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词发展简史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创作和口头传承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诗词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特点:1. 古代民歌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代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表达了人们的生活、劳动、感情和祭祀等内容。
2. 先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包括风、雅、颂三类诗。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遗产,体裁丰富多样,内容涉及社会风俗、政治道德、爱情婚姻等。
3.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诗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乐府的设立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代表作品有《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同时,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也开始出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 58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
代表作家有曹操、曹植、陆机、陶渊明等,他们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并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描写。
5.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诗词的鼎盛时期,诗、词、曲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唐代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作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代则以词为主要文学形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词作情感丰富,表现手法独特。
6. 元明清时期(1279年- 1912年):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古诗词逐渐走向了衰落,但仍然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和词人活跃在这个时期。
元代的元好问、萨都剌等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明代的杨慎、李时中等人则以研究古典文学为己任,对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悠久,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类精神的独特贡献。
汉语词汇发展史:1.上古时期:①形音义一体的字一词体系形成。
②复音词很少。
③借词主要来自西域。
④植物名以“胡”为代表。
例如:胡笛,胡琴,胡床。
来自西域的各物:骆驼,狮子,石榴,琵琶。
2.中古时期:①单音词为主,多音词增多。
②词头词尾增多。
词头:阿、老词尾:子,儿,头③借词主要来自佛教。
a.来自佛教的基本词和根词:如“魔”,心,色,劫等。
b.来自佛教的汉语日常词汇:如世界,因果,实际等。
c.受佛教影响,主谓式增多,如自在,比喻造词得到了发展,如雀立,蚕食,云集。
d.来自佛经中的双音节词:如修行,地狱,恐惧,微妙,救济,踊跃,刹那,瑜伽,涅槃,头陀,沙弥,罗汉等。
④植物名主要以“海”为代表。
百物珍异名称:橄榄,苹果,菠菜。
3.近古时期:①产生了比较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还使用大量接近北方口语的词汇。
②双音词大量增加。
③借词来自蒙语,满语,但主要来自西洋。
来自蒙古语的词:喇嘛,胡同,站,戈壁,歹,哈巴儿,哈巴狗。
来自满语的词:妞妞,萨其马,马虎子,乌拉(鞋),喇忽,肋忒。
④植物名明代以前以“番”为代表,如“番薯”。
清代以后以“洋”为代表。
如“洋葱”。
4.现代时期:①双音词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但在使用中单音词频度仍极高。
②世纪之交西洋名词大量涌入,其中相当数量通过日本转译。
西洋名词:日语借形词:市场公园银行国债统计博士教授艺术小说记者蒲团体操会计经费警察③源于英语的“类词缀”大量产生。
宋词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宋词可以追溯到两宋时期(南宋960-1127年,北宋960-1279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宋词以其婉约细腻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初唐、盛唐、晚唐和五代、宋的阶段。
在初唐时期(618-690年),诗歌创作的主题多以社会现实和政治抒怀为主。
初唐的词作继承了唐代五言绝句的精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性的作家有王勃、杨炯等。
盛唐时期(710-765年),诗人的创作更加注重音律和词牌。
盛唐的词作多借用乐府诗和民谣的旋律,表现了浓厚的音乐性。
代表性的作家有杜牧、李商隐等。
晚唐时期(764-907年),诗词的创作形式更加自由灵活。
晚唐以词牌曲的形式为基础,发展出了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代表性的作家有李煜、温庭筠等。
五代(907-960年)和北宋时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代时期由于战乱戎马之乱,文士流亡他乡,在这些流亡者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咏物派",他们以豪放、真挚的情感和描写自然景物为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辛弃疾、赵师秀等。
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词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
南宋时期的词作风格动人,以细腻、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为主,代表作家有陆游、杨万里等。
总体来说,宋词在行文结构、音律、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
它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也表达了文人士人的情感和思想。
宋词的发展历程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发展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诗词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丰富的变化。
以下是简述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发展:1. 《诗经》时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共收录305篇诗歌。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2.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称为“楚辞”,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发展了更自由的诗体。
