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瓷特点和艺术成就
- 格式:pdf
- 大小:177.55 KB
- 文档页数:4
唐青瓷器的介绍和历史唐青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段传奇,它在唐代的793年至907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度的造诣,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分步骤阐述唐青瓷器的介绍和历史。
一、唐青瓷器的介绍唐青瓷器是指唐代早期所制造的青瓷器物,它的特点是采用高温烧制技术,具有娇嫩匀细、清雅素净的色泽和细腻的质地,表面润泽、白净,以及在製作上具有独特的纹饰。
唐青瓷器有很多种类,如有“仿汝壶”、“百禽图”、“四季花卉图”等精美图案,还有“青釉刻花盘”等造型优美的器物。
二、唐青瓷器的历史唐朝开元年间(784年-804年)开始烧造青瓷器。
当时的青瓷因为制作技术还不成熟,品质参差不齐。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马赞发明了青瓷烧制中的埋沸技术,使瓷器更加细腻、质地坚硬,品质得到提高。
而在唐代盛唐时期(740年—907年),青瓷器制造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极负盛名。
这一时期主要的器型有盘、碗、盂、壶、瓶、罐等。
其中,唐代仿汝壶是最具代表性的型号之一,它体量匀称、线条流畅,青瓷釉色柔和,装饰亦尤其精美,成为历代青瓷器的代表之作。
三、唐青瓷器的价值唐青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精品,不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青睐。
唐青瓷器因为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直被藏家和博物馆收藏和珍视。
在拍卖市场上,唐青瓷器的价格也居高不下,成为藏家追捧的陶瓷品种之一。
在中国,唐青瓷器的文化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它代表了唐代的艺术成就和文化风貌,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也有巨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唐青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表现出唐代文化的高度,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
今天,它仍是收藏家、博物馆和研究人员倾心追求的瓷器藏品。
中国古代青瓷特点和艺术成就一、青瓷的特点:1.高度纯净:青瓷瓷体洁白纯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青色。
这是因为青瓷常用的原料中含有高达90%以上的高岭土,通过高温烧制形成。
2.细腻的质地:青瓷的质地细腻,具有较高的致密度,表面光滑细腻,手感细腻,与其他瓷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3.艳丽的釉色:青瓷釉色艳丽多姿,包括青绿色、浅青色、蓝灰色等多种色彩。
4.花纹独特:青瓷花纹多为刻花或雕花,具有鲜明的线条感和纹饰层次感。
常用的纹饰包括云纹、飞天、各种动植物等。
5.烧制工艺复杂:青瓷的制作过程复杂严谨,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制胎、修整、装饰、烧制等环节。
二、青瓷的艺术成就:1.瓷器的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瓷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北宋时期的窑烧技术的创新,其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2.青瓷釉色的创新:青瓷在釉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采用不同的釉料和烧制方法,形成了多样的釉色变化,丰富了青瓷的艺术表现力。
3.瓷器造型的创新:青瓷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而著称,包括盘、碗、瓶、壶等各种形状的容器。
它们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简约却又不失庄重的美感。
4.瓷器纹饰的创新:青瓷在纹饰方面的创新非常突出。
不同的青瓷器形态都具备着自己独特的纹饰特点,同时还采用了刻花和雕花等技法来装饰瓷器的表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瓷器的艺术表现力:青瓷以其高雅、纯净的特点成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代表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青瓷以其高度纯净、细腻的质地,独特的釉色和花纹,以及复杂的烧制工艺而闻名。
其艺术成就表现在瓷器青瓷的创新和突破,以及瓷器造型和纹饰的丰富多样。
青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比较研究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比较研究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其中的青瓷釉器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制作艺术,它们在釉色、质地、装饰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值得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五代耀州窑的青瓷釉器以色泽婉约、质地细腻而著称。
其独特的青瓷釉色受石英含量的影响,常呈现出浓郁的青灰色或灰绿色,整体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釉面细腻光滑,如玉质般的质感令人赞叹。
在装饰方面,主要采用雕刻、划花等技法,图案简约而雅致,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美感。
其次,北宋汝窑的青瓷釉器以釉色浑厚、白中透绿为特点。
其青瓷釉呈现出一种温润的绿色,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釉面通常较厚,给人一种丰满、饱满的感觉。
在装饰上,多采用刻花或施琉璃等技法,图案丰富多样,充满生气和活力。
最后,南宋官窑的青瓷釉器以色泽浓艳、质地细致著称。
其青瓷釉色通常呈现出淡绿或深蓝,细腻且富有层次感。
釉面光滑如玉,晶莹剔透。
在装饰上,主要运用刻、雕、绘等多种技法,图案精美繁复,富丽华美,给人一种奢华高贵的感觉。
通过对这三种青瓷釉器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它们在釉色、质地和装饰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五代耀州窑的青瓷釉器以色泽婉约、质地细腻为特点,北宋汝窑的青瓷釉器以釉色浑厚、白中透绿为特点,南宋官窑的青瓷釉器则以色泽浓艳、质地细致闻名。
每种窑口的青瓷釉器均彰显了不同的制作风貌和时代特色。
除了在釉色、质地和装饰方面的差异,这三种青瓷釉器在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器形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五代耀州窑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制作工艺受制于战乱,所以表现出朴实宁静的特点。
