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酒工艺学
- 格式:doc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30
酿造酒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兼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重视。
酿造酒工艺学主要涉及酒的酿造方法、控制技术、生产流程、设备选型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
本文将从酿造酒的分类、酿造过程、设备选型以及品质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酿造酒的分类酿造酒可以按照原料、发酵方式以及酿造工艺不同分类。
按照原料不同,细分为葡萄酒、啤酒、蜜酒等。
按照发酵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酿造型、发酵型、混合型。
按照酿造工艺不同,可以分为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二、酿造过程酿造酒的过程中,主要包含发酵和陈酿两种过程。
发酵是将酿造原料转化成酒精、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的过程,正常发酵的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关键。
陈酿是指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时间内,让酿造物质进行自然储存,使之进一步发酵和改善品质。
三、设备选型酿造酒需要配备不同的设备,根据酿造类型和规模不同,设备也会有所不同。
白酒行业设备包括蒸汽酒糟处理系统、自动加料系统、发酵罐、桶装、橱式等,啤酒酿造设备包括磨麦机、浸泡缸、过滤器、发酵罐、桶装、瓶装等,葡萄酒酿造设备包括压榨机、发酵罐、陈酿罐、酒精浓缩装置等。
四、品质控制酿造酒的品质控制包括味道、香味、色泽等方面。
对于酿造酒的香味和味道来说,其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原料、发酵过程、熟成环境等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酿造酒的工艺师要进行科学的控制,在品质控制上有所斩获。
总之,酿造酒工艺学是一门包罗众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不管是从酿造酒的分类、酿造过程、设备选型以及品质控制等方面来考虑,都需要一种系统性、务实性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著名的高端白酒茅台集团,每一种酿造酒工艺都需要经过严谨测试控制和优化,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品牌形象升华。
正因如此,酿造酒工艺的优秀水平可以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青睐。
《酿酒工艺学》课程简介课程编号:C4133214 英文名称:The Brewage Technology学分:2 学时:36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LI标:主要使学生掌握制造啤酒、黃酒和葡萄酒的原理和技术,初步具有选育新菌种、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以谷物或水果为原料,以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啤酒、黃酒和葡萄酒的原理和技术。
主要包括原料的处理、生产菌种的选择与扩大培养,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工艺原理。
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教材:《酿造酒工艺学》顾国贤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酿酒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The Brewage Technology)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4133214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开课学期:七总学分:2总学时:36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2学时)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教育目标酿酒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啤酒、黄酒和葡萄酒的生产原理和技术。
