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指护理活动中发生的本可避免的、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涉及医疗护理安全的不良事件或有潜在危险的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O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
I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
【I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
HI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
IV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
V级:永久性功能丧失。
V1级:死亡。
(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0—∏级):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24小时内电话上报科护理部,4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
(2)严重不良事件(HI—VI级):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应立即口头报告科主任、护理部,24小时之内上报书面材料。
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详细汇报,不得延误或隐瞒。
(3)报告途径:口头和书面报告三种。
(四)发生不良事件后,科室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事件发生一周内组织讨论分析,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并将讨论分析情况、处理意见及时上报科护士长和护理部。
(五)发生不良事件的有关记录、标本、检验报告及相关药品、器械、血液等均应妥善保存,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鉴定。
(六)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应按规定主动报告,凡主动报告均免于处罚,报告隐患按医院规定予
以奖励;凡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将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七)护理部对不良事件定期组织讨论分析,提出改进和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处理一、事件概述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护理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在诊疗或护理中出现不符合医疗/护理质量标准的行为或结果,给患者造成了伤害或痛苦,包括医疗错误、基础护理不规范、沟通不良等。
本文将就一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及处理。
二、事件回顾该不良事件发生在某医院的神经内科。
患者李女士(化名),62岁,入院主要原因为多发性硬化。
护理记录显示,李女士于入院后第二天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到39℃。
值班护士被告知后向主管医生汇报,但由于医生繁忙并未及时回复。
第三天早晨,李女士体温继续上升至40℃,护士再次向主管医生求助,并得到要求减少抗热药物剂量的回复。
然而,未经医生同意,护士在自己的判断下没有执行医嘱,仍按规定剂量给予了抗热药物。
下午,李女士的体温降至正常,但她突然出现多处出血点。
护士紧急联系上级医生,同时给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经急诊科进一步评估,确诊该患者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三、事件分析1. 原因分析(1)沟通不良:主管医生未能及时回复护士的求助信息,导致护士在没有医生指导下进行判断与处理,增加了错误的可能。
(2)护理规范性差:护士未能按医嘱执行,给予了过高剂量的抗热药物。
(3)知识水平不足:护士没有充分了解抗热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剂量范围,没有意识到高剂量的抗热药物可能导致出血反应。
2. 影响分析(1)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高剂量的抗热药物可能导致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直接威胁。
(2)患者安全感降低:事件产生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治疗能力和护理质量产生了怀疑,对医院的信任度降低。
(3)医院声誉受损:这起护理不良事件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可能对医院的形象和患者就医意愿产生不良影响。
四、事件处理1. 教育培训针对所涉及的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护理规范,提高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
2. 体系建设(1)完善沟通机制:明确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流程,确保求助信息的及时回复,优化沟通效果。
护理不良事件的应对处理
1、主动报告
对已经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通过主动上报,职能部门及早介入、指导并配合科室及时给予补救措施,可以尽力将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将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
2、立即整改
检查确认病房、厕所等环境警示标识,有无障碍物,有脱落或遮掩,病房地面不平整、湿滑的进行整改。
3、讨论分析
发生不良事件后,科室应在一周内组织进行原因分析、讨论、总结、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应每季度进行汇总、成因分析、讨论和制定改进措施,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对相关整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4、警示教育
每季度开展安全警示案例教育,相符借鉴、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5、奖罚分明
完善奖惩措施,鼓励风险报告,对风险报告和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个人给予绩效奖励,对隐瞒不报者,查出问题进行质控。
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制度
是医疗机构为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医疗质量的重要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般的处理与报告制度流程:
1. 报告事件: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相关人员(如护士、患者或家属)应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确保事件能够被记录。
2. 事件调查:医疗机构会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小组通常会包括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医疗法律人员等。
3.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医疗机构将事件分级,通常分为一般事件和重大事件。
一般事件指有一定的损害或违规,但没有造成重大后果的事件;重大事件指造成重大损伤或死亡的事件。
4. 处理措施:医疗机构会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般事件可能会对涉事人员进行警告、教育、培训等;重大事件可能会进行严肃处理,包括停职、降职、撤职等。
5. 报告机构: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护理不良事件往往需要向相关监管机构报告。
这些机构通常是负责卫生监管、医疗质量监测和管理的机构。
6. 记录管理:医疗机构会将所有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并建立档案以备查,这也是监管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评估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一般的护理不良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的主要步骤,具体实施方式和流程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国家/地区的法规进行调整。