3. 汉赋:汉代,诗歌形式发展为“赋”,这是一种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学形式,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4. 汉乐府民歌:汉代还出现了乐府民歌,这是一种更加接近民间口语的诗歌形式,如《孔雀东南飞》等。
5.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代表诗人有曹操、曹丕、陶渊明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先河。
6. 唐诗: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
唐诗形式多样,有绝句、律诗等,内容丰富,包括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等。
7. 宋词:宋代,词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宋词更加注重抒情,格式灵活,词牌众多。
8. 元曲:元代,戏曲文学兴起,诗的形式发展为元曲,如关汉卿的《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
9. 明清诗词:明清时期,诗词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作,如杨慎、袁宏道等。
10. 近现代诗词:近现代,诗词逐渐融入新的文学形式,如新诗、现代诗等,但传统诗词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徐志摩、郭沫若等人的作品。
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发展是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词的发展史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语言发展中,词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将以一种比较综合的角度,聚焦于中国词语的发展历史,来探讨词的发展史。
一、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的中国,大多处于一个口语的时代,没有正式的书面语,也没有一定的文字体系,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和文字很多已经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口见到的词语。
例如,一些表示属性、状态和行为的词,如“好”、“不”、“有”、“是”等,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这些词语在后来的演变中,保留了上古时期的本质和特征,变成了今天中国人口流行的词语,现在还被用于普通的日常交流当中。
二、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的词汇是以中国古代文字体系为基础,通过历史转换而来。
在这一时期,大量新词语形成,并且在文字体系中被纳入。
例如,在汉字体系中,新出现的词语,大多是由古代文字和新出现的汉语词语构成,或者由古代文字分解出来的新语素组合而成,新词语从而被纳入汉字体系,发挥着文字载体和语言表达的作用。
三、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的渗透,中国的语言文字也受到了西方语言的影响,并有新的发展。
从革命以来,中国的汉字文字不断发展,演变出新的文字形式,包括新词语,也包括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混合
语,构成了中国现代语言的基石。
总结
从上述探讨可以看出,中国词语的发展史历久弥新,且不断的演变着。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历史发展脉络,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保持着中国语言的强大力量和多样性。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词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的楚国。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词的前身,主要是民间歌谣和祭祀歌曲。
2. 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了“词”的名称。
此时,词主要是用于歌唱,歌词内容主要是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情感。
3. 隋唐时期: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词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包括描写宫廷生活、自然风光、爱情亲情等。
4. 宋代:词的黄金时代,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
此时的词已经成为一种文学形式,作者众多,作品数量巨大。
歌词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山水田园、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亲情等。
5. 元代: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为统治者对词的偏见。
但是,一些著名的词曲家仍然在创作词曲,如杨万里、辛弃疾等。
6. 明清时代:词的创作逐渐衰落,更多的是作为韵文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歌词内容也主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情感为主。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歌词内容、音乐形态、文学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多次变革。
词从最初的民间歌谣发展而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演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的发展史古诗词的发展规律: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古诗词的形式发展:四言为主、二二节拍(诗经)五言为主、二三节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时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盛时期,阮籍五言咏怀组诗)七言歌行(鲍照)近体诗(绝句,律诗,七言律诗在杜甫手中正式成立)词(小令中调长调,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曲(小令、套数)中国古典诗歌的出现与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体现,所以古典诗歌是根植于这个民族深处的智慧。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一共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因此它也被称为“诗三百”,这三百多首诗歌贯穿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变迁。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到了战国后期,屈原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也就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到了汉代,诗歌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形式--汉乐府民歌,由此,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有点像是我们今天的歌词,因为它可以配乐演唱,或者说它原本也是为了配音乐演唱而出现的。
