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拳种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武术流派简述我国是武术之乡。
在我国古代称武术为武男或武艺,又称做技击。
因为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所以近百年来,武术又称为国术或国技。
在我国的武术中,包括拳术及兵杖两种。
“拳术者:徒手之操练,兵杖者,器械之运用”。
本文仅介绍拳术的流派。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传说从黄帝时期就将武术用于战争了,如《史记·乐书》上说的:“蚩尤氏……与皇帝斗”。
又如《列子·黄帝》里也曾记载过这方面的情况。
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使我国当时在武术方面也相应的得到发展。
就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武术界人才辈出,并且从过去的单纯实践,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如《庄子·论剑篇》中所记载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
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中开始有了师承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就奠定了武术流派的基础。
然而武术流派的正式形成,当推到我国的唐代时期。
因为佛教的禅宗,在唐代才开始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慧能和尚为首,谓之顿宗,北派以神秀和尚为首,谓之渐宗。
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要,当时正值方兴未艾之际,于是效法禅宗,也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的以菩提达摩为宗师,北派以求那跋陀罗为宗师,南派以达摩所传的《洗髓经》和《易筋经》等,做为此派的基本功,所传的拳法以龙、虎、蛇、豺、鹤五形拳为主,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内家拳。
北派以求那跋陀罗所传的拳法为“十八罗汉手”又称“十八手先天罗汉拳”,仅是18资姿势,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种套路的少林拳法,当时只是为僧众在坐禅之余,专以锻炼身体而用,此又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外家拳。
后世之人,常将此内外两家的少林拳,混为一谈,故往往使有些人,对此拳派鱼鲁莫辨。
自唐代以后,由于习武之人日益增多,对于武术这门学术有研究成果的人,都各有千秋,各具特点,于是在当时的武林中,便出现了各自的师承关系。
由于这种关系的发展,武术中就有了门户的出现,同时又受少林拳派别之分的影响,于是也出现了武术中的流派。
武术拳种类别
武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体育运动和文化传统,其中拳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武术拳种类别繁多,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主要的几种:
1. 南拳:南拳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拳术,以广东、福建、台湾、海南等地的拳种为代表。
南拳注重身法灵活、拳势细腻、以快打慢、以柔克刚,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2. 北拳:北拳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拳种,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的拳种为代表。
北拳注重力量、速度、以刚克刚、以刚化柔,动作简练、气势磅礴,是中国武术中的代表之一。
3.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注重内功、呼吸、意念和身法的协调,被誉为“拳中之王”。
太极拳的特点是慢而柔、圆而缓、配合呼吸运动,强调柔化刚劲、以静制动。
4. 五行拳:五行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基础拳种,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拳通过模仿自然界中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人体内脏的相应关系,进行练习,有利于增强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
5. 长拳:长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种,以挡、拿、打、踢、摔等五种技术为主要手段,动作简单、直线而快速,注重攻击和防御的实用性。
以上是中国武术中的主要拳种,每种拳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武术套路十大拳种
武术套路十大拳种是指中国武术经典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十种拳法。
这些拳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和崇拜。
这些拳种是:
1.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拳术,强调内功修炼和意念运用。
2.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以形意为主的拳术,强调身形与意念的配合,以快、准、狠著称。
3.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八卦为基础的拳术,以迎、挡、掤、捋、按、推、托、拿为主要技法。
4.洪拳:洪拳是一种由洪门创立的武术流派,其特点是力量强劲、快速直接。
5.咏春拳:咏春拳是一种南拳流派,以快速的“一线”攻势和对手的力量控制为主要特点。
6.少林拳:少林拳是一种源于少林寺的拳术,以刚劲有力、招式简单、攻防一体的特点而著名。
7.大成拳:大成拳是一种以内家拳为基础的拳术,强调内功修炼和掌法运用。
8.南拳:南拳是一种以快、准、狠著称的中国武术流派,绝大部分流派都源于福建省。
9.太祖长拳:太祖长拳是一种源于明朝太祖朱元璋的拳术,以缠绕、拖拉、摔打等技法为主。
10.龙虎霸气拳:龙虎霸气拳是一种以压制对手为主要特点的拳术,具有激烈的攻防风格和强大的气势。
中国武术拳法中国武术拳法1、内家功是一种著名的拳术流派,其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因其技法主于防守而有别于以攻为主的外家拳,故名之。
内家功的源流,据黄宗羲作《王征南墓志铭》中称:“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武大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据唐豪考证:“梦中授拳……其说荒诞。
”从内家功所用的六字拳法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等拳术名词来看,内家功乃是在古代人民创造发展武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据黄百家《内家拳法》载,内家功在传衍中禁戒较严,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皆不可传。
此拳法有应敌打法和穴道打法两种。
应敌打法的内容有长拳滚斫、分心十字、迎风铁扇、摆肘逼门、弃物投先、金刚跌、顺牵羊、虎抱头等若干种。
