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中毒有哪些不良反应
- 格式:docx
- 大小:3.94 KB
- 文档页数:1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一、不良反应(一)过敏反应局麻药真正的过敏反应非常罕见。
(二)局部毒性反应1.组织毒性反应局麻药肌内注射可导致骨骼肌损伤。
2.神经毒性反应蛛网膜外腔会引起神经毒性反应。
(三)全身性毒性反应临床上局麻药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主要是药量过大或使用方法不当引起血药浓度升高所致,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通常中枢神经系统较循环系统更为敏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局麻药血药浓度低于引起循环系统毒性反应的浓度。
1.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局麻药能通过血-脑屏障,中毒剂量的局麻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表现为舌唇发麻、头晕、紧张不安、烦躁、耳鸣、目眩,也可能出现嗜睡、言语不清、寒战以及定向力或意识障碍,进一步发展为肌肉抽搐、意识丧失、惊厥、昏迷和呼吸抑制。
治疗原则是出现早期征象应立即停药给氧。
若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应给予咪达唑仑1~2mg或硫喷妥钠50~200mg或丙泊酚30~50mg抗惊厥治疗。
一旦影响通气可给予肌肉机弛药并进行气管插管。
2.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导致循环衰竭。
治疗原则是立即给氧,补充血容量保持循环稳定,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或正性肌力药。
治疗布比卡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溴苄铵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
(四)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丙胺卡因的代谢产物甲苯胺可使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其用量应控制在600mg以下。
丙胺卡因引发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自行逆转或静脉给予亚甲蓝进行治疗。
(五)变态反应酯类局麻药的代谢产物对氨基苯甲酸能导致变态反应。
(六)超敏反应局部超敏反应多见,表现为局部红斑、荨麻疹、水肿。
全身超敏反应罕见,表现为广泛的红斑、荨麻疹、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甚至循环衰竭。
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和全身支持疗法。
二、防治原则(一)局麻药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原则1.掌握局麻药的安全剂量和最低有效浓度,控制总剂量。
2.在局麻药溶液中加用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以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和延长麻醉时效。
麻醉药的副作用
一、麻醉药的副作用二、全身麻醉方法有哪些三、手术麻醉后遗症有哪些
麻醉药的副作用1、麻醉药的分类
麻醉药分为两大类:一是全身麻醉,即通过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到体内使全身麻醉的药物;另一类是局部麻醉。
即适用于手术局部区域的麻醉药。
2、麻醉药可导致循环衰竭而心跳停止
从麻醉药的作用上讲,全身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经注射到人体后,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大脑,使中枢神经麻痹,病人失去知觉而产生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药是指用于手术局部的麻醉药,阻断局部神经传导。
使手术部位的疼痛刺激不向大脑传递。
达到抑制疼痛的效果。
在谈到麻醉药对人体的危害时,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利有弊,麻醉药也不例外,它对人体是有一定危害的。
如全身麻醉药可抑制大脑功能,影响呼吸,导致缺氧,甚至可导致循环衰竭而心跳停止。
局部麻醉药虽说作用在局部,但毒性较大,一旦出现中毒同样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这仅仅是麻醉药本身的副作应。
3、麻醉药对孩子器官影响大
因为孩子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偿功能较成人差一些,所以更容易发生麻醉意外。
因此,对年龄较大的孩子而言,如果在手术中真的能配合,能不麻醉当然还是尽量不麻醉的好,这样安全系数会相对提高。
但对于较小的孩子确实只有通过麻醉才能顺利完成手术的,家长则完全不必担心影响孩子的智力而拒绝麻醉。
当然,麻醉药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麻醉过程也不是一根针插进去让孩子睡了这么简。
局部麻醉药中毒【病因】在孕妇分娩时,常应用上述某种局部麻醉药镇痛,此类药物被母体吸收后可以经过胎盘导致新生儿中毒;偶因用于骶管阻滞或宫颈周围麻醉时,不慎将局麻药注射到胎儿体内,可使初生婴儿发生严重中毒症状。
初生婴儿的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这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甚差。
【症状】局部麻醉药中毒时,患儿出现头晕、呕吐、谵妄、惊厥、昏迷、休克等,甚至死亡。