将专业基础理论和生物产品的生产技术紧密结合,使学生初步具有选育新菌种、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论课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酒和酒度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和国内酿酒工业发展简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酒和酒度第二节世界酿酒匚业第三节中国酿酒.1「业发展简史第四节酿酒工业的未来第二章啤酒发酵工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酿造啤酒生产原料的基本性质;掌握麦芽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掌握酿造酒生产的原理及丄艺控制理论和技术;掌握微生物菌种及其扩大培养的理论和技术;了解成品酒感官评定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原料1•大麦:大麦的形态、大麦的化学成分、酿造对大麦的质量要求和大麦的贮藏。
2.啤酒糖化的辅料:使用辅料的意义、辅料的特性。
3.啤酒花和酒花制品:酒花的栽培条件、酒花的主要化学成份、酒花的品种、酒花的贮藏和酒花制品。
《酿造酒工艺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是啤酒最主要的生青味物质。
其含量超过味阈值时会导致啤酒口味不纯、有甜味直至馊饭味,2、干啤酒是指发酵度在3、酒花中主要苦味物质是,又名葎草酮(humulone),是最重要的酒花成分,具有苦味和防腐能力。
4、啤酒中过量的戊醇会有和。
5、干葡萄酒指含糖(以葡萄糖计)小于或等于。
或者当总糖与总酸(以酒石酸计)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时,含糖最高为的葡萄酒。
6、将葡萄推迟采收,当气温低于以下,使葡萄在树枝上保持一定时间,结冰,然后采收、压榨,用此葡萄汁酿成的酒称为冰葡萄酒。
7、高档白葡萄酒的发酵温度控制在15~22℃之间,高档红葡萄酒控制在之间。
8、啤酒杀菌时,热处理为1个巴斯德单位(1Pu)。
9、按照凝絮性卡尔酵母(S. Carlsbergensis)可分为、、三类。
10、酵母发酵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低温利于形成。
11、和等常用作葡萄酒的澄清剂。
12、嘉尼米德罐设计了一个和,利用葡萄汁发酵时产生CO2气体对酒帽进行均匀柔和的搅动、浸提与滴干。
二、选择题1、麦芽粉碎太会增加麦皮中有害物质的溶解,影响啤酒质量,增加麦汁过滤的难度。
()A:粗B:中C:细D:均匀2、要提高啤酒的发酵度,除酵母因素外,首先应考虑提高麦汁()的含量。
A:α-氨基氮B:Zn离子浓度C:可发酵性糖D:蛋白质3、根据GB4927-2001《啤酒》国家标准,干啤酒的真正发酵度应不低于()%。
A:68B:70C:724、麦芽的制备工艺流程为()A.原大麦→预处理(清洗、分级)→浸麦→发芽→贮藏→干燥→成品麦芽B.原大麦→预处理(清洗、分级)→浸麦→发芽→干燥→贮藏→成品麦芽C.原大麦→发芽→浸麦→预处理(清洗、分级)→干燥→贮藏→成品麦芽D.原大麦→浸麦→预处理(清洗、分级)→发芽→干燥→贮藏→成品麦芽5、下面哪一项不是属于麦汁煮沸的目的()A.蒸发水分,浓缩麦汁B.排除麦汁中特异的异杂气味C.将原料和辅料中的可溶物萃取出来D钝化全部酶和麦汁杀菌.6、葡萄酒酵母不能利用()。
《酿造酒工艺学》课程(09142)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酿造酒工艺学课程代码:09142学分与学时:3学分52学时(其中论论课2学分、36学时;实验课1学分、1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酿造酒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选修课,在工业发酵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以探讨酿造酒的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主要对啤酒、葡萄酒酿造进行重点讲授。