这些诗歌是由西汉乐府机关和东汉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并整理而得来的,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便是《孔雀东南飞》,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除此以外的著名篇章还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
乐府诗毕竟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才有一部分文人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汉末建安时期,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刘桢)的带领下,社会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创造出辉煌的“建安文学”,并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转变的关键步骤完成了。
词的历史发展演变历程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通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符号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以下将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描述词的历史发展。
人类的语言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通过简单的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
这些声音并非有意地构成词汇,而是一种简单的沟通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对于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观念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特定的声音来表示特定的概念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于是,他们开始创造和运用一些特定的语音符号,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为了最初的词汇。
最早的词汇可能是一些简单的指示性词汇,比如表示动物的声音或者天气状况的词汇。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开始创造更加复杂和抽象的词汇,以表达更加复杂的概念和观念。
例如,人们开始创造描述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词汇,以及描述自然现象和抽象概念的词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通过交流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这为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基础。
词汇的发展也与人类文化、科技和思想的发展紧密相连。
例如,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创造了大量描述新事物和概念的词汇,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汇也不断地演变和变化。
一些词汇可能因为不再使用或者被取代而消失,而一些新的词汇也不断被创造出来。
这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对于更准确表达的追求。
词的历史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创造和运用词汇,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词汇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诗词发展历程
中国古诗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左右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诗词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古诗词多以爱情、自然、社会抱负等为主题,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活跃的时期。
诗人们充分发展了辞章艺术和音韵技巧,以及表达情感的技巧。
3.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誉为“诗的鼎盛时代”。
王之涣、王勃、杜牧、杜甫、白居易等一系列伟大的诗人涌现出来,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
4. 宋代:宋代诗歌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意境的描写,风格相对于唐代更为细腻、婉约。
陆游、韩元吉、辛弃疾等著名诗人在宋代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元代:元代是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元代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元好问、马致远、郑光祖等著名诗人开创了元代诗歌的新局面。
6. 明代:明代古诗词在风格上受到了元代诗歌的影响,同时也吸纳了民间文化和戏曲艺术的元素。
杨基、杨慎、杨柳春等著
名诗人在明代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7. 清代:清代诗歌主要表现为古体文风。
诗人们努力恢复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袁枚、纳兰性德、杨萧初等著名诗人是清代古诗词发展的代表人物。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迁。
每个时期的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
词史一、晚唐五代词(一)词的概况: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产生于晚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具有“调有定格,句有定声”的特点。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起源于民间,来源于因乐写词的宴乐歌辞、文人的诗歌、酒令祝词等。
宋人将词分为令近引慢四种,明人将词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长调(91以上)。
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
词的发展阶段:隋代到初盛唐是词的萌芽阶段,传世作品有限,多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
中唐时,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从事填词,是词体成立和曲子词的创作走向自觉的标志。
晚唐时,温庭筠词以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手法来描摹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香而软、密而隐的艺术风格。
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五代十国时,依声填词更蔚为成风。
西蜀与南唐成为词人汇集地两大基地。
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在《花间集》里,以韦庄的成就最高。
南唐词人中李璟、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
