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5 金色的鱼钩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5课。
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堂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学情、智力层次,围绕老班长的感人故事,紧扣“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现主要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点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说学法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我采用了“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导学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目标,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以“五环节”课堂教学为基本结构,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三为主”为教学原则,以“多种教法”为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为教学宗旨,以“形成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策略。
金色的鱼钩《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作者语言朴实、简单,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缅怀与赞颂。
本文已经收入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8课。
本文的发生地是在松潘草原,是”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中的草原。
自川主寺西行出黄胜关上尕尼台,即进入大草原。
这里草场广阔、牧草茂盛,畜牧业十分发达,形成了川西北独特的草原游牧风光。
这里属安多藏族(牧区藏族)聚居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庄严神秘的寺院庙宇,有着众多虔诚善良的佛教信徒,充满着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
同时,该旅游区也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天然基地。
松潘草原四周山地海拔4000多公尺,草原平均海拔3400公尺,丘岗相对高度50到60公尺,谷地宽阔。
白河、黑河北流入黄河。
黑河流域泥炭沼泽连片,中下游沼泽率多达20到30,沼泽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
草本泥炭沼泽的泥炭层有2、3公尺厚,最厚可达9到10公尺。
气候寒冷,常年无夏,无绝对无霜期。
丘岗地生长嵩草、驴蹄草等,丘间以苔草为主。
在热量条件较好的盆地可栽培耐寒青稞、燕麦,也可培育贝母、大黄等药材。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沼泽截止至2013年为止还有退化迹象。
松潘草原是中国四川省西北部草原。
在阿坝州北部,包括松潘、红原、阿坝、若尔盖等县。
在松潘境内,在黄龙风景名胜区总体范围内,有着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在草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
草原的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色。
春日的草原百花缤纷;夏日的草原牛羊成群;秋日,草原铺开一幅辽阔辉煌的画意;冬日,草原展示一种冷峻苍茫的神韵。
那里大多为泥质沼泽,气候恶劣。
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的鱼钩⽣字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的鱼钩⽣字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的鱼钩》⽣字1【驼】读⾳:tuó巧记: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
字义:①骆驼②⾝体向前曲,背脊突起组词:①驼峰骆驼②驼背造字:形声法造句:这座⼭远看就像驼峰耸⽴在云端。
笔顺:“马”第⼆笔竖折折钩稍弯曲,末笔横变提。
字歌:春夜⾬滂沱骆驼踩陀螺耽搁时间久岁⽉空蹉跎2【拢】读⾳:lǒng巧记:抄袭前⾯⼀半。
字义:①合上,聚拢②凑起,总合③靠近,船只靠岸组词:①合拢②拢共拢总③拢岸靠拢拉拢谈不拢造字:形声法造句:奶奶合拢双眼,仿佛在回忆过去的事情。
笔顺:左窄右宽。
”龙“的第⼀撇长,第⼆撇短平。
字歌:双⼿聚拢睡眼蒙胧⽉光笼罩xxxx3【瓷】读⾳:cí巧记:⼀块“⽡”不普通,多“次”烧制扬美名。
字义:⽤⾼岭⼟烧成的⼀种质料,所做器物⽐陶器细致⽽坚硬组词:陶瓷瓷器瓷碗造字:形声法造句:xxxx的陶瓷闻名海内外。
xx:“⽋”撇不宜太长;“xx”横稍短。
字歌:⽤⽡做瓷盆张⼝来咨询⼥⼦姿态美恣意下有⼼4【熬】读⾳:áo巧记:“敖”包相聚好,起⽕(灬)受不了。
字义:①久煮②忍受,耐苦⽀撑组词:①熬粥熬药熬盐②熬夜煎熬熬磨熬年头⼉病痛难熬造字:形声法造句:为了早⽇完成这项任务,爸爸经常熬夜⼯作。
笔顺:“敖”三横布⽩均匀,捺画舒展;四点底托上。
5【蚯】读⾳:qiū巧记:⼩兵没了⼋字(丘),却和“⾍”⼦在⼀起。
字义:[蚯蚓]环节动物,⾝体圆⽽长,⽣活在⼟壤⾥,能翻松⼟壤,对农作物有益组词:蚯蚓造字:形声法造句:蚯蚓是⼈类的朋友,请不要伤害它。
笔顺:“⾍”稍窄些;“丘”最后⼀笔要平直。
字歌:岳麓⼭之下蚯蚓⼟⾥爬翻过荒丘后邱姓有⼈家6【蚓】读⾳:yǐn巧记:“引”只“⾍”来松松⼟。
字义:指蚯蚓组词:蚯蚓造字:形声法造句:蚯蚓的活动能使⼟壤变松软,有利于植物的⽣长。
笔顺:左窄右宽。
“⾍”略靠上;右边竖直⽽长。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原文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
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
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
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饥饿威胁着我们。
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
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
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
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
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
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
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
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不,我全知道了。
”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5金色的鱼钩_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5金色的鱼钩人教新课标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想象、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老班长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受到爱党爱人民的教育,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前准备:
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图片、文字资料)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流程:
一、导课激趣,出示目标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了解了抗美援朝时期中朝人民之间一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舍己救人的故事,课文题目就叫《金色的鱼钩》,板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自学目标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
三、品读感悟,导学目标
1、这样的鱼钩容易钓到鱼吗?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鱼难钓?
指导朗读15自然段(语速要慢,读出老班长沉重的语气。
)
2、老班长自己喝不喝鱼汤?从哪些句子看出?
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重点指导“哽咽”,表情要皱起眉头,做艰难哽咽动作。
3、当“我”看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重点朗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体会“我”的难受心情。
(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我在理解课文这一重点环节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
4、老班长为什么一点都不吃呢?这样他能熬得住吗?
5、学生展示介绍草地的图片资料。
6、读指导员说的话,体会句子的含义: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
”
7、“无论多么艰苦”指他们在草地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看草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草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能填补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8、当“我”知道老班长只吃鱼骨头时,还忍心喝下这鱼汤吗?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四、总结全文,升华目标
1、老班长看到我们不喝鱼汤,表情有什么变化?对我们说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咽下了”鱼汤。
(体会“咽”的含义)这时他的表情又有什么变化?他在想什么?
师:老班长没喝鱼汤,却露出了笑意,我喝下了鱼汤,心里反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这是因为我担心老班长他有一天会倒下──令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老班长他倒下了,倒在了一个水塘边,他这是因为饿才昏倒的。
3、要救老班长,只有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我们把鱼汤端给老班长时,他却拒绝了。
指导朗读老班长牺牲前的话。
师:老班长在牺牲前想的还是三个病号,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现在你还觉得这是个普通的鱼钩吗?
(引读)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4、放着光芒的仅仅是这个鱼钩吗?你看着这个鱼钩好像看见了谁?想起了他的什么事?鱼钩上闪烁着老班长什么品质?
5、三个小战士面对着老班长的遗体会说些什么?
6、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老班长的牺牲更体现了他的伟大,此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病号想对老班长说的话,也正是学生想说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也达到了高潮。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放学后最想做什么?
(生:想去找些关于长征的故事来读一读。
生: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听。
......)
五、拓展延伸,训练目标
回家后,把《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听。
(设计意图:复述《金色的鱼钩》,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
板书:
金色的鱼钩(老班长:终于革命、舍己为人)
三个病号饥饿难过威胁走出草地
老班长喜出望外语重心长壮烈牺牲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
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
下面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
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