北宋汝窑兴起于北宋时期,工艺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尤其是雕刻、装饰等方面的技法,呈现出更为精致的艺术风格。
南宋官窑则代表了南宋时期陶瓷工艺的巅峰,巧夺天工的创作技法和华丽的装饰形式成为瓷器制作的典范。
总之,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的青瓷釉器在釉色、质地、装饰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宋元时期的陶瓷艺术宋元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制瓷工艺和装饰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中国陶瓷手工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为陶瓷艺术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以下是本文对宋元时期的陶瓷艺术进行的一些探讨。
一、工艺革新宋元时期,陶瓷的手工艺术开始向化学工艺方面迈进,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
其中,功夫青瓷的制作技术是宋代陶瓷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
功夫青瓷是宋代黄泥原有的青釉瓷器,在热处理中发生有意思的变化,变成了绿色的釉面和黑褐色的胎体。
它的表面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破冰纹”的特殊效果,同时在釉面上仍然保留着一些明亮的、青葱透亮的颜色,将青瓷的质地和色彩变幻发挥到了极致。
另外,宋代的建盏也是值得一提的。
建盏是一种小口小底,中空、浅垫、短脖的粗陶茶杯,也是浙江嘉兴地区一种陶器。
制作建盏的工艺极其繁琐,不仅需要窑变的掌握,而且需要对窑火和煨用火的时间有精准的把握,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一件完美的建盏。
建盏的釉色和形状非常丰富多彩,每一件建盏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
二、装饰风格宋元时期,陶瓷装饰风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宋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比较简单,多采用刻花、浮雕、雕刻等手法,而元代则更注重釉色和绘画。
元代的创新之处在于,釉色浓郁且色彩变化比较大,而绘画上则更加细腻、细致。
元代的常见装饰风格有青花、五彩、斗彩等。
其中,青花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
青花釉色是将青钴料通过人工提取烧制而成的。
青花装饰品的主体部分由蓝色的钴料色彩组成,如果用不同的夹杂管理互助延续流淌,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图案。
斗彩装饰技法则是以五彩和青花为基础的一种装饰技法。
斗彩的色彩丰富多彩,色调清新、鲜艳、柔和,采用压力制标石作为蓝色基底,再用黑色钴料进行纹饰描摹,其颜色结合起来整体调和美观,体现了元代的骨子里。
三、作品鉴赏宋代的制瓷工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格和装饰技法。
著名的作品有北宋吕祖光青白梅瓶、南宋辽兴鹰顶海棠蕉叶梅瓶等。
论述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陶瓷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陶瓷艺术主要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首先,北宋时期的陶瓷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青瓷和白瓷方面。
北宋青瓷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
它的特点是采用高质量的陶瓷材料,胎体坚实且呈现出淡青色的光泽。
北宋青瓷的突出成就是汝窑和钧窑。
汝窑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窑口之一,其器形有盘、碗、瓶等,器型优美、细腻,釉色温润、纯正,被誉为瓷器的典范。
钧窑以其细腻的胎质和独特的青、紫、蓝等釉色而著称,被誉为瓷器的"五大名窑"之一。
此外,北宋白瓷也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其以色泽洁白、通透、质地细腻而闻名。
其次,南宋时期的陶瓷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青瓷、黑瓷和瓷上绘画等方面。
南宋青瓷继承了北宋青瓷的传统,并在造型上更加多样化。
其中,吉州窑和定窑是南宋青瓷的代表,在造型和釉色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
黑瓷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成就之一,以耐火性能好、质地紧密而著称。
瓷上绘画也是南宋时期的一大特色,瓷器上的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形象生动,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总的来说,宋代陶瓷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青瓷、白瓷、黑瓷和瓷上绘画等方面。
其独特的造型、釉色、胎质和绘画技法,展现了宋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对后世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
宋代陶瓷采用了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例如宋代官窑兴盛时期,懂得陶瓷工艺的活泼发展。
宋代窑瓷器,无论是胎质还是釉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南宋时期,创造了众多新颖独特的釉色,如釉面多种多样的唐三彩。
这些技术的创新使得宋代陶瓷在质量和艺术性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是形制的丰富。
宋代陶瓷的形制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碗、盘、瓶、壶、罐等各种器型。
这些器型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添加了新的变化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陶瓷造型风格。
例如,宋代底款很多,反映了当时陶瓷供销所形成的江东北南的销售网。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美感特质雷国强杨盛侃从艺术与工艺角度考察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风格,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在造型艺术上具备精致端巧、简练大方的特点;在釉色呈现上具备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的特点;在装饰艺术上具有摒弃繁缛、精致明朗的特点;在制作工艺上具备精耕细作、不惜工本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鉴赏一件古代陶瓷作品时,如果仅仅局限于它的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的分析以及制作年代的考定、经济价值的评估,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放在与其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坐标体系中去解读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去品鉴其所代表的时代审美旨趣,去感受它所传达的时代社会精神风貌乃至世风人情。
