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的观察及护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由唾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传染。
潜伏期2~6天,无前驱症状,常为突然发病。
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存在复发。
一般病程轻,预后较好。
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1~5岁儿童多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
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均符合诊断标准;男101例,女67例,年龄4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的146例,5~10岁22例。
所有病例均有轻度酸中毒,5例病人合并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合并肺炎有胸片异常,2例合并心肌炎,心肌酶谱各项增高。
无肺水肿、肺出血及弛缓性麻痹。
病程7~19天,无死亡病例。
临床特征:本组168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8.5℃,口腔黏膜(以腭部、下唇内侧黏膜多见)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咽峡炎,疼痛明显,哭闹拒食,有些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手足掌面出现米粒大小斑丘疹、疱疹,臀部、肛周、会阴部也可见斑丘疹。
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有浑浊液体少量。
2例伴有咳嗽,1例并发脑膜炎,神志清晰,精神差,反应迟钝,恶心、呕吐明显。
经抗感染对症治疗,16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治疗方法:一般患儿主要给予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给予病毒唑、病毒口服液,外周血象高的患儿加用头孢曲松钠或阿奇霉素或头孢克洛等抗感染治疗,心肌酶升高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支持治疗,口腔溃疡给予双料喉风散、口腔炎喷剂局部喷口腔,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美林或泰诺林口服液及水合氯醛灌肠等。
11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11-0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及coxa 16)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四肢、臀部疱疹、溃疡为主要症状,多发于0-5岁儿童,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多数预后良好,重症者可合并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常发生在起病后2-3天或热退后再发。
ev71感染较coxa16更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我科在2012年4月至5月共收治重症手足口病11例,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患儿中男7例,女4例,年龄最大的4岁,年龄最小的14个月,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口腔内及肛周有疱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症状,如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呼吸浅促,心率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症状。
1.2 . 治疗以利巴韦林抗病毒,20%甘露醇降颅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激素冲击治疗,呼吸急促伴氧饱和度低者给予鼻导管吸氧,胃纳差进食少者给予补充维生素等支持治疗。
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1 消毒隔离患儿入院后即人指定病房隔离,限制人员出入,患儿使用过的用品每日均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均洗手,加强手卫生,患儿用物均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2 加强病房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手足口病病情发展较快,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因此,患儿入院后应加强巡视,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抖动、血压上升,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和心率明显增快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以免病情加重,延误治疗时机。
2.3 症状观察与护理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都有发热,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适量喝温开水,高热时及时遵医嘱给退热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防止患儿出现惊厥,如患儿出现肢体抖动,烦躁不安,嗜睡等症状,应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及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及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同时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甲强龙冲击治疗,保持患儿中立位,适当抬高头部15-30度,并注意瞳孔的变化,发绀者给予吸氧,应用监护仪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对牙关紧闭者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患儿上下臼齿间,防止舌咬伤,应备好吸引器、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气囊、呼吸机等抢救设备。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结果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引发脑膜炎、心肌炎或者院内交叉感染。
患者住院时间为3-10天。
结论良好的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上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护理体会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6-0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68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患者平均年龄3岁。
经过临床诊断患者手足部和臀部有明显的疱疹,口腔内也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或者溃疡,所有患者都有或轻或重的发热症状。
其中有22例患者发烧在37.5-38°之间,18例患者体温在38.1-39°之间,其余患者>39°。
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发生脑膜炎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在3-10天。
1.2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灶:患者病灶处皮疹的形态为斑丘疹、椭圆形丘疹、疱疹、斑丘疹,一般在24h后转化成水疱疹,水泡最小的米粒般大小,最大的黄豆粒般大小,水泡破裂后黏液比较浑浊,约一周后逐渐消退。
消退后原病灶处并没有色素积淀。
口腔病灶:选取的68例患者均有口腔黏膜病变,患者唇侧、舌侧有红色斑点和斑丘疹,一般直径在2-5mm。
1.3方法1.3.1隔离消毒患者确诊为手足口病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患者所在的隔离病房应当保证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每天要进行3-4次通风,每天为患者进行紫外线照射3-4次,在患者病房内们应当准备好助听器、输液盘等。
