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内容提纲:

1、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

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一)艾灸的材料

1.艾叶

(1)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2)

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

2.艾绒

(1)艾绒的制备:

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

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

③分级:

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

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

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

陈旧艾绒—临床常用

(2)艾绒的储藏

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

(1)艾炷

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

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

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

②艾柱制作方法

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

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

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

(2)艾条(艾卷)

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

①纯艾条:不含药物

②药艾条:

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

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

每支艾条加药末6g。

ⅱ太乙针:人参、参三七、山羊血、千年健、砖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穿山甲、小茴香、苍术、蕲艾、甘草、防风、麝香

ⅲ雷火针: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二)艾柱灸法

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又称着肤灸、明灸。

(1)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

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①操作方法:

患者体位:平正、舒适

安放艾炷:在穴位涂凡士林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线香点燃

ⅰ.间断法:每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另换一炷再燃;不易出现循经感传;ⅱ.连续法:不待艾炷燃尽,将灭未灭之际在余烬上再加新炷;可出现循经感传。

a.灸穴疼痛灼热:病人不能耐受,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

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b.灸满壮数后,灸穴上敷贴淡膏药

c.5~7天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

d.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疤痕

②临床应用:

ⅰ.慢性腹泻:天枢、水分、关元、气海、脾俞、命门、肾俞;

每次1穴,每穴5~7壮。

ⅱ.哮喘: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

每穴7壮。

③注意事项:

ⅰ.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

ⅱ.1一2小时后方可进食;

ⅲ.忌生冷瓜果;

ⅳ.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2)非化脓灸

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又称为无瘢痕灸。

①操作方法:

穴位涂抹凡士林(水);

线香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

ⅰ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

ⅱ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待其燃尽,有清脆之爆炸声,清除余烬。

穴位处拍打减轻疼痛;

一般用3~7壮,以不烫伤皮肤或气泡为准;

②临床运用:

ⅰ小儿发育不良: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

一般可灸3~7壮,每日1次,10次1疗程。

ⅱ气血两虚:气海、足三里,一般可灸3~7壮,

每日1次,10次1疗程

2.间接灸(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1)隔姜灸

①操作方法:厚0.3cm的生姜片,针扎数个孔,置施灸穴

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病人有灼

热痛感可将姜片提起,旋即放下,反复进行;以局部皮

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5~10壮。

②临床应用:温中、祛寒、止呕、解表的作用,适用于

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

痛经、面瘫、风寒湿痹

(2)隔蒜灸

①操作方法:

隔蒜片灸:同隔姜灸;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隔蒜泥灸: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

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灸足7壮,以灸处

泛红为度

②临床运用: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适用于

痈、疽、疮、疖未溃,肺痨、腹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

*铺灸或长蛇灸:大蒜500克,捣成蒜泥,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2.5厘米厚、6厘米宽,周围用绵纸固定,用中艾炷在大椎穴、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患者口中有蒜味为止。由于火热和蒜泥的刺激,背部正中多有水泡,注意防护。民间用来治疗虚痨顽痹等证

*铺灸应用举例—督脉铺灸法:

①观察组39例,令患者俯卧,裸露背部,常规消毒脊柱及两侧皮肤,涂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斑麝粉(斑蝥1 份,丁香、肉桂各2 份,研细末备用,人工麝香0.15 g) ,铺1 层绷带,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7 cm宽、1.25 cm厚中间稍凹陷的蒜泥,然后在蒜泥上铺长蛇形艾绒1 条,点燃艾绒头、身、尾3 点,使其自然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绒施灸,每次铺灸30 min ,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皮肤,即施灸完毕如起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渗液,并用药棉揩干,涂以碘酒,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 次,直到结痂脱落。每天进行康复体操锻炼。每周治疗1 次,4 次为一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对照组39例柳氮磺胺吡啶口服1 g ,每日2 次,连续用药3 个月。

②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 % ,治疗后血沉、TNF-α、ICAM-1 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

(3)隔盐灸

①操作方法: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

患者有灼痛,即可更换;

