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支持_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_孔风
- 格式:pdf
- 大小:251.65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摘要大学生从家庭走进校园,经历二次断乳期个体的发展,必须会经历落差很大的心理体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中,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外,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社会支持支持的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300多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大学生孤独感作为心理健康指标,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探讨社会支持、依恋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之间的关系。
调查大学生依恋、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
通过探索依恋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孤独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社会支持;孤独感;心理健康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to the campus from the family, through two duanruqi individual development, must experience large gap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ffec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mong them, the study of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ers. Besides, social support helps relie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at people experience in life, and maintain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so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fun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with more than 300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hoose loneliness as mental health indicators, understand students' lonelines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of intermediary ro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investigated. By exploring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attachment and social support, the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roved.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loneliness; mental health目录1引言 (1)2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2.1孤独感 (2)2.2依恋 (2)2.3社会支持 (3)2.3.1问题提出 (4)2.3.2研究目的 (4)2.3.3研究意义 (4)2.3.4研究假设 (5)3研究方法 (6)3.1研究对象 (6)3.2研究工具 (6)3.3数据分析及整理 (7)4数据分析 (8)4.1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现状分析 (8)4.1.1依恋的现状 (8)4.1.2依恋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8)4.1.3支持的现状(见表2) (8)4.1.4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9)4.1.5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9)4.1.6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9)4.2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分析 (10)5讨论与分析 (13)5.1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现状 (13)5.2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 (13)6结论与局限 (15)6.1结论 (15)6.2局限 (15)参考文献0 (15)致谢 (17)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1 引言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希望,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其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时,从他人或社会环境中获得的精神或物质帮助。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若能得到家庭、朋友和教师的关心和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孤独、无助和失落。
大学生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孤独感。
过度的孤独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主观幸福感。
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孤独感,提高其幸福感。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能力和成就的评价。
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可能会出现自尊心受损的情况。
研究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尊观,提高主观幸福感。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这些压力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
专升本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以自尊为中介摘要:大学生群体属于特殊群体,既生活在校园中又生活在社会中,而且在生活和学习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专升本的高校大学生,内心变化较大。
本文通过对专升本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领悟社会支持与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了解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从而帮助专升本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压力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减少消极情感。
关键词: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自尊1绪论1.1研究背景与动机近年来,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不同的调整。
面对大环境变化背景,专升本的教育教学给更多的专科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
同时,专科学生也在升本的过程中心理上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许多专升本学生根本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曾璐、李崇瑛,2022)。
大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安心稳定学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高校大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虽然属于成年人,但都没有社会经验,心理发育不成熟,从而在学习、就业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不及时疏解,将会让大学生的心理更加不健康(范玉琴,2020)。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的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处理以及身心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能够通过领悟社会支持要素来进行预测,对这一要素的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就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受自尊心指标影响较大,能通过观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情况以及情感体验情况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水平(王艳辉等,2021)。
为此,本文重点对专升本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情况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让专升本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找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的关系。
2概念界定2.1领悟社会支持定义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从自身视角感受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积极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满意度,这也是个人希望得到的积极评价。
大学生孤独感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研究-2019年文档大学生孤独感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研究10085831(2013)04017205一、引言幸福感理论自被提出以后,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由于幸福感是内在的心理感受,在心理学上通常用主观幸福感作为研究幸福感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指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情感所作的总体性的评估与心理体验,划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5]。
对于确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方法认为,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情境变量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但这种方法受到的争议较大,原因在于它对主观幸福感的变异解释率还不足20%。
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从个体遗传特性的角度考察主观幸福感,大量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个体主观幸福感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的变异一半以上来自个体的遗传特性。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人格成为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变量[6]。
从现有的研究发现,人格维度和人格因素都可以很好地解释主观幸福感的变异,如外向性和神经质、宜人性和责任性、自我和谐、自尊、心理控制源、核心自我评价和抑郁等。
作为人格变量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孤独感概念被用来应用于个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等研究中。
孤独感概念由Jeny de Jong-Giered在Lttitia Anne Peplau 和Daniel Perlnen对孤独特征定义的基础上提出。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并伴有令人无法忍耐的精神空落和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2-3][7-8]。
吴捷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情绪孤独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显著相关[9]。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现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其中包括生活、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
