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 格式:ppt
- 大小:679.00 KB
- 文档页数:34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诵读理解1、字音兑(yuè)学(xiào)教学相长jiāo 强qiǎnɡ2、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教: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3、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原文】《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释】(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虽有嘉肴》一、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2.重点虚词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3.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4.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
今义:善良。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作家作品《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礼记二则》的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一: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原文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熄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篇一:《虽有嘉肴》原文、译文、阅读答案《虽有嘉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甘美(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通,理解不了(3)学学半教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3、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篇二:20、《虽有嘉肴》原文译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虽有嘉肴《礼记·学记》〔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二、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三、一词多义学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虽有嘉肴》翻译及解析《虽有嘉肴》戴圣〔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是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知道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即使。
弗:不。
旨:味美。
不是味道!2. 至道:至:最好的。
道:道理。
3. 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4. 然后能自反也,反:反思自强:强:勉励。
不是勉强!5. 兑命,兑:通“说”。
6. 学.学半,教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同“敩”,教。
第二个学:学习。
7.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促进。
8. 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就是,谓:说。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通假字1.兑命兑:通“说2.学学半学:通“敩”,教导。
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①学. 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重点理解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重要作用。
不是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3.本文的论点是(结论、中心句)教学相长,不是“学学半”!4.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注释1. 虽有嘉肴(yáo)-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不。
食:吃。
旨:味美。
3. 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4. 弗学,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所以。
6. 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7.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8.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9.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推动、促进。
11. 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2. 天下为公- 为:是。
3. 选贤与(jǔ)能- 贤:指品德高尚的人。
与:同“举”,推举。
能:指才干出众的人。
4. 讲信修睦(mù)- 讲信:讲求诚信。
修睦:培养和睦(气氛)。
5. 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以……为亲。
第二个“亲”:父母。
6. 不独子其子- 第一个“子”:以……为子。
第二个“子”:子女。
7. 使老有所终- 终:善终。
8. 壮有所用- 用:施展其才能。
9. 幼有所长(zhǎng)- 长:成长。
10.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者:……的人。
养:供养。
11. 男有分(fèn)- 分:职分,职守。
12. 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13.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货:财物。
恶:憎恶。
14.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力气,力量。
15. 是故谋闭而不兴- 谋: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兴起。
16.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17. 故外户而不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礼记学记》原文与阅读答案《礼记学记》原文与阅读答案“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意思: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办。
”其此之谓乎?注释:1.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到达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
句解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肴:荤菜。
弗,不。
旨:美味。
道,道理、学说。
【简析】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困:困惑,疑难。
【简析】经过学习方能发现自己只是的欠缺,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也有疑难不解的地方。
知道知识欠缺,回过头来更加努力学习;有了疑虑,才能够深入钻研,自我提高。
所以说,教与学是同步增长的。
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缺乏,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缺乏,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