教学中着重讲述啤酒、葡萄酒的工艺学原理、工艺流程、工艺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管理等,同时对其他酿造酒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也将做一些简单介绍。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较好的系统了解和掌握各类酿造酒生产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特点、生产工艺以及整个生产过程,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指导生产、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具体问题,并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三、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系统地介绍和讲解发酵食品的种类及发酵工业现状;立足于本课程的特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讲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内容。
基本要求:熟悉发酵、发酵工业的含义;了解当前发酵食品的种类;了解发酵食品的发展概况。
重点与难点:发酵工业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主要内容:一、国内外发酵食品发展概况。
二、发酵食品及工艺概述。
第一章发酵食品生产及控制教学目的:介绍发酵食品原料处理及菌种的选育和扩培、发酵机制、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基本要求:了解发酵食品的生产及控制要点。
重点与难点:食品发酵机制及产物的提取、精制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主要内容:一、原料处理。
二、常用发酵微生物及培养。
三、发酵机制。
四、产物的提取与精制过程。
第二章啤酒的生产工艺教学目的:介绍啤酒分类与啤酒工业现状,重点讲授麦芽的生产及麦芽汁的制备技术、啤酒发酵机制及成品啤酒稳定性。
基本要求:了解啤酒工业发展现状及啤酒的后处理工艺;掌握啤酒工业的历史、地位,酒度的表示方法,啤酒原料的种类和性质;重点掌握制麦工艺,麦芽汁制备工艺,啤酒酵母的扩大培养、传统发酵工艺和啤酒的大型圆柱锥底发酵罐发酵法、高浓度酿造法及啤酒的生物、非生物、风味稳定性和防治方法。
(酒类资料)酿造酒工艺学
酿造酒工艺学是研究酒类产品的制作、发酵、糖化和储存工艺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原料处理到酵母发酵和桶装储存等方面的技术。
以下是酿造酒工艺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步骤:
1. 原料处理:酿造酒的基本原料通常包括水、麦芽、大米、葡萄等。
这些原料需要进行处理,如清洁、磨碎、蒸煮等,以获取适合发酵的物质。
2. 糖化:糖化是将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糖分的过程。
在啤酒酿造中,麦芽中的酶会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糊精和麦芽糖。
在葡萄酒酿造中,酿酒师通常会使用果皮中的酵素来分解果实中的糖。
3. 发酵:发酵是指将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在啤酒酿造中,酿酒师会加入酵母来发酵糖分,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在葡萄酒酿造中,葡萄中的天然酵母会进行自然发酵。
4. 清澈:在发酵完成后,酿酒师会对酒液进行清澈处理,以去除固体残留物和浑浊物质。
常用的方法包括过滤、离心和沉降。
5. 储存:酿酒完成后,酒类产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储存,以便混合和风味的进一步发展。
储存可以在桶中进行,使得酒与木材接触,吸收其中的风味。
或者,也可以将酒装入瓶中,进行瓶内陈酿。
6. 瓶装和包装:酿酒师会将酿造好的酒产品进行瓶装和包装,以便销售和分发给消费者。
瓶装和标签设计也是酿造酒工艺学中重要的一环。
酿造酒工艺学涵盖了从原料处理到发酵、糖化、储存和包装等一系列步骤,以生产出最高质量的酒类产品。
酿造酒工艺学一、名词解释1、酒精发酵:在糖的厌氧发酵中,经EMP途经生成丙酮酸,是通过乙醛途经被分解,形成乙醇的过程。
2、苹果酸-乳酸发酵: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将苹果酸分解为乳酸和CO2的过程。
3、配制酒:即以蒸馏酒或发酵酒为基础(酒基),人工配入一定比例的甜味辅料、芳香原料或中药材、果皮、果实等,混合陈酿后获得的酒。
