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划消实验:限制方式与实验材料对划消效率的影响

划消实验:限制方式与实验材料对划消效率的影响

限制方式与实验材料对划消效率的影响

何晶鞠茏梁超蔡培

(上海师范大学07应用心理学1班,上海,200234)

摘要本实验采用经典的划消实验程序,设定了2个自变量:限制方式(有限量与限时两个水平),实验材料(有字母和数字两个水平),实验材料不同导致实验难度不同。实验结果为限制方式对划消效率有显著影响,限量条件下被试的效率显著高于限时条件,而实验材料对划消效率无显著影响。但是,在高难度下(即使用字母作为实验材料)被试划消的效率普遍比低难度下高。进而发现效率增高并非由于被试检索得更快,而是由于划消字符也需要时间,而高难度下需要划消的字符数少,所以所花时间较少,导致效率较低难度条件下高。说明本实验在设计或数据处理时问题,实验材料这一变量的两个水平设计可能是失败的,也有可能是划消效率的计算公式不对。

关键字:划消实验注意力限时限量字母数字限制方式测验材料测验难度

一、导言

为了比较个人工作的某些能力,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工作,观察每个人在完成这个工作时的精确性和速度,就可了解到个体差异。但这个共同的工作必须是所有被试熟悉的程度都一样,因此,为了防止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测验效果,划消工作可以作为测验用的共同工作。划消用的材料多是简单的符号、英文字母、几何图形、数字等。

由于要求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按一定要求划去某个知觉对象,如果被试是认真地进行实验的话,他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准确而迅速地在许多类似的对象中辨认出寻找的特定对象,并且要准确而快速地把它划掉。假如划消的时间较长,那么要取得好成绩还必须要坚持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即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始终保持高效率的工作。当然,首先还必须具有取得较好成绩的愿望和信心。

自19世纪以来,这类划消测验曾用来了解和比较被试的知觉速度、辨认的准确性、注意力、智力落后、疲劳、校对工作的效率等等。

限定工作量法是为了比较个人之间的实验结果,G..M.Whipple提出了工作效率(E)作为划消工作成绩的指标,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如下:

A=(c-w)/(c+o) E=100 A / T

公式中,T代表检查一定数量的符号所用的时间,A代表划消的精确度,c 代表划掉符号的个数,o代表漏划符号的个数,w代表错划符号的个数。

如果要做集体实验,就得用限定时间的方法,还是以工作效率(E)为测量指标,公式如下:

A=(c-w)/(c+o) E = e * A

公式中,c代表划掉符号的个数,o代表漏划符号的个数,w代表错划符号的个数,e为检查过的符号的个数。

在本次实验中,为了方便对比限时条件下和限量条件下的效率,统一了划消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E = e * A / T,各字符的意义同上文,T的单位为秒。

限定时间的划消实验虽然能集体进行,有较高的效率,但划消纸上的符号是随机排列的,每行各种符号数总和与要求划去的符号数不可能是均匀的。

因被试划消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限定的时间内,每个被试检查过的符号数和遇到的应划去的符号数是不同的。这样除了被试划消速度的个体差异外,又产生另外一些因素对E发生影响。如果要比较两种实验处理对E有何不同影响,限定时间法本身又给实验结果带来了混淆因素。在限定工作量的方法中,由于每人划消的工作量都是相同的(本次试验中,每个被试使用的材料都是电脑随机生成的,只能保证遇到的任意字符数是相同的,不能保证目标字符数相同),个体差异都归并到完成统一工作量的时间中去了(除非每个被试都用一样的划消材料,否则目标字符数相同,但总字符数不同),就不会产生上述那些额外的混淆因素了。因此,限定工作量的方法,还是可以用的,但不能把用两种方法测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2]

二、方法

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1)0~9共10个数字随机排列。

(2)A~Z 共26个英文字母随机排列。

实验步骤: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划消测验”。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本实验界面是一个由很多小方格组成的表,小方格内有数字或字

母。请你一行行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逐个检查上面的数字或字母。找到其中指定的数字或字母,就用鼠标左键点击进行标记,一直到把这张表检查完。然后点击“下一页”继续检查。漏掉和误点都算错。请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快点找,做到既快又准。当你明白了指导语的意思后请先练习,然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进入实验界面后,计时即开始。被试应迅速寻找并点击指定的数字或字母。只要点击小方格即变灰,无法更改。直至设定的时间到,无论是否寻找完毕实验都自动结束。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三、结果

表1:实验原始结果

被试检查过的

字符总数

划消

个数c

漏划

个数o

错划

个数w

时间

t(s)

精确度A 工作效率E

陈莉限时数字491 50 4 0 180 0.926 2.526 限时字母805 27 0 0 180 1 4.472

限量数字600 76 3 0 159 0.962 3.63

限量字母600 20 0 0 98 1 6.122 邹歆限时数字1014 107 9 0 180 0.922 5.194 限时字母979 49 0 0 180 1 5.439

