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问题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90.74 KB
- 文档页数:2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临床选择与合理应用分析摘要:目的:讨论呼吸内科抗菌素的选择和临床有效运用,为临床合理用药给予根据。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医院的123名呼吸系统病人做为科学研究目标,对其抗菌药物应用状况开展剖析。
与此同时,从病人身上收集痰标本开展痰培养、病菌评定和体外药敏实验,剖析临床合理用药。
结果:123例病人中,122例应用抗菌素,运用率为99.17%,常见抗菌素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舒巴坦钠/头孢哌酮等。
结果:在临床实践活动中,仍需提升呼吸道疾病病人的合理用药认识,根据病原菌遍布特征和抗药性,全面制订有效的服药方案。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临床选择;合理应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3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6例,女47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60.67±6.43)岁;上呼吸道感染24例,下呼吸道感染87例,真菌感染12例。
1.2方法1.2.1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加强抗生素管理是实现抗生素在呼吸医学中合理应用的关键。
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抗生素管理制度,完善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加强抗生素的监测和管理,落实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的临床责任,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首先,要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体系,规范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更换、暂停使用和停用的全过程,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条件,并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查,确保其有效实施。
其次,要完善抗生素使用管理,建立抗生素使用登记制度,通过患者用药记录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持续时间、疗效等,完成抗生素的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评价。
再次,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实时监测其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要落实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临床责任,使他们在抗生素临床应用中认真履行法律义务,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生素,确保抗生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探讨呼吸内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的研究【摘要】目的:对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抗感染药物运用情况进行剖析总结,从而未抗生素在该疾病中的运用供给有关的数据支持。
方法:对我院近几年的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进行了总结、统计剖析,对病人医治过程中的抗感染药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以便为病例呼吸系统疾病医治中合理用药供给指导。
结果:通过临床病例材料的剖析发现,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医治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抗感染药为头孢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的运用也比较多,仅次于头孢类抗菌药物。
这是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抗感染药物,但其报价也相对较高。
结论: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医治中,头孢类抗菌药物与青霉素药物可有效按捺呼吸系统感染,并且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按捺炎症的发生。
因而可以基本说明目前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药物的运用是比较合理有效的。
目前在临床医治中,各类抗生素药物的运用越来越频繁。
但这些年,随着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运用量的快速提高,其抗菌作用已经大打折扣。
在此背景下,新型抗生素药物的研讨变得十分迫切,头孢类抗菌药物便应运而生,并且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除此之外,比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药物也得到了比较多的运用。
抗生素药物种类的增多也带了药物挑选的不方便,若挑选的抗生素药物不合适,不当无法达到抗感染的意图,反而会增加细菌的抗药性。
因而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挑选和运用,在临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材料与办法1.1 样本来源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所有的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病例材料进行统计性回顾剖析。
对病人在临床医治过程中的用药类型、用药周期、用药量等数据进行详细剖析,并对有关材料进行了比照研讨。
1.2办法依据中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典药物明细分类标准,对我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对各类抗生素药物的运用量、规则的每日运用剂量、药物运用周期、药物总共运用天数、药物合理运用指数、药物总花费等目标进行详细统计。
其中药物运用周期=药物运用量/规则的每日运用剂量;药物合理运用指数=药物运用周期/药物总共运用天数。
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本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合理性。
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9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所占比例为95.0%,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190例患者中,完全治愈的患者有72例,比例为38.89%,好转的患者有106例,比例为55.78%,未治愈的有12例,比例为6.32%。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3例,发生率为1.58%。
结论:抗菌药物在门诊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抗菌药物;呼吸内科疾病;治疗;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20-02随着社会的发展,抗菌药物在医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但是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1]。
下面,我们就对2009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院门诊呼吸内科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抗菌药物在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院门诊呼吸内科的200例患者,男122例,女78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42±2.4)岁。
其中,200例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有136例,所占比例为68%,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54例,比例为27.0%,真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患者有10例,比例5.0%。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例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感染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用法、药量、使用频率等)以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记录和分析。
2 结果2.1 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0例患者中,有190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所占比例为95.0%,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涉及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抗真菌类、多肽类等8类24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表1)。
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应用与探究目的:讨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工作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呼吸科2019年6月- 12月间就诊的患者例患者1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药物使用占比、药物种类、给药方法、药物使用合理性、治疗效果、不良反应6个方面。
结果:在130例患者中,共有83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左氧氟沙星(33例,39.76%)、阿奇霉素(21例,25.30%)、头孢他啶(20例,24.10%)等,给药方法以单独给药(53例,63.86%)、二联用药(22例,26.51%)为主,所有抗菌药物使用合理,药物利用指数均<1。
在治疗效果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52例(62.65%)治愈,23例(27.71%)有效,8例(9.64%)无效,有效率为90.36%。
有12例(14.46%)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为轻症。
结论:在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抗菌药物是较为常用的药物种类,且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部分抗生素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要进行注意。
标签:呼吸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引言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主要与当前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空气质量下降以及部分职业因素有关。
由于人体呼吸系统直接与外界连通,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病原体的侵袭,感染性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十分常见。
因此,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抗菌药物成为了常用的药物种类之一。
为了对对抗菌药物在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进行讨论,进行了本次研究。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呼吸内科2019年6月~12月收治的患者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男性73例,女性57例,年龄13~69岁,平均(35.70±7.64)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其中83例患者确诊为呼吸道感染并给予了抗菌药物治疗,患者无抗菌药物过敏史,并在治疗前进行了皮肤药敏试验。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的探究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
方法选取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统计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细菌标本的送检率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所有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为主,占83.3%,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95.0%,单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70.0%,二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23.3%,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1.7%。
