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舌诊舌苔
- 格式:pptx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33
常见的8种舌苔及临床意义
舌诊脏腑分布: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1.正常舌苔淡红色、薄白苔
2.淡白舌:舌体淡白,多提示气血两虚
3.红舌:舌红耳纹理粗糙,提示热盛
4.瘀斑苔:舌体有瘀斑,提示有血瘀
5.白腻苔:舌苔厚腻紧贴于舌面,刮之不脱,多因湿浊、痰饮、食滞所致
6.黄腻苔:舌苔厚腻,舌尖红点,多提示湿热蕴结
7.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样,形态不规则,边缘稍凸起,部位时时转移而得名,多是胃气、胃阴不足所致
8.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提示胃气、胃阴枯涸。
扩展:舌诊时不要吃容易使舌头变色的食物,否则容易误诊
总结: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
舌诊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甚至有人认为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且可靠。
舌诊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辨病位浅深;2.区别病邪性质;3.判断邪正盛衰;4.分析病势进退;5.推测病情预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舌象辨析
中医舌象辨析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了解病情、查明病因、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观察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白色物质,其性质、形态、厚薄都可以反映疾病的情况。
白苔表示表层有痰湿,黄苔表示伤及气血,灰苔表示阴虚,黑苔表示阴寒,无苔表示阳虚。
步骤二:观察舌质
舌质是指舌头的形态与颜色。
红舌表示有热病,苍白舌表示气虚,紫舌表示血瘀,暗红舌表示阴虚。
步骤三:观察舌边
舌边是指舌体的两旁。
如果舌边齿痕明显,表明体内湿气重,如果舌边出现齐齿状的裂隙,表示气虚,如果舌边有舌瘀痕,就表示血瘀。
步骤四:观察舌根
舌根是指舌体与舌根相接的部位。
如果舌根部位有青色或紫色,表示肝气郁结或血瘀。
综上所述,中医舌象辨析是通过对舌苔、舌质、舌边、舌根等部位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在加强中西医学交流的今天,中医舌象辨析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医学的关注和认可。
相信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西医学的不断交流,中医舌象辨析在未来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及病理变化。
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舌为脏腑之海:在中医理论中,舌被认为是脏腑气血运行的反射区,具有与脏腑系统相对应的分布区域。
通过观察舌体的变化可以推断各脏腑的功能状态。
2. 反射血气状况:舌体的颜色、纹理和湿润程度等反映了血气运行的状况。
舌头鲜红多为血热、舌体苍白多为气虚,舌质发黄多为黄疸等。
3. 苔质反应身体湿热或寒热情况:舌体表面苔膜的质地和颜色可以反映体内湿热或寒热的状况。
苔厚腻多为湿热,苔薄白多为寒热等。
正常舌象一般表现为:
1. 颜色适中:正常舌体的颜色一般为淡红或淡粉红色。
2. 苔质薄白:正常舌体表面有薄而均匀的白色苔膜,不过厚薄和湿润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 纹理清晰:舌体表面的纹理应该清晰可见,表面光滑而不粗糙。
4. 湿润适度:正常舌体应该适度湿润,不过度干燥也不过度湿润。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仅作为中医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够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
如果出现舌体异常,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舌象的变化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药物的刺激等,因此需综合判断和慎重分析。
舌诊表格总结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颜色等舌象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舌诊表格的总结:
1. 舌苔:
- 舌苔颜色:正常舌苔应为淡红色或淡白色,苔色过淡可能表示气虚,苔色过厚可能表示湿热等。
- 舌苔质地:正常舌苔应薄而湿润,苔质过厚可能表示湿热,苔质过薄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苔厚薄:正常舌苔应适度厚度,苔厚可能表示湿热,苔薄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苔湿润度:正常舌苔应湿润适度,苔湿润度过多可能表示湿热,苔湿润度过少可能表示阴虚等。
2. 舌质:
- 舌质颜色:正常舌质应为淡红色,舌质偏红可能表示热盛,舌质偏淡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质形状:正常舌质应平坦柔软,舌质胖大可能表示湿热,舌质瘦小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质纹理:正常舌质应有细密纹理,舌质纹理粗糙可能表示湿热,舌质纹理细腻可能表示气虚等。
3. 舌体颜色:
- 舌体颜色:正常舌体应为淡红色,舌体偏红可能表示热
盛,舌体偏淡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体湿润度:正常舌体应湿润适度,舌体湿润度过多可
能表示湿热,舌体湿润度过少可能表示阴虚等。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结果应综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不能单凭舌象来确定诊断。
而且,舌象的变化也可能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进食、服药等。
因此,在进行舌诊时,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和诊断。
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舌诊是中医师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以下是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1. 舌质:舌质是指舌头的颜色和形态。
中医认为舌质反映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状况。
常见的舌质有淡红、暗红、紫红、淡白、暗紫等。
不同的舌质可以反映不同的病理变化。
