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的弊端
- 格式:docx
- 大小:348.96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引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讨论棍棒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探讨哪种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
什么是棍棒教育?棍棒教育是一种基于惩罚和强制的教育方式。
它通常包括体罚、威胁、恐吓等手段,目的是通过惩罚来纠正和控制孩子的行为。
在棍棒教育下,孩子常常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容易导致人格障碍的发生。
人格障碍与棍棒教育的关系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刻板的、不适应社会常规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以下几种人格障碍的发生: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对待人际关系过于依赖或过度怀疑。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经历了惩罚、威胁等消极体验,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的困扰,从而增加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2. 避痛型人格障碍避痛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坏处,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面临严厉的惩罚和威胁,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可能表现出过度谨慎和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增加了避痛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3.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于注重细节、刻板的规则和秩序,以及过度追求完美。
棍棒教育下,孩子可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容易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无视他人权益、缺乏责任感和内疚感。
棍棒教育可能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对于规则和权威产生抗拒,进而增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在现代社会,教育方法的发展已经逐渐转向积极、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相比于棍棒教育,积极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孩子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1. 理解与尊重积极的教育方法强调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
为了树立父母的威信,少数父母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打孩子可以使他听大人的话,可以敬重和孝顺父母。
因此,一遇到小孩做错事,动辄就打骂小孩。
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经常挨打的小儿在共性进展和健康都会受到损害。
棍棒教育的害处有以下几方面。
1.使小孩胆小、脆弱:当看到成人暴怒,用拳头打他时,他可怕,假如孩子经常挨打,当他见到打他的人就会可怕。
如有个学校生一听到父亲叫他名字,就神情呆滞,心跳加快。
2.使小儿产生自卑感:自感低于别人,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失去了上进的信念。
3.形成小儿固执倔犟的性格:经常挨打的小儿长大后假如与别人产生对立冲突时,会仿照大人用“打”去对待别人,如遇到与小朋友吵架时,仿照父母的方法去用手抓对方头发或打对方耳光等。
4.会迫使小儿说谎:经常挨打的孩子,假如做错事,为了躲避挨打,就会掩盖事实,编造假话,养成不恳切的行为。
5.不仅对孩子的共性进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损害小儿的身体健康:小儿挨打后往往吃不下饭,有的由于挨打哭得厉害而呕吐,有的父母如一气之下失手,更会消逝令自己后悔的后果。
棍棒教育有百弊而无一利,因此,对小儿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常被引用的成语,意指严父慈母的教育下,孩子往往能成为孝顺的好孩子。
然而,世界上很多反面例子告诉我们,并非所有接受了棍棒教育的孩子都能成为孝子。
棍棒教育往往强调严厉的体罚和苛刻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还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在以下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介绍一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
首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可以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
棍棒教育往往以惩罚为主,而缺少积极的激励和奖励。
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内在的动力,过于强调外在的控制。
长期以来,孩子在严厉的体罚和苛刻的要求下,容易产生压抑、恐惧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孝道的培养无疑是有害的。
此外,棍棒教育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接受严厉体罚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想方设法逃避或反抗父母的惩罚,进而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逃避和抗拒的策略,让父母没有办法有效地约束和引导。
这样一来,孩子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孝道的含义,甚至可能产生对父母的仇恨情绪。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也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探讨。
在多数情况下,父母使用棍棒教育的方式往往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认知观念。
一些父母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身体惩罚对孩子的长期影响,而认为只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
这种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导致孩子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能在学业和社交等方面存在不足。
此外,棍棒教育还容易引发家庭暴力和社会暴力的传递。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将体罚视为处理问题的方式,后来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这种暴力传递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造成危害,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上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往往与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虐待和惩罚有关。
综上所述,尽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成语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和道德上的合理性,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能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5种类型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造就“问题学生长期以来,一些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总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
