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石常见特征及详细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苴却砚的实用价值与艺术欣赏作者:程学勇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年第06期中国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千年文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苴却砚产在“不毛之地”的金沙江流域,石质石品均为上等砚材,可世人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坎坷的身世,二是在于大家对苴却石砚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与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的成熟,苴却砚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石质细腻发墨如油,其石品丰富创作空间广阔,欣赏品味俱佳,在实用性与艺术性方面均显示出其优良与丰富多彩。
一、苴却石的特点分析1.苴却石的石品苴却石,主要色泽有紫黑色、紫砂红和绿玉石等,其中以凝重的紫黑色石为主基色。
其石质细腻,莹洁滋润,石品绚丽丰富,异彩纷呈,主要品种有石眼、绿萝玉、碧云冻、金田黄、鱼脑冻、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天青、玉带、金线、银线、罗纹、蕉叶白等等。
其中,尤以青如碧玉、红似金瞳、神溢鲜活的石眼最为著名。
石面天然生就的“石眼”、“绿膘”、“金星”、“罗纹”,色彩斑斓,应有尽有,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彩石”。
2.苴却石的性质天生丽质的苴却石,生成的地质结构为层级板块,据专家介绍沉积的年代大概有一亿年左右,最大尺寸为2000MM×3000MM×1500MM,石内化学成分以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为主,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
从其物理与化学性质而言,其光泽、闪光、硬度、质地、杂色等均属宝玉石特性,故苴却石为宝石类,属于玉石(彩石)大类。
因其只产于攀枝花市境内,储量有限,属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
3.苴却石的坑别历史上,苴却石的开采主要有两大名坑。
有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大宝哨坑和平地坑。
两坑相连只一沟稍隔,属同一山脉,紧邻金沙江,地势险峻,据传古人在此采石,先用麻绳系于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数十米处才能到达坑口采石。
石眼较多的料石主出自大宝哨坑,从大宝哨坑中采出的眼石,眼形明晰,色泽翠绿,眼圆心正,环晕纯美。
苴·却·砚·历·史苴却石形成于2.5亿年前,自古产于四川攀枝花市郊金沙江畔(拉鲊古渡),因产地原属云南苴却县(今永仁县)而得名。
史传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七擒孟获,屯兵安营在此,发现苴却石(古称泸石)具有通天彻地的灵气,令人采石制砚供用营中。
据专家考证,正式史料中记载过,宋朝的宋徽宗就曾用过泸石砚。
苴却砚历经几代,盛于清朝,只因苴却石产量少,地处边陲,运输极为不便,全靠马帮长途辗转运至云南和内地,影响较小。
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先生考证,清宣统元年(1909年),苴却巡检宋光枢取其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获奖名震中外。
后因战乱、传人不继而失传。
1953年,四川雕刻艺术家前后逾50多年,新开发出攀西奇石苴却砚系列。
苴却砚是继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之后的又一名砚,号称中国五大名砚之一,它既有端砚的眼,石眼珠宝般缀在石间,耀眼夺目。
石质如歙砚般致密、细腻,且具有洮砚的艳丽色彩,澄泥砚般发墨。
可以说其集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
中国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沈鹏、柳倩、张绍曾、刘炳森等名人赞其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并欣然题词。
被黄胄称之“美石妙品”的苴却砚色紫黑沉凝,致密细腻,莹洁滋润而温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清越铿然,抚之如婴肤娇嫩,视之文理清秀。
石品中,石眼最为绝妙,或青如碧玉,或红似金瞳,或白如月牙;圆如龙眼、鸲鹤眼,长似乌鸦、丹凤;其色鲜活,质地纯净高洁,有心、有环、有晕、有彩、睛瞳亮明,烔烔有神,脉脉如诉,令人视之而心动,观后而神怡。
在我国制砚史上石眼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七个石眼的为珍品,八个眼的为瑰宝,而苴却砚上石眼最多的有200多个,最大的石眼直径在4公分以上,真可谓宝中之宝。
Manager'Journal _July 10,2018砚本不凡:攀枝花苴却砚作为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砚(砚台),一般认为有四大名砚。
近年来,独特的“中国彩砚”———苴却砚开始蜚声海内外,成为传统四大砚之外的第五大名砚。