2. 舌苔:舌苔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细腻的白色物质。
正常情况下,舌苔应该是薄而白。
根据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和粘腻程度等特征,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消化吸收情况和内脏功能的健康状况。
3. 舌体形态:舌体形态主要指舌头的大小、形状和舌身的颜色等方面。
中医认为,舌体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循环、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常见的舌体形态有舌红、舌胖、舌瘦、舌大等。
4. 舌诊的方法:中医舌诊通常采用观察法、望诊法和摸诊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观察法是通过仔细观察舌面的舌质、舌苔和舌体形态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望诊法是通过观察舌诊时的舌相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摸诊法是通过触摸舌头的硬度、湿润程度和舌尖的酸味等来判断人体的气血循环情况。
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面的颜色、质地和形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助于中医师提供具体的
治疗方案和调理建议。
但需要注意的是,舌诊只是中医诊断的辅助手段,无法取代其他的医学检查和诊断方法。
史上最全:130种高清舌诊图谱(吐血整理,建议收藏)裂痕中一般无舌苔覆盖,是精血亏虚的表现。
舌苔白而又裂纹者,为精血亏虚;舌绛红而干,有裂纹者,为热盛伤津。
3舌有齿痕——阳气虚舌体偏白,舌苔偏白,说明脾肾阳虚、身体内有水湿痰饮。
此舌象的舌质非常柔软,说明身体阳气虚,体能有所衰退。
4淡白舌——体内虚汗舌质淡白而胖嫩,是阳气虚衰所致;舌质淡白而瘦小,是气血亏虚所致。
淡白舌而属于机体虚证、寒证之舌象。
5红舌——有热邪舌尖红有芒刺表示心火上炎;舌色较红,舌苔黄且干燥表示内有实热;舌体红且舌苔少或无苔,则阴虚内热。
主热证,可能是身体积热过多,同时观察舌面上是不是有红点。
6绛舌——热邪较盛舌色红绛而舌体干燥,有芒刺或裂纹,为内热炽盛;舌色红绛而无舌苔且光滑,为胃、肾阴虚枯竭。
此舌象是热邪深入营血的表现,通常已经耗损津液了,色越深表示热邪越盛,病症越重。
7紫舌——血液循环不畅舌色青紫,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舌色紫偏红,可能体内积累了太多的热。
寒证、热证,或者瘀血证都可能会出现这种舌象,主要由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
舌头的大小1胖大舌——内有虚寒注意观察舌头的颜色,舌苔以及舌面是否有红点等。
舌苔偏黄者,多属于心脾热盛;舌体肿胀而舌色紫暗者,多属于瘀血阻络。
2胖淡舌——阳气虚弱由于阳气虚弱,温煦、推动的功能受到影响,水液的输布功能减弱,于是出现舌体胖大且颜色淡白的现象。
胖淡舌是阳气虚弱、水湿潴留的表现。
3瘦红舌——缺乏营养舌色偏红代表体内有热,或有炎症发生,热久伤津,体内营养被消耗。
舌头偏瘦是身体缺乏营养和水分的证明。
4瘦淡舌——气血两虚瘦淡舌上如有明显的苔垢,大多伴有轻度感冒或者是消化大良,提醒患者体质虚弱。
主要反映气血两虚,机体营养不良的病理状态。
5老舌——正邪对峙舌苔颜色黄白、灰黑,病多主实证、热证。
老舌常见于正邪双方相持阶段,即病邪的气势很凶,但是机体本身的抵抗能力也很强。
6嫩舌——代谢功能低下多主虚证、寒证、湿证。
中医舌诊模板
中医舌诊模板:
1. 色泽:
- 舌质:
- 淡红色(正常):表明气血充足、正常状态
- 淡白色: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红色或绛红色: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红绛色或暗红色:可能表示瘀血或淤血,可能存在淤积或血液循环不畅
- 舌苔:
- 薄白或薄黄色(正常):表示正常健康状态
- 厚重苔(白色或黄色):可能表示痰湿积聚、消化不良或湿热之象
- 舌苔薄白或无苔:可能表示阳气亏损或气血虚弱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2. 形态:
- 舌体胖瘦:
- 舌体肥大:可能表示体内湿气重、消化不良或水肿
- 舌体瘦小: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舌体形状:
- 长舌:可能表示寒湿积聚或内寒外湿之象
- 厚舌:可能表示湿热内蕴或热毒之象
- 瘦舌:可能表示气虚血虚、阴虚火旺之象
3. 湿症表现:
- 舌苔厚重:可能表示湿痰、湿热之象
- 舌体胖大、湿滑:可能表示湿邪较重、湿痰重
- 舌体淡白、舌苔薄白:可能表示湿邪不重,体内湿气较轻 - 其他湿症表现:如体重过重、疲劳感、纳差等
4. 火症表现:
- 舌质红绛: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尖红或齿痕明显:可能表示心火旺盛或肝火旺盛
- 其他火症表现:如口干、咽干、口舌生疮等
以上仅为常见中医舌诊模板,具体舌诊还需结合其他体质及症状表现综合判断。
若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中医师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舌苔辩证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
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
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中医根据舌苔的情况来诊断疾病。
(1)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
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
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
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
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
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有痰湿或湿困于脾。
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
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2)黄苔:黄苔主里热证。
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
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
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蕴。
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3)灰苔:主里证。
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阻,或痰饮停。
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