限量数字600 53 4 0 105 0.93 5.314

限量字母600 16 1 0 97 0.941 5.821 彭安妮限时数字962 86 4 0 180 0.956 5.109 限时字母1031 51 1 0 180 0.981 5.619

限量数字600 54 0 0 103 1 5.825

限量字母600 25 0 0 90 1 6.667 谢轶雯限时数字965 108 2 0 180 0.982 5.265 限时字母1100 40 6 0 180 0.87 5.317

限量数字600 51 0 0 83 1 7.229

限量字母600 14 2 0 113 0.875 4.646 倪慧逸限时数字948 98 2 0 180 0.98 5.161 限时字母1151 46 3 0 180 0.939 6.004

限量数字600 60 1 0 102 0.984 5.788

限量字母600 20 1 0 83 0.952 6.882 金叶限时数字838 82 2 0 180 0.976 4.544 限时字母742 23 0 0 180 1 4.122

限量数字600 56 1 1 129 0.965 4.488

限量字母600 20 2 0 106 0.909 5.145 虞盛达限时数字852 91 1 0 180 0.989 4.681

限时字母1086 42 1 0 180 0.977 5.895

限量数字600 61 1 0 123 0.984 4.8

限量字母577 17 2 0 86 0.895 6.005 卞成龙限时数字772 79 1 0 180 0.988 4.237 限时字母998 45 2 0 180 0.957 5.306

限量数字600 miss miss miss 110 1 5.455

限量字母600 24 1 0 102 0.96 5.647 何晶限时数字881 84 8 0 180 0.913 4.469 限时字母1141 34 9 0 180 0.791 5.014

限量数字599 53 10 0 94 0.841 5.359

限量字母538 17 2 0 122 0.895 3.947 李悦限时数字1178 104 10 0 180 0.912 5.969 限时字母1339 54 7 0 180 0.885 6.583

限量数字589 67 2 0 90 0.971 6.355

限量字母557 25 2 0 67 0.926 7.698 杨冰限时数字899 67 0 0 180 1 4.994 限时字母1166 38 0 0 180 1 6.478

限量数字596 64 1 0 110 0.985 5.337

限量字母544 27 0 0 83 1 6.554 注:限时任务的时间均为3分钟(180秒),限量测验的量均为20行(600字符)。

我把实验手册上两个公式结合了一下,所以此处工作效率= 检查过的字符数×

精确度÷时间(秒)。

四、讨论

1.收集多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使用SPSS中Analysis →General Linear Model →Repeated Measures方法分析

数据,得到的结果中最后面一张表格:

表2:被试的个体差异分析

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Intercept 1277.775 1 1277.775 640.492 0.000

Error 19.95 10 1.995

该表格显示,sig = 0.000,实意为sig < 0.001,即被试间差异的显著性小于0.001,差异非常显著。个体差异相当大。

2、限制方式(限时、限量)与实验材料(数字、字母)这两个自变量对划消效率是否有交互作用?

使用SPSS中Analysis →General Linear Model →Repeated Measures方法分析数据,得到下表

表3:限时方式与实验材料的交互作用分析,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做检测Tests of Within-Subjects Effects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limit Sphericity

Assumed 3.447 1 3.447 19.774 0.001 material Sphericity

Assumed 4.237 1 4.237 4.888 0.051

limit * material Sphericity

Assumed 0.147 1 0.147 0.444 0.52

查看limit一区的Sphericity Assumed一行,sig = 0.001 < 0.01,说明在.01水平上limit(限时方式)这一自变量对应变量划消效率的主效应显著。

查看material一区的Sphericity Assumed一行,sig = 0.051 >0.05,说明material (实验材料)这一自变量对应变量划消效率的主效应不显著,即对应变量没有影响。

再看limit * material一区的Sphericity Assumed的sig,= 0.52,大得不得了,远>0.05,说明限制方式和实验材料这两个自变量完全没交互作用。

表4:用相关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 T Test)对交互作用做事后分析

Paired Samples Test

Paired Differences

t df

Sig. (2-tailed)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Mean

1 限时数字- 限时字母-0.736364 0.67281

2 0.202861 -3.6

3 10 0.005

2 限量数字- 限量字母-0.504909 1.394258 0.420385 -1.201 10 0.257

3 限时数字- 限量数字-0.675545 0.594633 0.179289 -3.768 10 0.004

4 限时字母- 限量字母-0.444091 0.811226 0.244594 -1.816 10 0.099

不知道怎么解释。因为第1对说明说明实验材料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但第2对马上否定掉了这一点。第3对显示限制方式对实验结果也有显著影响,但第4对又否定掉了这一结论。

这上文的交互作用检测结果矛盾。因为交互作用检测显示限制方式对因变量有主效应,也就是在全局上都有着显著地影响,但此处却显示在字母条件下无差异。

2.你认为一个人的划消工作效率与他平时一般工作效率是否一致?