闻钊强作为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砚(砚台),一般认为有四大名砚:世所公认的为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
清末又将河南洛阳的澄泥砚与前三砚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也有人认为可以鲁砚中的红丝石砚代替澄泥砚,也称四大名砚。
名砚主要以砚石材质取胜。
苴却砚(石)因僻处西南,近现代在开发制作上又中断多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重新崛起,渐为市场认知称道。
此后,四川工艺大师们雕刻制作的苴却砚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苴却砚开始蜚声海内外,成为传统四大砚之外的第五大名砚。
苴却砚石材出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砚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金沙江)处即在现砚石矿山附近的古拉窄渡口,安营扎寨,取石磨兵器时发现石质细润,可制作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遂在此喜得七星砚。
苴却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特征世所罕见。
因色彩斑斓多姿,被誉为“中国彩砚”。
苴却砚集中国名砚之优点于一身: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发墨如油,存墨不腐。
用一方上乘的苴却砚研磨,当墨锭作用于砚堂面时,其内应力遂产生一股韧性,如有一股神力将墨锭粘附于砚堂面,“所谓如热熨斗上熠蜡时,不闻其声而密相粘滞者”。
(《负喧野录·论笔墨砚》)。
“着水研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墨愈坚者,其恋石也弥甚”(《端溪砚坑考跋》),所得墨汁细腻均匀,水乳交融,黑亮沉凝,下墨效果极佳。
2011年7月12日,攀枝花苴却砚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6月,苴却砚(石)雕刻技艺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攀枝花市矿产资源概况(2011年度)一、概述攀枝花市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及其与滇藏“歹”字型构造中段复合部中部,攀西古裂谷中南段,地质历史悠久,经受了多次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伴有多期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以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资源产地和雄伟壮观、复杂多变的地貌景观,是著名的攀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通过基础地质工作,截止目前共发现矿产种类76种;有一定储量的39种;矿产地490余处(含矿点、矿化点),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45个,中型矿床31个;已得到开发利用的矿产40种。
至2011年底,我市主要矿种的保有储量情况为:煤32839.5 万吨,钒钛磁铁矿655658万吨,伴生钒矿994.91万吨,伴生钛矿41522.27万吨,熔剂石灰岩26873万吨,冶金用白云岩7313万吨,耐火粘土1209.8万吨,晶质石墨1549万吨,硅藻土1355.6万吨,苴却砚原石2077.5万吨,饰面用花岗岩8140万立方米。
在占全国国土面积千分之一的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铁、钒、钛以及非常丰富的与发展钢铁钒钛工业相配套的冶金辅助矿产煤、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耐火粘土和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种全、分布集中,埋藏浅,开采条件优越,选矿性能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组合配套优势突出的特点,是我国少有的矿产资源“聚宝盆”。
二、主要的矿产资源概况(一)、金属矿产攀枝花市金属矿产储量极为丰富,以储量巨大的钒钛磁铁矿及其共伴生矿产(钒、钛、钴、铬、镍、钪、镓等)为代表,还有相当储量的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贵金属矿产等共23种,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在全国全省占有相当优势和重要的地位。
1、钒钛磁铁矿钒钛磁铁矿是攀枝花市最重要的优势矿产,储量巨大,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在经济价值上,都有其突出的优势。
探明资源储量71.8亿吨:其中基础储量264636万吨,资源量453430万吨,平均地质品位28.29%。
苴却砚的实用价值与艺术欣赏作者:程学勇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年第06期中国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千年文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苴却砚产在“不毛之地”的金沙江流域,石质石品均为上等砚材,可世人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坎坷的身世,二是在于大家对苴却石砚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与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的成熟,苴却砚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石质细腻发墨如油,其石品丰富创作空间广阔,欣赏品味俱佳,在实用性与艺术性方面均显示出其优良与丰富多彩。