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作业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
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尤为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
有5种类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当前的“问题学生”。
棍棒型:这大多数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
这类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生的,要打要骂,自己做主。
子女稍不顺自己的意,不是耳光就是脚踢,甚至棍棒。
久而久之,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怨恨之心积于心坎。
在这类家庭里,父母之间常有打骂、吵架之事。
训斥型:这类家庭的典型特点是“棍棒在嘴上”,虽然对子女的拳打脚踢不多,但骂声不绝,实际上是对子女的精神折磨,同样带来孩子的心灵创伤。
如果说“棍棒型”以父亲的表现为主,那么“训斥型”以母亲的表现为多。
管束型:这类家教方式在本意上是对子女的说服教育,有时也称得上“苦口婆心”。
这类教育对子女的清规戒律太多,这也不可,那也不行,同时在语言教育上又唠唠叨叨,使子女生厌,容易生出逆反心理。
溺爱型:对子女宠爱有加,百依百顺。
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
以娇宠为典型的溺爱型家庭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子女的吃、穿、用上,养成了他们骄横、任性、乖戾、惟我独尊的性格。
诱惑型: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物质刺激的诱惑,企图以物质的奖赏来激励子女听父母的话,实现父母预期的目标。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是靠物质诱惑出来的,更为严重的是,物质奖励造成财物在孩子身上的积聚,带来了挥霍性的消费,造成子女品格低下。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中国人自古流传着一种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然而一项研究表明,棍棒底下的孩子不仅不会成才还可能影响智商。
研究人员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个年龄组:甲组的年龄在2岁至4岁之间。
乙组的年龄在5岁至9岁之间。
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时间相隔4年。
结果发现,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岁至4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后者低5分。
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研究者表示,许多人或许认为,“棍棒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他解释说,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
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
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
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
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
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棍棒教育真的有用吗?》篇一:《棍棒之下的我》小时候,我爸信奉棍棒教育。
我只要犯错,那就是一顿打。
有一次我数学考了60分,我本来心里就害怕得不得了。
一进家门,我爸看到我的分数,脸立马就黑了。
他二话不说,抄起门口的扫帚就朝我屁股打过来。
我当时想跑啊,可是小小的客厅哪里能躲得开。
那扫帚一下又一下地落在我身上,我一边哭一边喊“我错了我错了”。
我爸边打还边说“叫你不好好学习,看你下次还考这么点分不!”可他不知道,其实我考试的时候肚子疼得厉害。
被他打了一顿后,我的心里只有害怕和委屈,根本没有想去怎么改进学习方法,以后努力考好。
那堂课我都不敢走神,就怕题目不会做又挨揍,结果越紧张越学不好。
从那以后,我觉得我和我爸之间总隔了点什么东西。
我看到他就害怕,他跟我说话我都小心翼翼的。
而且我越来越胆小,做什么事都怕出错被揍。
就像有一次学校里有个演讲比赛,我其实很想参加,但是一想到要是没表现好会不会又挨揍,我就退缩了。
我觉得棍棒教育根本没让我变得更好,反而让我缩手缩脚的。
篇二:《邻居家的例子》我邻居家也有个小孩叫小北。
小北他妈妈也是个暴脾气,信奉棍棒出孝子那种。
小北要是在外面和别人打架了,回到家可就惨了。
他妈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小北拉进屋里,拿尺子打手板。
小北哭得那叫一个惨啊。
后来有一次,我和小北聊天,他说他很讨厌妈妈这样。
每次他做错事心里已经很愧疚了,可是妈妈一打他,他就觉得妈妈很讨厌。
他还说有一次他在学校捡到钱交给老师了,本来很开心,可是回家晚了一会儿,他妈妈以为他贪玩,又拿小棍子打他小腿了。
从那以后,小北做什么好事都不会高兴地和妈妈分享了,因为他怕又被冤枉挨打。
小北越来越叛逆,他妈妈越打他,他就越故意犯错。
你看,棍棒教育不仅没教育好孩子,还让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了。
篇三:《棍棒教育的坏处》其实仔细想想,棍棒教育确实没什么用。
打孩子的时候,孩子满心都是恐惧和愤怒,根本听不进去大人说的道理。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育儿观念,家长认为通过严厉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更加听话,懂事,并且孝顺。
但是棍棒底下一定出孝子吗?优秀的孩子都是被打出来的吗?我看未必。
棍棒底下可能会出逆子,也可能会出奴才。
从原始儒家的角度,从真正的先秦文化来看从来没有哪一句话告诉你,就要遵守“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套教育理念。
这是被老百姓从儒家思想当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观念当中迁移出来的一种传统而又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中被一些人奉为真理,甚至转化为了一些家长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殴打以及家暴的的依据和借口。
棍棒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要比正面效果要多得多。
体罚和殴打孩子本来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父母想通过这种行为来达到让孩子长记性,或者是孝顺父母的一种效果。
但是,父母也可能掌握不好度,从而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今年2月份在四川绵阳就出现过这样一起事件,一男子杨某离婚之后没有再婚。
一心扑在教育儿子的事情上。
但是一天孩子回家之后告诉父亲,他体育考了18分,父亲暴怒,用武士刀刺中孩子的腰腹,导致13岁儿子的死亡。
父亲在法庭上说自己是出于教育儿子的目的,却没想到好心办成了坏事。
虽然这制是个例,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了家长如果一直被棍棒教育的思想所支配,把犯错和挨打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产生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棍棒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只有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摧残。
父母实行棍棒教育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压力,失去自我,顺从别人,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首先这种育儿观念会扭曲孩子对爱的认识。
家长把孩子“打是亲,骂是爱。
”的思想观念灌输到孩子的头脑里,目的是让孩子孝顺自己,却孩子对爱形成了误解。
在未来孩子将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面对另一方的家暴,她(他)不敢反抗并且可能也会用这套思想来束缚自己。
其次,在家长棍棒教育的同时,还带还伴随着对孩子的诋毁和辱骂。
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棍棒教育,这里泛指用打骂等严厉手段惩罚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我参加的心理培训课程中,见证了成年人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多都来自于童年遭遇的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会打碎孩子的自尊心经常被打骂的孩子无一例外地会认为:“我不够好。