即在艺术品鉴与审美鉴赏方面,还要我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有着什么样的艺术审美特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关于器物制作的哲学指导理念层面上,一直遵循着“道器”的传统概念与准则。
何为“道”与“器”?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宇宙间自然万物的生命运动存在着两种情势,一是无形的气场运动,即为“道”;二是有形的形象变化,即为“器”。
《易经·系辞》对此归纳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的《道德经》亦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意谓先有道后有术,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生命之源。
在中华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中,人们的行为处世以及造物作具,均遵循着“道”与“器”相统一的传统。
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源头上来看,中国陶瓷艺术一开始就遵从和倡导“道”与“器”并重的传统观念。
所谓“道”就是理,即理念与思想;而“器”则指尚用,即为用具、形状。
作为形而上之“道”和作为形而下之“器”,都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所以每个时代的陶瓷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风格特征。
正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和规律,南宋龙泉青瓷香炉从设计到制作成形、修坯上釉,再到遴选出售的整个过程,虽然由许多人根据不同的分工来完成,但他们都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思想观念——“道”的影响与约束,因此他们能够统一行动,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共同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用他们特有的心智与行为模式来完美复制和投射到他们所创造的作品——青瓷香炉之上。
青瓷读后感瓷器背后的智慧与文化在瓷器制作的历史长河中,青瓷无疑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瑰宝,青瓷承载了丰富的智慧和文化,让人不禁在阅读后对其深感敬佩。
青瓷,又称青釉瓷,是一种以青色陶瓷釉作为主要特点的瓷器。
它因其奇特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而备受赞誉,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之一。
青瓷的背后蕴含着极高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首先,青瓷的制作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青瓷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道复杂的工序,其中包括原料的准备、成型、造型、烧制等等。
青瓷所使用的原料经过多次筛选和研磨,确保了釉料的细腻和均匀。
制作青瓷的陶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定型和修整,工匠们需要将自己的智慧和技艺融入其中,精益求精。
而青瓷的烧制则需要进行高温烘烤,工艺的温度和时间精确到了极致。
这些制作工艺和细节的考究,奠定了青瓷精美绝伦的质感和外观。
其次,青瓷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青瓷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贸易上的宝贵物品,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明珠。
青瓷的造型多样,有的作品出自宫廷之手,展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尊贵;有的作品则来自于民间,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不论是青瓷器身上的图案、纹饰,还是青瓷所营造的朴实和谐氛围,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传承。
青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仅表现在其外观和形式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意义和象征上。
青瓷象征着高贵和纯洁,其釉色韵味丰富、优雅典雅,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青瓷所传递的,是一种对自然之美和人类情感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青瓷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审美追求。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青瓷的背后故事,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
青瓷的精湛制作工艺和丰富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辉煌成就,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欣赏。
总的来说,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在它看似朴实无华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文化。
唐青瓷器的介绍1. 唐青瓷器的背景唐青瓷器是指在唐朝时期制作的青瓷器。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唐青瓷器就是这一时期瓷器制作的代表之一。
2. 唐青瓷器的特点唐青瓷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2.1 独特的青色釉唐青瓷器的釉色以青色为主,这是与其他瓷器相比最大的特点之一。
青色釉给人一种深沉、庄重、神秘的感觉,体现了唐朝时期的审美取向。
2.2 精湛的制作工艺唐青瓷器在制作工艺上非常精湛,无论是制作成型还是绘画装饰,都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艺术造诣。
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如捻坯、成型、修整、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严格控制。
2.3 线条流畅的造型唐青瓷器的造型线条流畅,形态优美。
无论是瓶、碗、盘还是壶、罐等,都具有独特的姿态,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唐朝时期的瓷器制作师傅们擅长捏塑和雕刻,使得瓷器的造型更加生动。