一、苴却石的特点分析1.苴却石的石品苴却石,主要色泽有紫黑色、紫砂红和绿玉石等,其中以凝重的紫黑色石为主基色。
其石质细腻,莹洁滋润,石品绚丽丰富,异彩纷呈,主要品种有石眼、绿萝玉、碧云冻、金田黄、鱼脑冻、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天青、玉带、金线、银线、罗纹、蕉叶白等等。
其中,尤以青如碧玉、红似金瞳、神溢鲜活的石眼最为著名。
石面天然生就的“石眼”、“绿膘”、“金星”、“罗纹”,色彩斑斓,应有尽有,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彩石”。
2.苴却石的性质天生丽质的苴却石,生成的地质结构为层级板块,据专家介绍沉积的年代大概有一亿年左右,最大尺寸为2000MM×3000MM×1500MM,石内化学成分以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为主,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
从其物理与化学性质而言,其光泽、闪光、硬度、质地、杂色等均属宝玉石特性,故苴却石为宝石类,属于玉石(彩石)大类。
因其只产于攀枝花市境内,储量有限,属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
3.苴却石的坑别历史上,苴却石的开采主要有两大名坑。
有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大宝哨坑和平地坑。
两坑相连只一沟稍隔,属同一山脉,紧邻金沙江,地势险峻,据传古人在此采石,先用麻绳系于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数十米处才能到达坑口采石。
石眼较多的料石主出自大宝哨坑,从大宝哨坑中采出的眼石,眼形明晰,色泽翠绿,眼圆心正,环晕纯美。
苴却砚介绍
苴(苴:当地音读zuǒ,标准发音jū)却砚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今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1964年前属于云南省永仁县管辖)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砚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已发现的就有石眼、青花、鱼脑冻、冰纹、云纹、火捺、金星、绿标、黄标、玉带标、鱼子纹、金线、银线等,特别是石眼,碧翠高洁、鲜活如神、青如碧玉、红似金瞳、形如猫眼、鸲鹆眼等,堪称一绝。
用苴却石雕刻的砚台,质地精良,细腻如婴肤,坚而不顽,腻而不滑,有发墨不损毫之忧;存墨不腐,积水不固,有哈气研黑之妙;结构细密,抗湿性强,有隔热绝缘之功。
既经久耐火,又古色古香,是书画家、鉴赏家的收藏鉴赏佳品。
苴却砚获奖题词
一九八九年"中国苴却砚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展览馆举行,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为展览剪彩;一九九四年六月亚太地区博览会荣获"金奖",十月获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九五年入选国家级礼品,由乔石委员长以国礼相赠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九七年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砚",中
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再获"金奖"。
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
收藏博览会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
苴却砚虽然重新开发比较晚,但已被启功、沈鹏、柳倩、千家驹、黄胄等名家誉为"砚中珍品",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集实用、收藏与把玩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苴却砚漫笔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古人有“文房四宝砚为首”之说。
这是因为笔、墨、纸三宝是易耗品,需不断更新和补充。
唯有砚(主要指石砚)坚固耐用,一方砚可与主人相伴一生,“万年不朽。
”另一原因是,砚往往有砚铭,文辞文雅,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而且砚往往还有多种精美的雕花图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故为文人所“宝”。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爱砚藏砚的大家,如宋代的书画家、爱砚如命的“石痴”米芾就是一位典型。
制砚的材料有多种多样,砚有石砚、玉砚、水晶砚、玛瑙砚、陶砚、砖砚、瓦砚、瓷砚、金砚、银砚、铜砚、铁砚、锡砚、木砚、竹砚、漆砚、纸砚……虽然材料百花齐放,但以石砚为主流,古今皆然。
经过大浪淘沙,宋代以来,文人们公认全国有四大名砚,即产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的端砚、产于江西婺源(古为安徽歙州所辖)的歙砚、产于甘肃卓尼县洮河的洮砚和产于山西绛州等地的澄泥砚。
