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9
作文素材: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那里。
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
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
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作文素材: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那里。
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
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
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韩愈事例作文素材勇于改错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
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刚正不阿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
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
宪宗对宰臣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
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
”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
但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
”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性情中人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写韩愈的一生作文说起韩愈,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的一生啊,就像一部充满波折和惊喜的精彩剧集。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不过很可惜,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命运给他的第一个挑战。
幸运的是,他有个兄长韩会,兄长对他照顾有加。
可谁能想到,命运似乎还不想放过他,韩会没多久也离世了。
小小的韩愈只能跟着嫂嫂相依为命,生活过得颇为艰难。
但韩愈可不是个会向命运低头的人。
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有着一股子的冲劲和执着。
读书对他来说,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必需。
他日夜苦读,那认真劲儿,仿佛要把书本里的每一个字都嚼碎了咽进肚子里。
长大后的韩愈,满怀壮志地踏上了科举之路。
可这科举之路哪有那么好走啊!他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考试,却一次又一次地名落孙山。
这要是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了,可韩愈不。
他坚信自己的才华,坚信自己一定能金榜题名。
终于,在他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中了进士。
您以为这就一帆风顺了?错啦!中了进士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还有更难的博学宏词科考试等着他呢。
这考试,韩愈又是连着考了三次,都没通过。
这可把韩愈给气坏了,他心里那叫一个郁闷:“我韩愈满腹经纶,怎么就通不过这考试呢?”不过,韩愈可没被这些挫折打倒。
他开始给各路官员写信,推荐自己。
这信写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把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一股脑儿地都倒了出来。
可惜啊,大多数官员根本不搭理他。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后来韩愈得到了宣武节度使董晋的赏识,在他的幕府里当了个观察推官。
这总算是有了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任职期间,韩愈工作认真负责,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才能也渐渐被更多的人看到。
可命运似乎又想给他来点考验,董晋去世了,韩愈又得重新寻找出路。
经过一番波折,韩愈终于入朝为官。
他这个人啊,性格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
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他就忍不住要说出来。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特别迷信佛教,还打算花大价钱把佛骨迎进宫里供奉。
这韩愈一听,那可不行,立马写了一篇,言辞激烈地劝皇帝不要这么做。
韩愈简介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
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最初有明朝的朱右著《八先生文集》。
因我国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因之得名,并由于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唐代散文学兼诗人。
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
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
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
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关韩愈的简介作文素材高中版
韩愈,一位唐代文学巨匠,他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唐代,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走向。
韩愈的诗歌凝练、气势磅礴,尤其擅长写景。
《春日行》中,韩愈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天地变得熠熠生辉的景象,令人产生强烈的感觉,如“绿水青山之间,天帝机杼声中,深度香风瘦马,依稀云海鳌鹏”等,把诗歌之美达到了最高点。
此外,韩愈还是一位善于抨击社会现象的思想家,在其代表作《师说》中,他提出了“读书为学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对于当时读书无用论的社会现象恰到好处地批判了一番。
可见他不仅有极高的艺术创作能力,更是一位有思想的文化人。
韩愈对后代文学之影响也是深远的。
唐宋八大家传承了他的创作手法,有了他的指引,文学形式有了更为完善的发展,为后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韩愈的成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他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影响深远,更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流传千年不衰。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韩愈。
●作家档案韩愈:768年—824年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时代:唐代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韩昌黎文集》。
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2021年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精品汇编——韩愈(简介名言素材作文片段)1.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3.代表作:①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原道》②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③传记文《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④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听颖师弹琴》《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驿梁》⑤史书《顺宗实录》4.随征淮西——与李愬结怨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
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
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关于《韩愈神道碑》所载关于韩愈此段建议平淮西之事,存疑,暂置于此)。
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
”他便找到柏耆。
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
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
韩愈简介作文素材韩愈简介作文素材后人把韩愈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简介作文素材!作文素材一: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
韩愈,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
多经反覆,直到35岁才当上京官“四门博士”,后升迁为监察御史,又因为为民请命,得罪当政的京兆尹李实,很快被贬为阳山县令。
唐德宗死后,韩愈重受提拨,先后当上国子博士和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向皇帝上书反对迎拜“佛骨”的《论佛骨表》,得罪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潮州,他先后作《祭鳄鱼文》释放奴隶,深得百姓爱戴。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作国子祭酒,后转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
韩愈的真正成就,在于文学领域。
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
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
”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
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年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
