文献阅读方法,也要有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
文献阅读实习刚开始,导师就指导我如何下载文献和怎样看文献。
通过对我所选择的的论文课题的有关文献和论文阅读,很好的了解了课题相关的有关文献和发展动态,这样使得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设计实现有的放失!在文献阅读实习环节中,在指导老师的的指导下,我通过网上数据库资源的检索、图书馆资料的借阅、实体店图书的购买,搜集了与所选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的2本著作,2篇中文期刊,2篇外文期刊文献,之后进行了相关的文献阅读。
解决本人在论文写作阶段网络环境下查找学术信息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高本人对信息资源的选择、检索和利用能力。
在文献阅读完成后,我深切体会到了文献阅读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明白了紧靠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来设计毕业论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阅读大量相关课题的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才能更好的了解到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以便做出更好更出色的研究。
以下就是本人在文献阅读实习环节后的心得体会:一、明白了毕业论文设计文献阅读是前提,是必备的.能力在此次文献阅读环节中,我明白了要进行文献阅读,首先必须学会如何检索文献,找到对自己有用,有实际意义的文献。
通过导师的介绍,明白了文献检索是一门很重要很有用的学问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信息检索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
虽然我现在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学积累,借助老师教过的方法,我相信自己能够一点点的进步,直到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它,为下学期毕业论文的设计进行文献的检索打下基础。
做本科毕业设计,不看文献要做好毕业设计,可以说一点可能都没有。
只有广看论文,深入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响当当的论文出来,写的论文才有内涵,有价值,有意义。
看英文文献感想作文英文:Reading English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a challenging task for me, but it is also a rewarding experience. Recently, I read a novel called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D. Salinger.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teenage boy named Holden Caulfield who is struggling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growing up and finding his place in the world. 。
One of the things that struck me about this novel is the way it captures the voice of a teenager. The languageis full of slang and colloquialisms that are specific to Holden's generation and culture. As a non-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 expressions and idioms used in the novel. However, I also found it fascinating to learn about the nuanc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how it can reflect the attitudes and value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Another aspect of the novel that I found interesting was the way it explores themes of alien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Holden is a character who feels disconnected from the world around him and struggles tofind meaning in his life. I think this is a universal theme that many people can relate to, regardless of their age or culture. 。
文献阅读感想怎么写
写文献阅读感想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1. 文献的简介和背景:首先简要介绍所阅读的文献的标题、作者、出版时间以及主题背景,为读者提供基本的背景信息。
2. 论点和结论:列出文献中的主要论点或研究问题,并总结出作者的结论。
可以探讨作者使用的方法和数据是否有效,以及作者的观点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3. 重要观点分析:对文献中的重要观点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
可以探讨作者在论文中使用的证据、案例、理论等是否能够支撑其观点,并对其论证和论点的逻辑链进行评估。
4. 文献的贡献和局限性:评估文献对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局限性。
可以讨论该文献填补了哪些研究空白,提供了哪些新的观点或方法,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个人观点和评价:表达个人对文献的观点和评价,可以探讨文献对个人的学术研究或实践工作的影响,以及对文献中观点的认同或质疑。
6. 参考文献:最后,列出文献的参考文献,方便读者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
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文献的内容,以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和
评价,同时也要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文献的重要性和影响。
专业文献阅读感想(一)、资本结构的融资顺序理论的主要观点:资本结构的融资顺序理论是从资本结构的MM理论发展而来的,它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是对企业融资行为的解释,由于股利政策具有粘性,削减了盈余的自由利用程度,所以最终产生了资本结构的优序融资行为。