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及处理流程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及分类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包括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缺点。
2.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1)用药错误: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执行治疗性医嘱时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打错针、发错药,采血错误等。
(2)非计划性拔管: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病人或护理人员等因素发生的计划外拔管行为。
(3)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4)意外事件: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压疮、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自杀等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1. 预防措施: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水平,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安全。
2. 登记报告: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当事人及处理均需详细登记,并报护理部。
护士长经常检查,定期组织讨论和总结。
3. 事件报告:事件发生后,责任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根据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和上报时间填写不良事件报表。
三、护理不良事件处理流程1. 事件发生: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责任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并在护理记录单上真实记录相关病情变化、处理及护理措施。
2. 护士长了解情况:护士长应及时了解情况,于24小时内电话上报护理部并及时在科室内通报,以引起每位护理人员的重视。
3. 组织讨论:护士长一周内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讨论,确定不良事件级别,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立即采取的措施、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估。
4. 制定改进措施:针对不良事件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质量,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护理部审核:护理部对不良事件进行审核,对事件处理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改进措施的落实。
6. 跟踪评价:对实施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及时调整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四、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及处理标准1. 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常规的治疗护理所产生的预期结果不相符合的非正常事件。
对所有发生在医院内的护理事件均应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并汇报。
(一)、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当事人要立即向护士长和当班医生汇报,本着病人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尽量避免和减轻对病人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不良事件分级:1、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丧失;2、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3、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造成机体与功能损害;4、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三)、上报时间、途径及处理1、发生三级(未造成后果)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必须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于一周内上报到护理部,并在一个月内召开病区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提出整改措施。
2、发生二级(不良后果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必须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在24小时内口头及书面报告护理部,3天内召开科室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提出整改措施。
3、发生一级(警告事件)护理事故,必须立即通过口头及书面报告护理部及医务科,并逐级上报至分管院长。
4、执行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鼓励积极上报。
逾期未按上述程序处置,作隐匿不报处理,经查实,将追究护士长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各护理单元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对护理工作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如实登记,护士长按规定时间进行分析、讨论和提出整改措施。
(五)、护理部建立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
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情节、性质与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成因分析,既要注意责任因素,又要考虑技术因素和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实事求是,提出定性和处理意见。
对重大护理事件,根据情况酌情处理。
发生护理事故的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1、警讯事件:涉及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意外事件。
2、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3、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二、报告范围1、凡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院外转运患者时发生的不良事件均属报告范围。
2、包括但不限于护理差错、护理事故、护理投诉、护理并发症等。
三、报告原则1、自愿性:护理人员应自愿报告不良事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
2、保密性:对报告人的个人信息及报告内容予以保密。
3、非惩罚性:以改进系统和流程为目的,不针对个人进行惩罚。
四、报告流程1、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护士长报告,并在 24 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2、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在 48 小时内组织科内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向护理部报告。
3、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对事件进行评估和分类,根据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五、处理流程1、对于轻微的未造成后果的事件,由科室进行处理,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和评价。
