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19(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巩固提升题组一描写手法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
答案: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解析:要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答案: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解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
水国指的是蔡州。
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
专题五巩固提升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解析:本题采用了2014年的考查方式。
要把构思框架图转换为文字,一定要观察图示的构成和层次,准确理解各层次的内容要点及其关系,然后以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
转换此图宜采用总分复句的形式。
组织答案要注意符合题干提出的要求。
答案:“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
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2.(2015·天津卷)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
要求70字左右。
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分析好每一幅画面的特点,比较出劝阻效果的差异,阐述理由要充分,并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我认为第一幅比较好。
第一幅手势图比较含蓄,是一种委婉的劝阻。
把手放在鼻子上的动作表明个人的不适体验,微笑的面容带给人亲切和温暖的感受。
吸烟者面对这样的劝阻,容易接受。
第二、三幅稍感强硬,让人不容易接受。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理由恰当充分亦可)3.(2015·新课标全国Ⅱ,17)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答:………………………………………………………..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图形中的各种构图要素,准确理解图形的寓意。
该图的构图要素主要有橄榄枝、旗帜、鸽子。
橄榄枝、鸽子寓意和平,多面旗帜寓意各个国家,多面旗帜组成了飞鸽的形象,寓意各国合力铸造和平。
巩固提升一、题型对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
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
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
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
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
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
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
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
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
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
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
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
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
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
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
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
1.(2014襄·阳 5 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三登乐□ 范成大① ②镜夜明,半窗万里。
③阑,又疑梦里。
【注】① 岫幌:山穴居室的窗户,也泛指窗子。
② 冰壶:指月亮或月光;下文的“ 天镜”也指明月。
③篘 ( chōu):一种竹制的滤酒用具,也指过滤酒;蚁:新酒上的浮渣。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如何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经过描绘夜空和月下庭柯的风景,抒发了词人对宇宙、生命的感悟。
①上阕描述了夜空的广袤静谧情景,感触宇宙的深沉永久;②下阕看到庭院中老去的树,想到六年的光阴片刻即逝,抒发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③尾句作者夜深秉烛,难以入睡,恍若梦里,也有人生如梦、全部皆空幻的叹息。
2.(2014·夷陵中学 5 月模拟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桂源铺□ 杨万里万山不准一溪奔,拦得溪声昼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宋诗讲究“理趣”,请联合诗歌说说此中的“理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经过写溪水遇到山的阻拦,但最后奔泻到前村的事实,包含了丰富的理趣:①人生道路上不免会有困难和挫折,只需我们心胸希望,坚持向前,早晚会找到出路,抵达成功的此岸;②时代潮流总会滔滔向前,全部阻拦潮流的事物不过制造动乱困扰,其实不可以阻拦潮流的行进。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课时作业十九(时间:60分钟满分:66分)1.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秀道中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
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答案(1)特点:雨大,及时。
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欢欣之情与对农民的关怀。
2.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岩桂朱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桂曾几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妍.媸(yán) 棱.角(línɡ)狡黠.(xiá) 囿.于成见(yòu)B.阻塞.(sè) 蓦.然(mò)缜.密(zhěn) 惴.惴不安(zhuì)C.饮.马(yìn) 囤.积(tún)盥.洗(ɡuàn) 呱.呱坠地(ɡuā)D.阻挠.(náo) 梵.文(fán)穿凿.(záo) 怏.怏不乐(yànɡ)解析:A项,“棱”应读作lénɡ;C项,“呱”应读作ɡū;D项,“梵”应读作fàn。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甄别膨胀核幅射声名鹊起B.会晤乔迁舶来品两全齐美C.泻漏装帧订书机珠光宝气D.歉收整饬跑龙套共商国是解析:A项,幅—辐;B项,齐—其;C项,泻—泄。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代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________。
③每年赛季开始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________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A.误解甄别周游B.曲解鉴别漫游C.误解鉴别漫游D.曲解甄别周游解析误解:理解得不正确;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意愿(多指故意地);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鉴别:辨别真伪好坏;周游:到各地游历;漫游:随意游玩。
