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彼得与狼》之主题乐器学习单
- 格式:doc
- 大小:694.00 KB
- 文档页数:1
彼得与狼中用到的乐器与人物主题彼得与狼是由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创作的叙事音乐。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将乐器与人物主题相结合,以展现不同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以下将对彼得与狼中使用的乐器和人物主题进行探讨。
彼得与狼中使用的乐器有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其中,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
木管乐器包括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和低音管。
铜管乐器包括长号、小号、大号和定音鼓。
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小军鼓、大军鼓、钹和铜钹。
乐器在彼得与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小提琴是代表彼得的乐器,它的音色明亮而活泼。
通过小提琴的快速音符和高亢的音色,彼得的活泼、冒险和好奇心得以展现。
中提琴则代表彼得祖父的角色,它的音色较低沉而庄重。
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则分别代表着鸟儿和大狼的角色。
它们的音色柔和而温暖,表现了它们的温和和友好。
木管乐器在彼得与狼中扮演着各种动物的角色。
长笛代表着鸟儿的角色,它的音色轻盈而飘逸。
单簧管则代表着猫的角色,它的音色优雅而机敏。
双簧管代表着鸭子的角色,它的音色明亮而活跃。
英国管则代表着爷爷的角色,它的音色庄重而稳定。
低音管则代表着大狼的角色,它的音色深沉而威猛。
铜管乐器在彼得与狼中扮演着猎人的角色。
长号代表着猎人,它的音色威严而铿锵。
小号则代表着爷爷的狗的角色,它的音色明亮而忠诚。
大号则代表着猎狗的角色,它的音色宏亮而热情。
定音鼓则代表着猎人的枪声,它的音色沉重而有力。
打击乐器在彼得与狼中扮演着各种动物和动作的角色。
定音鼓代表着狼的脚步声,它的音色沉闷而有力。
小军鼓则代表着小鸟的翅膀的声音,它的音色明快而轻巧。
大军鼓则代表着猎人的步伐,它的音色沉重而有力。
钹则代表着鸟儿的呼叫声,它的音色清脆而响亮。
铜钹则代表着大狼的吠叫声,它的音色尖锐而恐怖。
除了乐器,彼得与狼中的人物主题也非常鲜明。
彼得的主题旋律充满了活力和好奇心,展现了他勇敢和机智的一面。
大狼的主题则表现了其威猛和凶猛的特点。
管弦乐曲《彼得与狼》交响童话-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简介《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于1936年创作的管弦乐曲,也被称为“交响童话”。
这部作品通过乐器的表现和愉快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关于勇气和聪明的故事。
本教案是针对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内容,用于指导学生欣赏这部经典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理解管弦乐器的演奏和表现能力;•学习如何分析主题、旋律和情节;•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表达和感受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乐曲结构和主题;•理解不同乐器的表现能力和特点;•感受乐曲的情感和表达。
教学难点•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解读能力;•教师掌握管弦乐器的表现能力。
教具和材料•乐曲CD或网络播放器;•PPT或黑板;•乐曲剪辑版。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乐曲1.用乐器演奏片段,展现不同乐器的特点和表现能力;2.播放乐曲片段,让学生听到整个乐曲的主旋律和主题;3.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步:分析乐曲结构和主题1.再次播放乐曲,让学生记录下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2.通过PPT或黑板,分析乐曲的结构和主题,并将乐曲的不同部分和主题进行标注和解释;3.学生表述乐曲的主题和情节,并描述演奏技巧对乐曲的表达有怎样的影响。
第三步:欣赏乐曲1.播放剪辑版乐曲,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不同情感和表现手法;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通过画画或写文章等方式表达乐曲中的情感和感受。
第四步:教学总结1.整理乐曲分析和欣赏的内容;2.总结乐曲的主旨和表达思想;3.给学生总的评价和反馈。
总结《彼得与狼》是一部经典的交响童话,通过管弦乐器的表演和演奏技巧,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本教案通过分析乐曲结构和主题,欣赏乐曲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彼得与狼》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幼儿园小班学生将会:1.了解《彼得与狼》故事情节,提高对故事的理解能力;2.发展音乐感知能力,包括节奏感知和旋律感知;3.学习乐器的形状、名称和使用方法;4.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学会合唱、扮演角色等表演技巧。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彼得与狼》故事情节的介绍教学目的通过故事情节介绍,激发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加深对音乐活动的认识。
教学步骤1.在教室中,播放《彼得与狼》音乐,让孩子们先听一遍,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2.跟孩子们讲解《彼得与狼》的故事情节,解释主角彼得和各个动物角色的人物特征和性格;3.让孩子们模仿彼得的动作,搭配音乐节奏,活跃气氛;4.引导孩子们讨论故事情节,进一步深化对故事的理解;5.教师反复强调音乐与故事的关联,将音乐和故事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认知。
教学内容二:合理安排声乐呼吸练习教学目的通过声乐呼吸练习,帮助孩子们掌握基本声乐技巧,为其之后的音乐表演提供必要的技巧和基础。
教学步骤1.让孩子们坐下来,放松身体,深呼吸;2.引导孩子们做口形操,练习动嘴唇;3.让孩子们练习气息,正常吸气,慢慢呼气;4.引导孩子学习吐字、滑音等声乐技巧;5.教师对孩子们的练习进行纠正。
教学内容三:乐器演奏的介绍教学目的通过乐器指导,帮助孩子们认识乐器的种类、名称、形状、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1.引导孩子们通过视觉感受,认识各种乐器的形状和特点;2.教师示范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并让孩子们尝试演奏;3.通过对不同乐器的演奏,让孩子们体验到乐器的不同音色和效果;4.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体验。
教学手段1.播放器、音乐、视频。
2.幻灯片展示。
3.短片、动画、故事书。
4.演奏乐器、唱歌等。