3. 唐青瓷器的发展历程唐青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3.1 初期发展唐朝初期,瓷器的生产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
此时的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钧窑、汝窑等窑口成为主要的生产地。
3.2 繁荣时期到了唐朝的中期,青瓷的烧制技术逐渐成熟。
此时的青瓷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湛,而且装饰技法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花瓷器。
3.3 后期转变唐朝的后期,青瓷逐渐转变为白瓷和青白瓷为主导,青色釉的使用逐渐减少。
唐代瓷器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4. 唐青瓷器的艺术价值唐青瓷器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
4.1 艺术审美追求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上流行着多元的审美追求。
唐青瓷器作为当时人们追求美的产物,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4.2 文化交流的见证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期,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唐青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展现了独特的异域风情。
4.3 艺术品市场的价值作为艺术品,唐青瓷器在现代的艺术品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瓷器的高超工艺有哪些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追溯历史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瓷器工艺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多种高超的工艺。
以下将介绍瓷器的一些高超工艺。
首先,著名的瓷器烧制技术之一是青瓷技术。
青瓷是中国瓷器发展中的一大成就,它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宋代等时期。
青瓷的特点是胎体呈青铜色或浅绿色,釉色透明亮丽。
青瓷的烧制技术十分独特,包括坯体配方、胎体处理、烧炼温度控制等方面都十分精湛。
青瓷的成功烧制,对后来的瓷器制作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和青瓷一样著名的瓷器还有汉白玉瓷。
汉白玉瓷是中国陶瓷工艺的珍品,以其洁白的胎体和纯净的釉色而闻名。
汉白玉瓷的烧制需要选用上等的瓷土和适量的石英,制成的瓷器胎体洁白无瑕,细腻光亮。
烧制汉白玉瓷的关键在于控制好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瓷器坯体不变色、不变形。
汉白玉瓷的高超工艺,使其成为了中国瓷器中的瑰宝。
另外,釉里红是中国瓷器工艺中的又一瑰宝。
釉里红是一种用于装饰瓷器表面的红色釉料,其颜色鲜艳如丹,绚丽多彩。
釉里红的制作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是烧制过程中的还原气氛控制。
这一工艺的精髓在于烧制时釉浆与胎体融合,釉色在胎体的粘附和环境的控制下,才能呈现出如丹的红色。
釉里红的成功烧制,需要瓷匠在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艺探索中逐步摸索出来。
此外,彩绘瓷器也是中国瓷器工艺的一大特色。
彩绘瓷器是在瓷器表面通过彩色瓷料绘制各种图案和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彩绘瓷器的制作需要瓷匠对瓷料的配方、图案的设计和绘制技法等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瓷器彩绘技艺的高超之处在于能够将瓷器的纹理与图案融为一体,同时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的瓷器工艺即刻字。
刻字是指在瓷器表面通过雕刻等手段刻写文字或图案,以弘扬文化和美化瓷器。
刻字瓷器以其精致的线条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而闻名。
刻字的工艺难度较高,需要瓷匠以极高的耐心和准确性进行刻写。
刻字瓷器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瓷器的艺术表现形式。
青花瓷器的名词解释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其独特的鲜艳蓝色和白色花纹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之一,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的顶峰和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
青花瓷的“青花”是指用深蓝色粉料在白色瓷胎上描绘花纹的技法,属于釉上彩瓷的一种。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制作和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
青花瓷的花纹多样,常见的有花草、鸟兽、山水、人物等,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青花瓷器不仅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工艺,而且因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而备受世人关注。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术的高度成就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花瓷器通常采用青花彩绘技法,也有少数的纯青瓷。
青花瓷器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选材、捏胎、修饰、上釉、彩绘和烧制等。
其中,彩绘环节是最关键的一环。
制作过程中,陶工需要运用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精巧地掌握施彩、刚柔并济的技法来完成青花瓷器的创作。
经过数次烧制,青花瓷器才能最终呈现出它独特的色彩和外观。
在中国历史上,青花瓷器一直是皇家贵族和富有人家的收藏品。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因其纯朴的美感和古典的气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青花瓷器的制作和收藏已经成为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器的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了中国大陆,远播海外。
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中都有重要的市场地位。
青花瓷器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不仅吸引了艺术品收藏家,也吸引了广大的旅游者。
