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富贵不能淫》文化积累
- 格式:doc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8
《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1)XXX(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XXX(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XXX 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 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XXX及其弟子万章,XXX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张,分别出自《腾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XXX也终成为仅次于XXX的一代儒家宗师,因XXX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XXX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3)“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XXX。
(4)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援用论证等。
二、重点词语积累:1、重点实词(1)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XXX:真正,确实。
(2)一怒而诸侯惧。
惧:害怕。
(3)安居而天下熄。
熄:指战争平息。
(4)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富贵不能淫》课堂笔记一、重点字词重点实词:1.景春:战国时齐国的贵族,孟子的朋友。
2.谓:说,认为。
3.公孙衍: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说客。
4.张仪: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说客。
他主张“连横”,一生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疏远秦国而连结其他诸侯国。
5.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6.淫:迷乱。
7.居:处于,处在。
8.不能淫:不能够迷惑。
9.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移,改变。
10.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重点虚词:1.以:在,介词。
依靠,凭借。
2.而:表转折关系。
却,可是。
3.之:结构助词,的。
4.出身:为了报效国家而献身。
身,身体,形体。
5.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作使动,使……受苦。
心志,思想。
6.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作使动,使……劳累。
筋骨,身体肌肉。
7.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作使动,使……饥饿。
体肤,身体皮肤。
8.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作使动,使……经受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指不卖珍贵的东西换吃的,不卖高价换穿的等意思。
其身,他的身体。
9.行拂乱其所为:行,行动;拂乱,违背;所为,所行的事。
指使他做的事不能做下去。
拂乱,违背的意思。
10.所以:用来;靠它来;靠这种方式。
所字结构。
表示原因或凭借,相当于“……的原因”或“借以……”。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就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发有为因而能生存发展;安乐使人萎靡不振因而导致灭亡。
于,介词,从。
在;并列连词,并且;递进连词,并且、而且、于是、就;选择连词,或者、还是;假设连词,如果、假使;让步连词,即使、纵然、就是、就算等意思。
这里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意思;用在主语后面表示停顿;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另提一事;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犹了也;罢了;呢等意思。
这里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富贵不能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纵横家流行,他们凭着口才和机智,游说诸侯,合纵连横,取得高官厚禄并左右天下局势。
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公孙衍主张合纵。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离开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
2.文题诠释:《富贵不能淫》是教材编写者加的。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3.主旨:孟子通过驳斥景春关于“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大丈夫”的观点,提出了大丈夫应该具备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心性与志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明确了大丈夫应该具备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体现了孟子的浩然正气。
4.内容解读:选文通过景春与孟子的对话展开。
景春认为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
这一看法招致孟子批驳,孟子首先表明态度“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然后从“礼”的角度批驳“子未学礼乎?”——你难道没学过礼吗?再从讽刺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像妇人一样顺从秦国,是以顺从为目的“妾妇之道”。
最后正面进一步阐释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心性志向,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
最后提出大丈夫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结构分析:第一段(第1自然段)景春提出自己的观点: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树靶子)第二段(第2自然段)孟子批驳景春的观点,提出“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心志与道德修养。
《富贵不能淫》选择、默写、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A.父命之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D.往送之门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D.征于色,发于声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A.劳.其筋骨B.忿.恚尉C.闻.寡人之耳者D.友人惭.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C.衡.于虑(梗塞,不顺)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天下之.大道A.舜发于畎亩之.中B.汝心之.固C.鸣之.,不能通其意D.已而之.细柳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9 《富贵不能淫》文学常识⑴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记录孟子和纵横家景春之间关于大丈夫标准的一次对话。
⑵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⑴〔诚〕真正,确实。
⑵〔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⑶〔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⑷〔焉〕怎么,哪里。
⑸〔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⑹〔冠〕行冠礼。
⑺〔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⑻〔命〕教导、训诲。
⑼〔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⑽〔女家〕这里指夫家。
⑾〔女〕,同“汝”,你。
⑿〔夫子〕这里指丈夫。
⒀〔正〕准则,标准。
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⒂〔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⒃〔由〕遵从。
⒄〔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⒅〔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⒆〔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答案】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⑵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答案】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⑶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答案】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⑷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答案】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⑸戒之曰:“往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答案】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⑹以顺为正者,妾妇道也。
【答案】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理。
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失下之大道。
【答案】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⑻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2.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1)有仙则名.()(2)妻子..不觌()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12.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2分。
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11.(4分。
每题2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12.(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富贵不能淫》语言积累与运用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1)重点实词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②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
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⑤往之女家往:去,到。
⑥必敬必戒敬:恭敬。
⑦无违夫子违:违背。
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
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之由:遵循。
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道路(原则、准则)阅读理解文言文,字词是基础,也是难点。
机械地记忆比较枯燥,效果也不好。
结合语境积累,把字词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去记忆,是最有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具体说来就是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结合句子理解重点字词,并且把对字词的理解识记与对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
(2)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的意思。
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
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理解困难。
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例:往之女家。
女——汝(3)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①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
词语也一样,词义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
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可以根据该词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
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可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
②比较互证法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比较其不同之处,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有较高的实用性。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语解释。
1、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害怕。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是:这。
焉:怎么,哪里。
子:你。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6、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戒:告诫。
往:去,到。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必敬必戒.戒:谨慎。
夫子:这里指丈夫。
7、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8、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住进。
(第二个)居:住宅。
9、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由:遵守。
独:独自。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使……惑乱,使……迷惑。
移:使……改变,使……动摇。
屈:使……屈服。
二、句子翻译: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行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文化积累
1.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作品简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来源百度百科“孟子”词条有删节(3)个人经历:
早年受教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
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游说齐宋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
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
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
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
奔赴魏国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
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二度奔齐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
再游宋国
公元前312年,楚大发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
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