2、对于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件,护理部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对于警讯事件,应立即启动紧急应急预案,组织全院力量进行抢救和处理,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报告和处理。
六、原因分析1、组织相关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包括个人因素、系统因素、环境因素等。
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一、引言: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医院护理过程中,由于护士个人或集体的错误行为或疏忽导致的病人伤害或严重后果的事件。
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对病人和医院造成的危害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进行阐述。
二、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事件报告范围:事件报告应该包括所有的护理不良事件,无论是病人的意外伤害还是医疗错误等。
2.报告时间要求:事件发生后尽快报告,一般情况下在24小时内完成报告。
3.报告方式:事件报告可以通过书面报告、电子报告或口头报告的方式进行。
4.报告内容: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后果以及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5.报告人员:事件报告应由涉及到事件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包括责任护士、主管护士、科室护士长等。
6.报告审核:事件报告应由医院内部专门的护士管理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客观真实。
三、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1.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因护士个人错误或疏忽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应根据责任划分,追究相关护士的责任,并作出相应的惩罚。
2.培训教育机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护士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其护理质量和安全意识。
3.纠正措施机制:对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医院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信息反馈机制:医院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通报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结果,并对病人进行赔偿和安抚。
5.数据统计与分析机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统计和分析系统,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为进一步改进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6.科学管理机制:医院应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科学管理,定期对护理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
四、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的意义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医院和护士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及上报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病人相关的不良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病情恶化、意外伤害、误诊误治、医疗事故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护理不良事件,保障病人权益和安全,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级及上报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及上报制度进行探讨。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是指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一级事件:一级事件是指对病人健康造成重大威胁或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的不良事件。
例如,手术失误、误输血、用药错误等。
一级事件要求立即停止危险行为,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并迅速上报相关部门。
2. 二级事件:二级事件是指对病人健康有较大威胁,但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
例如,护理操作不当、药物不良反应等。
二级事件要求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向上级医务人员和相关部门进行及时上报。
3. 三级事件:三级事件是指对病人健康有轻微威胁或者影响的不良事件,通常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例如,医疗器械使用不当、护理记录错误等。
对于三级事件,可以在病人情况稳定后进行纠正,并在内部进行记录,不需要上报。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是指病人及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和补救措施。
1. 病人上报:病人或家属要求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及时上报。
医院应建立一个便捷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向病人及家属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并保证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2. 护士上报:护士作为直接参与护理的人员,应对发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及时上报。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上报机制,明确责任人员和上报流程,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护士的上报意识和能力。
3. 医院上报:医院应设立一个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中心或委员会,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信息。
医院应制定明确的上报要求和流程,并建立一个信息系统,以便及时汇总、统计和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数据。
护理的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护理的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对患者造成或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件。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减少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危害,需要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级标准,以便于护理人员根据不同级别的不良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对护理的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一级不良事件。
一级不良事件是指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导致患者死亡、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或功能丧失的事件。
一级不良事件需要立即停止护理行为,及时进行抢救和处理,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报告,配合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理。
二、二级不良事件。