”怀有这种信念的他,很容易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我们见过的“好孩子”,例如大家熟悉的虎妈狼爸的子女们,貌似个个出类拔萃。
但代价是,这种孩子在光鲜的成绩背后,是周期性的疲累感,无价值感和无目标感,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为了谁活着,他们走到最后,可能会在巨大的成功或挫折后突然自杀。
另一种是我们常见的“坏孩子”,破罐子破摔,认定自己这辈子好不了了,对父母绝望了,所以你怕什么他来什么,抽烟吸毒早恋打架杀人放火,简直就是无恶不作。
棍棒教育会打破孩子的安全感孩子3岁前,父母是他的全世界。
如果父母动辄施以棍棒打骂,则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就是丑恶、暴力和痛苦的。
如果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这个信念,他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恐惧之中。
小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胆小、不合群、内向。
长大以后,个性较弱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瞻前顾后,软弱,逃避,一辈子活得畏畏缩缩。
个性较强的孩子,可能会发展成性格暴躁,甚至仇视社会的人,轻则家庭暴力,重则成为杀人犯,恐怖分子,战争狂人。
棍棒教育会抹杀孩子心中的爱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
因为孩子的心灵是简单而又纯洁的,他们无法在父母打他的同时,体验到父母爱他。
或许他们长大后可以在头脑中明白,但那只限于观点层面的“知道”,这跟“体验到”完全是两回事。
偏偏“爱”这个东西,是要靠身体和心灵来感受和体验的。
我们经常会被头脑欺骗,但我们的身体和心永远不会欺骗我们。
我们长大后可以骗自己说:父母那时候打我是因为他们爱我。
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所以我们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跟伴侣永远无法走得更近一些,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亲近。
你跟相处了十几年的伴侣在一起,内心的亲密感或许还不如你跟你的狗在一起。
棍棒底下出孝子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少家长以爱孩子为理由使用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其实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接下来一起看看以下相关介绍吧!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有的家长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不掌握教育的规律,对子女的教育常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
由于恨铁不成钢,只要发现子女有不随意的地方,轻则斥骂、重则责打。
(1)经常进行打骂体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丧失羞耻之心。
最后形成一种抗药性,破罐子破摔,越打越顽劣。
有人对这种心理过程作过十分形象的描述:一次挨打战兢兢,二次挨打不吭声,三次挨打骨头硬,四次挨打功夫成。
待到儿童功夫成了的时候,打骂则没有丝毫作用。
(2)打骂会使孩子失去自尊与自信,变得胆怯自卑。
因为,孩子只要做错了事,就要挨打,由于惧怕挨打,就会再也不敢大胆地去做事,无论做什幺都要看大人的脸色,慢慢地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成为唯唯诺诺的废才。
(3)有些孩子为了逃避打骂,常常被迫说谎,有的则形成向大人故意讨好,干面子活等虚伪的不良品质。
(4)打骂也容易使家长与子女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越打越不服,越打越感情疏远,有的儿童甚至会产生心理变态,出现对父母的报复行为。
棍棒底下出孝子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1、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
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幺奖。
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的不满和痛苦。
2、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
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
中国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影响1、过分溺爱:这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特点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2、过度掌控:这类父母很有权威感,孩子所有的事情必须听父母的,一味地命令式教育,严重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
3、物质至上:对于物质刺激是很多父母独有的杀手锏,比如考试成绩满分,给物质奖励,感觉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没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4、棍棒教育:部分父母还在奉行“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所谓的“至理名言”,实则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5、目标模糊: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孩子动力不足。
6、使孩子功利思想重:当家长以一种功利的思维去培养孩子的时候,孩子成长为功利的人就是必然的事情。
中国式教育教出来的下一代,在学校的时候拼成绩、在社会的时候拼金钱,他们一生都奋斗在名利场上,追逐一生,劳苦一生。
7、使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自然就会使得家长们的耐心不够,因此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经常发脾气、闹情绪。
更何况,中国式家长还不愿意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换思想,这更加深了亲子间的嫌隙,使得孩子难以甚至是不愿和父母相处。
8、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家长们总是在“鸡娃”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孩子们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灵。
曾有新闻报导,孩子反复做出轻生行为,就是因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总是逼着我做这做那”、“从来不听我的意见”。
当家长们一味地推着孩子向前走时,孩子就可能会因为压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出现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这些疾病会毁坏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的心灵过早地夭折。
中国式家长,是指中国的大部分家长最关注孩子学习,专注与孩子交流的比例低。
中国式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存在亚重的,甚至是过激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在教育过程中依然会发现父母会通过“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母打孩子,有的是父母一时冲动,有的是抱持这样的教育观念。
但是儿童心理咨询师解析,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1、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
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
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
强硬。
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
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7、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
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
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