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有关韩愈的简介作文素材高中生韩愈,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他的作品受到了后世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他的简介和作品分析来探讨他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将展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韩愈生于唐朝天宝七年(748年),逝于宣宗大中三年(820年),时年七十三岁。
他的家境贫寒,父母早逝,由伯父抚养长大。
他想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向县令举荐自己,但是失败了,并且因为一次误解而被贬到边远地区。
在这里,他对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深感痛心,开始写作并逐渐成为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涉及政治、文学、哲学等领域,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
正如所说:“韩愈有天下大情,纵生于安邑,卓立于别千之上也。
”韩愈的作品一直都是如此的感性、细腻和具有震撼力。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师说》、《进学解》、《昌黎先生集》、《诗品》等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思想和文学才华,其中《师说》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一,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著名名言,旨在倡导优秀的教育理念。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韩愈还是一名重要的政治家。
他曾经历受过多次贬谪和流放,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利用这段时间仔细观察国家和人民的情况,写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篇文章提出了他的新政治理念,认为国家应该重视人才,发扬人民的智慧,推荐功臣担任官员,而不是依赖家族世袭制度。
韩愈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上的成就都让人们深深地感到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成就让后人受益匪浅。
同时,他的思想也让人思考很多问题:为什么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当时如何更好地发挥传承教育的作用?同样的,韩愈提出的新政治理念如何影响了后人对社会组织和国家管理方面的探讨?综上,韩愈是唐代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代表。
他的思想和作品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让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示。
他生前遭受的种种不幸也让人们深深地敬重他。
【部编版37】高中语文必修(上)作文素材16韩愈与满分作文一、韩愈1.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3.代表作:①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原道》②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③传记文《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④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听颖师弹琴》《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驿梁》⑤史书《顺宗实录》4.随征淮西——与李愬结怨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
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
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关于《韩愈神道碑》所载关于韩愈此段建议平淮西之事,存疑,暂置于此)。
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
”他便找到柏耆。
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
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三)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愈。
●作家档案愈:768年—824年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吏部。
谥号“文”,又称文公。
籍贯:河阳(今孟县)人时代:唐代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昌黎文集》。
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功》、《左迁蓝关示侄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笔”。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古文家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籍、王建、贾岛、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出新。
有关韩愈的简介作文素材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涉及诗歌、散文、辞赋等多个领域,其代表作品有《师说》、《进学解》、《原道》等。
韩愈生活在唐朝的盛世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韩愈的中心思想包括“治人以法,治己以德”、“君子不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以时而制”等等。
他重视德行的培养,认
为道德品质对于治理国家和教育子孙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反对权贵阶层的腐败和虚伪,主张必须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坚持耕耘真理,同时注意感人之情,寓理于文中,带有深刻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文学方面,韩愈是唐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诗作音韵洋溢,多写抒情、咏史和议论等,其代表作品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洛阳女儿行》等。
他的散文则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多集中于对社会的反思和人性的探索,代表作品有《进学解》、《论语义》等。
韩愈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实用主义,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贯彻“治国必先治心”的思想。
他努力为国家贡献,任凌烟阁二十四史考证官,缮写了《全唐文》、《新唐书》等名著,针砭时弊,旨在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韩愈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唐代,更是影响到了后世。
他的思想、文学成就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不仅成为学术界和文化
流派的重要成分,更是对后世文化的鼓舞和启发。
他的一生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有关韩愈的简介作文素材摘抄
韩愈,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韩愈的生平和作品,探讨他的思想和影响,以期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和欣赏韩愈的文学。
韩愈,字退之,河东解(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他在小学时就已经显露出了才华,很快进入了太原府学习,后来考取进士,成为了唐代官员。
但是,他在官场上屡遭贬谪,这一经历使他对唐代政治腐败有了深深的认识,他因此倡导变法,主张实行“贞观之治”。
此外,他还发起过“旧体
诗派”的文学运动,旨在振兴古文化。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师说》、《进学解》、《原道》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师说》。
这篇文章揭示出了韩愈的“尊师重道”思想,提倡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认真学习。
他认为,教育
是天下之本,教师应该尊重职业、规避私心,学生应该恭敬、孝顺,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
此外,他的作品还涉及到很多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方面的话题,如“道统论”、“文官论”、“天人感应”等等。
韩愈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他提倡的“尊师重道”思想,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对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他主张实行“贞观之治”,反对唐代政治腐败,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也
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韩愈参与了“旧体诗派”的文学运动,他对文学的贡献被后人称为“韩草”。
总的来说,韩愈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在思想和文学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领悟他的思想和作品,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韩愈的一生作文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韩愈这人的一生,那可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精彩。
韩愈出生的时候,估计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娃娃日后能在文坛掀起那么大的风浪。
他打小就挺有志向的,那脑袋里装的可都是学问,一门心思地想要在这世上闯出点名堂来。
年轻的时候,韩愈就像个执着的求职者,到处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科举啊,就像现在超级难进的大公司面试一样,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韩愈考了一次又一次,可这科举之路就像布满荆棘的小道,把他折磨得够呛。
不过他可没放弃,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越挫越勇。