在在某些与该任务相似性较高的作业上有较大的关系。比如与个体在开卷考

试时检索课本找答案的能力有显著相关。

由于该测试可检测被试的注意力集中水平,而注意力集中水平对高效率非常重要,所以我推测该测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他工作的效率。因为分神能打断人的思路,而回过神后恢复刚才的思路需要一定时间,加上之间分神所用去的时间,自然浪费了不少时间,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注意力集中能力强的被试效率自然高。

3.除了被试划消的任务难易不同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划消工作效率?

点击目标字符所需要的时间!!详见讨论5。

4.假如要用划消测验来检验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是否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应如何安排实验程序?

可在实验设计中增加一个“噪音水平”的可操控变量,设定3个水平,1为持续播放无意义噪音,比如空调外机工作时的噪音,2为持续播放有意义噪音,比如他人的讲话,3为无噪音干扰。可以做组内设计,让不同的被试按不同的顺序接受这3种处理,顺序可参考拉丁方设计。注意接受不同的处理间,要让被试充分休息,并在第二次测验时更换目标字符,比如开始目标是1,第二次就要不能是1,可以换成3,第三次就也不能再用1或3,要更换成其它的数字。

5.为什么难的任务效率反而高?

难的任务反而效率高?不太可能。仔细分析实验设计,发现被试在“划消”,也就是用鼠标点击目标字母时,需要停止检索字符,停下鼠标去点击目标,此过单次虽然耗费时间少于1秒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字母测验和数字测验需要点击的量有很大差别(如果你不高兴看这么多字,可以直接看本段下面的表格):一页有600个字符,单个数字出现的概率为1/10,所以目标数字平均出现60次,需要点击60次;而字母的出现概率为1/26,字母平均的出现次数大约为23次,需要点击23次,两者相差37次。假设以此点击需要0.5秒,那么37次点击至少就需要18.5秒。也就是在做字母和数字测验时,就算假设被试检索所有字符的效率都相同,每页因为数字测验要点击的目标较多,也要比字母测验多花16.5秒,从而导致数字测验的效率较低。

表5:数字测验与字母测验在“划消”目标字符时所花费的时间对比

总字符数* 出现概率= 平均目

标字符数

假设单次点击需要0.5秒,

则全部点完需要的时间

数字测验600 * 1/10 60 30 字母测验600 * 1/26 23 11.5

数字 - 字母 37 18.5

所以需要要有方法平衡掉点击目标字符所用的时间。让被试划去目标数字只是为了让被试按要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行一行一个一个地检查字符,再利用划消的精确度推算检查的精确度。并未考虑到划消需要时间。

要消除这个问题,还可以从改进划消效率计算方法的方面着手。本次实验划消效

率的计算公式为T e

A E ?=,也就是 划消效率 = 精确度 * 检索过的字符数 / 时

间,得到的划消效率E 的单位其实是“检索过的字符数 / 秒”,这个单位仅仅考虑的是每秒检索过的字符数,和目标字符没有任何关系。划消起得作用仅仅是让被试按照要求,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检索字符,然后再提供一个精确度而已。所以其实不管是字母还是数字,不考虑要划消目标字符,检索的速度我认为应该都是一样的,这个效率其实不是划消效率,而是检索效率!从网上查阅文献,看到了其他学者计算划消效率的方法[3],为:

time

completion responses

correct target total responses correct

Socre PQ ?

=,这里的PQ Score 实际上就是划消效率E 。这个公式得到的结果为被试每秒划去的字符数,而非检索过的字符数,可以体现出任务难易(即目标字符出现的概率)对检索目标字符的速度的影响。 但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划消效率的定义的问题,其实这第二种方法已经改变了划消效率的定义。划消效率到底是被试每秒划消掉的字符数还是被试每秒检索过的字符数?

还好这一问题不涉及限时和限量任务之间的对比。

五、结论

限制方式(限时、限量)对被试的划消效率有显著影响,实验材料(字母、数字)对被试的划消效率没有影响。

六、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7~149,335~337 2.高湘萍等编写,心理实验指导手册,2005年,85页

3.Ho-Chuan Huang & Tusi-Ying Wang. (2009). Stimulus effects on cancellation task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yslexia. B 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实验名称: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实验地点:科技楼210 学生姓名:贾月娥 学号:201504520200221 指导教师:冯琰 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9日