其中端砚、歙砚和洮砚均是石砚,只有澄泥砚属于陶砚。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又冒出了第五大名砚——苴却砚。
苴(读“左”音)却砚与端砚、歙砚和洮砚一样,是以产地命名的。
其产地在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的金沙江南岸。
在清代此地区归云南省大姚县属下的苴却巡检司管辖,故名苴却砚。
到了民国时期的1924年,云南省正式设立永仁县,苴却划归永仁县管辖。
到1965年,四川省成立渡口市(后改名攀枝花市),为便于钒钛磁铁矿的开发,这遍地区由云南划出,划入了四川省的渡口市。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攀枝花市和云南省永仁县都相断恢复了苴却砚的生产。
往往听到有人争论“苴却砚产于四川还是产于云南?”应该说,根据上述,两种说法都对,不过目前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生产厂家较多,产量较大,约有厂(商)60余家,其中大龙潭乡有30余家,平地有十多家,从业人员数千人,年产砚台2万多方。
苴却砚虽然二次开发以来,至今才有三十来年,出名更是本世纪的事,才有十多年,但其问世也与其它名砚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十大名砚鉴赏中国名砚欣赏一、十大名砚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
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1.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石质细腻、幼嫩,有发墨不损笔毫和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
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
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故而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2.歙砚:始于唐代,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
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
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
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3.陶砚:山西澄泥砚,出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
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烧制时间不同而有不同颜色,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
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
四川艺术品市场调研报告一艺术品市场及艺术品的界定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是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时需要的一种精神产品,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又影响文化建设,支撑其产业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历史人文知识、技术和智慧。
艺术品(Artwork):人们审美意识物化后的结果被称为艺术品。
其主要是指造型艺术的作品,一是具有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要素,为形式的部分;二是题材,为表现或联想部分。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是为非实用目的而生产的虚构时空结构,是有机统一的生命整体,具有不可复制性。
艺术品市场是指艺术品交易的场所,包括生产、销售两大部分。
艺术家、艺术品生产者和匠人是生产环节的主体;拍卖和中介机构、博物馆、美术馆和市场的商业环境及网络销售传媒是另一主体。
有了消费者、投资人、藏家和资本的参与,供需买卖关系一旦建立就有了市场。
二四川省发展艺术品市场的意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文化繁荣,社会和经济效益统一发展的总目标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艺术品产业基础、产品规模,还要实现由单纯的艺术品产业化向创意经济过渡。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坚持市场为人民服务,推崇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并尊重文化,把发展好艺术品产业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使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在艺术品市场发展中充分体现,让普天下的人民都能得益于美的沐浴。
(一)有利于丰富旅游市场和增加收入四川的山地特征、民族特征和宗教特征使得四川的文化元素多元、特征明显,四川山地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各地区多民族、不同宗教文化元素的艺术品共同发展,具有地域特征的艺术品在旅游市场受到游客喜爱,为市场提供了多元的无限生机和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