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②临床运用:回阳、固脱、救逆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脱证等。

(4)隔附子灸

①操作方法:

附子片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薄片,扎数

孔,放施灸部位施灸

附子饼灸: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厚

0.4cm,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

干焦后再换新饼,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

②临床运用:有温肾壮阳作用,适用于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疥疮久溃不敛。

(三)艾条灸法

1.悬起灸

(1)温和灸

①操作方法:

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约2-3厘

米,进行熏烤,一般每穴10-15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②临床运用: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2)回旋灸

①操作方法:

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

转施灸。一般每穴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使

皮肤有温热感不致于灼痛。

②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瘫痪

(3)雀啄灸

①操作方法: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艾条一起一

落,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次5min

②临床运用:

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

注意:此法热感较强,勿烫伤皮肤

2.实按灸

*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白发神针,为何称为针?

——艾条实按在腧穴上,犹如针刺一般。

(1)操作方法:

施灸部位铺上6-7层绵纸或布,点燃艾条,对准腧穴直

按其上稍停1-2秒钟;每穴按压5-7下,以皮肤红晕为度。

(2)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痿证、虚寒证。

(3)病案举例:

杨某,女,39 岁。因心悸心慌,乏力多汗1 年余,加重6个月,于1982 年9 月28 日入院。证见:心悸心慌,坐卧不安,心烦易怒,畏光怕热,多汗,多食易饥,气短乏力,消瘦眠差,头昏头痛,口干苦喜冷饮,手足震颤,手心湿润多汗,耳鸣,腰背酸痛,经量减少,便溏溲黄,每日2 次。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甲状腺肿大,不对称,右侧Ⅱ°,左侧Ⅰ°,可闻及血管杂音,触及可疑震颤。心界不大,心率130 次/ min ,律齐,主动脉副区第一音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2cm 触及,肝区压痛明显,右肾区叩击痛,督脉及膀胱经背俞穴有多处压痛点。双膝关节以下非凹陷性水肿,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T3 :315ng/ dl , T4 :20μg/ dl ;甲状腺吸碘率增加,峰值前移。

诊断:瘿气病(阴虚阳亢,气滞痰凝) 。

治疗:取穴分两组, ①风府、大椎、身柱、肩井(双) 、翳风(双) ; ②大杼、风门、肺俞、天宗(均双取) 。两组穴位交替,每日一组,每穴均用艾卷实按灸至局部潮红,热力内透为度。

经灸治8 次后,头昏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烦躁易怒、坐卧不安诸症明显减轻

,易饥感消失,睡眠好转,灸治24 次后,腰酸背痛、耳鸣、双下肢肿胀等症消失。余症显著好转。出院后继续灸治,随访两年半,未见复发,能胜任正常劳动。

讨论:灸法治疗甲亢,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千金方》载“瘿上气短气,灸肺俞百壮”,“诸瘿,灸风池百壮”。《外台秘要》“灸瘿法,灸大椎百壮”。灸治阴虚内热的患者并未出现“焦骨伤筋”、“助阳伤阴”之弊。是故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并非绝对,只要辨证准确,合理应用适宜的灸法,“微数之脉”亦能灸治。

(四)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1.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

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2cm左右,插

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

将针取出。

2.临床运用:简而易行,可推广。

(五)温灸器灸法

温灸器是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为温灸器灸。

1.温灸架灸

(1)操作方法:

①选定腧穴,首先系好橡皮带,绕身一周系紧。

②将艾条燃旺,插入灸架的顶孔红,对准灸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架与皮肤垂直。

③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宜。

④燃烧10 min 后,架内有灰烬积存,宜清除

⑤灸后皮肤潮红,停灸后可自行消失;发生水泡,可刺破后涂龙胆紫,不必更换他穴;在多次施灸,可形成黑色痂皮,效果并不减弱

⑥施灸时间长短,根据反应情况及病情决定。一般在新病或局限性病变,必须等

待灸感传导过程完善后方可停灸,3~4小时后再灸。对顽固久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灸感传导过程不明显者,每次施灸1~2小时,每天2次为宜。