1 实验目的 学习测量注意广度的方法,测定对随机分布的圆点的注意广度。 学习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测量方法,测定空间位置记忆能力。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7班运动训练专业学生1名,性别女,身体健康,无严重视觉疾病。 2.2实验方法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注意广度实验的材料为:随机呈现的红色圆点,数目从5个到12个,每种10张,共80张。每张呈现时间为0.25秒,让被试按相应数字键键入答案(或用鼠标点击输入框后通过选择菜单进行输入)。统计被试对不同圆点数的正确反应的百分数。从5个点开始算起,采用直线内插法求出第一个50%次正确反应的圆点数作为被试的注意广度。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材料为: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5×3的绿色表格,然后在这15个格中的某几个格中随机呈现粉色亮点(从一次连续呈现3个格开始),要求被试尽量记住圆点出现的位置及顺序。在圆点出现完之后,要求被试按照刚才圆点呈现的位置顺序点击表格,并用鼠标点击“确定”按钮输入。在某个广度做了3次之后,如果不是全错,则广度加1后继续,直到某个广度连续3次都错或完成数目为12的任务为止。主试要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强

调在每次输入答案时,如果有错误可以点击最后点过的表格进行修改,被试明白实验的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 3实验过程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然后开始实验。仔细阅读操作说明。 2)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打开注意广度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按操作提示进行试验,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4 实验结果 4.1注意广度 =====结果图片=====

影响速率因素实验报告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实验报告) 1.浓度 (1)实验名称: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试剂及实验仪器:mL 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H2C2O4,H2C2O4。 (3)反应原理: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4)反应步骤:①加液顺序为?②能否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度换为0.1mol/L,为什么? 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否用HCl、HNO3来酸化?为什么? (5)①此实验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速率的快慢? ②若褪色时间为4min,用高锰酸钾溶液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多少? 某化学小组为了研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思考1】【实验原理】2KMnO4 + 5H2C2O4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10CO2↑ + 8H2O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 mL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 无色所需时间/ min 0.6 mol/LH 2C2O4溶液H2O 0.2 mol/L KMnO4溶液 3 mol/L稀硫酸 1 3.0 2.0 3.0 2.0 4.0 2 3.0 2.0 2.0 5.2 3 3.0 4.0 2.0 6.4 (1)填写上表中所缺的数据。加水的目的是。 (2)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温度 (1)默写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2)实验中是先混合再分别放入冷水或热水中,还是先分别放入冷水或热水中后再混合? (3)此实验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速率的快慢? 【思考2】在热水中进行实验时,若先混合再放入热水总,则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根据课本21页科学探究完成以下思考: (1)默写此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药品的添加顺序为? (3)此实验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速率的快慢? 3.催化剂 (1)P23科学探究1:①FeCl3、CuSO4对H2O2分解均有催化作用,哪个催化效果好? ②此实验设计有缺陷,如何改进? (2)科学探究2:①加入MnSO4固体能否用MnSO4溶液代替?能否用MnCl2固体代替? 此实验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速率的快慢? (3)科学探究3:①硫酸和唾液对淀粉分解均有催化作用,哪个催化效果好?两组实验说明催化剂具有什么性?②此实验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速率的快慢? 【思考3】用两个离子方程式书写FeCl3催化H2O2分解的催化机理: (1)(2)2Fe2++H2O2+2H+=2Fe3++2H2O 【思考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探究“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序号 实验温 度/K 有关物质 溶液颜色褪至 无色所需时间/s 酸性KMnO4溶液H2C2O4溶液H2O V/mL c/ mol·L-1V mL c/ mol·L-1V/mL A 293 2 0.02 4 0.1 0 t1 B T1 2 0.02 3 0.1 V18 C 313 2 0.02 V20.1 1 t2 (1)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________(填外部因素)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1=________、T1=________;通过实验________(填实验序号)可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2=________。 (2)若t1<8,则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利用实验B中数据计算,0~8 s内,用KMnO4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KMnO4)=____________。 (3)该小组的一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上述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 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并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的某 种粒子对KMnO4与草酸之间的反应有某种特殊作用,则该作用是 __________,相应的粒子最可能是________(填粒子符号)。 【思考5】为了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容器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________,V6=________,V9=________;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________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________色; 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E F 4 mol·L-1 H2SO4溶液/mL 30 V1V2V3V4V5 饱和CuSO4溶液/mL 0 0.5 2.5 5 V620 H2O/mL V7V8V9V1010 0

