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00.98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摘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又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积极长远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马克思的追随者们已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庞大而又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百多年里,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理论或是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百多年里,不论时代是怎样的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时代的旗帜;在这一百多年里,不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过怎样的曲折,马克思主义依然指导着人们向社会先进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在批判的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
它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的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由此,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更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关键就是能否有一个正确的党的指导思想和新的科学理论。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曾提到:“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他反对把社会看作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主张把社会看作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他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
第一、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1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3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入手,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观点,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于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F L A N Z H O U I N S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008年6月June 2008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张学中(兰州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科学发展现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砚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澄清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现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阐述了其科学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G D P【中图分类号】鼬一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08)02-0041-03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大局和发展前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历史任务的重大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强烈的时代意蕴。
在理论向度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都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
在实践向度上,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社会发展观都是时代呼唤的结晶。
在方法论向度上,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辩证法。
坚定的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发展史观在当代中国最新理论诠释的科学发展观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
标签: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 [近年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重大意义、内涵与核心的解读以及如何贯彻等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
而加大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渊承和创新关系的研究,对于深刻领会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对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对于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灯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在理论向度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都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硬核,坚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总体来审视社会发展。
把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的基础,认为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并探讨了社会发展与转型的条件与途径、动力与源泉,阐释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终极尺度,并提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构想。
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这两个核心命题,科学展现了东方不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和发展道路,从而深刻把握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源泉。
科学发展观以完整的概念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以谋求发展为起点,以研究发展为主题,以揭示发展规律为手段,在发展内涵、发展动力和发展道路方面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