4、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即用原料经酒精发酵后获得的酒,其酒度通常较低,如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5、蒸馏酒:即在原料酒精发酵后采用蒸馏技术而获得的酒,也就是用发酵酒通过蒸馏将酒度提高后的酒。
6、生理成熟:即浆果含糖量达到最大值,果粒也达到最大直径时的成熟度。
7、技术成熟:根据葡萄酒种类,浆果必须采收时的成熟度。
8、异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发酵后产生乳酸,乙醇(或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9、同型乳酸发酵:是指产物中只生产乳酸和CO2的发酵。
10、滞留酒:11、压榨酒:12、潜在酒度:在20℃的条件下,100个条件单位中所含有的可转化的糖,经完全发酵能获得的纯酒精的体积单位数量。
13、霉菌的生活史:是指霉菌从一个孢子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直到又重新产生孢子的全过程。
14、无隔膜菌丝:整个菌丝为长管状的单细胞,细胞质内含有多个核。
15、有隔膜菌丝:菌丝被横隔膜分割为成串多细胞,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
16、桃红葡萄酒:为含有少量红色素而略带红色色调的葡萄酒。
二、简答题:1、霉菌细胞具有哪些特点?①幼龄时,细胞壁一般很薄,细胞质充满整个细胞,衰老时,细胞壁逐渐变厚并出现双层结构②往往在表面产生色素和结晶体③细胞质均匀而透明,随着菌龄的增长而变稠,并逐渐产生较多的液泡和贮藏颗粒④菌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酶2、防止白葡萄酒酒精发酵中止的措施有哪些?①首先应防止酿造酒度过高的干白葡萄酒,因为如果酒度高于11.5%-12.0%(体积分数),则酒精发酵困难程度就会显著提高。
②添加优选酵母,且其添加量应达106cfu/mL,这一处理应在分离的澄清葡萄汁装入发酵罐后立即进行。
《酿酒工艺学》1.按照加工过程,酒可以分成哪几大类?根据酒类生产工艺的不同,分为酿造酒,蒸馏酒,配制酒和气泡酒。
2.什么是酿造酒?分哪几种?酿造酒是谷物或者水果等经发酵,直接过滤得到的酒(非蒸馏酒),一般酒度为4°—18°之间;酒中除了乙醇之外还含有营养成分——糖类和少量的氨基酸和肽类。
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啤酒,果酒,中国黄酒,日本清酒,米林酒。
除上述之外,各地区都有民间酒,如中国西藏青稞酒,南美洲的酿造酒。
(1)啤酒:小麦经过发芽和自身糖化、低温发酵、过滤得到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酒。
酒度在3-5%V ol之间。
(2)果酒:水果(如葡萄、苹果、梨、荔枝等)经过发酵,木桶陈酿得到的酒,酒度在10-18%V ol之间。
干酒(糖分在2.5g/L以下)、半干酒(糖分在2.5-50g/L 之间)、甜酒(糖分在50g/L以上)(3)黄酒:黏大米或者黄米等谷物经过麦曲、小曲或药小曲糖化、发酵、过滤得到的酒,酒度一般为12-16%V ol。
3.什么是蒸馏酒?分哪几种?蒸馏酒是酿造酒蒸馏、陈酿、勾兑制成的酒,其酒度比酿造酒高,除乙醇之外还含有挥发性风味物质。
根据酿造酒的种类(酿造原料)不同可以分为:中国白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金酒,伏特加酒。
4.什么是配制酒?分哪几种?配制酒是以上述的蒸馏酒或者酿造酒为基础酒,加入果汁、香料药用植物或芳香植物、中药类所配制的酒。
主要有:中国药酒,味美斯,五加皮酒,竹叶青酒,利乔酒,鸡尾酒。
5.酿酒基本工艺原理是什么?工艺:(淀粉→)糖→发酵→后熟6.酿酒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有哪几种?各起什么作用?有产淀粉酶的霉菌(即糖化分解剂),将糖发酵成乙醇的酵母菌(即发酵剂),和产特殊风味的细菌类(生香剂)。
7.按成品酒的糖含量,黄酒可分成哪几种?按成品黄酒的含糖量高低进行分类:有干型黄酒,半干型黄酒,半甜型黄酒,甜型黄酒和浓甜型黄酒。
8.黄酒的酒度范围一般是多少?黄酒属于低度酿造酒,酒精含量大于8%V ol,一般为14~20%V ol9.什么是淋饭酒、摊饭酒、喂饭酒?淋饭酒:米饭蒸熟后,用冷水淋浇,急速冷却,尔后拌入酒药搭窝,进行糖化发酵。
酒:凡含有酒精(乙醇)的饮料和饮品酒饮料中酒精的百分含量称做“酒度〞欧美各国常用标准酒度表示蒸馏酒的酒度。
古代把蒸馏酒泼在火药上,能点燃火药的最低酒精度为标准酒度l00度大多数西方国家采纳体积分数50%为标准酒度l00度。