穴道打法的内容含有打击对方穴位和锁拿对方关节等打要害的技法。
中国武术拳法2、南拳南拳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的闽、粤、桂、赣、浙、湘、鄂、川、苏等省,其内容十分丰富。
各地流传的南拳自成体系,各具风格。
广东南拳除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流派之外,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侠家拳、咏春拳、白眉拳、南极拳、儒拳、佛家拳、刁家拳、朱家拳、岳家拳、钟家拳、昆仑拳等。
广西南拳有周家拳、屠龙拳、洪门伏虎拳和小策打等。
福建南拳有南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五祖拳,罗汉拳、梅花桩、连城拳、地术拳法、泳家法、五枚拳、狮拳、猴拳、鱼法、鸡法、儒法、仿乌迹等流派。
湖南南拳有: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和岳家教四大流派。
湖北南拳有:洪门拳、孔门拳、岳门拳、鱼门拳、孙门拳五大派还有巫家艺、奈门、佛门、隐仙门、水浒门、蒸门、严门、熊门等。
四川南拳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流派。
江西南拳有三十六路宋江拳、虎拳等。
浙江南拳有黑虎拳、金刚拳以及温州南拳、台州南拳。
江苏南拳,亦有苏州、无锡,上海,常州等地区之别。
中国武术拳法3、太极拳是我国武术著名的内家拳种之一,由来已久。
武术四大门派有哪些你知道吗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武术门派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特征。
武术门派的分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动因、文化动因和技术动因下产生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术四大门派。
欢迎阅读!武术四大门派:少林派少林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477一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
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唐代李靖又写了《易筋经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为西域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
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
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
事实上,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
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
隋朝未年,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烧毁寺院。
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助,活捉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著名电影《少林寺》的历史原型,。
李世民即位后,对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少林寺再度兴旺起来,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也是少林俗家弟子。
从宋到元,少林武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元代大圣紧那罗王传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
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启五年(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
七大武术拳系的简介资料武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遗产,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拳系。
以下是七大武术拳系的简要介绍:1.太极拳:太极拳源于明代朱元璋时期,据说是由道家张三丰所创。
太极拳以柔和、缓慢、圆滑的动作特点著称。
它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以动静结合、阴阳转换、以意导气、以气导动的方法来发挥身体的力量。
2.走拳:走拳始创于明代,是一种以勺子为武器的拳术。
它的动作突出了灵活、快捷和连贯性,讲究腾挪跳跃,模仿鸟兽走动的特点。
走拳因练习者在走动中持勺击打的动作而得名。
3.精武门:精武门起源于清朝末年,由袁海泳所创。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武术拳术,融合了长拳、短技、器械等多个门派的特点。
精武门的动作迅捷、凌厉,讲究力量的发挥和技巧的运用。
4.八卦掌:八卦掌创始人为明代吴全佑,并由许松年、杨辉宗等不断发展完善。
八卦掌以螺旋转拧的特点著称,强调旋转的转动、走步与步法的灵活变化。
八卦掌的动作以掌法为主,注重守中、转身、用意的变化。
5.长拳:长拳是中国北方武术的代表,起源于明朝,流传至今。
长拳以直拳、贯穿拳、绞腕拳等为主要技法,动作直线、硬朗、直截了当。
它讲究身法的转换、手法的刚猛和双腿的灵活运动。
6.鹰爪派:鹰爪派是中国南方的一种特色武术,起源于明朝,传承至今。
鹰爪派以手法敏捷、狠辣而著称,注重鹰爪的进攻和对敌方脊梁的背击。
鹰爪派拳法独特,技法丰富,常达到瞬间制敌的目的。
7.心意拳:心意拳是一种内家拳,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
它注重使用意念来驱动力量的发挥,以气和神的控制为核心,其动作迅速、连贯。
心意拳的技法注重气沉丹田、力导全身,强调身心合一。
以上简介仅仅是对每个武术拳系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武术拳系都拥有众多的细分派别和流派,且在实际练习中会注重内功、套路、技巧和应用等方面的细致研究。
武术拳系的学习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专注,同时也要注意传统武术拳系的文化传承和范式的发展。
河南最有名气的这二十个拳种,哪一个最厉害?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武术之乡”是河南当之无愧的称号,在目前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则要看河南。
这些拳种中,有的已经成为河南享誉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如“少林拳”,它的影响力早已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言,天下功夫出少林;有的在武林界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影响力没那么大,如八极拳和苌家拳;有的早已成为人们日常养生与锻炼的一部分,如陈式太极拳。
除此之外,在河南,还有大大小小很多拳种。