然而,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青花瓷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因此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仿制品。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辨别真伪并不容易。
一般来说,真正的青花瓷器质地坚硬,釉面均匀,颜色明亮,图案清晰,而仿制品往往质地粗糙,釉面不匀,颜色暗淡,图案模糊。
总之,青花瓷器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意义。
它以其独特的青花彩绘和纯朴大方的外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古代青瓷特点和艺术成就
李首卿 201311141049
1、青瓷总述
青瓷是我国瓷器传统品种之一,其一般指的是器表施有青色釉的瓷器。
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之称。
青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
但因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其色调也会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
2、青瓷不断发展
青瓷从商代发展到清代,没有间断,并随着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唐宋时期青瓷发展到了顶峰,以唐代越窑和宋代龙泉窑最为兴旺。
同时两宋期间的钧窑、汝窑、官窑和哥窑也均属于青瓷窑系。
至于青瓷为什么那么流行,以至于在各朝各代都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不断向前发展成熟。
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尚玉之风。
玉器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理想化的器物,帝王用之以示天意,君子佩戴表示品德高尚,俗人戴上可以附庸风雅,而青瓷的釉色和质感正好与玉器相吻合,故青瓷有假玉器之称,受到人们的青睐。
原因之二是青瓷的性质又对应着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说”认为“青木德盛,故草木萌发”。
而草木之色皆青,因此,青色象征生命的欣欣向荣、生生不息,故帝王在春季一般身着青色服装以示吉利。
故青瓷在各个时期都受到重视,促使它不断向前发展。
原因之三是古人的饮茶之风。
晋人潘岳的《笙赋》中写道: “倾缥瓷以酌酃”,酃是一种美酒,缥瓷就是一种淡青色的瓷器。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里有“密赐茶荈以当酒”。
可见当时茶酒的盛器都需要这种半瓷质的青釉器。
而喝茶的风气到了南北朝、隋唐则更甚,进一步推动了青瓷的发展。
3、越窑
越窑是唐五代时期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所烧制的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越窑的青瓷清澈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而秘色瓷又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中国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
其“秘”字的含义一是指其颜色的制取充满神秘;二是通“碧”,青绿色之意。
秘色瓷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
4、钧窑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钧不挂红,一世受穷”这些民间通俗的说法体现出钧窑瓷器的极其珍贵。
钧瓷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浅如天青,深如天蓝,比天青更淡者为月白,而且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通过还原焰的气氛和铜的还原作用,钧瓷釉面的五光十色,相映生辉,如同如蓝天中的晚霞。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
5、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青瓷为主。
釉色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有淡和深两种。
还有卵青和粉青。
釉面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
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
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
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鱼子纹是汝瓷的典型特征。
6、官窑和哥窑
官窑、哥窑均属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由于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有“官哥不分”的世传。
官窑胎质较松,呈紫灰色。
由于烧制方法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外底留有 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
其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色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
哥窑具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特征之一具有“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二是“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
其三是“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
7、龙泉窑
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哥哥生一所烧的窑名为“哥窑”即上文所述;弟弟生二所烧的窑名“弟窑”,又名“龙泉窑”。
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
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
其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北宋时多为粉青色,南宋时则多呈葱青色,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
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青瓷演变特征》顾鼎之;
《青瓷之史研究》索宗剑;
《钧窑瓷》张琪;
《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秦大树;
《略谈我国青瓷的出现及其发展》李辉柄;《钧窑名由及钧瓷源起刍议》孔大强;
《关于钧窑与汝窑的若干问题》赵青云;《钧窑三问》秦大树;
《哥窑的特点与分期》李彦君;
《哥窑的正名及其有关问题》李辉柄;
《两宋官窑研究概述》成彩虹;
《南宋时期龙泉窑与官窑比较研究》王芳;《宋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器型比较》杨文剑;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