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用牵引术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9
骨科牵引技术牵引的种类●皮牵引●骨牵引●皮牵引+骨牵引骨牵引的作用恢复肢体的长度利于移位骨折的复位维持骨折端稳定明显减轻疼痛利于肿胀缓解根据骨牵引部位分类上肢骨牵引下肢骨牵引常用上肢骨牵引指端牵引尺桡骨远端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下肢常用骨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跟骨牵引指端骨牵引适应症指骨骨折(脱位)掌骨骨折(脱位)腕骨骨折伴或不伴掌腕关节脱位指延长术尺桡骨远端骨牵引适应症♣尺桡骨不稳定骨折♣稳定骨折,但前臂肿胀严重尺骨鹰嘴牵引适应症:肱骨干骨折 / 肱骨髁上骨折进针部位:尺骨鹰嘴顶点向远侧2cm,距尺骨皮下缘1―1.5cm交点,从内向外进针 牵引重量:开始4―5kg,骨折复位后2kg维持易损伤结构:尺神经股骨髁上牵引适应症:股骨干骨折粗隆下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进针部位:内侧通过股骨内侧髁顶点的纵线外侧通过腓骨小头的纵线横线髌骨上极以上1-2cm☻注意:老年患者宁上勿下牵引重量:体重1/10―1/7。
胫骨结节骨牵引适应症:* 股骨干骨折* 粗隆下骨折* 粗隆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牵引重量:体重1/10―1/7。
易产生的并发症:* 胫骨结节劈裂* 腓总神经损伤跟骨牵引适应症:1、胫骨平台骨折2、胫腓骨骨干骨折3、骨折后局部肿胀暂时无法手术4、踝部骨折进针点:内踝尖与跟骨结节内后侧连线中点牵引重量:复位重量4―6 kg,骨折复位后3―3kg维持 注意事项:勿损伤踝管内重要神经、血管骨牵引操作步骤消毒(包括出针侧)铺巾麻醉(0.2%利多卡因)入针穿针再次消毒针眼牵引骨牵引操作注意要点进针方向牵引力线重量适当摄片复查及时调整。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1牵引的定义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与回缩,使骨折和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
2牵引的目的患肢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保持肢体功能位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于骨折愈合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使骨折、关节脱位复位。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3牵引的分类一、皮牵引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主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的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或手术前后的辅助固定治疗等。
牵引重量不超过5公斤,随时观察血运神经症状改变。
一般维持3-4周。
其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间接达于骨或关节。
皮肤有创伤、炎症、溃疡、粘膏过敏以及静脉曲张等疾病者,不宜使用。
皮牵引操作前,应将局部皮肤洗净、剃除毛发。
1、下肢皮牵引带牵引2、双腿悬吊牵引3、枕颌带牵引4、骨盆悬吊牵引二、骨牵引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常常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注意事项:每日观察避免过度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牵引过程中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股骨髁上牵引【适应症】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2㎝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
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牵引重量:体重的1/6~1/8 ,老年人1/9,维持量为3㎏2、胫骨结节牵引【适应症】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髓关节脱位等。
(临床上因胫骨结节位置表浅易定位,四周软组织少,操作简捷,胫骨结节牵引较股骨髁上牵引更常用)穿刺部位: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由外向内进针,防止伤及腓总神经。
牵引重量:体重的1/7 约7~8㎏, 维持量为3 ~ 5㎏。
3、颅骨牵引【适应症】颈椎骨折脱位等外伤患者。