二级不良事件是指对患者造成较严重伤害但不危及生命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导致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导致患者需要延长住院时间或导致患者需要进行其他特殊治疗的事件。
二级不良事件需要立即停止护理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报告,配合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理。
三、三级不良事件。
三级不良事件是指对患者造成轻微伤害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导致患者出现不适、导致患者情绪波动或导致患者对医疗机构产生不满的事件。
三级不良事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向医疗机构报告,配合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理。
四、四级不良事件。
四级不良事件是指未对患者造成实质性伤害或不良后果的事件,但存在潜在危险或存在不规范的护理行为的事件。
四级不良事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向医疗机构报告,配合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进行处理,及时报告和处理不良事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和防范,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内所有护理人员及与护理工作相关的人员。
三、不良事件的定义及分类1. 不良事件:指在护理过程中,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管理不善、设备故障、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导致患者受到伤害的事件。
2. 不良事件分类:(1)一般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轻微伤害,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2)重大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可能导致死亡、残疾、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事件。
(3)医疗事故:指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经鉴定符合医疗事故构成要件的事件。
四、不良事件的报告1. 护理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时,应立即向所在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向护理部报告。
2. 护理部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进行调查、核实,并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和后果,进行分类处理。
3. 对于一般不良事件,护理部应责成所在科室进行整改,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
4. 对于重大不良事件,护理部应立即向院领导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5. 对于医疗事故,护理部应立即启动医疗事故处理程序,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处理。
五、不良事件的处理1. 护理部应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和后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停职、解除劳动合同等。
2. 对于重大不良事件,护理部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查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护理部应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通报全体护理人员。
六、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归档1. 护理部应建立不良事件记录簿,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原因、处理结果等信息。
护理不良事件定性标准及处理程序护理不良事件定性标准及处理程序护理不良事件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得、不在计划中期间发生得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她与患者安全相关得、非正常得护理意外事件。
包括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缺点、一、护理事故(一)定义: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得过失造成病人死亡、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及明显人身损害得其她后果。
(二)分类:分一、二、三、四级1、一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得;2、二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得;3、三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得;4、四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得其她后果得。
(三)评定标准1、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以致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2、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输错液体;护理不周到,发生严重烫伤或Ⅲ期褥疮,昏迷躁动病人或无陪伴得小儿坠床,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3、对疑难问题,不请示汇报、主观臆断、擅自盲目处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4、抢救器械、药品供应延误,供应过期得或灭菌不合格得药品器械、敷料,或未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而发生感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5、器械护士未严格清点手术敷料、器械,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6、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四)处理程序1、护理部、科、病区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对发生得护理事故进行登记。
2、凡发生护理事故,应当立即向病区护士长及科主任报告,护士长应立即向科、护理部报告,护理部应立即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主管院长汇报,同时做好患者解释工作、3、指定专人妥善保管相关得原始资料及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得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当场封存保留现场实物,以备检验。
2024年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及报告制度01护理不良事件定义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一切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事件,如护理缺陷、药物不良反应、仪器设施所致不良事件、意外事件(如患者走失、安全防护情况下的跌倒)等。
02不良事件等级(1)Ⅰ级事件(警讯事件)。
Ⅰ-A:非预期的死亡/严重经济损失/医患斗殴。
Ⅰ-B:非预期的严重伤残/较大经济损失/医闹。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3)Ⅲ级事件(无后果事件)。
(4)Ⅳ级事件(临界后果事件)。
03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规定与评定办法(一)本规定是指护理人员在正常执业过程中,过失导致的护理缺陷。
(二)护理不良事件评定办法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由当事科室按照“护理不良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进行上报及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并进行初步定性。