即体积分数乘2即是标准酒度的度数⏹中国近代啤酒是从欧洲传进的,据考证在1900年俄罗斯技师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家啤酒作坊(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第一家现代化啤酒厂是1903年在青岛由德国酿造师建立的英德啤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
第二章一、啤酒生产中使用辅助原料的意义1、落低啤酒生产本钞票2、落低麦汁总氮,提高啤酒稳定性:由于大多数辅料含有可溶性氮特别少,它们只提供麦汁浸出物中糖类,几乎不给麦汁带来含氮组分。
因此,能够落低麦汁总氮。
同时可相对减少麦汁中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的比例,能够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
3、调整麦汁组分,提高啤酒某些特性:使用除大麦以外的其他展料,由于它们特别少含有多酚类化合物,故能够提高啤酒非生物稳定性和落低啤酒的色泽。
使用小麦,大米,由于它们含有丰富的糖蛋白,故可提高啤酒泡持性。
使用蔗糖和糖浆作辅料,能够提高啤酒的发酵度,配制色泽浅淡、口味爽快的啤酒。
啤酒生产中使用酒花的目的:利用其苦味、香味、防腐力和澄清麦汁的能力。
酒花的要紧有效成分及其在酿造上的作用:1.酒花油:是啤酒中酒花香味的要紧来源。
2.苦味物质:α-酸又称葎草酮β-酸又称蛇麻酮α-酸和β-酸轻易氧化转变成软树脂和硬树脂,硬树脂在啤酒酿造中无任何价值。
3.酒花多酚类物质:酒花中的多酚在麦汁煮沸时有沉淀蛋白质的作用二、酒花制品1、酒花粉酒花粉比压缩片状酒花苦味物质利用好,节约α-酸达15%,并易于储躲2、颗粒酒花与压缩片状酒花相比,颗粒酒花体积小,可真空包装,便于运输和储躲。
缺点是造粒时损失α-酸3、异构颗粒酒花采纳异构颗粒酒花能提高苦味物质的利用率,酿造出的啤酒各项指标均正常,同时酒花香味突出4、酒花浸膏酒花浸膏的优点1〕提高了α-酸的利用率,节约苦味物质达20%左右2〕能够比立正确地操纵使用量,保证成品啤酒苦味值的一致性;3〕体积较小,质量落低,便于运输和储躲5、β-酸酒花油β-酸酒花油是用液态C02萃取酒花中的β-酸和精油成分,含有70%的β-酸及其衍生物以及20%的酒花精油二、大麦的化学成分1、淀粉麦芽淀粉酶作用于直链淀粉,几乎全部转化为麦芽糖和葡萄糖,但作用于支链淀粉2、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将会造成麦汁甚至成品啤酒过滤的困难。
PS:(1)、本word为pdf的无删改版(2)、本word中红色加粗字为pdf上标了红色的要点以及老师上的最后一节课的考点。
(3)、祝大家考试成功第一章啤酒1、啤酒的定义: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添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是一种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的饮料酒第二章原料第一节、大麦1、啤酒的四大原料:大麦:啤酒的灵魂;酒花:绿色的金子;酵母:酿酒小精灵;水:啤酒的血液。
2、大麦适合于酿酒:(1)大麦便于发芽,并产生大量的水解酶类(2).大麦种植遍及全球(3).大麦的化学成分适合酿造啤酒(4).大麦非人类食用主粮3、大麦组成:胚、胚乳、谷皮。
4、大麦的化学成分。
(1)淀粉:是大麦的主要贮藏物,存在于胚乳细胞壁内。
(2)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β-葡聚糖分解完全与否是麦芽溶解好坏的标志。
它的存在造成过滤困难,也是啤酒非生物混浊的成分之一。
(3)蛋白质。
(4)多酚类物质:多存在于谷皮中,对发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啤酒具有涩味。
浸麦过程可以加石灰、碱或甲醛将其部分浸出。
易和蛋白通过共价键交联作用而沉淀析出。
5、啤酒酿造对大麦的质量要求(1)感观有光泽、新鲜稻草香味、皮薄、麦粒短胖、夹杂物少。
(2)物理检验千粒重为30~40g,85%麦粒的麦粒腹径大于2.8mm,粉状粒为80%以上。
(3)化学检验水分含量低于13%,蛋白质含量为9~12%,浸出物一般为72~80%。
6、大麦的贮藏新收获的大麦水分高,有休眠期,发芽率低,需经一段后熟期才能食用,一般需6~8周,才能达到应有的发芽率。
提高大麦发芽率的方法:a.贮藏于1~5℃下,能促进大麦生理变化,缩短后熟期。
b.用80~170℃热空气处理大麦30~40s,能改善种皮透气性,促进发芽。
c.用高锰酸钾、甲醛或赤霉酸等浸麦可打破种子休眠期。
第二节、啤酒糖化的其他原料一、啤酒生产中使用辅助原料的意义1.降低啤酒生产成本2.降低麦汁总氮,提高啤酒稳定性3.调整麦汁组分,提高啤酒某些特性二、啤酒辅料的特性1、大米大米淀粉含量高,含脂肪低,并含有较多泡持蛋白,用之酿造的啤酒色泽浅、口味纯净,泡沫洁白细腻,泡持性好,是一种优良的啤酒辅料。