宋代词发展到鼎盛阶段,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北宋词的主流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二晏等。
柳永、苏轼等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词体的变革。
李清照词是是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回惆怅、深哀入骨,她的创作为南宋词人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
南宋词中辛弃疾的成就最高。
元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包括出生于元统一以前蒙古时期词人,如元好问、陆文圭等人的创作,第二包括出生于元统一之后到元亡之前虞集、王旭等人的词作。
元词思想艺术俱臻上乘的数量很少,整个创作局面呈现衰微之状。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
明初词尚存宋元遗风。
明中叶后词风日下。
明末陈子龙是转变词风的第一人。
词到清代重新繁荣,重学问和理智化的趋势很明显。
(1)敦煌词子曲:1900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词曲,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包括温庭筠、李晔、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
宋词发展的六个阶段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抒情的情感,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精品。
宋词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对宋词发展的六个阶段进行介绍。
一、初唐时期:自由发展的时期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春天,宋词的发展也离不开唐诗的影响。
初唐时期,宋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它是自由发展的。
诗人们在自由自在地创作中,创造出了很多优美的词作品。
如李白的《秋风辞》,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二、北宋初期:碎文化的时期随着五代时期的陶渊明词、李煜词等先驱者奠定了独特的词风格,进入北宋初期,充满碎片化的文化风格盛行。
宋词也不例外,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出现了很多节奏快速、情感激烈的作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三、北宋中后期:格律词兴起的时期到了北宋中后期,格律词开始兴起,宋词的形式开始规范化。
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格律词风格,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代表作品。
四、南宋初期:传统词和新乐府并行的时期南宋初期,两种不同风格的词形式并行,即传统词和新乐府。
传统词是指北宋中后期形成的格律词,而新乐府则是指偏向于叙事的、语言简练的词,如周邦彦的《清平乐·村居》等。
五、南宋中后期:以元稹为代表的骈文词的时期到了南宋中后期,以元稹为代表的骈文词开始崭露头角。
骈文词的特点是紧密的韵脚和编排有序的语言结构,如元稹的《钗头凤·世情薄》等。
六、元代:形式和意境的协调时期元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期,也是宋词的收官之作。
元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流行,使得宋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
元曲和唱本的发展,反过来又促成了宋词的进一步成熟。
元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之仪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都是宋词发展的巅峰之作。
总之,宋词发展历经了六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词的形成过程
词是一种文学体裁,是由诗发展而来的,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代。
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叫长短句。
词有很多种词牌名,不同词牌名规
定了不同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的位置等。
在隋唐时期,词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写过一些词,但当时词的影响还比较小。
到了宋代,
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宋代词人如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词作,使词成为了中国文
学的瑰宝。
词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多样,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
婉约
派的词通常以描写爱情、离别、思乡等为主题,风格柔美细腻;豪放
派的词则通常以抒发壮志、感慨人生为主题,风格豪迈奔放。
词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达到了巅峰。
词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词的发展历史词语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起源。
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和表情来进行交流。
随着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不断增加,需要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词语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项必要的任务。
最早的词汇是单一的、具象化的,以描述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为主。
这些词语往往来源于人类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和观察,比如“太阳”、“山”、“水”等。
这些词汇并没有确定的拼写和语法规则,而是靠口头传承和语言习惯的约定俗成来传递。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词语的功能逐渐扩大,开始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流和思维活动。
人们发现仅依靠具象词汇已不能满足沟通的需要,需要更加精确和抽象的词汇。
于是,人们开始创造新的词汇来表示思想、情感、抽象概念等。
这些抽象词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认知力的飞跃,如“爱”、“美”、“智慧”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交流,词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词汇借鉴和演化。
人们通过吸收其他语言中的词汇,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创造新的词汇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求。
这种借鉴和演化的过程使得词汇的世界愈发繁荣多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概念和事物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更多的词汇来描述和解释。