资本结构的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为降低逆向选择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以及信号显示的代理成本,企业最优的融资策略是优先选择来自于留成收益的内源融资,当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弥补投资需求而出现融资缺口时,次优的选择是安全的负债融资,权益融资仅作为最后的融资手段被采用。
因此,企业的融资选择遵循的是一种融资优序原则,现实中观察到的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内源资金与投资需求之间差额的累积结果,不存在目标资本结构。
(二)、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资本结构的融资顺序理论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资本的弱化问题,资本弱化问题不但广泛地存在于国内企业之间,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企业也大量地采用资本弱化手段进行国际避税。
尤其是跨国关联企业间往往用债权投资的方式替代股权投资,比如跨国母公司对东道国子公司准备追加投资,一般的做法是增加它的持股比例,但母公司可以把资金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方式贷给子公司,这样子公司不但可以把贷款利息在税前支出,而且还能避免股息的双重征税问题。
尽管这种税盾效应的存在是合法的,但是它往往被跨国公司所滥用,实际上削弱了一国的税基。
因此,各国针对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纷纷建立资本弱化税制。
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自提出之后备受正反两方面的争议,支持者指出,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不仅是对于税收和交易成本做出的理性反映,更是一种信号均衡,但是在经济条件变动、不对称信息或税收政策变动的情况下,负债筹资的成本将会变得相对较高,可能使权益融资变成外部融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并不像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的假设优序融资理论决定了融资顺序那样。
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也面临着来自实证检验的三个方面的质疑。
首先,均值反转和目标资本结构问题,按照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的观点,企业资本结构是留存收益与投资机会所需资金之间差额的累积结果,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企业不存在目标资本结构,但来自Hovakimian etal(2001)、Fama&French(2002)、Kayhan&Tit-man(2007)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着向目标资本结构均值反转的趋势;其次是权益融资问题,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当企业内部留成收益无法满足其投资需求时,企业首选的外部融资是负债融资,只有在企业负债融资能力耗尽时,才会选择权益融资。
但Frank&Goyal (2003)、Fama&French(2005)、Leary&Roberts(2005b)的实证研究都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权益融资,部分企业权益融资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其负债融资的比例。
第三,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同样面临着市场时机理论和惯性理论的挑战。
市场时机理论和惯性理论虽然都强调企业不存在目标资本结构,但两者都认为企业融资不存在优先顺序。
来自于实证检验结果的挑战充分说明了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存在的局限性。
为应对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尝试着通过构建跨期、连续时间的企业动态融资模型来扩展传统的单期静态理论模型,以期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对实证研究观察到的既定事实给予合理的解释。
(三)、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的发展研究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的模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文献在构建数理模型的同时都采用实证数据或模拟数据对模型的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并将实证检验的结果与现有的实证结论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在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中,预期和调整成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其假设条件的不同,可以将融资顺序理论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从投资和现金流的假设来看,可分为投资和现金流外生的动态资本结构模型和投资和现金流内生的动态资本结构模型。
为此,我们将按投资与现金流是否外生的假设划分标准来整理资本结构融资顺序理论的主要模型。
事实上,动态权衡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开始出现,Kane et al. (1984)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不确定性、税收、破产成本等因素在内的连续时间模型,分析了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问题。
但是,他们的模型中没有考虑交易成本。
由于资本结构的调整是无成本的,当遭到负的外部冲击时,企业能够很快做出反应,并能连续地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
因此,企业会保持着较高的负债比率以获得负债的避税效应。
在Kane et al. (1984)的基础上,Fischers,Heinkel&Zechner (1989,以下简称FHZ)构建了一个包含交易成本的连续时间的动态资本结构模型。
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负债和权益的价值是其再资本化决策(recapitalization decision)的函数,最优的动态资本结构政策取决于负债融资的收益(如避税效应)、潜在成本(如破产成本)、标的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无风险利率以及再资本化成本的大小。
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企业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比较缓慢。
但模型中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是一个围绕某一中心值上下波动的区间值,而非某一特定的数值。