这样的困境和挑战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因此,社会支持成为缓解年轻人困境的关键。
社会支持是由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帮助,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行动支持和估价支持等方面。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对压力,还可以增强个人的抗压性和适应能力。
因此,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
当大学生感到孤独或失落时,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并提供情感支持是非常关键的。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得他们更有勇气和信心应对困难,降低出现负面情绪的风险。
此外,社会支持也可以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资源,如提供信息支持、行动支持等,帮助大学生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增加发展机会和平台。
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导致他们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尤其是在面临挑战和困境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能够提供支持的人,从而导致情感上的孤立和沮丧。
此外,现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没有适当的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他们更容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提供和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团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得学生建立起更多的人际关系,拓展社交圈,从而提高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压力,提高应对能力和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社会支持是现代大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重要资源和保障,它在缓解孤独感和提高自信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建设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生群体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着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其心理发展和生活满意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社会支持、孤独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并阐述它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推导,本文将分析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如何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理论模型,以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
本文还将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及其作用路径。
本文还将关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减轻孤独感、增强自尊,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本文还将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或组织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不仅来自于家庭、朋友等社会网络,还来自于学校、老师、同学等校园环境。
这些支持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自尊需求,还能够缓解他们的孤独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
大学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之一就是孤独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支持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其作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困境中获得的来自社会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它包括情感支持、实质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多种形式。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减轻这些压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社会支持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通过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助于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孤独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上的欠缺或不足,导致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感。
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离开家乡,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可能会面临着与之前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关系,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在应对这些压力时,大学生可能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加重了孤独感。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虚拟化也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陷入孤独感。
虽然有了很多社交平台,但很多时候这种社交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建立起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
当大学生在困难时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会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不再觉得孤独。
而得到他人帮助和支持的经历也会给予大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离开了家庭环境,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这样的转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在社会支持缺乏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孤独感当中。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互相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提供的物质或精神帮助,以及某些具有官方性、公共性的帮助系统。
这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如亲情、友情、邻里关系、教师和同学的支持、政府和组织的援助等等。
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社会支持可以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同学、教练、宗教组织、社会组织等不同的方面。
据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的孤独感往往是由于社会支持缺乏造成的。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如情感上的支持、信息上的支持、教育上的支持、经济上的支持等。
当大学生遇到挫折和困境的时候,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让他们感到更加安慰和自信,从而缓解他们的孤独感。
然而,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也是很常见的。
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社会支持。
家庭的离开、交友困难、学习压力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感。
此外,有些大学生来自较为贫困的家庭,经济上的担忧也会增加其孤独感。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同学们建立积极的关系,主动向老师和家人寻求帮助。
他们还可以参加志愿者服务和社会组织,从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同时,学校和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措施,如心理咨询、辅导和资金援助等。
总之,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缺乏社会支持可能导致孤独感,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则可以缓解其孤独感。
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支持,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探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加,许多人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和人际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研究者都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实质性支持等多个方面。
而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缺乏满意和愉悦感,出现一种由于人际关系的不足或缺乏而导致的不快感。
通常情况下,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孤独感,而孤独感则会影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需求和获得。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引发孤独感。
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孤独感会进一步加重。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减轻其孤独感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重视和建设。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社交场所,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支持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社团活动等。
这些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更广泛、更健康的社交关系,提高社会支持的水平,从而减轻孤独感。
社会也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青年交流组织、志愿者服务机构等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社会网络。
大学生自身也应该主动寻找并接受社会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社会支持的来源。
他们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来寻求和获取社会支持,积极参与社交,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
家庭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他们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408心理科学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35(2):408-411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孔风王庭照李彩娜和娟王瑾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对389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社会与感情孤独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以探讨孤独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呈显著相关。
(2)路径分析表明,自尊、孤独分别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