丙胺卡因中毒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初生婴儿局部麻醉剂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无力或窒息,心动徐缓,肌张力减低;常见惊厥、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头反射消失等。
以上症状一般在生后6~12小时内出现,有些新生儿可在生后立即发生。
惊厥发作大多为强直型,少数为阵挛-强直型。
此外,新生儿由于缺氧血症引起的脑病,常在婴儿出生12~24小时以后出现类似症状。
故如母亲有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史,而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发生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头反射消失等,并在复苏后仍有上述征象,则高度提示为局部麻醉药中毒。
有时,在病婴的头皮发现穿刺痕迹,并可于该部吸出少量药液。
【饮食保健】1.在口服中毒后,可用喝浓茶来催吐,在吐了以后,可以大量饮水,以达到洗胃的效果。
【护理】【治疗】急救处理(1) 立即停止给药。
(2) 吸氧。
(3) 如烦躁不安、惊厥发作,可静注安定10~20mg.(4) 呼吸困难者,可静注氢化琥珀胆碱50mg使骨骼肌松弛,然后作气管插管维持呼吸。
不要用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药。
(5) 如遇过敏反应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或盐酸麻黄碱30mg,然后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静滴。
过敏反应虽已做过皮内试验阴性仍可出现,故皮内试验只能供参考。
【检查】初生婴儿局部麻醉剂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无力或窒息,心动徐缓,肌张力减低;常见惊厥、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头反射消失等。
以上症状一般在生后6~12小时内出现,有些新生儿可在生后立即发生。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局麻醉药、表麻醉药和弱效局麻醉药等。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分类1.局麻醉药(0.5%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等):主要用于手术或治疗目的,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较强。
2.表麻醉药(28%利多卡因软膏、4%麻黄碱滴眼液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疼痛缓解,作用时间短,麻醉效果较弱。
3.弱效局麻醉药(10%利多卡因软膏、2%莫比卡因软膏等):主要用于轻微手术或治疗目的,麻醉效果较弱。
二、作用机制1.阻断神经传导:局部麻醉药通过与细胞膜神经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2.影响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防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作用于神经纤维:不同种类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细直径的传痛纤维和运动纤维,对大直径的触觉纤维的阻断较弱。
三、药物特点1.离子化与非离子化:大部分局部麻醉药处于离子化状态下具有麻醉作用,而非离子化状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2.蛋白结合率与半衰期:局部麻醉药的蛋白结合率越高,半衰期越长,麻醉作用越持久。
3.作用时间和控制速度:药物的作用时间要与手术时间相匹配,通过调整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和作用时间。
四、应用注意事项1.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苯胺类过敏者。
2.药物剂量和浓度选择:根据麻醉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3.神经损伤:使用局部麻醉药时应避免损伤神经,特别是在神经近端注射时要小心。
4.毒副作用:不当使用局部麻醉药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如中毒、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1.局麻醉药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局部麻醉药中毒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局部麻醉药中毒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急诊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耳鸣,口唇麻木,言语凌乱,头痛,头晕疾病介绍:局部麻醉药包括普鲁卡因(PROCAINE),可卡因(COCAINE),利多卡因(LIDOCAINE),麻卡因(MARCAINE),卡波卡因(CARBOCAINE),丙胺卡因(PRILOCAINE)等,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但中毒时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心脏抑制,血管扩张等,从而出现有关症状近年来,在孕妇分娩时,常应用上述某种局部麻醉药镇痛,此类药物被母体吸收后可以经过胎盘导致新生儿中毒;偶因用于骶管阻滞或宫颈周围麻醉时,不慎将局麻药注射到胎儿体内,可使初生婴儿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初生婴儿的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这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甚差症状体征:局部麻醉药中毒时,患儿出现头晕、呕吐、谵妄、惊厥、昏迷、休克等,甚至死亡。
