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教学设计第一节《力》 (1)
- 格式:doc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3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力的作用和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够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能够应用力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力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理解力的作用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受外力的图片,引出力的概念。
和学生一起讨论力的作用和特点,为引入新知做铺垫。
第二步:讲解力的概念及分类(15分钟)1.让学生对力进行定义,并解释力的作用;2.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通过示意图或实物,让学生了解各种力的表现形式。
第三步:探究力的计量单位(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量化力的大小,引入力的计量单位——牛顿;2.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让学生亲自体验量力的过程;3.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牛顿的定义,并运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步:力的合成与分解(20分钟)1.通过示意图或实物,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2.设计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3.引导学生运用向量图解法,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第五步:应用力的原理解释日常现象(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跳伞运动员慢慢下落、悬崖上的爬山者等;2.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力的概念,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理;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力的作用原理。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1.演示法:通过图片、示意图等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计量、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现象;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互相讨论和交流,促进自主学习;4.提问法:灵活运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2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称为力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计量单位,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示例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尝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4. 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引导学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用力推门;(2)用力拉抽屉;(3)用力踢足球。
(1)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2)为什么拉抽屉时需要用力?(3)为什么踢足球时足球会飞出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力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力的特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5. 讲解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8. 作业设计:(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何影响?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力的知识?七、作业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有:提书包、推车、拉窗帘等。
教学设计: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的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熟悉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提升等。
2. 概念讲解: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产生时,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 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4.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三要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力的作用效果。
5. 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中,力的大小用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作用点用箭头尾部的标记表示。
6. 例题讲解:分析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三要素的变化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分析力的三要素的变化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题目: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分析力的三要素的变化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答案:力的示意图如下:力的示意图箭头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尾部标记表示力的作用点2. 题目:根据力的示意图,分析力的三要素的变化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7.1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视频,并结合课件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并结合生活中的力作用的场景,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通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物体状态的影响图片、问题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并结合图片和简单的演示,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4、通过演示各图片,并结合拍手、拉弹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海绵橡皮筋弹簧乒乓球磁铁橡皮泥小车钢尺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播放押加比赛视频导入,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力。
2、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教师展示部分力的图片。
(二)学习新知:知识点一:力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面2—4段,完成下列填空:(1)力是_______对_______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
(2)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3)思考:互相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吗?举例说明。
2、小组交流后展示。
即学即练:1.关于力的概念,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B.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C. 我们通常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还有一个施力物体,只不过省略不谈了D.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施力物体不一定存在2.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等。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2)小组交流后展示。
物理(人教版)《7.1 力》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③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②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用眼护眼教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举重运动员灵活运用抓、推、举等动作,用“力”将杠铃举起。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引入新课:第七章力第1节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力
(1)什么是力
举重运动员把杠铃高高举起有什么感
觉?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
张感觉中得到的。
播放图片,并对每一张图片进行分析,
说明: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
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
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单位
“ N ”是力的单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 N ” 。
1牛顿的力多大?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就是1 N。
简单介绍牛顿
(3)对力的认识
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产生力的条件: 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1)运动状态的改变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由快到慢,由慢到快)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由直线变为曲线,由曲线变为直线,不断地做曲线运动)
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2)物体的形变
形状改变(拉伸、压缩或弯曲)
体积改变
(3)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播放视频和图片,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①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②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③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
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叫做力的示意图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
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播放图片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