科技词汇、专业术语的不断涌现,使词汇的规模和丰富度达到新的高度。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对词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词汇和新兴词汇,以满足快速传播信息、表达观点的需求。
然而,在词汇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因为词汇的惯用性和多义性,容易导致交流的误解和误导;同时,有些新词汇的诞生过于频繁和随意,缺乏规范和统一,给语言使用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对于词汇的发展,我们需要保持敬畏和尊重,重视词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在使用词汇时,应充分考虑语境和受众,使用恰当的词汇,并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有可能引起歧义的词语。
此外,我们也需要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的词汇,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古诗词的历史和发展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以下是古诗词的历史和发展的概述:
1、古代祭祀和民间音乐:古诗词最早起源于古代祭祀和民间音乐的歌颂辞章。
这些歌颂辞章通过韵律和语言的美妙来表达对神灵或自然的敬意和赞美。
2、《诗经》的诞生和发展:《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合,内容涵盖了不同地域和时代的诗歌。
它的诗风简洁明快,主题涉及人情世态、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3、唐宋盛世:唐宋时期,古诗词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等,他们以豪放奔放的诗风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宋代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他们以婉约细腻的词风和深情的表达而备受推崇。
4、元明清时期的变革:元明清时期,古诗词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和变革。
元代的词人较少,但在剧作和曲艺方面有一定影响;明代的文人重视诗词的艺术性和表达个人情感;清代的词人尤以纳兰性德和李清照为代表,他们在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5、现代与当代的延续与创新:20世纪以来,古诗词仍然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些现代和当代的诗人继承和发展了古诗词的传统,同时注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方式,使古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古诗词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和发展,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变迁,也凝聚了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它们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词的发展史通常我们了解的词的定义是这样的: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文体。
其特点可以用明代徐师的话来概括:“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1. 词是可以用来演唱的;2. 词的字数是有限定的,这种限定规范到了句;3. 词是讲究平仄押韵的。
但是从词的别称中,众人往往有所误解。
比如:长短句。
大部分人理所当然的从这个别称中推断词皆是杂言的。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根,因为现存词中齐言词本不罕见。
例如竹枝词:竹枝唐•白居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得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再如:诗余。
对别称“诗余”的理解有两点需要指出的。
第一点同长短句。
第二点和第一点有联系,即认为与近体诗的每句五言或七言这种齐言形式不用的是,词的句子言数可多可少(宏观上看),类似于近体诗句的断截和充盈,故词是由诗(尤指近体诗)发展而来,存在一个正与变的关系。
这点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若是以近体诗为正,词为变,那么就存在一个附属关系和先后关系,可这两点在词本身来看都不甚明显。
第二,从文艺形式发展的角度看,独成一体的文艺形式的发展都有一个一般规律:渐变而成,而非附属于谁就可迅速发展的。
所以现在的诗词研究领域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这种观点了,可这种观点为何长期流行于诗词界至今呢?在之后的讲解中我会一一对此作出解答。
刚才的种种是我们从词的定义中能读出的信息。
下面我对词本身做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词的分类:1. 若以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五十八言以内)、中调(五十九言~九十言)和长调(九十一言以上,最长达二百四十言)。
2. 若以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等九种。
3. 若以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名的来源很多。
一般来说可能本身就是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也可能摘自某首词的几个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亦可能是词本身的题目,即词牌即词题,如《踏歌词》、《浪淘沙》、《渔歌子》等。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词牌往往对应诸多变体(词谱),不同词牌可能也对应同一种词谱。
词题:在词牌后用以点明词作主旨的题目。
一般取全词中心主旨或取首句某个词或词组。
词谱:又名调,即词的格式。
包括词牌名,词牌对应词的每句字数,各句押韵及换韵情况,各字平仄规定。
以下是《虞美人》的词谱。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换平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换仄韵)⊙○⊙●○○▲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换平韵)⊙○⊙●●○△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
△表示押平声韵,▲表示押仄韵。
有关平仄押韵的基本概念在此不多提。
只需知道平仄是指古字字音分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四大类即可。
以上的基本内容介绍是必要的,是讲词学发展的基础,故只在此一一罗列,相关细节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完词的本身,让我们把眼光聚焦到她的发展历程上。
现在,请大家结合那些枯燥而基本的概念,由我引领大家顺着词的发展长河做一次短暂的漂流吧。
勾萌于隋?——词的源头关于词的源头,可谓是众说风云。
有旧有的说“词从近体诗演化脱胎而来”的,那么这个源头就要定在中唐之后。
亦有说源于南朝梁代开国皇帝萧衍的乐府诗。
还有如“勾萌于隋,发育于唐”(刘毓盘《词史》)的论断。
更有上溯至诗经的。
说源于唐代的,除了之前我提到的“诗余”的说法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存的能确定的真正意义上的词,确实是中唐之后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词是在盛唐之后陡然成风的文学形式,这并不符合文学艺术形式的一般发展规律。