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试剂对患者用过的生活用品进行擦拭,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用品每隔6h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患者的玩具应当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应当加1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混合,静置一小时后才可倒掉。
护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2、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3、妊高征患者综合护理论文4、手术室护理中风险防范护理论文5、皮肤病患者护理中的整体护理论文全文总字数:10201 字篇一: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1资料与方法1.1护理方法1.1.1研究组:给予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
1.1.1.1心理护理:患儿口腔内疱疹、溃疡等严重影响食欲,患儿哭闹情绪低落,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给患儿讲故事、做游戏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紧张情绪积极的配合护理。
1.1.1.2饮食护理:手足口病导致患儿口腔溃疡、消化功能减弱等,因此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流食、无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时多摄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食物,并且讲究色香味来增加患儿食欲,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还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使水电解质维持平衡状态。
1.1.1.3口腔护理:通过正确的口腔护理可以改善患儿不适同时可以促进溃疡快速愈合,饭后及时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用西瓜霜、冰硼散等药物涂抹溃疡处,对于流涎的患儿及时擦干并清洁口周。
1.1.1.4皮肤护理:皮肤出现疱疹时用阿昔洛韦软膏进行涂抹,在涂药后家长密切看护,避免患儿误食,饮食前将药物及时擦去,同时保持床单及皮疹周围皮肤干燥和清洁,经常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处引起感染,小婴儿加强臀部的清洁、干燥护理,尽量避免使用纸尿裤,降低红臀的发生率。
1.1.2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隔离护理,保持隔离室通风良好,每天对病房用紫外线照射2h,地面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让患儿勤洗手,并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等变化情况。
1.2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及治疗总有效率。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护理3d后疱疹数量显著减少、无渗液且基本结痂,无发热等症状,食欲良好;有效:护理4~6d后疱疹数量有所减少,且出现干燥结痂,食欲恢复良好;无效:护理6d后疱疹数量未见减少,有渗液和发热症状,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住的2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
结果经医护人员治疗、细心护理及加强预防控制,治愈率达97.87%,无一例患儿死亡,均痊愈出院。
结论加强手足口病患儿观察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1]。
本病多发生在5岁以内幼儿,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
现将本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23例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6个月~7岁。
均符合第6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标准,临床均表现不同程度发热,口腔硬腭、颊部、齿龈、咽部小红斑、水疱及溃疡,手足主要在掌跖部位及肛周散在绿豆大小水疱,半球状或椭圆形,发病在3 d以内。
1.2 治疗方法予利巴林(病毒唑)、阿昔洛韦、头孢呋辛、维生素C、维生素B6等治疗,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2 结果患儿经过5~7 d的治疗,有22例患儿疱疹等症状消失出院,仅1例7岁女孩因并发脑炎转往上级医院治疗,治愈率达97.87%,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 护理3.1 消毒隔离患儿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儿一经确诊或疑似者均住单人病房。
与之密切接触者需隔离7~10 d。
做好呼吸道和接触隔离,轻者可在室内活动,严格陪护探视。
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d,地面2次/d用1000 mg/L优氯净溶液拖地;床头柜和椅子用500 mg/L优氯净每日擦1次;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用2000 mg/L优氯净彻底擦拭,用过的物品用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洁、灭菌。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根据手足口的发病特征对轻度和重度患儿进行区分,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患儿家长进行详尽的健康教育,患儿的痊愈,说明规范护理是患儿康复的有力保证,同时消除了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范文一:手足口病的护理【摘要】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一年4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轻症患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
重症患儿多数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肺、脑等重要器官。
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可达80%。
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情凶猛,进展十分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
现将该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0年2月30日一12月20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298例,其中:男193例,女105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7岁。
其中3岁以下218例,3岁~7岁80例,病情较重7例。
平均住院6天,经过精心护理、严格消毒隔离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体会2.1发热的护理绝大多数患儿有发热。
采取的护理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患儿T 38.6℃给予物理降温,在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
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鸡蛋汤、菜汤等;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报告以上症状,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与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预防;治疗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肠病毒,此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该病有中度传染性,病毒可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在人群中传播。
一般而言患者会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腹泻、食欲减退、低热等。
随后,在口腔内两侧颊黏膜、软腭会陆续出现疱疹,水疱破溃后就会形成小溃疡,从而导致咽痛、下咽困难、流涎,影响进食甚至拒食;同时手足远端部位特别是手掌、足底外侧也出现米粒大小,边缘充血疱疹性皮疹。