丙胺卡因中毒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初生婴儿局部麻醉剂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无力或窒息,心动徐缓,肌张力减低;常见惊厥、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头反射消失等。
以上症状一般在生后6~12小时内出现,有些新生儿可在生后立即发生。
惊厥发作大多为强直型,少数为阵挛-强直型。
此外,新生儿由于缺氧血症引起的脑病,常在婴儿出生12~24小时以后出现类似症状。
故如母亲有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史,而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发生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头反射消失等,并在复苏后仍有上述征象,则高度提示为局部麻醉药中毒。
有时,在病婴的头皮发现穿刺痕迹,并可于该部吸出少量药液。
化验检查:初生婴儿局部麻醉剂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无力或窒息,心动徐缓,肌张力减低;常见惊厥、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头反射消失等。
以上症状一般在生后6~12小时内出现,有些新生儿可在生后立即发生。
惊厥发作大多为强直型,少数为阵挛-强直型。
此外,新生儿由于缺氧血症引起的脑病,常在婴儿出生12~24小时以后出现类似症状。
局部麻醉药的全身不良反应在口腔临床实践中,药品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疼痛时,局部麻醉药的使用已经是必需。
据估计(保守地)在美国口腔临床实践中,每周使用的局部麻醉药超过6百万支安瓿,或者每年超过300百万支安瓿。
局部麻醉药在正确使用时很安全,但是,如同其他所有的药物,局部麻醉药同样具有不良反应。
本文将综述药物,特别是局部麻醉药的全身不良反应。
为了进一步理解,首先阐述毒理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从一旦停药后完全可逆的反应(对病人来说很难理解),到感觉不舒服但是并不严重的反应,到能够严重致残甚至致死的反应。
使用任何药物,都会出现二种作用:(1)治疗作用,是对临床有益的并且是所需的;(2)不良反应,是临床多余的,不是临床所需的。
原理1:没有一种药物具有单一的作用所有的药物都具有多种作用,所需和非所需的。
理想的情况是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理由用于合适的病人,而且不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没有一种药物如此合适而对病人只产生有益的作用。
原理2:没有一种临床有效的药物能够完全避免毒性反应合理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增大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没有一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或者绝对有害的。
所有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都会产生毒害作用;相反,所有药物,如果使用适当,都是安全的。
原理3:一种药物的潜在毒性产生与否,关键在于使用者安全使用药物的第二个因素在于药物使用者,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刺激反应是不同的,同样,不同病人对于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在给药之前,医生必须询问病人的病史或者用药史。
有关局部麻醉药的生理学评价在第4章和第10章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在过去,药物不良反应的名称比较混乱:药物不良反应被分为副反应,副作用,药源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疾病,二级作用,非耐受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是目前为止较为合适的名称。
局麻药中毒的防治和护理局麻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起效迅速,且在有效的浓度内全身毒性低,既可用于神经阻滞,又可用于黏膜表面的麻醉,而麻醉效果是完全可逆的,但是一旦出现毒性反应,严重者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因此麻醉医师、手术护士必须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积极预防,正确处理,才能保障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现将手术室内患者局麻药中毒的情况及预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局麻药中毒主要是由于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的循环药量过多,超过机体的消除速率,以致血浆药物浓度过高所致。
1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1.1 接触性不良反应由于局麻药浓度过高或与神经接触的时间过长,可造成神经损害。
1.2 全身性反应1.2.1 高敏反应当应用小剂量的局麻药,或用量低于常用量时,病人就发生毒性反应,一旦出现,应停止给药,并给予治疗。
1.2.2 变态反应如出现气道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低血压以及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水肿,皮肤则出现荨麻疹,并伴有瘙痒。
1.2.3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一旦血内局麻药的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如头痛、头晕、舌或唇麻木、耳鸣、倦睡、视力模糊、注视困难、复视,还可出现面红和冷感、言语不清、精神错乱、肌肉震颤和惊厥。
