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我与地坛1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思维导图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相必很多人都学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所作。
当时作者因病致瘫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和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期间,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地坛,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了400多年沧桑地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思维导图来赏析一下这篇文章。
以上就是《我与地坛》的思维导图分享了,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尝试整理一份思维导图哦~。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笔记
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最近我们班学习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让我对地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坛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胜,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而我也有幸在一个周末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到地坛游览。
我们来到了地坛的正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形态古朴,栩栩如生。
门内是一片宽敞的广场,周围是绿树成荫的小道,非常适合散步。
我们先参观了天地坛,这是地坛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古代祭天最重要的场所之一。
天地坛有三个环形围墙,内外圆形相间,象征着中国古代宇宙观念中的天圆地方。
进入内围,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玄武岩石,这是天坛祭祀时最重要的场所,被称为“心石”。
站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接着,我们参观了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这些建筑都是古代中国皇帝祭天的场所。
祈年殿是地坛中最高的建筑,周围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非常美丽。
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了解了地坛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这次参观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 1 -。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知识点总结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处著名景点,也是我高一语文课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地坛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享一些学习地坛知识的心得体会。
一、地坛简介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建于明代,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地坛由内坛和外坛组成,其中内坛是人们祭祀天地的地方,外坛则是供人们观赏和游玩的区域。
二、地坛文化价值地坛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布局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祭祀的敬意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
地坛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繁荣富强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地坛的诗词与名篇地坛作为文化名胜,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和吟咏之作。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与地坛相关。
比如明代文学家敬梓庵的《招隐谷》,清代文人袁枚的《登地坛》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地坛的美景,还蕴含了诗人的感慨和哲理思考。
四、地坛与古代礼制地坛作为祭祀天地的场所,在古代礼制的文化背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人认为,祭祀天地是维系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祭祀可以获得祝福和保佑。
地坛的建筑形式和祭祀仪式都体现了古代礼制的独特风采,以及人们对神圣力量的虔诚敬畏之情。
五、地坛的艺术价值地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艺术装饰而闻名。
地坛的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如木结构和斗拱。
在建筑装饰方面,地坛融合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与彩绘技术,以及砖雕和木雕工艺,使得地坛成为一座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六、学习地坛的心得体会学习地坛这一知识点,让我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研究地坛,我既增加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也深化了对古代宗教信仰与礼制的理解。
同时,学习地坛还培养了我欣赏艺术品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兴趣,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并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