⑦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2)临床应用

①艾条温和灸适宜的病症均可使用,因其施灸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力均衡,调节随意,可控制施灸时间,所以容易激发灸感。

②全身无禁灸处,全身常以1穴为主,最多不超过2穴。

③体位不受限制,可自由活动;长期自灸可用于保健治疗。

2.温筒器灸

(1)温筒器结构

(2)操作方法:

①装艾:用手指轻按表面艾绒,但不要按实。

②点火预燃:用火点燃中央部艾绒(不能见火苗),

放置室外;预燃不足则施灸时艾火易灭,过度则使用时艾火不易持久。

③施灸:灸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放置于腧穴上,以患者感到舒适,热力足够而不烫伤皮肤为佳。

④固定:

⑤灸后处置:在下次灸时将筒内灰烬倒出。

(3)临床应用

①适应范围:凡适于艾灸的病症,可用本法施灸;尤其适于慢性病。

②灸量:久病嬴弱者,进食少而喜凉恶热者,小火灸治前15天的灸量,腹部每次灸20min,背部、四肢每次灸15min。待进食增多、体力增长后再用一般的灸量头部灸10min,背部、四肢灸20min,腹部灸30min

(4)注意事项

①极少数患者灸后见头晕、口干、鼻出血、纳呆、乏力,此时宜减少灸量。

②各种慢性病,可用中脘、足三里等通理腑气。

③温灸时感觉过热,可增加隔布层数;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减少进入空气,热度可下降;不热时减少隔布,或敞开顶盖,但不可将筒倾倒。

3.温盒灸法:

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施灸时,把温灸盒放于应灸部位中央,点燃艾卷后置铁纱上,盖上盒盖,放置穴位或患处,每次15~30min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尤其适用于腰、背、臀、腹部等处(六)非艾灸类

1.灯火灸:是一种特殊的灸法,是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烧灼耳穴、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灸法。民间广泛使用,俗称“爆灯花”、“灯草灸”

(1)操作方法:

①选择烧灼穴位,并在皮肤上作出标记。

②取灯芯草10-15cm长一根,蘸麻油少许,约浸3-4cm左右,用右手拇、食指捏住灯芯草下1/3处。

③点燃灯芯草浸油端,迅速敏捷地向选定的腧穴或部位烧灼,一触即提起。可听见清脆的爆响声,如无爆响声,可重复一次。

(2)临床运用:

①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②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

③处方示例:

i.急性扁桃腺炎:点灸角孙穴(注意将穴位处头发分开直径约0.5cm,使灸火能直接接触皮肤)

ii.小儿腹泻:天枢、神阙、足三里、中脘

iii.鼻衄:少商

iv.多发性疖肿:古骑竹马灸处,约当第10胸椎左右旁开0.5寸,头面部疖肿配角孙;腰以上配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腰以下配八髎。

(3)注意事项:

①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②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上,造成烫伤;

③动静脉浅表处、孕妇腹部不宜施灸;

④幼儿体弱以及敏感者,颜面部位施灸时点灼宜轻;

⑤灸后局部注意防止感染,一般不留痕迹

2.黄蜡灸:是将黄蜡烤热溶化,用以施灸的方法。本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

卷七,治猘犬(即狂犬)咬伤:“火炙蜡,以灌疮中”。《医宗金鉴》记载用于痈疽、疔疮外证。

(1)操作方法:

①先以湿面团沿着疮疡肿根围成一圈,高出皮肤3厘米左右,圈外围布数层,防止烘肤;

②圈内放入上等蜡片约1厘米厚,随后以铜勺(或铁勺)盛炭火在蜡上烘烤,使受热熔化,皮肤有热痛感即可。

③若疮疡肿毒较深,可随灸随添黄蜡,以添到围圈满为度。

④若灸使蜡液沸动,病人施灸处先有痒感,随后痛不可忍,立即停止治疗。

⑤灸完喷冷水少许于蜡上,冷却后揭去围布、面团及黄蜡。

(2)临床应用:

