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领域刑事犯罪两高司法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0.00 KB
- 文档页数:3
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
《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司法解释。
该司法解释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和严格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责任,有效预防和惩治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
首先,《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明确了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根据解释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对于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个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犯罪的,将依法惩处。
其次,《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做出了明确规定。
解释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建立违法违规行为的刑事责任认定指引。
此外,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中造成的后果和损害,解释也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以补偿受害方的损失。
再次,《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进一步完善了法律程序和证据规则。
解释明确了安全生产事故罪刑事责任的适用,以及调查取证、鉴定认定和判决量刑的规定。
同时,解释还强调了责任追究程序中的证据保护和认定标准,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权益保护。
最后,《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还明确了安全生产领域的司法救济渠道。
解释规定,当事人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相关行政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身
合法权益。
总之,通过《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加强了对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为防范和惩治安全生产事故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依据和司法保障。
这将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改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惩处制假售假犯罪的解释》是为了保障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而制定的司法解释。
首先,该司法解释明确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
根据解释的规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有某种标志性特征,能够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认,并以此获得不当利益;二是能够危害公众健康、人身安全或者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相关。
其次,该司法解释明确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所涉及的刑事责任。
根据解释规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可以不立即执行。
而对于情节严重、构成其他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再次,该司法解释明确了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案件的定罪量刑标准。
根据解释规定,对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犯罪,根据其所获利益大小、侵害程度、悔罪表现等情节,采用量刑上下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刑罚。
同时,对于首次犯罪、自动投案、积极退赔的,可从轻处理。
最后,该司法解释明确了侦查、审判和执行等各个环节的职责和义务。
对于侦查人员、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等各个工作岗位,在办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案件时,都需要履行依法行使权力、维护公正和公平的职责。
总的来说,该司法解释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为各个环节的相关部门提供了明确的规范,进一步促进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工作。
同时,该司法解释的出台也提醒了广大市民和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自查自纠,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安全生产领域犯罪的词法解释12月15日10时,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通报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副庭长沈亮介绍称,《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17条,针对此类案件起诉、审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内容涵盖相关犯罪主体范围、定罪量刑标准、从重从轻处罚情节的具体运用以及相关公职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认定处理等方面的多个问题。
▲实际控制人、投资人可认定为犯罪主体针对实践中某些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具有特定职务身份的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规避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不得违规投资入股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不得违规从事与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业务等方面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入股公司、企业,从而达到隐藏自己股东身份、充当“隐名持股人”的情况,《解释》明确规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权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或者对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可以认定为相关犯罪的犯罪主体,以严密刑事法网,确保刑罚效果。
▲死亡1人、重伤3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作为入罪标准此前,对于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多个罪名,包括近年来多发、频发的危险物品肇事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等,均无明确的定罪量刑标准,实践中难以把握。
《解释》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原则上以死亡一人、重伤三人,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作为入罪标准。
《解释》对于相关罪名处第二档法定刑的条件采用了“事故后果+责任大小”的规定方式,即原则上事故后果达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又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的,方可处以第二档法定刑。
同时,对于少数案件中的部分次要责任人不处以第二档法定刑难以作到罪责刑相适应的情况,可以考虑适用《解释》规定的兜底条款,处以第二档法定刑。
安全生产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是指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员工、设备和环境的安全,预防和防范事故和灾害的发生,确保生产安全的工作。
在中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了对于违反安全生产规定可能产生的两害问题的刑罚,分别是两高司法解释第十九号《关于审理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两高司法解释第十五号《关于审理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这两个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保障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两高司法解释明确了涉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和刑罚。
这有助于明确对于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通过明确的罪名和刑罚,可以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其次,两高司法解释也规定了对于违反安全生产规定和食品安全规定的行为的定性和定罪标准。
这对于保障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明确的定性和定罪标准,可以避免对于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的主观执法,确保对于违法行为的惩治从严。
