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科版物理八下7.4《宇宙探秘》word学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3
7.4 宇宙探秘基本环节基本内容学习效果评价知识梳理一、教学目标:1.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 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智慧碰撞1、微观粒子与宇宙天体有很多相似之处。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很相似 B.宇宙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C.天体之间、分子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 D.宇宙天体、分子的运动都没有规律2、小明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雪花漫天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C.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吸引力D.电子的尺度比原子的尺度大3、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A.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B.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D.把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等于20毫升拓展延伸1、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可以看到它的光谱。
上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线移”。
这一现象说明宇宙在膨胀,即另的星系在与我们()A、逐渐靠近B、逐渐远离C、距离不变D、无法判断2、我们知道,当一列火车迎面开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就明显降低,这叫多普勒效应,光同样有多普勒效应,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光波的频率在变情感升华1.天文学上“光年”是 ( )A.速度单位 B.长度单位 C.时间单位 D.能量单位2.首先创立“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 )A.托勒密 B.哥白尼 C.牛顿 D.布鲁诺3.晴朗的夜空,天上高悬的月亮,从人们对天体的分类上说月亮属于 ( ) A.恒星类 B.星系类 C.卫星类 D.行星类4.在我国航天史上,第一次载人升空并安全返回的宇宙飞船是 ( )A.“神舟三号” B.“神舟四号”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5.关于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古代的人们认为,地球是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似乎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和周围的地面融为一体B.古代的人们靠肉眼观察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建立了地球中心的学说C.16世纪后,哥白尼等发动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创立了“日心说”D.现在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万年的一次大爆炸6.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流传着“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牛郎星位于天鹰座,织女星位于天琴座,对照星座图,找出这两颗星,科学家们测定牛郎、织女两星之间相距约12光年,试计算出这两颗星之间约为多少m?认识与收获上课时间:年月日。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7.4 宇宙探秘教案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三、教学过程成语“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叙述的是一个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已经成功发射了许多人造地球探测卫星,去观测在地球以外的星体的有关情况,我国也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将拉开我国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又一篇章。
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在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物质的分子世界,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去走出地球,到物质世界的另一极——宇宙中去看看。
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古代人的宇宙观?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
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认为地球是一个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似乎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它从不远处自上而下,和我们的地面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2.哥白尼的“日心说”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呢?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所了解的呢?学生活动:讨论,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做补充以及最后的总结3.运动的恒星提问:当你仰望浩瀚的星空,仔细观测,发现大部分的星体的相对位置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大部分的星体的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结论:相对位置不变的星体称为------提问:这些恒星是绝对不动的吗?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他们的相对位置其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用很精确的天文仪器已经观测到它们的运动。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7.4 宇宙探秘学点1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观察1:如图7-4-2所示是托勒玫,他提出“地心说”,即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学说,认为月球、水星、金星、太阳及其他行星都绕着地球旋转,恒星都嵌镶在最外边的天体上。
图7-4-2 图7-4-3观察2:如图7-4-3所示是哥白尼,他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旋转,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绕着地球转。
问题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较好地描述了__宇宙天体__的真实情况,掀起了天文学界的革命,使人们的思想挣脱了教会的束缚,从此,__自然科学__从教会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问题2: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经历了观察自然现象→__建立模型(理论)__→解释__自然现象__→修改发展理论的循环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探究自然、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愿望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点2 星空世界观察1:如图7-4-4所示,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
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
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
图7-4-4 图7-4-5 图7-4-6 观察2:如图7-4-5所示,太阳系是以太阳(恒星)为中心的星系,它包括8大行星、至少164颗已知的卫星、2000多颗有正式命名或编号的小行星,以及数量可观的彗星和流星。
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太阳系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
观察3:如图7-4-6所示是银河系的俯视图,我们所居住的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位成员,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它包含了大约1500亿~4000亿颗恒星,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大约有6000颗。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问题1:宇宙是一个有__层次__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__膨胀__的和演化的。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宇宙探秘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
不断深入
2、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进展
教学设想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难点:探索宇宙的一些理论
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
观察书本的“敦煌星图”
例如:古人认为: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
可见古代人们对天地的认识还很有想象,探索还很漫长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创造了“地球中心说”,正符合“上帝创世说”的需要,为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写完了自己的著作《天体运行论》,首先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而地球也在不停地自转着。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发表后,遭到罗马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
它们宣布太阳
谢谢你.....................................
使用本文档删除后面的即可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
优秀教案课件文档服务需求,
为大家节约时间
文档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
7.4 《宇宙探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三、教学资源多媒体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引入图片:“嫦娥奔月”、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你能从以上的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地心说(托勒密)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地心说这一学说从表面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日心说(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意大利学者布鲁诺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量天尺的单位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天文单位( AU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1 AU = 1.496×1011m光年(l.y.)——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经过的路程; 1 l.y. = 9.461×1015m 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四、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历程.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我国人们努力的探索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遨游115.5小时,。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宇宙探秘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这次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宇宙探秘》。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索式学习法,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宇宙星空图片、地球仪、太阳系模型等。
2. 学具: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宇宙星空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宇宙的美丽景象,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向幼儿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让他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宇宙的奥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动手操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彩纸、彩笔、剪刀和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宇宙作品,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 作品展示: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活动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们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星空,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一、教学内容1. 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由物质、能量、星系、星云等组成,以及宇宙的广阔无垠和神秘莫测。
2. 恒星的一生:讲解恒星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以及恒星死亡后可能形成的中子星、黑洞等。
3. 黑洞:介绍黑洞的定义、性质和黑洞的辐射现象。
4. 宇宙大爆炸理论:讲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证据以及其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组成和恒星的一生,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2. 掌握黑洞的定义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黑洞的定义和性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宇宙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宇宙的组成,讲解恒星的一生,引导学生了解恒星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过程。
(2)讲解黑洞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黑洞的辐射现象。
(3)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证据以及其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影响。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恒星的一生、黑洞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组成2. 恒星的一生3. 黑洞4. 宇宙大爆炸理论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恒星的一生。
2. 请解释黑洞的定义和性质。
3. 请阐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和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通过讲解恒星的一生、黑洞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让学生了解了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