2 预防2.1 麻醉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局麻药皮试结果,以减少或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2.2 加强术前用药,在局部麻醉前均应遵循医嘱,肌注术前用药以减轻局麻药的中毒反应。
一般习惯应用非抑制量的巴比妥类药物作为麻醉前用药,以达预防反应的目的,应用地西泮提高惊厥阈。
2.3 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控制药量不管注射局麻药的部位和容量如何,血内局麻药浓度的峰值与剂量直接相关。
高浓度局麻药虽其所形成的浓度梯度有利于药物弥散,但因浓度高,容量小与组织接触界面也小。
因此在相同剂量下,1%与2%溶液在血内浓度相似,毒性也相似,局麻药吸收的快慢与该部位的血液灌注充足与否直接相关。
2.4 在局麻药溶液中加用肾上腺素以减慢局麻药的吸收和延长作用时间,减轻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流程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部麻醉药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力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1引起局部麻醉药中毒的常见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患者的耐量;2) 误注入血管内;3) 注药部位血供丰富,未酌情减量,或局麻药药液内未加肾上腺素;4) 患者因体质衰弱等原因而导致耐受力降低。
2局部麻醉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最为严重,且中枢神经系统对局麻药的作用更敏感。
a)中枢神经毒性:轻度毒性反应时,患者常出现嗜睡、眩晕、多语、寒战、惊恐不安和定向力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表现。
b)心脏毒性:早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随着中毒症状的加重,则出现心脏传导系统、血管平滑肌及心肌抑制,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心搏骤停。
3预防措施:1)一次用药量不超过限量;2)注药前先回抽有无血液;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或注药部位酌情减量;4)如无禁忌,药液内加入少量肾上腺素;5)用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物作为麻醉前用药等。
4处理:1)发生毒性反应后,应立即停止用药,吸入氧气;2)对轻度毒性反应患者可用地西泮0.1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此药有预防和控制抽搐作用;3)如已发生抽搐或惊厥,由于地西泮显效时间较长,一般主张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2mg/kg或者丙泊酚,也有主张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mg/kg者,但后者需行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4)如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或间羟胺等升压药,心率缓慢则用阿托品静脉注射;5)一旦发生呼吸心脏停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麻醉后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处理麻醉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很常见,因为有一些手术等需要麻醉,为了更好地避免疼痛,所以麻醉在手术之前是必要的,麻醉最主要的作用是让我们感觉不那么痛苦。
但大多数人都认为麻醉有很大的副作用,由于从一些接受过麻醉的患者的口中,我们知道他们会觉得他们的记忆不是那么好,而且常常会忘记他们要做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
因此,我们便开始质疑麻醉,特别是麻醉的副作用。
那么它真的会让人失去记忆吗?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问题全面了解麻醉知识。
一、不良反应1、组织毒性涉及的因素包括外伤性注射方法、高药物浓度、吸收不良和其他机械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肉眼或显微镜下的组织损伤。
事实上,常用麻醉药没有组织毒性。
如果将高渗浓度的局部麻醉剂注射到皮肤或皮下,可引起暂时性水肿:添加肾上腺素可改善水肿程度,但会进一步增加组织的毒性。
2、神经毒性将麻醉剂直接注射到神经或神经束中可能引起功能或结构的改变,这不仅仅是药物本身引起的,而且与物理因素(压力)有关。
3、高灵敏度病人对局部麻醉药的耐受性有很大不同。
当使用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或剂量低于常用剂量时,患者会出现最初的中毒反应症状,应视为高灵敏度反应。
一旦发生反应,应停止给药并给予治疗。
4、过敏过敏反应是由于前细胞免疫球蛋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所致。
当抗原再次与瑞金抗体相遇时,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和5-羟色胺。
这些循环中的生物胺能刺激迅速而严重的全身防御反应,包括气道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低血压和血管水肿,以及皮肤上的荨麻疹和瘙痒。
有严重反应的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
过敏反应发生率为局麻药不良反应的2%。