当实际的资本结构偏离这一中心值太远时,企业将逐渐使其恢复到设定的区间。
他们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只有在实际资本结构偏离中心值到达波动区间的上下限时才会发生。
因此,企业的再资本化也采取上下限政策。
当企业盈利时,企业偿还负债,负债比率下降。
如果负债比率降至波动区间的最低限,则企业会进行再资本化;如果企业亏损,则负债比率上升。
只要负债比率没有达到上限,则企业不会对其进行调整。
FH2(1989)将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这种模式称为(S,s)调整模式。
FH2(1989)认为,调整成本函数的性质会影响资本结构调整的频率和方式。
如果成本函数为凹函数,则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目标资本结构区间(而非水平),只要企业的负债比率在这一区间中,就不会发生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当负债比率偏离目标区间或达到区间的边界时,是否调整取决于调整成本函数的性质。
如果成本函数是严格的凹函数,则企业会对资本结构进行大的调整,使其恢复到目标区间;如果成本函数是准凹函数,则企业会选择小的调整,使其保持在最优区间中。
FH2(1989)采用实证数据对其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即使是很小的交易成本,也会导致负债比率再调整行为发生和目标资本结构波动区间的扩大。
负债的避税效应随公司所得税税率的提高而增加,随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而降低。
资产收益的波动率与平均负债水平负相关。
Leary&Roberts( 2005)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在假定企业不经常调整资本结构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有关企业融资决策的动态久期( duration)模型。
在他们的模型中,调整成本函数为企业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的行政成本、法律成本等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的凸函数。
模型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l)调整成本是否在企业融资决策中发挥作用;(2)企业融资决策是否遵循着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3)如果存在再调整,那么调整的时间间隔有多长、幅度多大。
他们的研究表明:(1)企业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区间。
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处于较低(高)的水平,或者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上升),则企业会调高(低)负债比率。
当负债比率处于目标资本结构区间时,企业不会积极地调整资本结构;只有当负债比率偏离目标区间时,企业才会调整其资本结构。
Leary& Roberts(2005)认为,这一结论与资本结构的均值反转现象相一致。
(2)市场时机会影响资本结构的调整,但调整成本对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更大。
当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高时,企业会发行股票进行权益融资,这与市场时机理论相一致,但下一阶段,企业将会通过负债融资或股票回购来提高其负债比率,而不是通过进一步的股票发行或债务偿还来降低负债比率。
企业对股票发行而导致的负债比率下降进行调整的平均时间小于2年。
(3)当面临股票价格上升的冲击时,企业调高资本结构的频率高于调低资本结构的频率。
企业应对股票价格上升冲击导致的资本结构调整时间为2年。
Strebulaev(2007)构建了一个基于权衡思想的动态资本结构调整的状态依存模型。
模型中,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遵循最优资本结构的路径。
但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只有在需要时调整才会发生。
经营状况持续好的企业将调整负债比率以获得税盾效应;而业绩差的企业会面临流动性困境并将出售资产来偿还债务。
如果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企业会通过高成本的股票发行来偿还债务。
当所有的融资能力耗尽时,企业将破产。
在此假定下,论文分析了企业最优融资决策的路径,并用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横截面检验。
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1)关于盈利能力与负债比率的关系,模型推导的结果是在资本结构调整的起点时两者为正,而动态横截面实证检验的结果为负。
但两种结论并不矛盾。
在假定企业因调整成本的存在而不经常调整资本结构的前提下,盈利能力的提高将通过提高未来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而使资本结构降低,反之亦然。
(2)短期资本结构的显著变化与股票市场价值的变化无关,但股票市场价值是企业长期融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与惯性理论的结论一致。
(3)以长期动态观点度量的负债比率的平均水平高于以某一时点为基准度量的资本结构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实中企业的债务保守主义行为。
(四)、资本结构的融资顺序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借鉴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其融资顺序一般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及债务融资。
学者通过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描述, 认定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动因, 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
有学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差异:在显性成本方面,股权融资的股息支付和发行费用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利息成本;而基于隐性成本的分析表明股权融资的风险约束力也弱于债务融资,尤其表现在发行失败、股价下跌和控制权转移等方面,不同的成本约束造成不同的融资偏好。
股权融资的低成本推动了股权对债券的替代,要改变这种调整路径必须加强对股权融资成本的约束。
有些学者对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大,总体上债务融资具有加强公司治理、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作用, 但是对于少数资产负债率非常高的公司, 这种作用并不显著,市场对公司发行债券有积极的反应,同时债务融资起到了传递公司业绩的信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