一种文学形式的确立,必然受到相关形式的影响和滋润,从一个胚胎逐渐发育,直至成形。
类比于相对年轻的艺术形式——电影也一样,现代电影的诞生是公认的卢米埃尔兄弟用摄影机拍摄了具有一定情节的电影(如:《火车进站》等)并公映为为标志的。
但这是因为有翔实的资料存在,并且电影艺术从一开始就和科学技术挂上了钩。
所以,很多人又提出,用光影作为现实生活的映射,用来作为一种表达手段的时期才是影像艺术的真正源头,现在公认的有在追溯到了中国古老的皮影戏的,更有学者大胆的提出,原始人类用手影等影像表达生活和对神灵的敬畏才是影像艺术的起源所在。
可见,即使是像电影这样大家认为清晰的艺术发展史,在源头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分歧。
那更何况是诗词这样的文字艺术呢?在俞平伯老先生的著作《唐宋词选释》的前言中,老先生写下了下面这段话:“首先应当说:词的可能的,应有的发展和历史上已然存在的情况,本是两回事。
一般的文学史自然只能就已有的成绩来做结论,不能多牵扯到它可能怎样,应当怎样……”。
我想,对我们去思考词的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不管最初的源头何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词确实是在中唐时期才算发育成一个大致的模样来的。
发育于唐——词初期的发展在可歌的词形成雏形的时候,词与诗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碧鸡漫志》卷一中就有云:“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绣球杨柳枝,乃是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故李太白清平调词三章皆绝句,元白诸诗亦为知音协律者作歌。
”可见,在那时把诗句配乐演唱本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种绝句的配乐演唱使得竹枝既是诗,也成了原始的词。
可是,从形式上来看,盛唐之后近体诗的规范逐渐成熟,格式上的定式形成后,让经常写诗的文人感到乏味厌倦,齐言的句式不适合表达感情的吟唱,亦无法做到肆意的发挥。
于是,文人们开始不约而同的将视线聚焦到了更宽松更广阔的天地:参差不齐的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了。
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提到:“词和诗并不是子母的关系。
词是唐代可歌的新声的总称。
这新声中,也有可以五七言诗体来歌唱的;但五七言的固定句法,万难控御一切的新声,故崭新的长短句便不得不应运而生。
长短句的产生是自然的进展,是追逐于新声之后的必然的现象。
”所以,长短句不是词的必然,确实词发展的必然。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品读世有诗仙之称的李太白的词,看看那时的词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中我们很容易能感受到,词中所特有的韵律感在李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可歌和韵才是词的本质特征。
词河流至晚唐,终于出现了以“温韦”为代表的花间派。
这是词史上第一个成体系的写作流派,因后世赵崇祚作《花间》一集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韦庄、李珣等。
其中温庭筠是个中翘楚。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的经常出入歌楼勾栏,所作之词多为艳科,《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其词作秾艳华美,多以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为主。
比如下面这首《菩萨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又如下面这首描写闺情的《望江南》: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简单的两首词,温庭筠的词细腻柔润已然呈现于众,细节描写的功力可见一斑。
与温庭筠并称“温韦”的,是唐末五代的另一位著名词人——韦庄。
韦庄(公元836~910年),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传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唐亡,蜀王建称帝,任其为宰相。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诗词都很有名。
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集中。
韦庄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
故有“温秾丽,韦清新”的说法。
如《浣溪沙》: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
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呵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又如《女冠子》: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韦庄就是以这种清新淡雅的笔触来描写闺情春怨的,虽与温庭筠同为艳词,却独树一帜,实为“花间”的另一代表人物。
除了晚唐才出现的“花间派”,在现有的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词的作品中,最能代表中唐之后词的面貌的当属敦煌曲子词。
于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大量唐代中末期至北宋初年的曲子词(多为唐五代时期作品),里面除少数有署名外,大部分属于佚名的民间作品。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极大地丰盈了词库的数量,打破了之前几百年来大家认为词初本为士大夫之言的论断。
其作品多反映民间生活和战乱疾苦,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现选两首首供大家了解感受。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
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天里。
从上面两首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曲子词是遍写民间生活的,在言语上多用口头语,有民歌的味道。
形式上多衬字(上面两首词中括号里的内容即为衬字),衬字本身是对词句的补充,在歌唱时亦无妨碍,有时反而更觉朗朗上口,值得注意的是,衬字的存在,否定了很多人认为词的句子字数严格不变的看法。
衬字不单单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在后来各朝各代的词作中都有出现。
从这点看,词的句子言数上虽有着规范限制,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矩了,所谓的严格限制的论断,如无比较(例如相比之后的曲,乃至现代的新诗而言)之言,那么就是想当然的谬误了。
而另一方面,衬字的存在也佐证了配合演唱是词的根本。
敷舒于五代——五代时期词的发展敦煌曲子词中大量的作品是出现在五代的,再加之本来一直流传于民间,见诸于官方著作的五代词作,五代词可以称之为词的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
五代时期多战乱,群雄割据,而唐代民风未失,民众思想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
诸多因素使得五代时的词作既有了华贵风雅,又不失淳朴清新(如敦煌曲子词)。
在五代,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词人,在此,我只举出三个同是南唐的词人:南唐宰相冯延巳,以及他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还有他的儿子,大家都很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