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31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亦称客观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必须同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划清界限。
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实用主义“有用就是真理”的真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它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说是有用的,但并非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发展过程既是同错误不断斗争的过程,又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支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二的唯物论;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条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二,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知识,即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作为认识结果的反映不同于认识对象本身,它们之间是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的过程就是主观逼近客观的过程。
那么,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以及如何判断它们的符合呢?这就涉及到真理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真理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真理的内容、特点、发展过程、检验标准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等问题。
弄清这些问题,可以使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减少盲目性,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因此,在学习前面两节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
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要学习以下内容:▲一、真理的含义二、真理的特性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四、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个大问题。
▲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美好的、崇高的词语。
古往今来,真理扣动了无数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哲人、科学家及一切进步人士的心弦,并引起他们热情的讴歌,有些人为此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比如,战国初期的商鞅,为变革几千年的奴隶制,进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封建变法,结果被复辟势力“五马分尸”;清朝末期的谭嗣同,为在中国搞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被反动势力砍头示众;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残遭反动军阀杀害;特别是革命烈士夏明翰,为追求真理,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千古诗的格言。
真理为什么这样宝贵?就是因为它能够指明人们的前进方向,能够照亮人们的实践道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作为人的认识的一种结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如长江、长城等,无所谓真理。
反映有正确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只有正确的反映即经过实践证明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课件
课件标题:真理及其检验标验
一、真理的定义
1. 真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世界的恰当反映。
2. 真理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在指导实践中得以证明和发展。
二、真理的性质
1. 绝对真理:它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全面深入的认识,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
科学发展的总和,一旦获得就不会改变。
2. 相对真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性质和规律的部分、片面、暂时的认识。
三、真理的形式
1. 个别真理:对某一具体事情的科学认识。
2. 普遍真理:对具有广泛普遍性的事物或规律的科学认识。
四、真理的来源
1. 直接经验:直接面对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
2. 间接经验:通过他人或文化遗产等途径获得的知识。
五、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对实践的符合性评价: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实现和证明。
2. 系统完整性评价:含有真理的体系应该是自恰、完备、无矛盾的。
六、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是谬误也可能透过分析与批判,转化为真理的一部分,推动真理的发展。
2.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斗争是真理发展的动力。
结尾,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真理的含义、性质、形式和来源,并掌握真理的检验标准,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追寻真理。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第一节真理的本质和特性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是一成不变的还是不断发展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不同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任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认识所追求的目标,但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却一直存在尖锐的分歧和对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虽然有的包含某些合理因素,但是都没有真正解决真理问题。
一般来说,旧唯物主义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可知性前提出发,认为真理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把这种“符合”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接的反映的结果。
唯心主义从意识、思维第一性前提出发,通过各种方式把真理说成是某种精神自身的属性,是意识、思维自身的同一。
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等:主观唯心主义者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的符合,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它的先验形式的一致,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等。
在这些关于真理的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符合论”、“融贯论”、和“工具论”三种。
“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在主张符合论真理观的哲学家中,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所提出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合论的真理观。
旧唯物主义肯定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不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认识理解为消极直观的反映,对认识的真理性的理解是形而上学的。
而赞同符合论真理观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符合”,则是指观念与观念相符合。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知识,即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作为认识结果的反映不同于认识对象本身,它们之间是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的过程就是主观逼近客观的过程。
那么,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以及如何判断它们的符合呢?这就涉及到真理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真理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真理的内容、特点、发展过程、检验标准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等问题。
弄清这些问题,可以使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减少盲目性,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因此,在学习前面两节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
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要学习以下内容:▲一、真理的含义二、真理的特性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四、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个大问题。
▲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美好的、崇高的词语。
古往今来,真理扣动了无数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哲人、科学家及一切进步人士的心弦,并引起他们热情的讴歌,有些人为此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比如,战国初期的商鞅,为变革几千年的奴隶制,进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封建变法,结果被复辟势力“五马分尸”;清朝末期的谭嗣同,为在中国搞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被反动势力砍头示众;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残遭反动军阀杀害;特别是革命烈士夏明翰,为追求真理,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千古诗的格言。
真理为什么这样宝贵?就是因为它能够指明人们的前进方向,能够照亮人们的实践道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作为人的认识的一种结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如长江、长城等,无所谓真理。
反映有正确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只有正确的反映即经过实践证明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与谬误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并如实反映了客观。
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问题上的唯物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实际,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第一,就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就认识的广度而言,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他们是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3、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第一,要将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第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要坚持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
第三,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实践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四、真理发展的规律1、在人们的认识中,谬误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2、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3、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