但其颗粒小,结构紧密,糊化困难,需要较多的酶参与才能糊化、液化。
2、玉米颗粒大,易糊化,直链淀粉含量较高。
但脂肪含量太高,影响啤酒的风味和泡沫,必须进行脱脂处理。
3、小麦小麦是世界播种面积最大的谷物,我国也是世界小麦主要生产国,利用它作辅料麦汁总氮和α-氨基氮均比大米高,发酵快。
但过滤和煮沸麦汁略混浊。
4、淀粉可将玉米、木薯等制成淀粉再利用,但其价格高于原粮,不如原粮经济。
5 、蔗糖和淀粉糖浆用糖补充浸出物,可直接加入麦汁煮沸锅中,工艺简单、使用方便。
特别适用于高发酵度、淡色、爽口型啤酒酿造中制造高浓度麦汁第三节、啤酒花及其制品酒花是啤酒的通用香料。
能赋予啤酒柔和优美的芳香和爽口的微苦味,能加速麦汁中高分子蛋白质的絮凝,能提高啤酒泡沫起泡性和泡持性,也能增加麦汁和啤酒的生物稳定性1、酒花的主要成分对啤酒酿造有特殊意义的酒花的三大成分为:苦味物质、酒花精油和多酚。
1、苦味物质主要指α-酸、β-酸及其一系列氧化、聚合产物,通称“软树脂”。
○1α-酸占5~11%,啤酒中苦味和防腐力主要来自α-酸,是衡量酒花质量的重要标准。
○2β-酸占5~11%,苦味及防腐能力低于α-酸,易氧化形成β-软树脂,其能赋予啤酒柔和苦味。
2、酒花精油蒸馏后为黄绿色油状物,是啤酒重要的香气来源,易挥发,是啤酒开瓶闻香的主要成分。
啤酒的酒花香气是由酒花精油和苦味物质的挥发组分降解后共同形成的。
3、多酚物质占4~8%,它们的作用为:(1)在麦汁煮沸时和蛋白质形成热凝固物;(2)在麦汁冷却时形成冷凝固物;(3)在后发酵和贮酒直至灌瓶以后,缓慢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汽雾浊及永久混浊物;(4)在麦汁和啤酒中形成色泽物质和涩味。
4、酒花的贮藏(1)压榨酒花的处理:新采收酒花(含水75~80% )→热空气干燥(含水6~8% )→花梗脱落→回潮(含水10%)→压制→打包(2)压榨酒花应在低温(长期保藏在-8℃,周转保藏也应在0℃一下)、隔绝空气、避光及有防潮措施的条件下贮藏。
贮藏温度高会引起酒花油的挥发、氧化,使酒花香气变差,软树脂逐步氧化聚合成无酿造价值的硬树脂。
4、酒花制品:酒花粉、颗粒酒花、酒花浸膏第四节啤酒酿造用水1、啤酒的绝大部分成分是由水构成的,好水出好酒,已经是人们经过许多年验证的真理。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地球上优质纯净水资源越来越频乏。
因此,不少厂家开始计划开发原始地区,开发千年冰川甚至南极,以求获取酿造啤酒所需要的纯净,硬度适中的水源。
但远水始终不能解近渴,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包括加工水和洗涤、冷却水两部分,前者又称酿造水。
3、酿造水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水中溶解盐类的种类和含量、水的生物学纯净度及气味。
4、不利于酿造的离子:①二价铁离子若啤酒中含铁离子大于0.5mg/L,泡沫不洁,加速啤酒的氧化混浊,当大于1mg/L,使啤酒着色,形成空洞感,铁腥味。
洗涤酵母水会使酵母早衰。
②重金属离子是酵母的毒物,会使酶失活,并使啤酒混浊。
③亚硝酸离子是强烈致癌物质,也是酵母的强烈毒素,在糖化时会破坏酶蛋白,抑制糖化。
④余氯是强烈氧化剂,破坏酶的活性,抑制酵母。
⑤硅酸盐:会和蛋白质结合形成胶团吸附在酵母上,降低发酵度,并使啤酒过滤困难。
5、适量存在有利于酿造啤酒的离子:钙、镁离子、钠和钾离子、硫酸根离子。
第三章、麦芽制备目的在于使大麦发芽,产生多种水解酶类,以便通过后续糖化,使大分子淀粉和蛋白质得以分解溶出。
而绿麦芽经过烘干将产生必要的色、香和风味成分。
清选分级→浸麦→发芽→干燥→除根第一节、大麦的清选和分级1、清选:主要是除去尘土(环境污染和微生物感染),沙石、铁屑、木屑(磨损机器),杂草、破伤粒(产生霉变)、草子、杂谷(影响麦芽的质量)。
2、分级:按腹径大小不同分成三个等级。
第二节、大麦的浸渍一、浸麦的目的1、使大麦吸收充足的水分,达到发芽的要求。
一般含水必须达到43~48%,才能使胚乳充分溶解,发芽均匀。
2、水浸的同时,可以充分洗涤、除尘、除菌。
3、在浸麦水中适当添加石灰乳、碳酸钠、氢氧化钾、甲醛等任何一种化学药物,可以加速酚类、谷皮酸等有害物质的浸出,促进发芽,缩短制麦周期,适当提高浸出物。
二、浸麦理论及影响因素1、大麦的休眠和水敏感性(1)种子的休眠:凡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停留在不能萌发的状态中就称为种子休眠。
种子之所以具有休眠特性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大麦同样具有特殊的休眠机制。
(2)水敏感性:大麦吸收水分至某一程度发芽受到抑制的现象水敏感性和休眠现象都是发芽技术型阻碍出现此现象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在大麦表面形成水膜,它阻碍了氧进入内部,因此,采用断水通风,既消除了水膜,也提供了氧,若配合喷雾则水氧齐备。