(颈椎病患者很少采用,只有在下颌等牵引处皮肤过敏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使用皮肤牵引的颈椎病患者才可行颅骨牵引法)穿刺部位:连接两耳外耳道,做头部冠状线,再做头顶正中矢状线相交一点,以此为中点,在冠状线线上放颅骨牵引钳,两钉齿的位置即为颅骨钻孔部位。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在骨科治疗中,牵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它通过施加适当的外力来达到复位、固定、缓解疼痛等目的。
而牵引重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程。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骨科常用的牵引重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牵引重量的作用。
牵引重量主要用于对抗肌肉的收缩力、纠正骨折或脱位的移位、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缓解关节周围的紧张等。
不同的病情和治疗目的,所需的牵引重量也各不相同。
对于颈椎牵引,一般来说,初始重量约为 3 5 公斤。
这是因为颈椎相对较为脆弱,承受的重量不宜过大。
如果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重量可以逐渐增加到 6 10 公斤,但通常不会超过 15 公斤。
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加牵引重量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疼痛加剧、头晕、上肢麻木等症状。
腰椎牵引的常用重量则相对较大。
初始重量通常为体重的 30% 左右,例如,一个体重 70 公斤的患者,初始牵引重量约为 20 25 公斤。
随着治疗的进行,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重量,最大可达体重的 60% 70%,但一般不超过 100 公斤。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适当的牵引重量可以帮助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和麻木症状。
在四肢骨折的牵引治疗中,牵引重量的选择更加复杂。
例如,对于股骨干骨折的皮肤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 1/12 1/8,约为 5 8 公斤。
而对于胫骨结节骨牵引,重量则要大一些,通常为体重的 1/7 1/5,约为 7 10 公斤。
如果是儿童骨折,牵引重量要相应减少,一般为体重的1/9 1/6。
在关节脱位的牵引复位中,牵引重量的选择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肩关节脱位的牵引复位,初始重量一般为 5 6 公斤,逐渐增加到 10 15 公斤。
髋关节脱位的牵引复位,重量通常要更大,初始重量约为 10 15 公斤,最大可达到 20 30 公斤。
需要强调的是,牵引重量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牵引的耐受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跟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的骨牵引术是创伤骨科骨牵引适应症和操作步骤股骨髁上牵引1、适应证。
有移位的股骨骨折、有移位的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等。
陈旧性髋关节脱位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术前准备及由于软组织挛缩引起的髋关节畸形,用皮肤牵引无效者。
胫骨结节牵引过久,牵引钉松动或钉孔感染,必须换钉继续牵引时。
2、操作步骤将损伤的下肢放在布朗牵引支架上,自髌骨上缘近侧1cm内,画一条与股骨垂直的横线(老年人骨质疏松,打钉要距髌骨上缘高一些,青壮年人骨质坚硬,打钉要距髌骨上缘近一些)。
再沿腓骨小头前缘与股骨内髁隆起最高点,各做一条与髌骨上缘横线相交的垂直线,相交的两点作为标志,即斯氏针/克氏针的进出点消毒,局部麻醉后,从大腿内侧标记点刺入斯氏针/克氏针直至股骨,注意保护大收肌裂孔附近的股动、静脉及其分支和隐神经。
一手持针保持水平位,并与股骨垂直,使斯氏针穿出外侧皮肤标记点,使两侧牵引针外露部分等长,用巾钳将进针处凹陷的皮肤拉平,安装牵引弓,在牵引架上进行牵引。
牵引针应自内向外,由股骨中央穿过。
注意针不可过于向前,以免进入髌上囊或关节腔。
将床脚抬高 20~25 cm,以作对抗牵引。
牵引所用的总重量应根据伤员体重和损伤情况决定,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的牵引总重量,成人一般按体重的 1/7 或 1/8 计算,年老体弱者、肌肉损伤过多或有病理性骨折者,可用体重的 1/9 重量胫骨结节牵引1、适应证。
适用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髋关节脱位等。
操作方便,相对安全,较常用。
2、操作步骤将伤肢放在布朗牵引支架上,助手用手牵引踝部固定伤肢,以减少伤员痛苦和防止继发性损伤。
临床上胫骨结节牵引有两种进针方式:第一种自胫骨结节向下1 cm 内,画一条与胫骨结节纵轴垂直的横线,在纵轴两侧各3 cm 左右处,画两条与纵轴平行的纵线与横线相交的两点,即为斯氏针/克氏针进出点(老年人骨质疏松,标记点要向下移一点,以免打针时引起撕脱性骨折;青壮年人骨质坚硬,标记点要向上移一点,以免打针时引起劈裂骨折)。