①功用:拔毒消肿

②主治:适用于风寒湿痹、无名肿毒、痈疖、臁疮、关节痠痛等症。

③处方选取:多选取阿是穴

(3)注意事项

①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感染性或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癌等均禁用本法。

②灸蜡配制过程中,加热时防止蜡液中渗有水滴,以免烫伤皮肤。

③灸蜡用过后要注意清洁,其方法是在灸蜡中加等量的水煮沸30min以上,使蜡中的药末溶于水中或沉淀于蜡的底层,待冷却后将溶于水中的药末去除,沉于蜡底层的药末刮掉。

3.桑枝灸:又称桑柴火、桑木灸、桑枝针等。是以桑枝作为灸具施灸的一种灸法。首载于明·《医学入门》:“桑枝灸法,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熄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

新肉生迟,宜灸周围。”

(1)操作方法:

灸具制备

①桑枝灸条:取新鲜桑枝,劈成直径1cm左右、长约20cm的桑枝条若干,加工成

铅笔状,晾干备用。

②桑木炭:取桑木烧成炭,加工成小块备用。

具体操作

①桑枝灸法:分二法,一为将桑枝条,燃着后,在所选穴区进行灸照,燃完1根为1壮。每次3~5壮,每日或隔日1次。一为将桑枝条点燃后,过15~20秒钟后吹灭火焰,以火头灸穴区,至火头熄灭为1壮。每日2~3次,不计疗程,以愈为度。

②桑木炭灸法:取特制灸器一具,形似漏杓,内置烧红的桑木炭,在穴区或病灶区悬灸,一般用回旋灸法,由外向里反复施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次15~20min,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2)临床应用:

①功用:温阳祛寒、拔毒止痛、去腐生肌

②主治:痈疽、瘰疬、流注、臁疮等多种外科病证

4.阳燧灸:阳燧”指古时用铜制成的凹面镜,是利用凹镜聚集日光点燃艾炷施灸,现代很少用此法

5.药捻灸:用棉纸紧裹药末捻成细条,剪成小段,贴于穴位上施灸。如蓬莱火即为药捻灸的一种《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载:蓬莱火,以“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份,去西黄加硼砂、草乌皆可。用紫棉纸裹药末,捻作条,如官香粗,以紧实为要。治病,剪二、三分长一段,以粽粘粘肉上,点着”,“治风痹、瘰疬,俱按患处灸;水胀、膈气、胃气,按穴灸。”

6.药锭灸:又称药片灸,是用多种药物研末与硫磺溶化制成药锭点燃施灸的方法。因药片组成成分不同,施灸部位不同,适应症也各异,文献记载有香硫饼灸、阳燧锭灸、硫朱灸等。

(1)香硫饼灸:见《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治寒湿气。制作方法是“麝香二钱,辰砂四钱,硼砂二钱,细辛四钱,俱为细末;角刺二钱,川乌尖,二味俱用黄油半斤煮开为末;硫黄六两四钱。先用硫黄、角刺、川乌入铜杓内,火上化开,再入前四味末搅匀,候冷打碎成黄豆大。用时以干面捏成钱大,比钱薄些,先放在患处,置药一块在上,以香火点之,连灸三火”。

(2)阳燧锭灸:《针灸逢源》,《理瀹骈文》载有制法:“硫黄一两五钱,铜勺化开,依次入川乌、草乌、蟾蜍、朱砂等细末各一钱,僵蚕1条(研细末),冰片、麝香2分,搅匀倾入磁盒内荡转成片。使用时取一片置于穴位上,点燃,灸后穴上起一水泡。本法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扭伤、手足挛急等症”。

(3)硫朱灸:硫朱灸又称香砂灸。《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载有制法:“真麝香一钱,劈砂水飞二钱,好硫黄三钱,各研极细。先将硫黄化开,次入麝、砂二味,离火拌匀,在光石上摊作薄片,切如米粞样小块,贮瓶勿泄气。治病将药安患处,以灯火点之,侯至火灭,连灰罨在肉上”。又法加樟脑钱半,如前制成硫末备用。近代有以制硫黄六钱,朱砂细粉五钱制成灸锭。置于灸位上,每月一粒,年老体弱及儿童半粒,适用于风寒湿痹、伤痛、脘腹寒痛等。