一般仅需对症治疗,愈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患者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本为常见病,但近年出现暴发流行,而流行时常伴随较高的病死率,尤其所引起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肌损害,且自2008年5月2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后,对该病的诊治更为医者所重新认识。
1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特点1.1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1.2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1.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1.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1.5流行特点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儿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循环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本文对重症hfmd患儿的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采取更科学的护理对策,提高重症患儿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护理;儿童手足口病(hfmd)由柯萨基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侵犯3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大部分患儿为轻症,1周内自愈,少数患儿可发生脑炎、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等而导致死亡。
对这部分重症患儿的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重症hfmd护理角度出发,总结经验,更好的治疗重症hfmd患儿服务。
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hfmd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实用儿科学》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从6个月至5岁6个月,平均年龄2岁3月。
其中41例并发脑炎,10例并发心肌炎,1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并发感染性休克,7例并发肺炎治疗按《肠道病毒感染指南(2010年版)》制定的方案。
住院天数从16 d到25 d,平均20 d。
除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 1 一般病例护理大部分病例为轻症,表现为手、足、口腔疮疹,可并发热、咳嗽及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拒食等。
大部分在一周内自愈。
护理工作要做到面面俱到。
病房实行隔离制度,保持良好通风,患儿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用消毒剂浸泡处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疱疹导致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护理口腔。
进食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冰冷等刺激性食物。
对高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正确指导应用退热药,专人护理,防止惊厥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精神状况,并准确记录。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总结39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在临床救治重症手足口病提供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依据,方法对238例小儿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制定周密的各系统监测观察指标,发放手足口病病情告知书,加强卫生消毒宣教,做到医(护)患(家长)互动.结果前后甄别出39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除甄别3例危重症转送icu治疗外,其余36例在我科均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及后期的调养,均临床痊愈出院.结论规范细致病情观察和护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抢救治疗极为重要,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重症征象、小儿、护理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
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作总结。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9例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个月至5岁,其中3岁以下33例,占84.62%.临床表现除手、足、口腔等部位有斑丘疹、疱疹外,其中持续高热34例,精神差39例,频繁惊厥2例,呕吐4例,肢体抖动35例,呼吸、心率增快26例,血压偏高23例,末梢循环不良5例。
1.2方法在加强消毒隔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抗病毒、抗感染等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积极给予①甘露醇降颅压、速尿减轻循环负荷;②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③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若循环系统受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米力农、多巴胺等。
呼吸功能障碍时,转入icu予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并降温、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
1.3结果39例住院10~14天,平均约12天,36例治愈出院,3例好转出院,无护理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与重症病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结果治愈517例,治愈率为98.29%,死亡9例。
结论加强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饮食指导及心理辅导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实施消毒隔离,可有效控制传染性。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手足口病是受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通常是由飞沫、唾液等经呼吸道进行传播,或是由污染物及手经口进行传播,也或是由粪便进行传播1。
其临床表现为患儿发病较为突然,可引起手、足、口腔及臀部的疱疹或皮疹,也会引起发热,少数患儿还可能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
我院于2010年3月到6月共收治538例10个月—4岁的手足口病患儿,经科学合理的临床观察与细心的护理,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次涉及资料为2010年3—6月份收治的538例患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65例,送广州治疗12例,转本院儿科及重症室有53例治疗,其中死亡9例、治愈44例。
526例患儿中发热453例,体温为37.5℃—39.2℃,持续发热时间为1.5—3天;526例患儿均出现口腔黏膜疹,在发病初期有4mm水泡样的黏膜疹出现,且边缘充血。
在发病2—3天后黏膜疹破溃成溃疡,致使疼痛加剧,造成患儿饮食困难,在2—3天后愈合;均出现皮疹,且以手掌、足底、肛周及臀部多见,也会偶发于肘部、膝部及躯干处,在发病的1—2内会有玫瑰色充血性疱疹或斑丘疹出现,呈椭圆或圆形,直径为2—4mm且数目不等;128例出现咳嗽、咳痰及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2 临床观察2.1 普通病例观察普通病例其发病潜伏期通常为2—7d,患儿发热的热程也为2—7d不等,且体温越高,其热程也越长、病程也越重。