骨外科牵引术常规【适应证】1.骨干骨折或关节脱位复位后不稳定需保持对位者。
2.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3.需要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
4.颈椎病和腰椎间盘脱出症,需要牵引治疗者。
5.小儿骨髓易受损,穿针时应避开骨髓或选用皮牵引。
6.3岁以内小儿股骨干骨折宜用双下肢悬吊(Bryant)牵引。
【禁忌证】1.皮肤受损、炎症及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皮牵引。
2.穿针部位有炎症又无法避开者,不应用骨牵引。
3.老年、神志不清者忌用头带牵引。
【牵引方法】1.骨牵引(1)穿针部位:①尺骨鹰嘴:肘关节屈曲90°,前臂居中间位。
在肱骨内侧缘的延长线(相当于尺骨鹰嘴顶点远侧 2.5〜3cm处)划一条与尺骨背侧缘相交的垂直线。
再以尺骨背侧缘为中点,向两侧各1.5~2.5cm处划一与尺骨相平行的直线。
相交两点即为穿针的进、出点(正对肱骨下端牌部),由内向外穿针,以防误伤尺神经。
②胫骨结节:先自胫骨结节向下1cm划一条与胫骨纵轴垂直的横线;再于纵轴两侧各 2.5〜3cm处划两条与纵轴相平行之纵线,两线相交处即穿针进出点。
由外向内,切勿伤及腓总神经。
高龄患者穿针部位偏向远端1cm,儿童注意勿损伤骨髓。
③跟骨:踝关节中立位,自内踝尖部和足跟后下沿相连线的中点穿针。
由内向外穿针,勿伤及足内侧神经血管。
④股骨镰上部:患肢置于勃朗架上,或取相应体位。
自骸骨上缘向上1cm内,划一条与股骨干垂直的横线(老年人距骸骨上缘稍高,青壮年稍低),再沿腓骨小头前缘与股骨内牌的最高点,各作一条与骸上缘横线相交的垂直线;相交两点作为标志(即牵引针的进、出点),自内侧垂直向外进针。
陈旧性酸关节脱位或急性外伤性酸关节中央型脱位,常采用此处穿针。
进针时注意勿偏前或偏后,以免损伤骸上囊和胭窝神经、血管。
⑤颅骨牵引:先通过两侧乳突划一连线,再从鼻尖至枕外粗隆划一条连线。
自二线相交点向外各5cm处即为牵引弓的入口。
(2)牵引方法:①确定牵引针(或钉)出入点后,按常规消毒、铺单、作局部浸润麻醉,深达骨膜下。
骨科常用牵引技术目的及各牵引方法时注意事项在骨科,牵引术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机械装置来拉直骨折断端保持对位对线,以及释放脊柱或者其他骨骼系统的压力的一种治疗操作。
牵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一幅壁画内容显示古希腊人可能正通过躯干牵引术来缓解病人的躯干性疼痛(图 1)。
图1如果以 1860 年 Lister 施行的一例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代表骨折内固定治疗法的开端,那么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间,骨折的治疗基本上就是手法复位+牵引。
各种在现在看来千奇百怪的牵引方法层出不穷,当然很多方法都缺少现代医学的理论支持。
1831 年,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外科医生与医学历史学家马尔盖涅(Malgaigne)发表了一系列治疗股骨骨折的牵引方法,在历史上首次系统阐述了皮牵引与骨牵引治疗骨折的方法。
从那时起,牵引技术就站在经验的肩膀上以医学科学的视角来发展和丰富起来。
牵引术目的1. 重获骨折端的长度及保持对合;2. 减少或释放肌肉痉挛;3. 减少局部压力(尤其是在脊柱部压力)对神经的干扰;4. 防止骨折断端短缩或肌肉挛缩;5. 对局部的血管损伤起到梭形填塞作用。
即使在内外固定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骨牵引术仍然是术前术后不可或缺的步骤,是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骨牵引术可分为皮牵引术与骨牵引术,更有学者进一步细分为非附着的皮牵引(如骨盆兜),附着皮牵引(肢体皮牵引)与骨牵引,下面介绍一下临床上常见的牵引术。
Halter 牵引(Halter Traction)Halter 牵引即是临床上常用的颈椎牵引术,多用于无骨折的颈椎损伤,如挥鞭伤,颈部肌肉痉挛,颈椎病的保守治疗等。
此外,儿童颈椎骨折是颅骨牵引的相对禁忌证,因此也多用皮牵引术(图 2)。
图 2颅骨牵引多用于严重的颈椎损伤,如骨折,脱位等。
作为固定,复位,或术前临时稳定作用。
属于有创操作,一般在床边施行,需对牵引钉局部进行护理,并实时观察患者肢体症状与生命体征(图 3)。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在骨科的治疗中,牵引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手段。
牵引重量的选择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牵引重量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纠正畸形、促进骨折愈合等,而不恰当的牵引重量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骨科常用的牵引重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牵引的目的。
牵引主要是通过施加外力,来对抗肌肉的收缩力,从而达到复位、固定、缓解疼痛等效果。
常见的骨科牵引有皮肤牵引、骨骼牵引和兜带牵引等。