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韩愈算是考中了。
但这只是他漫长折腾人生的一个小开端。
他这人性格直爽,心里想啥嘴上就说啥。
看到当时文坛上那些华而不实的文风,他就忍不住了,心想:“这都写的啥玩意儿啊,我得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韩愈就发起了一场文风改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古文运动”。
不过韩愈也不是一直倒霉。
他也有被重新启用的时候,每次被重新任用,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又开始大展拳脚,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不管被扔到哪里,只要有一点机会,就努力生根发芽。
韩愈的一生啊,感情生活也挺丰富的。
他也有家人,有朋友,他的那些诗歌和文章里,有时候也能透露出他对家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情谊。
比如说他给朋友写的那些送别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不舍和对朋友的祝福。
到了晚年,韩愈也算是在文坛和政坛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的思想和文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虽然在他的那个时代经历了很多的风雨和坎坷,但最终还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充满了坚持、斗争、挫折和希望的传奇故事,让我们后人看了,既觉得敬佩,又觉得这家伙还真是挺有趣的一个人呢。
韩愈的一生作文今天咱就来唠唠韩愈这人的一生,那可真是相当精彩,就像一场大戏,充满了起伏波折。
韩愈出生在一个还算有点文化底蕴的家庭,可那时候他家境也不是特好,就像很多有大志向的人起步时一样,有点小坎坷。
不过韩愈这小子从小就聪明,脑瓜转得快,读书跟玩儿似的,特别厉害。
他打小就有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在官场上闯出一片天,同时把自己心中的那些学问、思想啥的推广出去。
于是,他就踏上了漫漫的科举之路。
这科举啊,在当时就像现在的超级选秀大赛,全国的才子都往这儿挤,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韩愈呢,信心满满地去考,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呢?现实给他来了个大耳刮子,一次没中,两次没中,连着考了好几次都没中。
这要是换了一般人,早就灰心丧气,回家种地去了。
可韩愈是谁啊?他可是个超级执着的人,就像咬住骨头不松口的小狗,越挫越勇。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韩愈考中了进士。
这可算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啊,这唐朝的官场也不是那么好混的。
韩愈这个人呢,性格比较耿直,心里想啥嘴上就说啥,从来不藏着掖着。
他看着当时官场里那些不合理的现象,就忍不住要发声。
比如说,他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觉得那种文章光讲究形式,华丽是华丽,但是没什么实际内容,就像一个外表好看但是里面空空洞洞的花瓶。
他大力提倡写古文,要写那种言之有物、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文章。
这就好比在一群都爱穿花里胡哨衣服的人当中,他站出来说咱们还是穿得朴素点、实用点好。
他这么一搞,可就得罪了不少人。
那些习惯了骈文、靠着华丽辞藻混饭吃的人就不乐意了,就开始给他使绊子。
韩愈在官场里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虽然他有才华,也想为国家做些实事,但是总是被那些小人们排挤。
他被一会儿调到这儿,一会儿调到那儿,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
在文学上,韩愈那更是了不得。
他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棒,就像一把把利剑,能够直直地刺进人的心坎里。
他的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自己的个性。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三)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愈。
●作家档案愈:768年—824年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吏部。
谥号“文”,又称文公。
籍贯:河阳(今孟县)人时代:唐代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昌黎文集》。
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功》、《左迁蓝关示侄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笔”。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古文家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籍、王建、贾岛、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出新。
▲突出成就儒学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在文学主与创作理论上提出:1、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道合一,以道为主。
2、提倡学习先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诸家作品。
3、主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言务去”。
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翊书》)。
5、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评论资料柳宗元《答韦中立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愈以是得狂名。
”裴度《寄翱书》说:“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称其文章“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轼《文公庙碑》说:“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宋而不能救。
独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东坡云:“欧阳文忠公言:‘晋无文章,唯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退之《送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
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叶燮《原诗》说:“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为之发其端。
”皇甫湜云:“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
”三、作品在线◆作品概述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散文容丰富,形式多样,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员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少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作品读思选文一:《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晚春》【导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有心人总是触景感世,并能一叶知秋。
所感之世,多是历史的脉动;所知之秋,不乏社会的时事。
感怀者必是心有所系,知秋者总会事有所忧。
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若非大贤笃志,孰能如此?也只有平时感时忧国者,才有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见识,才能在花草、车马、时曲、习俗之中,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体会出政治得失和时事迁变的大道理。
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和《晚春》二首,看似只是在描写春天的景色,但其中深意却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正文】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整体感悟】《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是写给水部员外郎籍的。
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十八”。
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
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愈约籍游春,籍以事忙年老推辞,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籍的游兴。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快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想看个仔细时,地上却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
而烟柳呢?已经是“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了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晚春》是愈小诗中的名篇。
诗写暮春景象,并触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种讽谕意旨。
暮春时节,草树繁茂,红紫芳菲,榆荚飘落,柳絮飞舞,本为实在景象,但诗人却并不直写,而是将诸多构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体人格化,从而使实在的写景富于奇情异趣。
草树芳菲,是因其得知春天即将过去的信息而赶紧争奇斗艳,而花榆荚本无香色艳姿,却也来凑热闹,其结果只能像冬季的雪片那样漫天飘飞,争春的结果变化了冬景,客观的效果完全转化到了其主观的反面,实在令人可笑。
因此诗中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榆荚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也是值得赞扬的。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
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读思牵手】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和《晚春》二首,写出了早春、盛春和晚春的不同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