局部麻醉剂中脂类比酰胺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5、中枢神经毒性局部麻醉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表现在兴奋的初始阶段和抑制的最后阶段,最初表现在患者的躁动、焦虑、感觉异常、耳鸣和口周麻木,然后面肌痉挛和全身痉挛,最后发展成严重的中枢。
神经系统抑制、昏迷、呼吸和心脏骤停。
贵州麻醉科模拟题2021年(46)(总分93.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早期表现为A. 颜面、肢端、肌肉微小抽搐B. 心悸、眩晕、多语或嗜睡C. 红疹、瘙痒、起泡D. 寒战、气短E.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2. 麻醉医师在麻醉后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法,将病人的自体血放在何处留存:A. 常温手术室内B. 常温手术室外C. 低温4~8℃水浴中D. 低温4~6℃水箱内E. 以上都不是3. 下列哪项是肝脏的生理功能:A. 分泌胆汁B. 凝血功能C. 解毒功能D. 吞噬和免疫作用E. 以上都对4. 以下关于腹膜透析不正确的是:A. 尿素及肌酐的清除率比体外血液透析低B. 腹膜透析对磷的清除比血液透析差C. 腹膜透析更适于血管功能不稳定者D. 腹膜透析可增加住院病人肺不张的倾向E. 曾经有腹部外科手术者不宜做腹膜透析5. 如血液碳酸氢盐和碳酸的值以同样倍数上升,动脉血的pH将:A. 保持不变B. 略有升高C. 显著升高D. 略有降低E. 显著降低6. 关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主要表现是产妇在仰卧位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伴头晕、恶心、胸闷、出冷汗、打哈欠、脉率加快、面色苍白等B. 一般在妊娠28周之后,特别是32~36周时最容易发作C. 一般只在麻醉后出现D. 预防方法为采用左侧倾斜30°体位E. 预防性扩容也可防治7. 全身麻醉下肝内糖原含量可发生下列哪种改变:A. 增加B. 减少C. 正常D. 高钾E. 高钠8. 下列哪项对药物透过胎盘的影响最小:A. 胎盘的位置B. 蛋白结合度C. 分子量D. 脂质溶解度E. 在胎盘中的分解代谢9. 氟马西尼主要作用机制是:A. 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B. 增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作用C. 与β受体结合拮抗本二氮卓类药物的效应D. 降低GABA的作用E. 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兴奋性10. 肠梗阻致广泛小肠坏死患者,行坏死小肠切除术后休克表现好转,对病人的监护哪项不必要:A. 精神情况B. 皮肤温度C. 血压、脉搏D. 心电图E. 脑电图11. 患者女性,40岁,行肝移植术。
局部麻醉药物有哪些,相关不良反应你知道吗?想必大家都知道,麻醉是手术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而局部麻醉作为麻醉当中的一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那么,你了解局部麻醉药物有哪些吗?另外,你了解这些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吗?现在,结合近些年部分专家提出的资料,对局部麻醉药物的类型及相关不良反应等内容进行整理、介绍,帮助大家能够进一步了解、认识局部麻醉药,重视相关不良反应,尽最大努力完善局部麻醉效果,满足治疗需求及患者要求。
1 关于局部麻醉药,都有哪些呢?局部麻醉药,简单来讲就是指在局部组织在用药后,可逆性地抑制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递的药品。
该类药物的使用,能够促使患者在保持清醒状态下,可逆地引起局部组织痛觉消失。
目前,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仅包括两大类型,即酯类、酰胺类,前者包括丁卡因、普鲁卡因等;后者包括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等。
为了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一种局部麻醉药药理特点及作用机制,现进行如下总结。
1.1酯类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是一种短效酯类局麻药,具有毒性低、亲脂性低、对黏膜穿透力弱等特点,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用于表面麻醉,可以考虑用于硬膜外麻醉、浸润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在穿刺点注入该药品后1~3分钟,即可获取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能够维持30~45分钟。
盐酸丁卡因注射液,是一种长效酯类局麻药,与普鲁卡因比较,其麻醉效果更强,专家指出,该药品的麻醉效果较普鲁卡因高出10倍,但其毒性也相对较严重,约为普鲁卡因的10~12倍,所以,不建议在浸润麻醉时使用盐酸丁卡因注射液,但是对于黏膜麻醉而言,效果较高,主要与其起效快(注射后1~3分钟即生效)、作用持久(维持2~3小时)等特点有关。
1.2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同时也是常用的一种酰胺类局麻药,与普鲁卡因比较,其麻醉效果更高,且作用持久,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扩散性,普遍用于浸润麻醉、硬膜外麻醉、表面麻醉等。
另外,该药品的毒性明显高于普鲁卡因,建议在进行局麻过程中,该药品的用量应当较普鲁卡因减少。
文章导读可能很多人都有过打麻药的经历,比如女性做人流手术要打麻药,实际上,人在做很多手术的时候都需要进行麻醉,所以麻药在医学上被广泛使用,但大家都听过麻药有危害的说法,其实麻药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的麻药对人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1、麻醉药的分类麻醉药分为两大类:一是全身麻醉,即通过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到体内使全身麻醉的药物;另一类是局部麻醉。