2、大麦的吸水速度与麦粒的大小直接相关,麦粒越小,吸水越快。
与温度也有关,温度高吸水快。
但浸麦温度取决于麦芽质量,且高温易滋生微生物,一般水温为14~18℃。
3、通风与吸氧大麦吸水后呼吸强度激增,需大量供氧,故浸麦过程必须定时通风供氧。
4、浸麦用水及添加剂浸麦耗水量为大麦的3~9倍,不合理的用水,会提高成本,增加排污负荷。
浸麦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
浸麦水中添加0.1%的石灰或NaOH有杀菌、浸出多酚的功效,而添加甲醛更可抑制根芽生长。
5、浸麦度浸渍后的大麦含水率叫浸麦度,一般为43~48%。
×100%可溶性氮和蛋白溶解度增加pH值下降浸麦度上升→粘度下降水解酶活力上升总损失上升三、浸麦方法1、湿浸法将大麦单纯用水浸泡,不通风供氧,只定时换水。
此法吸水较慢,发芽率低。
2、间歇浸麦法浸水、断水交替进行,通风排CO2,能提高水敏感性大麦的发芽速度,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3、喷雾浸麦法用喷雾浸麦法比较有效,特点是耗水量少,供氧充足,发芽速度快。
一方面保持了麦粒表面的水分,也带走了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还可以保持空气与麦粒的接触,明显缩短了浸麦发芽的时间。
第三节大麦的发芽大麦发芽的过程即为各种水解酶激增,淀粉、蛋白质、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的过程。
发芽过程必须准确控制水分和温度,适当通风供氧。
赤霉酸对酶形成的诱导:发芽开始,胚部的叶芽和根芽开始发育,同时释放赤霉酸,并向糊粉层分泌,由此诱发出一系列水解酶的形成。
故赤霉酸是促进水解酶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大麦和麦芽中的酶类1、α-淀粉酶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任意α-1,4键使淀粉分子迅速液化,产生较小分子的糊精及少量的界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又称液化酶或糊精化酶。
2、β-淀粉酶是一种含-SH基的外酶,作用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地水解一分子麦芽糖,故作用速度缓慢。
由于同样不能水解α-1,6键,其生成产物还有界限糊精。
它可以协同α-淀粉酶实现快速糖化的作用。
3、支链淀粉酶主要作用于支链淀粉及糖原的界限糊精的内部α-1,6键,是降低麦汁中支链糊精的酶。
4、蛋白分解酶是分解蛋白质肽键一类酶的总称,可分为内肽酶和端肽酶(羧肽酶和氨肽酶)两类。
5、半纤维素酶类是麦芽溶解的先驱者,可有效水解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半纤维素和大麦胶。
最主要的是β-葡聚糖酶的作用,因为β-葡聚糖在麦汁过滤、成品酒过滤乃至酒的稳定性等方面都可能引起干扰,而通过β-葡聚糖酶彻底分解β-葡聚糖可以克服此困难。
二、大麦发芽过程中物质的变化1、物理及表观变化浸麦后麦粒吸水膨胀,体积约增加1/4,此外由于大分子物质逐步被降解,麦粒由坚硬富于弹性变成松软。
合成新的组织:根芽和叶芽。
2、糖类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所下降,可溶性糖有所积累。
由于酶的形成和呼吸造成的淀粉损失为4~8%。
3、蛋白质的变化部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分解产物分泌至胚,用于合成新的根芽和叶芽,因此,蛋白质有分解也有合成。
但分解是主要的。
4、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的变化实质上是β-葡聚糖和戊聚糖的降解,亦即细胞壁的分解,细胞壁溶解的好坏,影响到胚乳的溶解。
5、胚乳的溶解淀粉酶 淀粉被分解细胞壁内蛋白质被分解 蛋白酶细胞壁被分离 细胞壁被隔离半纤维素四、影响发芽的因素及其改进确定工艺的标准是:保证麦芽质量、制麦损失小、浸出物高、能源消耗低、排污少、生产周期短等。
1、温度通常将浸麦和发芽温度合并称为制麦温度。
(1)低温制麦12~16℃,发芽均匀、呼吸损失少、水解酶活力高、浸出物较高、制麦损失低、色度低。
但将明显延长制麦时间。
(2)高温制麦18~22℃,制麦时间短、形成色素。
但制麦损失高、浸出物低、水解酶活力低,麦芽溶解不良、过滤性能差、色度偏高。
其中,最突出的缺点是麦汁过滤性能差。
2、水分(浸麦度)通常制麦用45~46%的浸麦度,高浸麦度能提高淀粉和蛋白质的溶解度,有利于形成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