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其次为头孢地嗪,然后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细菌标本的送检率为60.0%,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肝肾功能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呼吸内科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存在个别不合理的病例,加強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由多种因素可引起,主要在肺部、气管、支气管、胸腔发病[1],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具有发病率高、病因多样等特点[2],随着目前空气质量日趋下降及吸烟、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心理、生理的因素[3],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有研究表明[4],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城市的死亡率是第三位,在农村为第一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也有增无减[5]。
由于大部分呼吸系统疾病是由感染引起,抗菌药物是呼吸系统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且由于诸多原因,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国家及医疗机构纷纷建立制度及措施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如卫计委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制度、医疗机构采用的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测软件等[6-9]。
故本研究选取2016年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呼吸内科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内科医生在呼吸内科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呼吸系统的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是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药物,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
1. 抗生素的选择应基于病原体。
呼吸系统感染的致病菌种类较多,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
临床医生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痰培养等,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从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2. 抗生素的治疗原则应基于抗生素的谱效性。
不同抗生素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杀菌效果,临床医生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抗生素的谱效性将其应用于相应的感染。
广谱青霉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3. 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应选择合适的方式。
抗生素可以口服、注射等不同途径给药。
对于轻度呼吸系统感染,可选择口服给药,而对于重症患者或者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可选择静脉给药。
临床医生在给药途径选择时应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以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4. 抗生素的用药剂量应合理。
抗生素的用药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用药剂量过低可能导致疗效不佳,而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临床医生在用药剂量方面应进行精确的调整。
5. 抗生素的疗程应持续足够的时间。
呼吸系统感染常常需要长期治疗,疗程一般为7至14天。
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复发或者耐药菌株的产生。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坚持按时按量使用,直到医生要求停药。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需要医生在选择抗生素、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和疗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更好地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滥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并非治疗所有感染的万能药物,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还应谨慎权衡风险和益处。
呼吸科抗菌药物应用问题及整改措施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在医疗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然而,在呼吸科抗菌药物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本文将从呼吸科抗菌药物的应用问题以及整改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呼吸科抗菌药物应用问题1.药物滥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呼吸科医生在治疗患者时,往往会夸大病情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这样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
2.选择不当呼吸科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口感决定。
否则就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药物副作用的产生。
3.用药时间不当呼吸科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适当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不应轻视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限。
短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感染复发和出现耐药性,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则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从而增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呼吸科抗菌药物应用的整改措施面对呼吸科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呼吸科医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
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督促医生遵守抗菌药物的适当使用原则,减少药物滥用、选择不当及用药时间不当等问题。
2.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严格实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加强药物使用的审查、追踪和指导。
同时,建立教育和宣传制度,普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医生和患者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3.加强药敏试验在治疗患者时,呼吸科医生应加强药敏试验的检测和评估,确保抗菌药物的选择正确,减少药物副作用及治疗失败的发生率。
4.加强随访和反馈医生在治疗患者后,应加强随访与反馈,了解患者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及时发现问题,修改治疗计划及用药方案,并加以纠正和改进。
综上所述,呼吸科抗菌药物应用存在问题严重,只有医疗机构加强管理和规范操作,医生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分析严选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健康,推动呼吸科抗菌药物发展。
试论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其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随着抗生素滥用的增加,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对于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和临床医生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抗生素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包括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等。
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每种类型的抗生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都有着特异性的杀菌或抑菌作用,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有哪些呢?呼吸内科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伴随着细菌感染。
因此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是非常常见的。
对于轻度的肺炎或支气管炎,一般可以选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对于重症肺炎或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则需要选用静脉给药的抗生素,如头孢类、β-内酰胺类等。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抗生素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阻止病情恶化。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已经成为了导致耐药性细菌出现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经有很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医学界和临床医生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临床医生应该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的指南或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剂量也需要严格控制,避免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以及过量或不足的剂量使用。
对于慢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监测,防止耐药性细菌的出现。
公众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视和认识。
试论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是呼吸内科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之一。
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呼吸内科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加,对患者造成危害。
本文将从抗生素的选择、用药时间、剂量以及预防细菌耐药性等方面探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一、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患者往往需要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菌的种类来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对于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包括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
针对不同的细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是十分重要的。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过敏史或药物耐受性较差,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的情况。
二、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出现过度使用或过短使用的情况。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疗的时间通常为5-7天,对于复杂的呼吸道感染或严重感染,治疗时间可能会延长,但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年龄等因素来调整抗生素的剂量,确保达到治疗效果的减少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三、预防细菌的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在呼吸内科临床中,预防细菌的耐药性显得尤为重要。
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尤其是对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应谨慎对待。
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如联合用药、轮换用药等方式来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加强呼吸内科患者的院内感染管理,严格控制细菌的传播,也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在呼吸内科临床中,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预防细菌的耐药性,都是保障患者安全有效治疗的关键。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药物知识水平,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