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2宏观经济学数据
- 格式:pptx
- 大小:407.92 KB
- 文档页数:50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答:国民收入核算指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和会计的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描述,为经济分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订经济政策或计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一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
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1941年7月号和11月号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首次使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一词。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二章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最重要的经济总量,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外加BP)便完整地描述了一国经济的总体面貌。
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其相关的量和相关的问题一、GNP的定义与GDP、NNP、NI(一)GNP的定义国民生产总值简称为GNP。
定义如下:在一定时间内,由本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以市场价格计算的总值。
展开:该定义中,每个词都是“关键词”!(二)对GNP的详尽说明(内涵与外延)1、“一定时间”(1)“一定时间”是多长?“一定时间”一般指一年。
中国案例。
(2)流量与存量“一定时间”表明GNP是流量。
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量。
对偶:与流量对偶的是存量。
所谓存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存在的量。
2、“本国国民”(对应:made by)(1)“国民”是指“1年以上的常住者”“国民”,特指在所论国的“常住者”。
即在该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重心的个人或者单位。
(2)什么是经济领土?所谓经济领土,是指一国政府所管辖或者使用的范围。
比如,驻外使领馆就属经济领土。
展开:“经济领土”空间的扩张?如,FDI与CDI便是典型的“经济领土”的扩张。
所谓经济利益重心是指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而且,时间至少一年。
3、“本国国民所拥有生产要素”与GDP(1)“所拥有的”(强调产权)不管这些生产要素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重要的是它们是否为该国国民所拥有;即使在国外生产的,只要其生产要素是本国国民所有,也计入本国GNP。
(2)引出GDP概念(对应:made in)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而不问生产所有的要素由何国国民所拥有;另一方面,在国外生产的,即使用的是本国生产要素,也不计入本国GDP。
展开:国际、区际间GDP与GNP竞争。
联系一下招商引资中的外资与内资。
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章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 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地域概念。
1.核算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1)原理从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来看,支出和收入必然相等,所以可以从支出和收入两个角度来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2)支出法①概念:支出法是指从支出角度衡量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四方面支出的总和。
②公式:GDP=C+I+G+NX。
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3)收入法①概念:收入法是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以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②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实际GDP和名义GDP(1)名义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2)引入实际GDP的原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
(3)实际GDP:实际GDP是指以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4)二者之间的关系式: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3.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GDP=Y=C+I+G+NX。
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1)消费指消费者个人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消费分为三个子项目:非耐用品、耐用品以及服务。
(2)投资一般指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
投资也分为三个子项目: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以及存货投资。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一、选择题1.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A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要素的支付)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2.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GDP上升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为意味实际GDP将( A )。
GDP 平减指数=名义 GDP/ 实际 GDPA.上升B.下降C.不会发生变化D.不确定3.“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C )看其最终是否流入销售市场,进行交换,被消费者使用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4.“钢铁是中间产品”这个命题( C )。
A.正确B.错误C.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5.下列将计入当年GDP的一项是( C )。
A.某人花10万元购买一辆二手汽车二手货不计入GDPB.面包厂购买的面粉C.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消费产品D.家庭妇女在家从事家务劳动6.下列哪项不计入今年的GDP?( C )。
A.家庭购买的面粉B.面包厂购买的面粉生产的面包C.去年生产今年卖掉的20万元消费产品要现期生产D.今年生产的投资品7.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D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没有直接应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贷款利息属于银行进行资本交换后得到的企业的利润的一部分8.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D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存货投资B.建造一座住宅;住房投资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非住房性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D.以上都是。
9.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统计中,“投资”包括( B )。
A.某家庭购买的空调B.年终比年初增加的存货C.政府修建的公共设施(道路,桥梁等)D.消费者年内购买而没有消费完的商品10.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是2000亿美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 )生产近似于总投资,总投资=净投资+折旧A.25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B.12500亿美元和10500亿美元;C.2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D.7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
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
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
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
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
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
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
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
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
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
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
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
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
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
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
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
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宏观经济学第⼆部分第⼆部分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1.简单国民收⼊决定的基本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民收⼊决定的分析是在所谓“萧条经济”的背景下展开的。
在“萧条经济”的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总需求是制约经济规模的短边因素,因此经济社会能够以不变的价格⽔平提供与总需求相当的供给量。
本章的另外⼀个重要假设是“投资外⽣”。
由于假定企业投资是⾃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动,因此我们不必过早地讨论投资的决定问题,对国民收⼊决定问题的分析也就可以局限在产品市场的简单背景下。
2.均衡国民收⼊满⾜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在本章,均衡国民收⼊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两部门经济:i=s (或 y=c+i)三部门经济:i+g=s+t (或 y=c+i+g)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 y=c+i+g+x-m)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出”。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的⽔位就总是不变的,即宏观经济是均衡的,此时的收⼊(产出)也就是均衡的收⼊(产出)。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条基本⼼理规律,即:⼈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平,收⼊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d,式中,c为消费,α为⾃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配收⼊。
根据可⽀配收⼊收⼊、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大二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在大二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GDP的增长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
二、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是指经济中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等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实施方式对于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必要的。
四、国际贸易和汇率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来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活动。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了解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汇率的波动对于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和宏观经济的平衡是重要的。
五、劳动力市场和失业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就业和工资的市场。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失业率的计算和不同类型的失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之一。
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整体进步和改善。
了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是重要的。
总结: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汇率、劳动力市场、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