它们都是哪些?分布在哪,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江湖之远| 文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按照拳种的大类来看,河南较有名气的拳种有二十个,这二十个拳种全部进入了河南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又有六个进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按照这些拳种分布的区域看,在河南十八地市中,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濮阳、驻马店、周口、新乡、安阳这九个地级市内,可以看出以豫西、豫北为河南武术的主要分布区;同时,又以焦作境内分布的拳种为最多,可以说,焦作是河南的“武术之乡”。
一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六个河南拳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曾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批准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六个河南拳种中,有“少林功夫”、“太极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苌家拳”、“撂石锁”。
01.少林功夫:郑州登封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汉族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拳派是武术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武术流派。
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形成,古代军旅武术和汉族民间武术不断传入少林寺,形成了少林拳的基本成分,逐步形成了包括功法、套路和格斗三种运动形式的少林武术体系。
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等拳种介绍2008-11-1 7:23:49 来源:秦楚网-十堰日报进入【秦楚论坛】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
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殥,八殥之外有八统,八统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
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
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各部位的应用。
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
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南拳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雄豪客。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
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在中华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武术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宗教与武术究竟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关系?如何评价宗教在中华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华武术史,以过些问题是不应回避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欢迎阅读!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宗教与武术的关系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从武术内容的分类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
很多不同名称的武术套路,因为在形成中彼此之间有亲缘关系,或相互间有某些共同的技法特点,而同属于一定的拳系范畴。
武术家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分属于不同拳系范畴的武术流派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法。
大体而言,历来较通行的有三种分类法:1、按武术门类分类法依此类分法,中华武术的代表门类主要有:主要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门,主要传承于湖北均县道教名山武当山的武当门,以伊斯兰教穆斯林查密尔始创拳技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查拳门;此门,还有所谓达摩门、罗汉门、二郎门、大圣门、醉八仙、佛山、万法归宗门等名目。
显然,这些名目均带有宗教色彩。
2、按武术功类分类法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按武术功类将其分为内、外两家。
他在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其子黄百家在所著《内家拳法》中亦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以后,有人遂将武术分别归入内家与外家。
曹秉仁《宁波府志》云: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
七大武术拳系的简介资料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
同时中国武术也有七大拳系。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大拳系的简介。
七大拳系一:少林拳系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
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
这些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
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
倭冠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的日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地。
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为国捐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人)途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
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师,他发现少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传给少林寺僧。
少林寺棍法由此精进。
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法正宗。
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棍术齐名。
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一位名叫刘德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
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
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