数值分析列主元消去法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列主元消去法 【实验内容】 1.掌握列主元消去法的基本思路和迭代步骤 2.并能够利用列主元的高斯消去法解任意阶数的线性方程组; 3、从课后题中选一题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结果,交回实验报告与计算结果。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列主元消去法基本思路 设有线性方程组Ax b =,设A 是可逆矩阵。列主元消去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列主元的选取将初等行变换作用于方程组的增广矩阵[]|B A b =,将其中的A 变换成一个上三角矩阵,然后求解这个三角形方程组。 2.列主元高斯消去法算法描述 将方程组用增广矩阵[]()(1)|ij n n B A b a ?+==表示。 步骤1:消元过程,对1,2,,1k n =-L (1) 选主元,找{},1,,k i k k n ∈+L 使得 ,max k i k ik k i n a a ≤≤= (2) 如果,0k i k a =,则矩阵A 奇异,程序结束;否则执行(3); (3) 如果k i k ≠,则交换第k 行与第k i 行对应元素位置,k kj i j a a ?, ,,1j k n =+L ; (4) 消元,对,,i k n =L ,计算/,ik ik kk l a a =对1,,1j k n =++L ,计算 .ij ij ik kj a a l a =- 步骤 2:回代过程: (1) 若0,nn a =则矩阵奇异,程序结束;否则执行(2); (2) ,1/;n n n nn x a a +=对1,,2,1i n =-L ,计算 ,11/n i i n ij j ii j i x a a x a +=+??=- ??? ∑

[实验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UMBER 20 #define Esc 0x1b #define Enter 0x0d using namespace std; float A[NUMBER][NUMBER+1] ,ark; int flag,n; void exchange(int r,int k); float max(int k); void message(); void main() { float x[NUMBER]; int r,k,i,j; char celect; void clrscr(); printf("\n\nUse Gauss."); printf("\n\n1.Jie please press Enter."); printf("\n\n2.Exit press Esc."); celect=getch(); if(celect==Esc) exit(0); printf("\n\n input n="); scanf("%d",&n); printf(" \n\nInput matrix A and B:"); for(i=1;i<=n;i++) { printf("\n\nInput a%d1--a%d%d and b%d:",i,i,n,i); for(j=1;j<=n+1;j++) scanf("%f",&A[i][j]); } for(k=1;k<=n-1;k++) { ark=max(k); if(ark==0) { printf("\n\nIt’s wrong!");message();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为了掌握注意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本实验利用Psykey心理测评系统的注意光度测试测量了一位被试的视觉注意广度。该被试的注意广度值为8.67,处于一般成人的水平。关键词:注意广度视觉 1 前言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注意广度的问题。1830年,心理学家汉密尔顿(Hamilton)最先做了这方面的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子儿,发现人们很难在一瞬间同时看到六颗以上的石子儿。如果把石子儿两个、三个或五个组成一堆,人们能同时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一样多。通过速示器进行的研究表明,成人在1/10秒内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的圆点或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研究注意广度,一般用速示器将数字、图形、词或字母等刺激材料,以很短的时间呈现出来,由于被试的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他对这些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作为他的注意广度。 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Psykey心理测评系统测评被试的注意广度值,掌握注意广度的概念和测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系2012级男学生一名,年龄19岁,矫正后视力正常,智力正常。 2.2 实验工具 装有Psykey心理测评系统的计算机一台。实验材料为随机呈现的无规律排列的红色圆点,数目从5个到12个,每种10张,共80张。 2.3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每张呈现时间为0.25秒,让被试按相应数字键键入答案(或用鼠标点击输入框后通过选择菜单进行输入)。统计被试对不同圆点数的正确反应的百分数,从5个点开始算起,采用直线内插法求出第一个50%次正确反应的圆点数作为被试的注意广度值。 3 实验结果

注意广度值:8.67 ------------------ 水平正确率(%) ------------------ 590.00 6100.00 780.00 870.00 940.00 1040.00 1110.00 1230.00 ------------------ 序号. 实际个数-判断个数 1. 10-10 2. 5- 5 3. 10-13 4. 6- 6 5. 12-14 6. 9-10 7. 12-12 8. 7- 7 9. 8- 7 10. 8- 7 11. 6- 6 12. 9- 8 13. 7- 7 14. 9- 8 15. 7- 7 16. 12-12 17. 5- 5 18. 9- 9 19. 5- 5 20. 7- 7 21. 9- 9 22. 11- 8 23. 5- 5 24. 12-12 25. 10-10 26. 11-11 27. 7- 7 28. 12-10 29. 11-10 30. 6- 6 31. 5- 5 32. 5- 5 33. 8- 7 34. 6- 6 35. 10- 9 36. 8- 8 37. 10-10 38. 7- 6 39. 11- 9 40. 6- 6 41. 6- 6 42. 11- 9 43. 6- 6 44. 10- 9 45. 8- 8 46. 5-10 47. 8- 8 48. 7- 7 49. 10- 9 50. 11-10 51. 6- 6 52. 6- 6 53. 11-10 54. 12-10 55. 9- 9 56. 12-10 57. 8- 8 58. 9- 9 59. 11- 9 60. 11-10 61. 11-10 62. 7- 7 63. 12-11 64. 10-10 65. 6- 6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 ()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0C)、B和b放 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为什么? 二、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思考题6、请依据下面所列实验操作步骤,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二)操作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思考题7、请在上表中填入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8、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9、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10、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附加实验:思考题11、能否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课堂练习: 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