然后由当事科室护士长在每月片区护理安全会议上汇报、讨论、最后定性。
如定性结果分歧较大或牵涉其他部门,交全院医疗安全会或专家顾问委员会讨论、定性。
(三)奖罚规定1、对主动报告不良事件者,科室护理绩效考核加____分;护理部按不良事件上报率≥____件/____张床位,年底奖励科室____分。
2、对杜绝Ⅰ级事件发生的个人,护理部一次性奖励____元;杜绝Ⅱ级事件发生的个人科室酌情给予奖励。
3、Ⅰ级事件(警讯事件)按“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责任处理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4、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扣当事人当月绩效____元。
5、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的科室与个人,按情节轻重给予____元的处罚。
2024年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及报告制度(二)摘要: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影响。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提升医疗质量,制定和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及报告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制度的设立、流程的规范、责任的明确、报告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制度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一切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事件,如护理缺陷、药物不良反应、仪器设施所致不良事件、意外事件(如患者走失、安全防护下的跌倒)等。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范围(一)用药错误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执行治疗性医嘱时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打错针、发错药,采血错误等。
(二)非计划性拔管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病人或护理人员等因素发生的计划外拔管行为。
(三)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四)意外事件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压疮、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自杀等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事件。
三、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级(Ⅰ级)警告事件--非预期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Ⅱ级)不良后果事件--因护理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四、处置(一)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首先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的损害。
(二)发生重度或极重度缺陷不良事件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患者损害的药品、器具均要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藏匿、转移、调换,相关标本必须保留,以备鉴定。
违反规定者要追究相关责任。
(三)凡实习、进修人员发生的护理缺陷或安排护理员、卫生员、陪人进行其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而发生的缺陷,均由安排者承担责任。
(四)科室设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
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除口头向护士长汇报外,应登记事实经过、原因及后果。
科室根据不良事件性质及时或每月组织分析讨论会,向护理部递交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五、上报程序:(一)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及时报告护士长,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护士长____小时内报告护理部。
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及处理流程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不安全的、增加痛苦和负担的事件;护士不希望发生的、未预计到的事件。
包括跌倒、坠床、压疮、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原则1. 非惩罚性、主动报告的原则。
护理部鼓励护理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包括报告本人的或本科室的,也可以报告他人的或其他科室的,可以实名报告也可以匿名报告,对主动报告的科室和个人的有关信息,护理部将严格保密。
2. 及时性原则。
护理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立即进行口头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报告。
三、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1. 口头报告: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时,护理人员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总值班、护理部口头报告事件情况。
2. 书面报告:护理人员在口头报告后,应按照医院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患者一般资料、不良事件项目分类、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患者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后果和改进措施等,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护理部。
3. 科室留存:科室应留存一份不良事件报告,以备查阅和归档。
四、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1. 护理部收到口头报告后,应立即派员调查核实,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2. 护理部收到书面报告后,应进行审核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人员。
3. 相关科室和人员应根据护理部的处理意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并持续跟踪改进效果。
4. 护理部应定期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通报全院。
五、护理不良事件的记录和统计1. 护理部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和统计制度,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
2. 护理部应定期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通报全院。
六、护理不良事件的奖惩机制1. 对于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个人和科室,护理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缺陷是指欠缺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一年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与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及
差错。
一、护理事故常见原因
护理事故的定义、分级均按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疗事故分级标准执行,护理事故中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1)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不按时巡视病房,病人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丧失抢救时机,造成病人严重不良果的。