即适用于手术局部区域的麻醉药。
2、麻醉药可导致循环衰竭而心跳停止从麻醉药的作用上讲,全身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经注射到人体后,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大脑,使中枢神经麻痹,病人失去知觉而产生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药是指用于手术局部的麻醉药,阻断局部神经传导。
使手术部位的疼痛刺激不向大脑传递。
达到抑制疼痛的效果。
在谈到麻醉药对人体的危害时,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利有弊,麻醉药也不例外,它对人体是有一定危害的。
如全身麻醉药可抑制大脑功能,影响呼吸,导致缺氧,甚至可导致循环衰竭而心跳停止。
局部麻醉药虽说作用在局部,但毒性较大,一旦出现中毒同样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这仅仅是麻醉药本身的副作应。
3、麻醉药对孩子器官影响大因为孩子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偿功能较成人差一些,所以更容易发生麻醉意外。
因此,对年龄较大的孩子而言,如果在手术中真的能配合,能不麻醉当然还是尽量不麻醉的好,这样安全系数会相对提高。
但对于较小的孩子确实只有通过麻醉才能顺利完成手术的,家长则完全不必担心影响孩子的智力而拒绝麻醉。
当然,麻醉药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麻醉过程也不是一根针插进去让孩子睡了这么简单,需要专业的麻醉医生在认真选择适应症和掌握好药物剂量后才能安全使用,而且手术中需要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麻醉医生仔细观察患儿对药物及手术的反应,同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只有这样才会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又能尽量减少和避免意外的发生。
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毒性)的预防主要药物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地卡因,沙夫卡因;麻卡因,可卡因;苯佐卡因;美索卡因等等。
局麻药毒性反应突出表现是惊厥。
此时由于气道和胸、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势必影响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可危及生命,因此,应积极预防其毒性反应的发生。
1,严格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
可采用低浓度分次给药。
2,在局麻药溶液中加入少许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延长麻醉时效。
3,注射局麻药时必须细心回抽,观察有无回血,防止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内。
(特别是头颈部,且毒性反应迅速,事故率较高,局麻用药应慎重)4,警惕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和肌肉抽动,此时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及时处理。
5,有效的预防药物是地西泮(安定),最大优点是对惊厥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且对人体生理干扰最小,实验表明,地西泮剂量达0.1mg/kg时就能提高惊厥阀。
故在大剂量麻醉前可口服地西泮(安定)5-7mg.以预防不良反应。
诊断要点(1)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局部麻醉药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人会感到困倦、嗜睡、头晕、继之眩晕,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进一步定向障碍、感知觉迟钝、肌肉震颤,严重时惊厥发作、意识不维,常使血管扩张,出血增加。
(3) 呼吸系统症状伴随着意识丧失,常有呼吸变深变慢,甚至呼吸停止。
(4) 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过敏虽少见,但发生后情况严重,需积极抢救。
表现为胸闷、憋气、出冷汗、心率加快、脉细弱、血压下降、唇甲苍白或青紫。
急救处理(1) 立即停止给药。
(2) 吸氧。
(3) 如烦躁不安、惊厥发作,可静注安定10~20mg。
(4) 呼吸困难者,可静注氢化琥珀胆碱50mg使骨骼肌松弛,然后作气管插管维持呼吸。
不要用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药。
(5) 如遇过敏反应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或盐酸麻黄碱30mg,然后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 静滴。
过敏反应虽已做过皮内试验阴性仍可出现,故皮内试验只能供参考。
麻醉的副作用有哪些?麻醉药物为常见的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
在手术治疗或者胃镜等医疗器械检查中,会应用麻醉药物。
但是很多人对麻醉药物的掌握情况不佳,会对麻醉药物的注射产生恐惧心理。
那么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有哪些呢?麻醉的药物有哪些?麻醉药物具体可以划分为局部麻醉药物与全身麻醉药物。
局部麻醉药物多适用于神经干或者神经末梢周围,能够暂时或者全面阻断神经冲动传输,其局部痛觉能够暂时消失。
1.局部麻醉药物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含利多卡因、丁卡因等。
2.全身麻醉药物在吸入性麻醉的方式下,多采用七氟烷、异氟烷等实施麻醉效果。
其中七氟烷的麻醉使用效果更加理想。