高斯消去法算法实验报告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 实验报告 应用数学学院 二零一六年六月

实验高斯消去法算法 一、实验性质设计 二、实验学时14学时 三、实验目的 1、掌握高斯消去法的方法和原理。 2、掌握java语言实现该算法的一般流程。 四、实验内容 1、数组的输入。 2、高斯消去法的算法流程。 4、运行结果的输出。 五、实验报告 Ⅰ、算法原理 通过一系列的初等变换,交换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位置,把一个方程替换为它的非零倍,把一个方程替换为它和另一个方程倍数之间的和 或者差。 Ⅱ、Java算法代码: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class Gaosi { publicstaticvoid main(String[] args) { Gao ga = new Gao(); ga.set(); ga.yunSuan(); } } class Gao {

double A[][], B[], X[], ss, sum; int n, k, j, t; void set() {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 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 n = sc.nextInt(); A = newdouble[n][n]; B = newdouble[n]; X = newdouble[n];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各方程的系数:"); Scanner sd = new Scanner(System.in); for (int i = 0; i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是否有关。实验目的:收集证据证明猜想。 实验仪器:电流表,小灯泡,导线,电源,开关,电阻丝。 实验电路图: 电阻丝: 实验方法:转换法: 电阻转换为电流示数和小灯泡亮度。横截面积转换成直径(圆电阻丝)控制变量法: 因变量:电阻R,自变量:导体材料,不变量: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 因变量:电阻R,自变量:导体长度,不变量:导体材料和横截面积。 因变量:电阻R,自变量:导体横截面积,不变量:导体长度和材料。 实验步骤: 1.电流表调零,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a、b间接入A1、A2康铜丝,闭合开关, 观察电灯泡亮度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为I,并讲数据及现象记录入表格,断开开关。 2.a、b间改接入B1、B2碳钢丝,闭合开关,观察电灯泡亮度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为I,并 讲数据及现象记录入表格,断开开关。

3.a、b间改接入C1、C2镍铬丝,闭合开关,观察电灯泡亮度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为I,并 讲数据及现象记录入表格,断开开关。 4.用铜片将C2、D2连接起来,a、b间改接入C1、D1镍铬丝,闭合开关,观察电灯泡亮度 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为I,并讲数据及现象记录入表格,断开开关。 5.用铜片将C2、D2连接起来、C1、D1连接起来,a、b间改接入C1、D1镍铬丝,闭合开关, 观察电灯泡亮度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为I,并讲数据及现象记录入表格,断开开关。 7.结论: ①、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②、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③、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8.评价:如果我想知道导体的电阻与电阻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如何有关,我该怎么办? 问题如何提出? 收集几组数据? 引申: ①、小明在完成以上实验后,他认为“导体连入电路后有电阻,不接入电路则没有电阻”,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 ②、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观看视频理解。

消元法实验报告4

西京学院数学软件实验任务书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斯列主元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思路; 2.了解一些计算机的算法,会以某种汇编语言实现算法结果(本实验主要用matlab编程) 二、实验内容 1.编写用高斯列主元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的MATLAB程序,并求解下面的线性方程组,然后用逆矩阵解方程组的方法验证. (1) 123 123 123 221 1 221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2) 123 123 123 21 1 21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2.列主元消元法及其matlab程序function [Ra,Rb,n,X]=GaussXQLineMain(A,b) %高斯列主元消元法,其中B为增广矩阵 B=[A b]; %读入b的长度 n=length(b); %读出矩阵a,b秩 Ra=rank(A); Rb=rank(B); if (Rb-Ra)>0 disp('因为Ra不等于Rb,所以此方程组无解.') return end if Ra==Rb if Ra==n disp('因为Ra=Rb=n,所以此方程组有唯一解.') X=zeros(n,1); C=zeros(1,n+1); for p= 1:n-1 %找出列中最大的元素并指出他的位置