四川山地多,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农业耕作,发展旅游业并加强农业生态综合利用,把艺术品和生态农业相结合可以让旅游业更加丰富、让农民增加更多收入,改变不利因素。
(二)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川的非金属矿山丰富,艺术人才云集,艺术品产业发展可以为四川各地方产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苴却石常见特征及详细介绍苴却石产于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金沙江畔,因用其制做石砚而闻名于世。
石面生就“石眼”、“绿膘”、“金星”、“罗纹”,色彩斑斓,应有尽有,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彩石”。
苴却是古地名,矿源地原属云南省永仁县管辖,后因行政区域划分,矿脉被划至四川省攀枝花市,因而成为了攀枝花市的富饶资源。
苴却石,色泽有紫黑色、紫沙红和苴却绿等,以凝重的紫黑色石为主,其石质细腻,莹洁滋润,石品绚丽丰富,异彩纷呈,主要石晶有石眼、绿萝玉、封雪红、碧云冻、金田黄、鱼脑冻、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天青、玉带、金线、银线、罗纹、蕉叶白等等。
其中,尤以青如碧玉、红似金瞳、神溢鲜活的石眼最为著名。
苴却石的历史名坑主要有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平地坑和大宝哨坑。
平地坑,位于苴却石矿脉中段,据传古人在此采石,先用麻绳系于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数十米处才能到达坑口采石。
石眼较多的料石主出自平地坑,从平地坑中采出的眼石,眼形明晰,色泽翠绿,心眼圆正,环晕纯美。
红睛、金睛、带环带晕的居多。
此外,平地坑以膘石和石晶为其特色,膘石以绿色膘石为主,其石晶有石眼、青花、绿萝玉、碧云冻、金地鱼子、鱼脑冻、玉带、金线、银线、蕉叶白等等,罕见和名贵的绝晶青花、绿萝玉也主出于此。
大宝哨坑的石坑主要以石眼、封雪红、金田黄、鳝鱼黄、黄膘、青花、天青、金线、银线等,其中,稀有的金瞳石眼、紫砂红石眼、封雪红、金地黄等品种亦出自这里。
天生丽质的苴却石,生成的地质结构为层级板块,最大尺寸为2000MM×3000MM×1500MM,石内化学成分以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为主,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
从其物理与化学性质而言,其光泽、闪光、硬度、质地、杂色等均属宝玉石特性,故苴却石为宝石类,属于玉石(彩石)大类。
因其只产于攀枝花市境内,储量有限,属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
苴却石以制砚而得名,苴却砚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史传,很早以前的苴却砚与当地一书生有关,书生姓倪,自幼天资聪颖,一年,临近赴京赶考时,不慎将所用之砚滑落于地,砚当即碎得四分五裂,难以再用,书生情急之下,取当地一被称为“龙眼石”的石料,粗制成砚,书生携砚进京,求取功名未果,但这方生就“龙眼”的砚却在京城文人学士中引起了轰动,大家争相传看,称奇不已。
回到村中,倪姓书生取石制砚,成为了创制苴却砚的开山鼻祖。
此后,该砚被云南省府贡至京城清廷,得到当时朝廷的厚爱,随即远涉重洋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享盛誉,从此苴却砚一度声名远播,身价倍增。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石砚已经不再是人们必备的工具,为充分实现和提高现代生活中苴却宝玉石的收藏与实用价值,能工巧匠们因材施艺,广泛构思题材,细腻而精湛的雕琢,相继开发出了苴却浮雕、苴却玉雕墙体装饰、苴却玉立体雕塑、苴却玉佩带装饰品及苴却玉旅游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形成艺术性、欣赏性、实用性、收藏性四性聚一的宝玉石工艺品。
硬度:3.5—5石质:质地均匀,致密细腻,触摸柔润;结构:层级板块(最大尺寸:2000mm*3000mm);色彩:翠绿、土黄、黑色为主化学成分:以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为主,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有专项化验报告);开采方式:由于生长在金沙江悬崖边,全人工作业,无法机械化作业,开采困难;其它:石质自身含有石眼,藻类化石等,固有图案的奇特性,偶然凸显性较强。
苴却砚石的岩石学和地质指标研究和砚石品质评定标准本文拟就苴却砚石成矿地质背景分布、岩石矿物学特征、砚石的石质与岩石、矿物特征的相关性,砚石的地质指标(技术品级)概述于后,并提出苴却砚的品质评定的几条标准供参考。
现将一般砚石及苴却砚的地质指标对比列于后,作为确定苴却砚品质的参照标准。
原岩性质及变质程度指标砚石的原岩应属于沉积成因的粘土质岩石,如伊利石粘土岩,高岭石粘土岩,蒙脱石粘土岩等。
它们应为海相远岸沉积,成岩埋深较大,深度不小于2000米,并经过足够地压实作用。
本区原岩主要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属于浅变质。
变质岩石类型应属板岩至千枚状板岩,变质相应为绿片岩相浅部相。
页岩经过轻微的变质作用发生一定的重结晶,这样就可以加强矿物颗粒之间的结合力达到砚石要求的强度。
如果变质程度太深,会产生明显地重结晶作用,加大矿物粒度,填实空隙,将失去砚石的基本要求。
绿体岩相浅部相是本区苴却砚成为可与端砚石质并驾齐驱的重要地质条件。
砚石的矿物成分指标<1> 主要矿物成分:优质砚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层状硅酸盐云母类粘土矿物,如伊利石(水云母),绢云母,多硅白云母等(其成分特别是单位分子式中K<1,SiⅣ∶AlⅣ>3∶1,层间H2O多于白云母)。
