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活动园地及信息
- 格式:pdf
- 大小:162.37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1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3、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4、阅读文章时要弄清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5、明确在习作时,要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6、体会用不同的词(近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语言特点;用近义词写排比句。
7、了解寓意吉祥的习俗。
8、养成认真规范书写正楷字的习惯。
9、背诵《长歌行》,并体会诗歌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体会阅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懂得习作时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2、正楷字书法、字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火把节》《牦牛节》视频片段。
师:隆重而热烈的节日,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赏菊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咱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
二、新课。
1、创设情境说风俗。
(扮演小导游介绍家乡的风俗)1组(三五同学为游客,一名同学扮演导游)导游: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家乡xx,我是你们的小导游,请跟随我走进我们的家乡,走进我们神秘的苗寨。
我来介绍家乡的风俗游客:哦,还有这样的风俗呀,真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2组导游:我们的苗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风俗呢,据说3组导游:我就参加了那次xx活动,那时刻,别提有多激动,(讲述参加活动的经历)2、写写家乡风俗。
刚才的小导游们有的选取了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讲述了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有的为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
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我们能不能像大作家老舍、沈从文那样把这个有特点的风俗习惯,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呢?(1)确定主题。
一、活动目标1. 了解种植园地的基本构成和作用,知道种植园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种植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激发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种植园地图片、植物种子、工具等。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配有相应的种植园地图片和实物。
三、活动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种植园地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讲解:教师讲解种植园地的基本构成和作用,让幼儿了解种植园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教师示范种植方法,引导幼儿动手实践,体验种植的过程。
4. 探索: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种植心得,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5.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种植花草,培养幼儿的种植兴趣。
2. 环境创设: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种植园地模型,美化教学环境。
3. 作品展示: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种植成果,提升幼儿的成就感。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种植园地的认识和兴趣。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活动六:认识不同的种植工具1. 活动目标了解不同的种植工具及其用途。
学会正确使用种植工具。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活动准备教学材料:各种种植工具(如铲子、水壶等),图片,实物等。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配有相应的种植工具和图片。
3. 活动过程引入:教师展示种植工具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讲解:教师讲解各种种植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让幼儿了解工具的重要性。
实践:教师示范正确使用种植工具的方法,引导幼儿动手实践,体验使用工具种植的过程。
探索: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使用工具的心得,了解不同工具的适用场景。
“三生”教育培训资料2008年5月,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决定从2008年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渠道。
为抓好学校教育,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分别供幼儿园、小学(分为低段和高段)、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使用的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
为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使用《生命•生存•生活(初中)教材,现将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特点及各课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思路以及使用建议介绍如下。
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及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养学生健康心智、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编写原则根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中共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 ,重点突出以下原则:人本性原则。
编写中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实践性原则。
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想,着眼于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引导学校以实践性教学主要方式开展“三生教育”。
教材以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现实性原则。
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同时又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及省情。
活动设计注意选择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园地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围绕“中学地理教学园地”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学科的魅力,培养其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地理知识传授、地理技能训练、地理思维培养等方面,着重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点。
此外,任务还包括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地理事物的分布等;(2)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仪器,如地图、地球仪、指南针等,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地理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4)提高地理图表的阅读、绘制和解读能力,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想象力;(5)掌握地理野外考察和调查方法,能够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5)注重地理实践,组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世界的热情;(2)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3)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了解我国地理国情,增强国家意识;(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5)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和人文特点,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10课《奇妙的绳结》教学设计
课题奇妙的绳结单元第3单元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年级3年级
学习目标1.了解几种常用绳结的打法。
2.在实践中,掌握打绳结的小妙招。
3.通过本次活动,学会互助、合作、鼓励、赏识,激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了解几种常用绳结的打法。
难点在实践中,掌握打绳结的小妙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
同学们,你会系鞋带吗?(会)
怎样使鞋带,系得结实又美观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奇妙的绳结》从中学习漂亮的绳结系法。
出示课题。
图片
交流
通过图片,
激发学生的兴
趣,从而引出与
本课题相关的话
题,启发学生,
为后文铺垫。
讲授新课一、活动准备
1.观察生活中的绳结,了解它们各自的用途。
做个有心人,向身边的"绳结高手"请教打绳结的方
法。
农民伯伯会打各种绳结。
爸爸捆好的书,快步走也不会掉出来。
这样拴好的绳结很结实不容易散。
礼品店的小姐姐会打漂亮的装饰结。
2.各种绳结都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1:农民伯伯系牲口用的是拖车结。
学生2:双十字结可以用来捆书既方便又结实。
学生3:礼品盒用蝴蝶结既结实又美观。
学生阅读
课文内容,了
解适用的绳
结。
让学生交
流、讨论绳结在
日常生活的用
途。
初中生学习方法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
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
1.数学学习中的“读”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1.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1.2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
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
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2.数学学习中的“听”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