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精选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夫文言文,古奥难懂,翻译之道,亦非易事。
欲精通其法,须熟记此口诀,以助理解,以达妙境。
口诀如下:一、文意为本,语境为先。
翻译文言文,首重文意,须紧扣原文,不悖其意。
其次,语境亦不可忽视,以原文之语境为基准,译出符合现代汉语语境之文。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直译原文之意,不加增减;意译者,译出原文之精神,可适当变动。
二者相辅相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得真谛。
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文言文,须注重词语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不可孤立看待。
同时,句子亦应与篇章相融合,通篇理解,方能准确翻译。
四、音韵相合,文采飞扬。
文言文注重音韵,翻译时,宜保持原文之音韵美。
同时,注重文采,使译文生动活泼,富有韵味。
五、修辞得当,形象鲜明。
文言文多修辞,翻译时,应把握修辞手法,使译文形象鲜明,生动有趣。
六、尊重原文,不随意增删。
翻译文言文,尊重原文,不可随意增删。
若遇生僻字、古语,应查证确义,不可臆断。
七、忠实原文,不生硬套。
翻译文言文,忠实原文,不可生硬套用现代汉语。
应根据原文之意,灵活运用现代汉语,使译文自然流畅。
八、逐字逐句,细读深思。
翻译文言文,应逐字逐句,细读深思。
对原文之意、语境、修辞等,要有深刻理解,方能准确翻译。
九、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翻译文言文,需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力求译文准确、流畅、生动,达到最佳效果。
十、博学多识,厚积薄发。
翻译文言文,需博学多识,厚积薄发。
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丰富词汇,提高翻译水平。
此口诀虽简,却概括了文言文翻译之精髓。
若能熟记于心,运用自如,必能在翻译文言文的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
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规律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规律初中学生由于受文言字词积累面狭窄的限制,在解释某些文言字词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有三条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去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意思。
规律一:义项与被解释文言字词的词性必须相同。
【病例展示】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去。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久之,其子丐于途丐,乞丐。
【病例分析】联系上下文推断,“丐”字前面的“其子”为主语,而“丐”后面的介词短语“于途”作地点状语,可以断定“丐”充当谓语,为动词,应解释为“乞讨”。
“乞讨”是一个动词,此义项与“丐”的词性一致。
而“乞丐”这个词是名词,与“丐”的词性不一致,因此将“丐”解释为“乞丐”是错误的。
被解释的文言字词是某种词性,其义项也必须是这种词性,两者的词性要保持一致,这是判断一个文言字词的义项正确与否的首要条件。
规律二:义项代入原句翻译能保证语句通顺。
【病例展示】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惊异。
【病例分析】文言字词正确的义项代入原句翻译,语句应是通顺的。
一、例题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例题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三、翻译规律:1. 留: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应保留原样。
如“曰”、“学”、“时”、“习”、“不亦”、“乎”、“人”、“不愠”、“君子”等。
2. 补:对于省略的词语,应补充出来。
如“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有”字,表示“有朋友”;“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3. 删:对于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应删去。
如“而”、“乎”、“于”等。
4. 调: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应调整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翻译。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和“时习”应调整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
5. 替:对于古今异义的词语,应替换为现代汉语中的等义词。
如“说”在这里的意思是“愉快”,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说话”。
6. 融:对于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应译为现代汉语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
如“君子”在这里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有文化的人”。
7. 变:对于通假字,应翻译成其本字。
如“曰”通“说”。
8.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直译,对于无法直译的词语,可采用意译。
四、解题步骤:1.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 根据翻译规律,逐一翻译句子。
3. 校对翻译结果,确保语句通顺、意思准确。
五、注意事项:1. 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尽量不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
2. 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在翻译时要体现出来。
3. 注意翻译的语气和情感,使翻译结果更符合原文的意境。
通过以上例题和翻译规律,希望对学习文言文翻译有所帮助。
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积累词汇,熟悉文言文语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精选五篇)第一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夫文言文,古之文也,言辞古奥,义理深邃。
然今人读之,往往难以理解。
故文言文翻译,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翻译文言文,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方能准确传达古人之意。
以下便是对文言文翻译规律的简要论述。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
意译,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
二、词义准确,句式规范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确保词义准确。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查阅字典,弄清其确切含义。
其次,句式规范也是翻译文言文的重要原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固定,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其原句式,使译文更加流畅。
三、兼顾语境,注意修辞翻译文言文时,要兼顾语境,注意修辞。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翻译时,应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使译文更具文采。
同时,还要注意原文的语境,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四、突出重点,删减冗余文言文翻译,要突出重点,删减冗余。
原文中有些内容,对于理解全文并无太大影响,翻译时可以适当删减。