在发病期间,患儿常有哭闹、流涕、咳嗽、烦躁、食欲不振及拒食等症状。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心理护理、生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等护理方式,探讨针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情况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50例患儿均未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应及时确诊,立刻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减小感染人群,实施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0-01
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状之一,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主要是指有机体因肠道病毒而引发的手部、足部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粘膜疱疹或溃疡的临床症状。
[1]主要发病人群为0-5岁的儿童,以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且具有传染性强、感染严重、不易治愈等特点,为隐形传染疾病。
其中,引发病症的病毒多达20多种,主要通过饮食、分泌物以及患病儿童所使用的毛巾、牙杯、玩具、奶具以及衣物等物品进行传播。
发病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加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至关重
要。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患儿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2011-2012年间来我院就诊的50个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0-1岁之间的病例有12例;1-3岁之间的病例有21例;3-5岁之间的病例有17例。
患病原因包括:12例肺炎、14例心肌炎、15例并发脑炎、其他病症9例。
参与研究考察的病例均得到患儿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在37.6℃-39.2℃之间。
手部、足部均有水疱出现,部分患儿膝盖部位也出现了水疱症状;疱疹多集中在舌唇或牙齿周围以及口腔黏膜、咽峡部位;部分患儿于肛周、骶尾处出现臀部皮疹,并以炎性红晕和少量液体渗出为主要表象,经过一定时间后,出现溃疡。
少数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
1.2护理方法
1.2.1隔离护理:基于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速度快,传播性强等特点,所以一旦确诊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就要紧急隔离,切断传播、感染途径,以免产生区域性、广泛性疾病传播。
隔离时间一般为从确诊后一直到患儿基本治愈为止,依患儿自身病情恢复而定,大概在1-10d左右。
患儿在隔离情况下,最好穿着软底的鞋袜,降低走动频率,以免患处再次出现感
染。
接触过患儿的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都要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针对听诊器等治疗设备的消毒更是十分关键。
同时,对于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及装置容器等要经过严格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遏制病毒的再次传播。
针对患儿的衣物以及物品首先要经过含氯消毒剂的浸泡或暴晒,采取消毒。
患儿隔离的病房定期开窗通风,利用苍术、艾叶等药物的熏蒸达到空气消毒的作用,也可运用现代化的放射性仪器进行消毒,保证空气的清新和流通,促进患儿的恢复。
[2]
1.2.2心理护理:由于患病的患者多数为幼儿或低龄儿童,所以在心理护理方面多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出发,考虑儿童患病的感受,设置良好的隔离环境,提供孩子喜欢的玩具或是书籍,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提高治疗的积极性。
同时,针对患儿的患病程度,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针对病情较重的患儿,护理人员尽量安抚患儿卧床休息,促进患处的恢复,以免因随处走动影响患处的愈合,引发并发症。
针对病情较轻的患儿,护理人员可适当允许患儿进行小范围的活动,时间不宜较长。
另外,针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也十分重要。
一些家长因患儿病症严重,心理负担较重,心烦气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治愈心情。
适当同患儿家属讲解患儿病情,提供切实可行的简单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缓解患儿家属的紧张焦虑心情,促进患儿的病情恢复。
1.2.3生理护理
①皮肤护理:由于本组治疗患儿的年龄相对较小,所以为了保
证临床治疗效果要展开针对性的皮肤护理工作,主要包括几点注意事项:利用温水每天为患儿擦拭机体,擦拭过程中动作要尽量轻柔,并进行更衣,保证床位的舒适状态以及皮肤的清洁;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要注意要尽量避开患者手足上出现皮疹的位置,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患儿疱疹所引发的不良感染状况;定期为患儿修建指甲,能够有效避免患儿因皮肤瘙痒而随意抓挠,特殊情况下可以对患儿的双手进行包裹;针对臀部出现皮疹的患儿,要注意排泄物的处理,保持患处干燥清洁,同时对于患儿的局部皮肤位置可以适当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涂抹处理;对于患儿所出现的结痂情况要让其自行进行脱落,切勿出现护理人员强行撕脱的行为。
②口腔护理:患儿年龄小,经常出现因口腔疼痛而产生拒食、抗食的现象。
所以在饮食之前,先对患儿的口腔进行处理,用温开水漱口或是用棉签进行口腔清洁。
另外,漱口水尽量使用刺激性较弱的产品,以免患儿难以忍受。
运用西瓜霜喷剂配合碘甘油的方法,可起到降低疼痛,促进愈合的作用。
同时,利用维生素b2或维生素c也可起到预防细菌滋生,促进愈合的作用。
1.2.4饮食护理: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饮食多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实物为主,例如:粥、汤、牛奶等。
饮食上尽量保持少食多餐、营养均衡,多饮温水,促进机体的排毒、退热。
同时,针对拒食、扛食或脱水严重的患儿,要辅助营养液或补液的治疗,防止机体内电解质的紊乱。
1.2.5健康宣传: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责任护士制,在患者治疗期
间提供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并对入院患者进行手足口病护理知识的宣传。
定期组织手足口病的知识讲座,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于手足口病的了解,充分掌握基础的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处理好隔离、心理、生理以及饮食上的关系,多洗手、多晒被,预防病菌感染。
2结果
用于临床试验观察的50病例中,均未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情况,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3讨论
手足口病作为一项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护理方法多以隔离护理为主,辅助配合心理、生理、饮食以及健康宣传上的护理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治愈率以及降低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并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针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3]本文中统计发现,用于临床试验观察的50病例中,在经过详细严格的临床护理后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有效切断感染途径、降低传染范围,促进患处愈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大大减少了患儿的身体疼痛,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冬梅,温冬娣,张秀梅.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09,(06)
[2]丁亚芹.210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03)
[3]王剑萍.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