皮肤牵引是通过粘贴在皮肤上的胶布或牵引套来施加牵引力。
一般来说,皮肤牵引的重量相对较轻,通常为 2 5 公斤。
这种牵引方式适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老年人的稳定性骨折等。
例如,对于小儿股骨干骨折,牵引重量一般在 2 3 公斤,因为小儿的体重较轻,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较小的牵引重量就能达到治疗效果。
而对于老年人的稳定性骨折,如肱骨外科颈骨折,牵引重量通常在 3 5 公斤,以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减轻疼痛。
骨骼牵引则是通过直接穿入骨内的钢针或螺钉来施加牵引力。
由于这种牵引方式直接作用于骨骼,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牵引重量。
一般而言,骨骼牵引的重量在 5 10 公斤,甚至更多。
比如,在治疗股骨干骨折时,牵引重量可能需要达到体重的 1/7 1/10,通常在 7 10 公斤左右。
但具体的牵引重量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骨折类型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兜带牵引则是利用布兜或吊带兜住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牵引。
常见的有枕颌带牵引、骨盆牵引等。
枕颌带牵引常用于颈椎疾病的治疗,牵引重量一般为 3 5 公斤。
需要注意的是,牵引重量过大可能会导致颈椎损伤,过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骨盆牵引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牵引重量一般在 15 20 公斤。
在确定牵引重量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患者的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的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能承受的牵引重量相对较小;而成年人的骨骼较为坚固,能够承受较大的牵引重量。
医院骨科牵引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
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
如颈椎骨折脱位。
3.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
4.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5.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牵引方法】1.骨牵引:小孩易损伤骨骺,应慎用。
(1)穿针部位:1)尺骨鹰嘴:肘关节屈曲90°,在鹰嘴最突出部穿入,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位于肱骨内上髁下方的尺神经。
2)胫骨结节:由胫骨外侧,自腓骨头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由外向内侧穿入,注意勿损伤腓总神经。
3)跟骨:踝关节置于中立位,自内髁尖端和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穿入,注意勿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
4)股骨髁上部位:内上髁内收肌结节上方一横指处进入,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动脉。
(2)操作方法:1)放好体位,划好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手术者在牵引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直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拉。
3)手术者用骨钻,将牵引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
4)用酒精纱块保护针的进出口。
5)安装牵引弓、牵引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
床脚抬高。
2.皮肤牵引。
(1)先清洁皮肤,在牵引区涂上安息香酸酊,并在其未干之前贴上胶布。
(2)贴于肢体之胶布应先备妥,粘贴时要平坦无皱折,胶布末端分2-3块,以使牵引力均匀分布在患肢上。
(3)在骨隆起处用纱块或棉垫保护,可用长条胶布大螺旋形将两侧牵引胶布连接,但切忌环形缠绕肢体。
(4)再用绷带缠绕二层,但胶布近端留1厘米露出,以利日后观察胶布有否脱落。
(5)牵引端用宽窄适宜的扩张板。
(6)放置牵引架,加上适当重量。
下肢牵引时要抬高床尾。
【持续牵引的注意事项】1.注意胶布有无松脱,扩张板是否在适合角度,有否折断。
2.经常检查牵引架的位置,如有错位或松动,应及时纠正。
3.注意牵引绳是否受阻,注意牵引重量是否合适。
重锤应离地面26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