[Y,j]=max(abs(B(p:n,p))); C=B(p,:); B(p,:)= B(j+p-1,:); B(j+p-1,:)=C; for k=p+1:n m= B(k,p)/ B(p,p); B(k,p:n+1)= B(k,p:n+1)-m* B(p,p:n+1); end end b=B(1:n,n+1);A=B(1:n,1:n); X(n)=b(n)/A(n,n); for q=n-1:-1:1 X(q)=(b(q)-sum(A(q,q+1:n)*X(q+1:n)))/A(q,q); end else disp('因为Ra=Rb> clear; A=[1 2 -2;1 1 1;2 2 1 ]; b=[1;1;1]; [Ra,Rb,n,X] =GaussXQLineMain(A,b) 因为Ra=Rb=n,所以此方程组有唯一解. Ra = 3 Rb = 3 n = 3 X = -3.0000 3.0000 1.0000 方程组(2)过程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123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 姓名:苏沴学号:32摘要实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测定了人的注意广度。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知觉对象(点子)的个数、环境、注意状态、疲劳效应等。同时实验探究了注意广度是否有性别差异。采用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男性和女性的注意广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关键词注意广度记忆广度影响因素 引言 1871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在白盘子里抛撒黑豆并估计黑豆数目的实验研究。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注意广度、知觉广度或者领会广度。注意广度实验用来测定对随机分布的目标点的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研究注意广度,由于以很短的时间呈现刺激材料,被试的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他对这些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作为他的注意广度。 目前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了,在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及其它相关刺激材料。这证明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注意广度在生活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 这次的实验目的是: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我们即可改善、调节它,使注意广度扩大,并探究实验的缺陷。同时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 2 方法 被试 被试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2位同学,身体正常,无色盲,色弱的人。 仪器和材料 注意广度: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 材料,个数从5~到12个大小相同的红点 实验设计 注意广度的实验设计:给被试呈现80组图片,图片上红点的个数分别为5~12个,呈现时间为250毫秒,间隔时间为1000毫秒,当呈现给被试一张图片后,就让被试做出选择,看到的红点个数,然后再继续呈现下张图片。 试验程序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注意广度”。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Gauss列主元消去法程序设计

《Gauss列主元消去法》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Gauss列主元消去法程序设计???成绩:_________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202班?姓名:王晓阳???学号: 实?验?日?期:?2014?年11月10日 实验报告日期:?2014年?11月10日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Gauss消去法的基本思路和迭代步骤. 2. 学会运用matlab编写高斯消去法和列主元消去法程序,求解线性方程组. 3. 当绝对值较小时,采用高斯列主元消去法? 4. 培养编程与上机调试能力. 二、实验内容 用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用逐次消去未知数的方法把原线性方程组Ax二b 化为与其等价的三角形线性方程组,而求解三角形线性方程组可用回代的方法求解 1. 求解一般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去法? (1) 消元过程: 设a kk k-0 ,第i个方程减去第k个方程的m ik Tk k倍,("k 1^1, n),得到 A k1x=b k1.

经过n-1次消元,可把方程组A1^b1化为上三角方程组A n x=b n. ⑵回代过程: 以解如下线性方程组为例测试结果 2. 列主元消去法 由高斯消去法可知,在消元过程中可能出现a kk k =0的情况,这是消去法将无法进行, 即使主元素a kk k-0但很小时,用其作除数,会导致其他元素数量级的严重增长和舍入误差的扩散,最后也使得计算解不可靠.这时就需要选取主元素,假定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A是菲奇异的. (1)消元过程: 对于k =1,2,川,n -1,进行如下步骤: 1) 按列选主元,记 2) 交换增广阵A的p,k两行的元素 A(k,j)=A(p,j) ( j=k,…,n +1) 3) 交换常数项b的p,k两行的元素。 b(k)=b(p) 4) 计算消元 (2) 回代过程 (3) 以解如下线性方程组为例测试结果 三、实验环境 MATLAB R2014a 四、实验步骤

字数估计 实验报告

姓名李迪学号222009306032004 专业心理学 年级 09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0.11.26 同组人姓名石文婷胡力成绩 字体大小对字数估计的影 响 李迪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本实验研究不同大小的字体对字数估计准确度的影响。字体大小分为5个水平:14﹑19﹑24﹑29﹑34磅五种字号。字数估计的准确度参照估计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统一为占据电脑屏幕相同面积的字段,为避免字段意义对被试估计的影响,字段统一为无意义的乱字,采用随机呈现的方式。实验结果显示:5种不同的字体,被试的估计字数都倾向低于实际字数;不同的字体大小对字数估计有显著影响;并且随着字体的增大被试估计的愈准确。 关键词 注意广度字数估计字体大小模式识别自主原创 1.引言 汉字认知被现代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有的强调字形的知觉整体性,有的强调字形知觉需经过特征分析。由于人对汉字的认知受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时,就不得不考虑注意广度的影响。现代注意理论认为, 注意系统具有5 个特征: 广度、稳定性、选择性、转移性和分配性。其中注意广度是指个体在集中注意之前观察的一个宽广范围, 即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恽晓平,2005),也是知觉的范围。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能力以及视野范围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注意广度的影响。 国内的注意广度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 注意广度与智力存在着显著相关, 注意广度对不同智力活动,影响不一样,Bannatyne把整个韦氏智力测验分为三个部分:空间因素(填图、积木、拼图)、概念因素(类同、词汇、理解)和序列因素(算术、背数、译码),分别反映的是空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顺序化能力(刘卿,杨凤池,周梅,张曼华,秦春和,2000)。填图、算术、积木和背数测验与注意广度显著或极其显著, 而理解、排列、甚至译码基本呈现为零相关趋势。从总体趋势看, 绝大多数测验与注意广度商呈现正相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记录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学校:丁营乡初级中学班级:九一班 组长:刘佳乐组员:王龙龙、王茹楠、张帅阳 实验名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 验证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钩码,。 实验原理: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钩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实验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钩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钩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棉布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在木板上铺上毛巾,测出此时木块与毛巾之间的摩擦力:1.4N 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实验评估与交流: 我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拉弹簧测力计时示数不稳定,尤其是铺上毛巾之后,我们反复试验几次,发现拉的时候要一气呵成,速度不要太慢,等示数基本稳定