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孤独自尊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大学生1问题提出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
一般认为它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Diener&Lucas,1999)。
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格因素,如自尊、乐观、孤独等;另一类是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和情境性因素。
其中情境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等。
以往针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着重于自尊、孤独、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两两相关的研究,或将这些因素以并列的方式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单独对幸福感起作用的程度(e.g.,吴捷,2008;Cacioppo,et al.,2006;McWhirter,Tricia,Besett,Horibata&Gat,2002)。
近年来,研究者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变量间的直接作用,更多地关注这些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间接作用。
研究者发现自尊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起着中介作用(Yarcheski,Mahon,&Yarcheski,2001;严标宾&郑雪,2006)。
而孤独在社会支持与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的证据则来自老年人的研究(Stroebe,Stro-ebe,Abakoumkin&Schut,1996)。
但是,这些探讨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仅仅围绕单一中介变量(如孤独或自尊)的作用,很少同时考虑这些变量的相互影响。
实际上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为复杂,当同时考虑这些变量时,可能存在着中介变量的相互作用,甚至某些中介作用的消失。
如研究者同时探讨自尊、应对在完美主义与压力关系中的作用时,发现以往验证的自尊的中介作用消失(Park,Heppner&Lee,2010)。
因此,要系统、全面地揭示自尊、社会支持、孤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仅仅需要探讨变量间的相关及中介变量的独立关系,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采用量表法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和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通过路径分析的方法考察这些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机制,以期能够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补充;同时也能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方法2.1被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两所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发放问卷400份,共获取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为97.25%。
其中男生129人,女生260人。
年龄为20.39ʃ1.84。
2.2研究工具2.2.1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由Wittenberg编制(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分为2个分量表,分别测查个体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67。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编制(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71。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和陕西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SGH0902186)资助。
通讯作者:游旭群。
E-mail:youxuqun@snnu.edu.cn孔风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4092.2.3自尊量表由Rosenberg编制(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数按4级评分。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83。
2.2.4主观幸福感量表由Diener和Suh(2000)编制。
该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子量表。
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5个项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8。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分量表分别包括6个和8个项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84和.81。
3结果3.1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自尊与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
孤独与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
社会支持与自尊显著正相关,与孤独显著负相关。
孤独与自尊显著负相关。
3.2内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路径分析运用Lisrel8.7对自尊、孤独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进行路径分析。
为简化模型,本研究中使用打包技术(parceling technique),对单一维度量表采用随机组合法进行打包。
根据先前的研究结果和本研究所获数据,分别建构了两个竞争结构模型以及两个修正结构模型。
首先构建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孤独、自尊为中介变量,同时社会支持指向主观幸福感,孤独指向自尊的假设模型a。
然后,根据潜变量相关矩阵中各因子间相关值的大小以及假设模型中各路径的路径系数的大小和显著性,建构修正模型b,即将社会支持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以及社会支持到自尊的路径系数限制为0。
为检验自尊与孤独的确切关系,建立竞争模型c,将模型a中孤独指向自尊的路径移除,改为自尊指向孤独。
最后,将社会支持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限制为0,建构了模型d。
表1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孤独社会支持1自尊.175**1孤独-.432***-.278***1正性情感.354***.302***-.382***负性情感-.115*-.346***.227***生活满意度.212***.325***-.306***表2各结构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数模型χ2df GFI CFI NFI NNFI RMSEA SRMR AIC ECVI a70.9738.97.97.94.96.047.047.33126.97 b75.3740.97.97.94.96.048.047.33127.37 c70.9738.97.97.94.96.047.047.33126.97 d71.4839.97.97.94.97.046.047.32125.48表2列出了4个结构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数。
模型a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但社会支持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b=.14,p>.05)以及社会支持到自尊的路径系数(b=-.21,p>.05)均不显著。
模型b拟合指数良好,但与模型a相比较,Δχ2(2,389)= 4.40,p>.05,AIC和ECVI也没有发生变化,这都表明这两条路径的移除并没有使模型发生改变。
模型c拟合良好,但社会支持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不显著(b=.14,p>.05)。
移除此路径后,模型d拟合良好,各路径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
与模型c相比较,Δχ2(1,389)=.51,p>.05,表明这条路径的移除并没有使模型发生改变。
但是,与前三个模型相比较,基于模型的简约型原则以及模型d更小AIC和ECVI,模型d被认为是最优的模型。
进一步Sobel检验发现,自尊、孤独的中介作用是显著的(Z =6.29,p<.01)。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也是著的,表明这些变量存在更复杂的关系,即自尊部分中介了社会支持与孤独的关系(Z=-2.99,p<.01),而孤独部分中介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Z=3.35,p<.01)。
见图1。
|图1社会支持、孤独、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关系模型4讨论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大量研究致力于探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是鲜有研究考察当前中国文化背景下,同时考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中多个中介变量的相互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410心理科学的调查研究,致力于探讨孤独、自尊等中介变量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得出了与以往研究较为一致的结论,社会支持、自尊对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负性情感有显著负向影响;孤独对负性情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自尊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孤独有显著负向影响;孤独与自尊有显著负向影响。
在本研究中,当我们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加入自尊变量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变得不再显著(见图1)。
在这个过程中,自尊完全中介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Yarcheski,Mahon,&Yarcheski,2001;严标宾&郑雪,2006),即当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社会支持时,他们会对自己有更积极的描述,产生较高的自尊感,进而引起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提高了其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还发现,孤独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同样起完全中介作用。
这与Stroebe等人(199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他们发现孤独是社会支持与幸福感间的中介变量。
他们使用依恋的双路径模型来解释这一结果。
该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于形成一般安全感是重要的,而情感依恋则依赖于某些特殊类型的人群。
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路径影响幸福感,一条路径是社会支持通过社会孤独影响幸福感,另一条路径是伴侣缺失通过情感孤独影响幸福感。
Baarsen(2002)进一步发现亲友支持可以同时降低他们的社会孤独和感情孤独。
不过,这些研究的被试群体均是丧偶老年人,且来源于压力事件。
本研究使用更为一般的日常情境,发现这一结果在不同的被试群体以及幸福感的不同指标中都是适用的。
这一结论与Weiss关于孤独与社会关系的观点相一致。
他认为孤独感来源于个体与外界的隔离,加强并获得与他人的社会联结可以帮助个体摆脱孤独。
而这种孤独体验的减少进而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自尊、孤独均完全中介了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是因为单一中介分析仅有一个中介效应对因变量有影响,而多中介变量分析是多个中介因素同时分析,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不仅包括多个中介效应,还包括这两个中介效应的相互作用,因此,直接效应大小会显著减小。
这也是多中介变量分析优于单一中介变量分析的地方。
本研究除了报告孤独和自尊的中介效应外,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也是显著的。
这很好地将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两条路径联结,表明这些变量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即自尊中介了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而孤独中介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