教学评价通过孩子们在课上的表现和反馈,以及课后的测试,来对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总结本课教学以《彼得与狼》为主题,以环节多、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等特点为教学特点。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9课《彼得与狼主题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彼得与狼主题1》选自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9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的主题旋律,感受交响乐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体会不同乐器所表现的不同形象。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较弱,对乐器的作用和表现力还需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彼得与狼主题1》的旋律,能够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了解交响乐与童话故事的结合,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彼得与狼主题1》的旋律。
2.理解交响乐与童话故事的关系,感受不同乐器所表现的形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音乐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分析、评价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彼得与狼主题1》的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交响乐知识资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3.准备歌词和相关图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彼得与狼主题1》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感受歌曲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彼得与狼》这部交响童话,以及主题1的特点。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完整作品,让学生对歌曲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彼得与狼主题1》,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欣赏彼得与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彼得与狼》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能够:1. 了解交响童话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2. 感受音乐与故事情节的紧密结合,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3. 学会分析音乐中的不同乐器音色及其表现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材料学生需提前预习《彼得与狼》的背景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音乐欣赏任务在第一课时中,学生需完成以下音乐欣赏任务:- 完整聆听《彼得与狼》全曲,注意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
- 针对乐曲中的几个关键段落,如彼得与狼的对话、紧张与平静的交替等,进行重点聆听,并尝试理解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 记录下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和联想,如对某个乐段的情感体验或对某个角色音乐形象的想象。
3. 分析与创作活动- 分析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
- 小组合作,选择乐曲中的一段音乐,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的方式表现该段音乐的情境或情感。
- 创作一段简短的描述性文字,描述自己心中的《彼得与狼》故事情节或角色形象。
三、作业要求作业形式与提交方式1. 学生需将预习材料、音乐欣赏记录、分析与创作活动的成果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作业报告。
2. 报告需包括文字描述和可能的绘画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3. 提交方式可以是纸质版或电子版,需确保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具体要求- 预习材料需包含故事情节概述和主要角色介绍。
- 音乐欣赏记录需详细描述对不同乐器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 分析活动需指出至少三种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 创作活动需紧扣《彼得与狼》的主题,内容积极向上。
- 作业报告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包括:1. 是否完成所有作业内容,如预习、音乐欣赏、分析和创作活动。
2. 作业报告的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
3. 音乐欣赏记录的详细程度和对乐器音色的理解深度。
4. 分析活动的准确性和深度,是否能够指出乐器的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作用。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9课《彼得与狼主题1》教案一. 教材分析《彼得与狼主题1》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欣赏并学唱《彼得与狼》主题音乐。
该曲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以童话故事《彼得与狼》为题材,通过音乐描绘了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和情节。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旨在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但是,对于交响乐这种形式的音乐,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培养他们对交响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童话故事《彼得与狼》可能也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彼得与狼》主题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彼得与狼》主题音乐,使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与故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交响乐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和爱好。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彼得与狼》主题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交响乐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播放《彼得与狼》主题音乐,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讲解法:教师对《彼得与狼》主题音乐及其作者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学唱《彼得与狼》主题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彼得与狼》主题音乐的旋律、故事情节、交响乐的构成要素等。
2.教学视频:播放《彼得与狼》主题音乐,以便学生欣赏和学唱。
3.乐谱:《彼得与狼》主题音乐的乐谱,供学生学唱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彼得与狼》主题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