它们的含量应不少于85%,其中可含绿泥石,有时可达10%以上。
这些粘土矿物使砚石具有韧性,弹性和柔润的光泽,更因其不透水性及层间可含水性使砚石不渗墨而砚面湿润有很好的储墨性能,不易干。
砚石不能含有超过5%的具膨胀性的粘土矿物,如膨胀绿泥石,蒙脱石,多水高岭石,蛭石等,它们吸水膨胀,脱水收缩易使砚石发生裂纹,易于损坏。
苴却砚的主要矿物成分含伊利石90%左右(包括绿泥石5%),高岭石3-5%,完全符合优质砚石的标准。
<2> 次要矿物成分:优质砚石应含有一定量的"碎屑矿物"如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石英,长石等。
它们硬度较大作为研墨时的"切削锋"才能产生较好的发墨效果。
这些矿物的总量应在2-5%为宜,但石英硬度大易损笔毫不宜多。
硫化物不得超过2%,否则其产生的硫酸将会损毫蚀纸。
苴却砚的次要矿物成分为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其含量<5%。
少量方解石,石英和长石等。
但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较其它砚石偏多。
砚石的结构构造指标<1> 主要粘土矿物:主要粘土矿物的粒度0.03-0.001mm范围内,具显微变晶结构或显微变余结构,具体形态有鳞片变晶结构,叠瓦结构,镶嵌结构等,后者最好。
以上结构使砚石石质致密坚实,感观细腻,娇嫩有玉之美感。
因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而呈定向的变余层理和线理构造,板理构造,带状构造等。
这些构造如发生曲折则构成花纹。
但不能存在片理构造,否则,砚石将变粗糙和易裂碎。
<2> 次要矿物:如上节所讲的碎屑矿物其粒度要求为0.0n-0.00nmm大小最佳,可称显微粒状结构。
颗粒应为次棱角至次浑圆状为好,尖角状的易于损毫,应极少。
碎屑矿物要均匀分散在粘土矿物中为显微班点构造,这样就会产生发墨如油的效果。
苴却砚的矿物粒度较细,粘土矿物约0.01-0.001mm,碎屑矿物约0.00n mm。
砚石质地应比其他砚石细腻,发墨质量也好。
砚石的化学成分指标因砚石主要为铝硅酸盐粘土矿物所组成,对优质砚石(参考端砚,歙砚和苴却砚)其化学成分中SiO2应在50-64%范围内。
如含量太高说明石英和长石等高SiO2矿物过多;SiO2过低表示岩石中粘上矿物不够。
Al2O3应在14-20%之间,太高表明高岭石,蒙脱石或铝的氢氧化物含量太多。
CO2应低于5-6%,这是碳酸盐矿物成分,过多会使砚石不耐侵蚀。
FeO+Fe2O3以不超过8%为宜,否则研磨成的墨汁中含氧化铁太多,书写后对纸张或布棉有腐蚀作用,使作品不易长期保存。
苴却砚含SiO2 52.53%, Al2O3 15.56%, CaO4.36%, CO25.57%, FeO+Fe2O3 6.87%等,具优质砚石条件,但CaO及CO2较其他砚石高,说明碳酸盐矿物较多,这是它的一个小缺点。
苴却砚的品质评定标准<1>颜色:苴却砚的主要颜色为紫黑色、紫褐色。
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有些砚石偏黑、偏紫红,这主要是由Fe3+的多寡及有机炭的含量决定的。
<2>光泽:光泽是指砚石表面反光给人肉眼的感觉。
反光能力强,则光泽强,反之则弱。
苴却砚的光泽主要为半丝绢光泽-半油脂光泽,这种光泽看起来比较高贵、典雅。
有些砚石看上去昏暗无光,色泽阴沉,只能给人一种土状的感觉。
<3>硬度:硬度是砚石抵抗某种外来的机械作用(刻划、研磨、压力)的能力。
砚石的硬度很重要,实质坚硬,加工雕刻困难,发墨较慢;石质过软,磨堂(磨墨处)易成凹坑,耐久性差,同时还容易将砚石粉末混入墨汁之中,影响书法绘画的质量。
因此砚石的硬度一定要适中,利用MMT-3型显微硬度计测定,苴却砚石的显微硬度Hv=80. 48~143.08Kg / mm2,摩氏硬度一般为3.02~3.66之间(墨的摩氏硬度为2~3)。
<4> 比重:砚石的比重是指砚石在空气中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重量之比。
比重的大小取决于组成砚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砚石内部质点排列的疏密程度。
一般的讲,砚石的化学成分中含重多属离子越多,质点排列越紧密,则比重越大。
利用静水力学法对苴却砚石的基质、绿标、黄标及紫红色苴却砚进行了比重测定,其结果如下:基质:2.815绿标:2.798黄标:2.671紫红色苴却砚:2.737<5>吸水性:由于砚石变质程度不是很高,原生的岩石孔隙并没有完全封闭,因而砚石还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我们对苴却砚的基质、绿标、黄标及紫红色苴却砚进行了吸水性测定,其结果如下:基质:0.24%绿标:0.27%黄标:0.47%紫红色苴却砚:0.90%砚石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对砚石的保养及观赏都有一定的好处。
砚石吸水后,看起来更加熠熠生辉、明亮有神。
这也是人们经常强调要以水养砚的缘故。
<6>孔隙度及贯通性:苴却砚石的孔隙度约为1%,这种孔隙度比较适中,既使砚石具有毛细管作用,又使得砚石的矿物粒间孔隙不贯通,利于贮墨。
<7>颗粒大小:苴却砚石中所有矿物的粒径都分布在0.001-0.01mm 之间,80%的矿物颗粒粒径小于0.004mm,这样就使得砚石矿物颗粒大小均匀,排列紧密,表面光滑,温如玉润。
<8>粘土矿物结晶程度:粘土矿物的结晶程度(尤其是伊利石)也直接影响到砚石的保养,结晶程度较好,表明矿物不含膨胀层,就不易受湿度变化的影响。
<9>定向度:苴却砚石的粘土矿物最好为完全定向,如果定向度差,粘土矿物极易磨损,不利于砚面的保养。
<10>石品花纹:石品花纹的有无及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砚石的观赏性,没有花纹或花纹很少使砚石看上去色泽单调、枯燥,缺乏生机;石品花纹丰富使砚石看上去色彩斑斓、明亮有神、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