(2)护理人员擅离职守,工作失职,直接影个病人护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3)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输错血、打错针、发错药;护理不周发生严重烫伤,三度褥疮;对昏迷、躁动病人或小儿未采取安全措施致使病人坠床,造成严重不了后果的。
(4)结扎止血带未及时解除,造成组织坏死,肢体残废等不良后果的。
(5)有关人员无正当理由厌恶供应抢救物品、药品;供应未消毒的器械、敷料、药品引起感染、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6)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医嘱,不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操作等,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7)手术室器械护士或巡回护士。
清点纱布、器械有误,以致使纱布或器械等异物滞留在病人体内或软组织内。
(8)护理人员在对及、危、重病员的抢救过程中,抢救药品准备有误,延误抢救时机,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9)《医疗事故分级标准》中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
二、护理差错的定义和判定标准
《条例》中取消了医疗差错的概念,把《办法》中的医疗差错划归为四级医疗事故。
这是因为既往医疗差错,卫生行政部门不予签订和处理,由各医疗机构自行解决,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事故仅为极少数,常见的经常碰到的多为护理差错,因此抓好护理差错的预防,才能有效地防止护理事故的发生。
(一)护理差错的定义
护理差错失职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的发生的护理人员未
给伤病员造成不良后果或虽有不良后果但未构成事故的差错。
(二)护理差错的判定标准
1、严重差错判定标准
严重差错是指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发生的给伤病员造成不良后果,但为构成护理事故的差错,根据国家及军队有关护理差错处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定为严重差错:
(1)对急危重症伤病员推托,延误救治时机的。
(2)急诊入院伤病员在入院后2小时内,非急诊伤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未进行检诊或者未下达医嘱,给予处置的。
(3)对伤病员实施检查治疗时,因准备不认真,检诊不仔细,遗漏主要病史、体征或者阳性结果,延误疾病诊断治疗的.
(4)注射、穿刺、活检、窥镜、针灸、理疗等各种诊疗技术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损伤、断针、断管或者发生局部感染化脓。
(5)开错医嘱、处方、或者特殊检查,不认证执行上级医嘱,并造成不良后果的。
(6)无菌切口术后感染化脓,需切开排脓的。
(7)术前准备不充分,致使手术停顿时间超过30分的。
(8)手术时体位不当,造成伤病员体表面积0.25%以上的皮肤压伤或者功能障碍(短期内能恢复)的:在皮肤消毒后手术开始前查对时,发现接错手术伤病员、摆错手术体位或者定错手术部位的。
(9)助产时违反操作规程,会阴保护不当造成造成3度撕裂的。
(10)产妇出院抱错婴儿,及时发现换回的。
(11)不遵守值班、交接班等制度,伤病员病情发生重要
变化时,未及时发现处置的。
(12)因医疗护理原因,造成2度褥疮、浅2度烫(烧)伤、婴儿臀部糜烂,面积占病人体表面积0.25%以上的。
(13)重危、全麻术后绝对卧床的伤病员或者无陪伴患儿,因护理不当发生坠床,增加伤病员痛苦的。
(14)错用、漏用或者擅自超剂量使用毒、麻精神药品或者特殊治疗药物的。
(15)使用过敏性药物,未按照《药典》规定做过敏试验即投药;或者为原有药物过敏史者投药的(脱敏疗法除
外)
(16)静脉输液或者注射刺激性及浓度较大药液时,漏于皮下,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面积占病人体表面积0.25%
以上,成人小于体表面积2%,儿童小于体表面积5%的。
(17)输入发霉、过期液体,被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18)输错血或者因加入药物发生溶血、凝血被及时发现的。
(19)误将该无菌而未灭菌或无菌处理不合格的制剂发出的;配错、发错药品或者发生发霉、变质药品及时发现
的。
(20)误将该灭菌而为灭菌的器械、敷料发出的。
(21)置入体内的各种导管、起搏器及血液透析、体外循
环所需无菌物品等灭菌不合格,造成感染的
(22)错、漏、损坏、遗失、延误脑脊液、胸水、腹水、活检组织等送检标本,影响诊断、治疗的。
(23)推拿、按摩时造成伤病员皮肤局部破溃或者关节轻度错位的。
2、一般差错判定标准
一般差错是指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发生的未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的差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因定为一般差错:
(1)打错针、发错药、做错治疗的。
(2)抄错、抄漏医嘱、造成治疗错误的
(3)错、漏发治疗饮食或误给禁食病人饮食并对病情造成不
良影响,或者厌恶病人当日检查、诊断、治疗的。
(4)因管理不善、致使急诊抢救工作中发生抢救器材失灵,
延误救治的
(5)因医疗护理原因,造成Ⅱ度以下烫伤、婴儿臀部糜烂,
面积占病人表面积0.25%以下的。
(6)采取胸水、腹水、血液、体液标本时,因各种原因需要
新采取,但为影响诊断治疗的。
(7)术前备皮时划破皮肤,影响手术按时进行的。
(8)术后伤口内或者体腔内留置纱布、引流管未按规定时间
取出,或者因处理不当,导致病人引流管、气管插管等
各种导管拖出,经紧急处理后,无不良后果的。
(9)由于产程观察不细,造成未消毒分娩的。
(10)已灭菌器械包内主要器械不全,清洗不净,或者消毒
器械过期,已发给使用单位但未使用的
(11)针灸、穴位封闭取错部位,留针未拔,治错病人,发
生局部感染的。
二、护理事故及差错的处理原则
1、及时报告
凡发生护理事故,当事人或者知情人应立即想科室领导或护士长报告,护理部向医院领导逐级上报,不得超过24小时。
对主动报告、认真查处、明显改进的科室或者当事人,因当鼓励:对隐瞒不报的,应严肃处理。
2、及时补救
对护理事故及差错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将问题及对病人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限度。
如输错血或输入霉菌液体时应立即停止输入,并立即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对症处理。
对现场的血液、液体、药品及物品进行保留,以备检验,为抢救提供依据。
3、调查分析
发生护理事故及差错时,护理部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查,核对事实、封存病历及有关原始材料,并对当事人及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同事应指导科室确定差
错性质及等级,总结原因,帮助改进工作,最后形成文字材料上报。
4、按规定的处理
对护理事故及差错的处理,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公正处理,护理事故的鉴定由医学组织专家鉴定。
对护理差错性质和等级的判定,当事人与科室领导或者护士长意见不一致的,由护理部仲裁;科室意见与护理部意见有分歧时,由医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或小组仲裁。
5、吸取教训
护理事故及差错的处理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吸取教训,将防范重点放在预防同类问题召开有关会议,对事故及差错的原因与性质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达到教育热热闹,也教育大家的目的。
6、建立、健全登统计制度
建立各级差错事故记录本,护理部应当制定专人负责护理事故及差错的登记、统计,详细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当事人的态度、处理结果及改进措施。
四、差错率的计算
护理差错率,十分西平间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项指标。
(一)严重差错
(1)严重差错标准。
年严重差错每百张床≤0.5次。
(2)严重差错每百张床发生次数计算方法:
严重差错发生次数/100床=严重差错发生总数/
床位数×100
例举:某医院开展床位总数400张,当年发生严重差错一件,其年度严重差错每百张床发生数为:
严重差错发生次数/100床=1/400×100=0.25次/100床
即每百张床为0.25次,因严重差错发生次数要求每百张床≤0.5次,所以该院年度严重差错发生次数未超过标准。
(二)一般差错
(1)一般差错率标准。
一般差错发生率≤0.4%。
(2)一般差错发生率计算方法:
一般差错发生率=发生差错总数/收容病人总数×100%
例举:某医院年度收容病人总数为5000人,发生一般差错10件,其年度一般差错发生率为:
一般差错发生率=10/5000×100%=0.2%
因一般差错发生率要求≤0.4%所以该院年度一般差错发生率未超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