而对于关键信息,则要确保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在删减冗余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效果。
五、注释说明,补充背景文言文翻译,有时需要注释说明,补充背景。
原文中涉及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全文至关重要。
翻译时,可适当添加注释,对相关背景进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六、反复校对,确保质量翻译文言文,要反复校对,确保质量。
翻译完成后,应仔细检查,对错别字、语法错误等进行修正。
此外,还可请他人帮忙审阅,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游刃有余,准确传达古人之意。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1. 查阅字典,弄清词义: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查阅字典,了解每个词语的确切含义,避免误解。
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第1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如: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如: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如: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如:例4有华*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如: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
(一)
江苏省九所省属重点高中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题考到了翻译这样一个句子:
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把与这句话相关的文字节录于此: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
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
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
……”(选自《吕氏春秋·不侵》)
这道题很经典,考到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这句话中,“衣”“食”是动词,不能译成名词;“不我衣”“不我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
这种语法现象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食物吃。
应该说翻译这个句子难度不大,但笔者在阅卷中却看到了下面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①我冷但我不穿衣服,我饿但我不吃东西。
②我冷但我不穿自己的衣服,我饿但我不吃
自己的食物。
③我冷但我没有衣服穿,我饿但我没有食物吃。
④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穿衣服,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喂食物。
以上几种翻译,颇有些匪夷所思。
第①种,豫让冷为什么不穿衣服?饿为什么不吃东西?第②种,自己为什么有衣服不穿、有食物不吃而穿别人、吃别人的?第③种,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原因何在?第④种,莫非豫让是残疾人,要别人给他穿衣服、喂东西?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想一想,就不应该犯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意义和常见句式还没有掌握好。
这句话的几种错误翻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夯实基础,包括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要认真学好课本,课本读熟了,理解了,又能触类旁通,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Ⅰ卷选择题中的文言实词,Ⅱ卷翻译题中涉及到的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基本上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
再举一例:
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汉书·朱博传》
这道翻译题考到了“故事”和“存”两个实词,前者在人教版第二册《六国论》中学过,原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事”是“旧事、前例”的意思;后者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有三义:①看望,问候(《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②保存,保全(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出处同前);③思念(《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此句取第①义。
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按照先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去任职。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积累和掌握课本中学到的文言词汇和特
殊句式,并且做到烂熟于心,那么,无论换了怎样不同的语言环境,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能够应付自如了。
(二)
至今还对上海市1992年考的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记忆犹新,题目是这样的: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这道题也非常经典,多年来的我一直用这道题为例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学生则从这道题目中获益非浅。
从词义推断的角度来看看这个句子:
1、由对偶的句式可推知“知”是“智”的通假字。
因为下句的“非是”、“是非”与上句的“是是”、“非非”相对,
那“愚”对的是“知”,“知”应该是“智”的通假字。
2、“是”与“非”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对,正确”与“错,错误”意,有成语“自以为是”“大是大非”、“习非成是”(习惯于某种错误的做法或说法,因而误认为它是正确的)为证。
若此句中的“是”与“非”都按此义翻译,句子是译不通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偶的句式推断“是是”、“非非”、“非是”、“是非”中加点的“是”与“非”是动词,与后面的“是”或“非”构成动宾关系。
借助句式特点,明确了词义,句子翻译就容易了。
全句意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言文多用对句,了解了文言文句式上的这一特点,对我们解答文言文试题多有帮助。
例如2018年北京卷第11题: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
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
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
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
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
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
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
善读者而能如是乎(清·汪琬《传是楼记》,选自《尧峰先生文钞》,有删节)
这段文字中画线的5句话都是对句,利用这个规律,我们便能轻易地把它们点断了:
①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②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③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