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
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
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
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
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厚、薄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
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
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
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
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
中医健康舌诊解读身体的状况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等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以中医健康舌诊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舌苔的健康解读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覆盖物,一般包括白苔、黄苔、黑苔等。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功能、体内湿气的变化等情况。
1. 白苔白苔一般是指舌面呈白色,并且比较薄而湿润的情况。
一般来说,白苔代表着人体的消化功能正常,体内湿气较少。
因此,对于有白苔的人来说,适度的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持适量水分的摄入,有助于调节体内湿气的平衡。
2. 黄苔黄苔是指舌面呈黄色,有时也会伴有厚而干燥的现象。
黄苔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体内消化不良、湿气积聚、体内毒素积累等情况。
针对黄苔的人,可以采取适度的排毒饮食,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同时适度增加水分和蔬果的摄入,有助于调节体内湿气和消化功能。
3. 黑苔黑苔是指舌面呈黑色,且较为粘腻的现象。
黑苔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体内湿气重、消化不良、体内毒素积累等情况。
对于有黑苔的人来说,可以采取适度的排毒养肝饮食,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二、舌质的健康解读舌质是指舌面的颜色、形态等特征。
通过观察舌质的变化,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气血状况、营养状况等情况。
1. 红舌红舌一般是指舌面呈红色,且比较湿润的情况。
一般来说,红舌代表着体内的气血充足,营养状况较好。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呈现暗红的颜色,可能代表着体内的炎症反应或者热量过盛的情况。
因此,在面对红舌的情况时,需要结合实际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2. 淡白舌淡白舌是指舌面呈淡白色,与正常红润的情况相比较较为苍白的现象。
一般来说,淡白舌代表着体内的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的情况。
对于有淡白舌的人来说,可以适量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例如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改善体内的气血状况。
3. 红绛舌红绛舌是指舌面呈鲜红色,且比较干燥的现象。
舌诊中的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
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
表示病人患热证。
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
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
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
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
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
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
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
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
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
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
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
舌尖绛为心火炽盛。
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
舌根绛为血热内燥。
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
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
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
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
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
舌质紫暗,为瘀血证。
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
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舌诊中医舌诊历史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年间,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一个中医诊断方法已形成存在,当时我国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涉及的舌诊相关知识,包括舌质、舌苔、舌觉等方面的内容。
汉唐时期舌诊在中医实践中又不断发展验证,东汉中医名家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将舌诊之重点放在观察舌质上,而唐代中医名家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则把舌诊观察舌象作为辩证脏腑的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