第三,两高司法解释对于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刑事责任追究做出了明确规定。
对于严重危害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将会追究刑事责任,严格惩罚。
这有助于形成对于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底线意识,对于违法行为形成震慑,提高违法成本。
最后,两高司法解释还加强了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追责机制。
对于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要求从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确保责任的明确,追究责任的全面。
这有助于突破传统的追责难题,提高责任追究的效果。
总之,两高司法解释对于保障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确了对于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罪名和刑罚,定性和定罪标准,刑事责任追究的规定,以及追责机制的加强。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安全生产罪司法解释
安全生产罪是指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由此发生一定严重后果的行为的犯罪。
为了明确对安全生产罪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了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危害公共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对于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由此造成事故的犯罪行为,根据其犯罪后果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分别是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
特别重大后果是指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500人以上重伤、轻伤的严重事故。
对于特别重大后果的安全生产罪,犯罪的主体在证明上的难度要大于其他后果级别,需要严格审查犯罪人的主观故意和追究领导责任的问题。
重大后果是指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轻伤的较严重事故。
对于重大后果的安全生产罪,犯罪人应当承担相关刑事责任,并修复环境、消除危险。
较大后果是指造成轻伤的事故,或者因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环境损害的事故。
对于较大后果的安全生产罪,犯罪人应当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并赔偿损失。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明确了安全生产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行为必须是在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必须具备主观故意。
主观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
明知存在违法事实,却决意实施的行为,或者明知存在违法可能性,却故意置之不理的行为。
根据上述司法解释,安全生产罪的犯罪行为要有一定的违法情节和后果,必须具备明确的主观故意,并且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决定了刑事责任的轻重。
这一司法解释对于明确安全生产罪的适用范围和惩处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12.15•【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作者:滕伟叶邵生李加玺内容提要:《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根据刑事立法的新近发展,针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和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刑法修正案(十一)》作出修改或者增设的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和相关联的安全评价中介组织人员犯罪的认定标准、刑事政策把握、行刑衔接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本文介绍了该司法解释的制定背景、研究起草中的总体原则和规定的主要内容,并对《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的危险作业罪的定罪条件作了重点阐述。
本解释与2015年12月公布的《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同明确了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和相关联的安全评价中介组织人员犯罪、安全监管失职渎职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标准,构成了比较完备的刑事规范体系。
关键词:危害生产全犯罪安全评价中介组织人员犯罪《刑法修正案(十一)》定罪量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行刑衔接目录引言一、《解释》的制定背景二、《解释》研究起草中的总体原则三、《解释》规定的主要内容引言2022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22〕19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22年12月19日起施行。
《解释》的出台,对于更加有效惩治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切实维护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研究起草中的总体原则和规定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安全生产两高司法解释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管和实施,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依法办理危害安全生产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从法律角度明确了安全生产犯罪的定性和定罪标准,有助于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首先,《解释》明确了危害安全生产犯罪的定义和种类。
根据《解释》的规定,危害安全生产犯罪是指在生产、经营、使用、存储等活动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法法律、法规,采取暴力、威胁、破坏等手段,致使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或者发生其他重大事故的行为。
危害安全生产犯罪主要包括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重大责任事故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
其次,《解释》规定了危害安全生产犯罪的量刑标准。
例如,对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重大责任事故罪,犯罪分子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可以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故意违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致使3人以上死亡、30人以上重伤或者有其他严重后果的,可以判处死刑。
这些量刑标准明确了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有助于确保刑罚与罪责相符。
此外,根据《解释》规定,对危害安全生产犯罪可以实行拒不执行有效判决裁定罪等特殊的检察监督措施。
这意味着被判刑危害安全生产罪的犯罪分子,如果拒不遵守法院判决或裁定,可以追究其新的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这种措施的实行,将有效提高对危害安全生产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的来说,安全生产两高司法解释的发布,为安全生产的规范管理和法律保障提供了重要依据。
它明确了危害安全生产犯罪的定义和种类,规定了相应的量刑标准,针对犯罪分子拒不执行判决或裁定的情况,还明确了特殊的检察监督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的行为。
为了依法惩治危害生产安全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解释明确了在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时,应当依法运用相关法律的若干问题。
其次,对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量刑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
犯罪分子在危害生产安全活动中造成的后果和犯罪的程度将是量刑的重要依据,对于涉及较大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案件,应当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同时,解释还提到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故意隐瞒事故等主观方面的情况,对于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将依法从重刑事责任。
再次,关于行政行为和刑事追究的衔接问题,解释明确了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在依法已经对违法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的情况下,如果发现其犯罪行为应当属实并且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应当立即转送刑事检察机关进行刑事追究。