普通心理学实验大纲.doc

河西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普通心理学实验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方法。普通心理学实验是《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重复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2.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全面思维能力。 3. 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能够较好地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4. 通过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5.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内容 心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了解,感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注意实验,动作技能实验,阈限实验,错觉实验,气质实验。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本课程学时列入《普通心理学》总学时计划。 (五)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 1.力图将经典研究和前沿进展交织铺陈,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实验心理学各领域中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 2.把具体实验和逻辑方法有机整合,突显出科学思维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注重实验程序、方法和仪器的掌握和练习,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迈出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有效指南。 二、本文

计算方法实验三线性方程组解法列主元高斯消去法

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课程:计算方法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

实验三线性方程组解法 1 目的与要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线性方程组数值解的有关方法和理论。(2)完成利用列主元高斯消去法、雅可比迭代法及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求线性方程组数值解的程序设计。本次实验只需完成列主元高斯消去法的程序设计。 (3)比较三种算法的不同特点。 2 实验内容 通过编制程序,分别用列主元高斯消去法、雅可比迭代法及高斯-赛德尔迭代法计算如下方程组的解。 设初始值为要求满足前后两次迭代结果的差向量的 1 范数小于 3 实验原理 1)列主元高斯消去法 列主元高斯消去法就是在顺序高斯消去法的基础上,每步消元之前都要进行选主元操作,即在第k 步消元前,在第k 列的元素 中选取绝对值最大的元素,设为

,然后交换第 k 行和第 p 行,继续进行消去过程,直到获得上三角方程组,然后通过回代得到方程的根。 4 程序设计 (1)流程图 列主元高斯消去程序流程图 (2)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a[3][4],x,s; int i,j,m,k; printf("please input coeffient martix array:\n");

for(i=0;i<3;i++) //输入增广矩阵// { for(j=0;j<4;j++) { scanf("%f",&a[i][j]); } } printf("\n"); printf("Output the input matrix"); printf("\n"); for(i=0;i<3;i++) //输出输入的矩阵// { for(j=0;j<4;j++) { printf("%8.4f",a[i][j]); } printf("\n"); } printf("\n"); for(k=0;k<=2;k++) //在不同列中选主元// { m=k;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篇一: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精选公文范文---------------- 1

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 ----------------精选公文范文---------------- 2

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精选公文范文---------------- 3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

完整版高斯消元法MATLAB实现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斯消去法的基本思路和迭代步骤; 2.培养编程与上机调试能力。 二、实验内容 1.编写用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的MATLAB程序,并求解下面的线性方程组,然后用逆矩阵解方程组的方法验证. 5x?2x?x?80.101x?2.304x?3.555x?1.183??312312??(1)(2) 21x?8x?32x?2.137x?3.712x?4.623?1.347x???312312??1x?3x?6x??2.835x?1.072x?5.643x?3.035??132 312 2.编写用列主元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的MATLAB程序,并求解下面的线性方程组,然后用逆矩阵解方程组的方法验证. 5x?2x?x?80.101x?2.304x?3.555x?1.183??312312??(1)(2) 2x?8x?3x?212.137?4.6231.347?x?3.712x?x??321321??1x?3x?6x??2.835x?1.072x?5.643x?3.035??132 312三.MATLAB计算源程序 AX?b MATLAB1. 程序用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的b;输入的量:系数矩阵和常系数向量A RA,RB, n方程组中未知量的个数的秩输出的量: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BA.及其解的信息和有关方程组解X gaus(A,b) function [RA,RB,n,X]=B=[A b]; n=length(b); RA=rank(A); RB=rank(B);zhica=RB-RA; if zhica>0, disp('RA~=RB.') ,所以此方程组无解请注意:因为return end if RA==RB if RA==n disp('RA=RB=n.') ,所以此方程组有唯一解请注意:因为X=zeros(n,1); C=zeros(1,n+1); for p= 1:n-1 for k=p+1:n m= B(k,p)/ B(p,p); B(k,p:n+1)= B(k,p:n+1)-m* B(p,p:n+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