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7月2日《重庆晚报》刊登的一道号称世界最难的数独题,吸引了许多高手挑战。
重庆江北区一位83岁的退休老人闭关15天,最终把这道题解了出来。
B.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成员是由二战时期帮助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队队员及其亲友、支持者和赞助者等成员组成。
课时达标26一、(2014·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包容力□阮炜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
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能力,几乎是必然的。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
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
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至共同体整合。
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它不光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
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
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
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
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
秦汉唐和元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的文化吸引力。
课时达标28一、(2014·北京朝阳区上学期统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野里的火焰五月的一个傍晚,我回到乡下。
偶然间,我发现了田野里的火焰。
火光熊熊烈烈,蓬蓬勃勃,像一束红绸,被人使劲舞动;或一条巨蟒吐出的信子,疯狂地舔食着乡村傍晚的灰暗。
在农村长大,谙熟这乡下的二十四节气,就像熟悉乡亲们那一张张慈祥的脸。
明明知道,田野里刚刚完成一场盛大的春收,这火焰是农人在焚烧麦秸,我却不愿往那方面想。
我更相信,在这春收与春播的生命更新中,这熊熊燃烧的田野之火,一定隐匿着某种宿命。
儿时的乡村景象,就这样再次浮现。
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工业文明还孕育在农人依稀可见的梦幻里,化肥农药还是少见的奢侈品。
为了培育地力,让哺育了一季庄稼的土地不至于板结衰退,农人便以燃烧的古老方式,让秸秆还田。
于是,每当春秋两季,银镰挥舞过后,堆堆燃烧的火焰,像欢乐的篝火,把乡村的静寂寒苦照得通明。
我弄不清楚这火燃烧的目的,是在为一个逝去的季节送行,还是在迎接另一茬生命的诞生。
总之,我相信,这火的燃烧,是一种庄重的生命仪式,它从人类钻木取火时就已开始。
只是到后来,不仅日子越来越艰辛,柴草都变得金贵,收割时节,田野里的燃烧便成了一种浪费;如果临近都市,那还是一种空气污染,早就被禁止。
神奇的还是那火焰下的土地。
这土地我太熟悉了,从记事起,我就在它的温床上摸爬滚打。
今年春节回家,我还走进田野,亲近这生命中不可遗忘的土地。
田土是黑褐色的,疏松而柔软,如母亲的胸膛。
正是一元复始的季节,田里长满了庄稼,绿油油的娇嫩而鲜美,在春风里疯长,像母鸡暖翼下的一群鸡雏。
一些蟋蟀,在田土间跳来跳去。
当时,我就对这土地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敬意。
我不明白,刚刚跨过一个季节,这土地怎么就变得如此沧桑满面,僵硬,板结,困乏,淹没了当初的万般风情。
这使我想到了年迈的父亲母亲,耗尽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养育大了儿女,自己却变得憔悴衰竭,老态龙钟,形容枯槁。
课时达标21.(2014·湖北部分重点高中12月联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懵懂错堪感恩带德前合后偃B.澎胀蟊贼沸反盈天天衣无缝C.履行阻碍臭名昭著咄咄逼人D.山鹬樯橹枯躁无味丰盈饱满解析:A.“带”应为“戴”;B.“澎”应为“膨”;D.“躁”应为“燥”。
答案: C2.(2014·湖北百校10月联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栗联袂连篇累椟家有敝帚,享之千金B.喋血震慑鞠躬尽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C.绻缩缔造蕙质兰心涸泽而渔,焚林而猎D.匏樽喧阗插科打诨失之东隅,收之桑萸解析:A.“椟”应为“牍”;C.“绻”应为“蜷”;D.“萸”应为“榆”。
答案: B3.(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记帐蹉商各行其是不费吹灰之力B.峭拔坚韧流言蜚语一杆子插到底C.租赁色彩食不果腹无所不用其极D.披靡销毁搏观约取迅雷不及掩耳解析:A.“帐”应为“账”;B.“杆”应为“竿”;D.“搏”应为“博”。
答案: C4.(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赋予贤惠百叶窗唉声叹气疾风知劲草B.凑合流连万户候吻颈之交可望不可即C.犄角棉密缔造者事过境迁一言以敝之D.气慨通宵水龙头寥若辰星防患于未然解析:B.“候”应为“侯”,“吻”应为“刎”;C.“棉”应为“绵”,“敝”应为“蔽”;D.“慨”应为“概”,“辰”应为“晨”。
答案: A5.(2014·黄冈9月质检)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景仰叱诧风云短小精悍起承转合B.肄业终南捷径责无旁贷开城布公C.诽谤豁然开朗浅尝辄止坚忍不拔D.脚趾穿流不息气势磅礴璀璨夺目解析:A.“诧”应为“咤”;B.“城”应为“诚”;D.“穿”应为“川”。
答案: C6.(2014·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影碟掉书袋叠床架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B.亲睐势利眼分庭抗礼机不可失,时不再来C.坐镇座右铭赔理道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宣泄泊来品厝火积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解析:B.“亲”应为“青”;C.“理”应为“礼”;D.“泊”应为“舶”。
课时达标19
3.熟悉文法,注意修辞
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辞采的,经常运用顶真、对比、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讲求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可以利用这些特点,作为我们断句时的参考。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句中有很多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尝试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如: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东汉王符《潜夫论·慎微》)
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段话就是由两组形式对称、内容对比的语句组成的,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
4.理清人物关系,抓住对话标志
在叙述性(包括对话性)的文言语段中,我们如果能在文中找出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然后再思考语段中涉及几个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在做什么事(或谈论一个什么话题),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等等。
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可能就比较容易了。
如: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起止;同时对话中的部分表示谦敬的代词或副词如“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也常常出现在句首,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