对于已经判处刑罚或者涉案数额已经返还、追缴完毕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解释还明确了关于刑事案件审判监督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审判的特点和程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强调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应当保障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确保公正、公平的审判结果,尤其是对于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应当严格依法办理,充分保障被害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最后,解释还明确了对于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程序性问题的指导意见。
对于审判机关的管辖权、危害生产安全案件的独立性、附带民事诉讼等情况进行了精确的规定。
总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危害生产安全犯罪行为提供了明确的适用法律的指导,对于维护社会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高”出台安全生产刑案司法解释12月15日10时,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通报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副庭长沈亮介绍称,《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17条,针对此类案件起诉、审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内容涵盖相关犯罪主体范围、定罪量刑标准、从重从轻处罚情节的具体运用以及相关公职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认定处理等方面的多个问题。
实际控制人、投资人可认定为犯罪主体针对实践中某些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具有特定职务身份的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规避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不得违规投资入股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不得违规从事与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业务等方面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入股公司、企业,从而达到隐藏自己股东身份、充当“隐名持股人”的情况,《解释》明确规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权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或者对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可以认定为相关犯罪的犯罪主体,以严密刑事法网,确保刑罚效果。
死亡1人、重伤3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作为入罪标准此前,对于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多个罪名,包括近年来多发、频发的危险物品肇事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等,均无明确的定罪量刑标准,实践中难以把握。
《解释》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原则上以死亡一人、重伤三人,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作为入罪标准。
《解释》对于相关罪名处第二档法定刑的条件采用了“事故后果+责任大小”的规定方式,即原则上事故后果达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又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的,方可处以第二档法定刑。
同时,对于少数案件中的部分次要责任人不处以第二档法定刑难以作到罪责刑相适应的情况,可以考虑适用《解释》规定的兜底条款,处以第二档法定刑。
安全生产领域刑事犯罪两高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7年11月22日发布了《关
于办理危害公共安全等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刑事
犯罪领域两高司法解释》),被称为“安全生产领域刑事犯罪两高司法
解释”。
该解释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安全生产犯罪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和整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解释的背景
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保障
生产安全方面,我国的立法制度还不够完善,法律规定相对零散,司
法解释也不够明确,导致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难以彻底惩治。
因此,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刑事司法保障,对于推进安全生产事故的
预防和打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解释的主要内容
《刑事犯罪领域两高司法解释》共有31条,其中第15条至第20
条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安全生产犯罪问题。
这几条规定对安全生
产犯罪行为的认定、处罚标准、责任追究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以
下是这几条规定的主要内容:
1. 对安全生产责任人的规定
第15条规定,安全生产责任人中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
理人员、生产经营人员和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如果违反国家安全生产
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造成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应当认定为犯
罪行为。
这里的“特别重大”与《刑法》中“特别严重”一致,指事故造成
的人员死亡人数在30人以上或重伤人数在10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
失在3000万元以上,或属于特别严重事故。
2. 对安全生产犯罪行为的认定
第16条规定,对安全生产责任人的违法行为,首先要考虑其责任
人身份,其次要考虑其违法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后果,最后要考虑安全
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认定是否构成犯罪。
第17条规定,构成犯罪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违反安全
管理规定;(2)预见或应当预见违法行为后果危及公共安全,且未采
取措施予以制止;(3)造成严重后果。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
时满足才能认定为犯罪。
3. 对安全生产犯罪的处罚标准
第18条规定,对于安全生产责任人的犯罪行为,有以下三种情形:属于“特别严重事故”,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未达到“特别严重事故”程度,但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从重处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从轻处罚。
此外,不同情形下依法可以酌情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 对安全生产责任人的处罚规定
第19条规定,对于安全生产责任人的犯罪行为,最高刑罚应当不低于7年有期徒刑,如果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则应当从重处罚,最高刑罚应当不低于15年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
5. 对安全生产责任人的责任追究
第20条规定,对于安全生产责任人犯罪,涉及的其他责任人员也应当被追究刑责。
此外,如果单位没有履行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失职、渎职,应当依法追究其单位刑事责任。
三、对于安全生产的启示
《刑事犯罪领域两高司法解释》的发布,对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和整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该解释明确了安全生产责任人应当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置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购买安全保险等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同时,对于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人要及时采取措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参与度,从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降低事故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理论转化为实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提高安全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产者的整体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