在静脉麻醉的方式下,常用的药物包含异丙酚、氯胺酮或者是依托咪酯等。
还有一些麻醉镇痛性药物,包含吗啡、芬太尼等等,需要结合患者手术中的情况科学予以选择。
麻醉药物有哪些副作用呢?1.可能会致使患者循环衰竭、心跳停止麻醉药物使用期间,全身麻醉药物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使患者的中枢神经发生麻痹,发挥全身麻醉的效果。
局部麻醉药物则主要用于手术中局部治疗的患者,阻断局部神经的传输,使患者手术位置的疼痛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避免其肢体与神经的刺激向大脑传输,发挥抑制疼痛的作用。
药物的使用有优势也有弊端,麻醉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针对于全身麻醉的药物,会对患者大脑神经功能产生抑制效果,影响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致使患者出现缺氧的症状。
在症状未得到及时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循环衰竭、心跳停止等不良问题的发生。
局部麻醉药物的方式下,尽管其药物能够在局部作用,但是其毒性相对较大。
在发生中毒反应的情况下,则会造成呼吸心跳停止的症状,即为麻醉药物自身的副作用。
2.可能会对孩子器官产生影响幼儿或者孩童的身体器官功能发育不够完善,身体代偿能力较差,故而易于发生麻醉意外反应。
针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而言,在手术中如果能够积极配合,则尽量不要选择麻醉的方式,进而能够减少患儿手术中的危险洗漱。
麻醉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关键词:麻醉药(一)全身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有两种:一种是挥发性液体,如乙醚、氟烷等;另一种是气体,如氧化亚氮。
(1)乙醚(DiethylEther)1)不良反应①呼吸系统:对呼吸道粘膜刺激性强,易增加腺体分泌;呼吸道如有粘液或痰等未能及时排除,就有发生肺炎的可能。
②生殖系统:乙醚全麻可使子宫肌松驰,因此易使分晚出血量增多,并可通过胎盘抑制胎儿呼吸。
③消化系统:可使胆汁分泌减少;偶可引起肝损害,术后出现黄疸。
④心血管系统:乙醚蒸气浓度如超过30%(小儿15%,婴儿更低)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甚至引起心脏骤停。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心搏出量减少,肝肾等内脏供血不足,外周血管呈收缩状态,而脑组织血流量相对地增高,此时如用乙醚全麻,进入脑组织的量相应地增多增快,易产生过量中毒。
2)禁忌证:禁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部炎症、酸中毒、肝功能严重损害、明显黄疸、颅内压明显增高、手术需要电灼电刀者、慢性呼吸道感染疾病。
(2)氟烷(三氟氯湨乙烷、三氟乙烷)1)不良反应:与乙醚相比,毒性较大,特别是对呼吸及循环的抑制,因此用氟烷麻醉时必须避免过量。
①心血管系统:易引起心律失常,氟烷全麻时应禁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
②消化系统:能抑制肝功能,但停药后可恢复。
原有肝病的患者,或肝功能正常者反复应用氟烷麻醉,有时可引起严重的肝扣害。
所以重复用药至少不要短于3个月,能延长到6个月更好;而且必须查明,在氟烷第一次麻醉过程中,以及在恢复期间,病人应全无不良反应,更没有肝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③禁忌证:剖宫产、心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律失常;急慢性肝脏疾病、胆疾病以及肝胆外科手术,应慎用或禁用。
2)相互作用:与利血平、六甲铵等降压药有氯丙嗪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能产生严重的低血压。
为防止意外,最好在麻醉前10~14天停用利血平等药物。
与左旋多巴合用可能致心律失常。
(二)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为非挥发性的全麻药,主要由静脉给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局部麻醉药中毒有哪些不良反应
导语:局部麻醉药是常见的手术麻醉方法之一。
那么你知道对于局部麻醉药中毒有哪些不良反应呢?
用药时如不仔细检查药瓶上的标签,往往容易发生错误或听错,甚至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仔细检查核对,以免引起意外事故。
正铁血红蛋白症此病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正铁血红蛋白症可因与化学结构上含有苯胺基团的化合物接触而引起。
有几例报告在用苯佐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丙胺卡因后产生此症,正因为苯佐卡因和普鲁卡因含有这种基团,而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则是经生物转换后产生含苯胺基团的代谢物。
正铁血红蛋白症最易发生于血红蛋白变异和还原型辅酶I_正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的病人或局麻药达到中毒血浓度之时。
但对于无这些诱因的病人治疗剂量也可致此症。
当正铁血红蛋白浓度超过30%时,可静注亚甲蓝1~2 mg/kg和吸氧处理。
恶性高热症是局麻药的一种罕见的并发症。
有凡例报告在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和丁卡因后出现此症,其症状为肌肉抽搐、强直、过度换气和心搏过速。
用药时如不仔细检查药瓶上的标签,往往容易发生错误或听错,甚至发生意外事故,有报道在扁桃体切除手术时医生要普鲁卡因进行麻醉,但由于普鲁卡因与泼卡因字音相似,结果将普鲁卡因误听为泼卡因做麻醉引起了病人死亡,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仔细检查核对,以免引起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