7.电热灸:利用电能发热以代替艾炷施灸。将特制的电灸器接通电流,达到一定温度后,在选定部位上点灸或来回熨灸。用于风湿痹痛等症。

8.火棉灸:为杨介宾教授常用灸法,主要分为拍打灸和贴棉灸两种

(1)拍打灸

①操作方法:用鸡蛋大小脱脂棉球一个,医者右手持长柄镊夹住棉球,蘸上无水酒精,火柴点燃,直接快速涂于患处、或所选经络路线皮部上,左手随后迅即拍打扑灭。熄灭后再次点燃,如此反复十余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②临床应用:

功效:通经活络,行滞除痹,散风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肌肉拘挛疼痛,腰背胸胁痛、顽固性头痛、脘腹冷痛、宿经、疝气、坐骨神经肩,扭挫伤等一切寒邪所致之痛证。

③病案举例:

张××,男,53岁,农民。2000年5月l2日初诊。自诉腰背冷痛反复发作已6年,遇寒加重。5天前因下田劳作受寒,腰部冷痛加剧,转侧不灵,活动不便,入夜则甚,痛不能寐。患者精神苦闷,面色晄白,畏寒,膝软,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检查;双侧肾俞、大肠俞压痛明显,尤以左侧为甚。诊断为寒湿腰痛。治法:选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至膀胱俞段,督脉的悬枢至腰俞段,以拍打灸治之。每天l次,7次为l疗程。治疗1次后,痛势减轻;l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活动较前轻便,2疗程后,冷痛全消,肢体活动自如,已能参加

劳动。

(2)贴棉灸

①操作方法:以脱脂棉少许,摊开展平如铜钱大小的薄片,贴于患部或所选穴位上,点燃,急吹其火,使其迅速燃完。然后再换薄棉。如法再灸,如此3— 4次,以皮肤潮红为度。亦可先用皮肤针叩刺局部微出血,再施以3—4次贴棉灸,其效更佳。

②临床应用:

功效:散寒除温,疏风止痒,养血润燥。

主治:顽固性湿疹,牛皮癣,银屑病,四弯风、风疹,阴疽等症。

③病案举例:

王××,男,58岁.干部,于2002年7月初诊。项部及双侧肘窝皮肤增厚,奇痒难忍。1年前起病,半年后加重,经多方治疗无效。检查:项部有6cm×7 cm、双侧肘窝有2 cm×3 cm之皮肤增厚,干燥破裂,微有脱屑,搔后溢出淡红色米粒状液体。诊断为牛皮癣。治法:根据病损部位面积大小,用棉灸法贴于患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灸之。每隔3 天1次,每一部位灸3次,重者可是5次。本案灸6次后剧痒减轻。l1次后,双侧肘窝部的增厚皮肤消失,瘙痒基本消失,25次后项部皮肤光滑,接近正常,共灸30次,剧痒完全消失,患处皮肤同健康皮肤无异。随访至今,来见复发。

二、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灸法的作用特点

1.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2.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紧者为宜。

《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

《灵枢.官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 火所治之”

3.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

4.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灸法的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通过经穴配伍和温灸手法完成。

扶正祛邪: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1.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以艾冉。”可见艾灸有温经散寒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经脉、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的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4.回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灸第一。”《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5.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

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畅通,营卫调和,故淤血自散。所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期、瘰疬、瘿瘤等。

7.防病保健:“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令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三)灸法的适应范围

1.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厘米左右,进行熏烤。(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 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基本操作评分标准

(一)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病例:1床,某某,男性,45岁,诊断:腰痛(风寒湿型);医嘱:拔罐(腰背部) 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火罐法 (一)目的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3、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二)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病例:1床,某某,女性,20岁,诊断:呕吐(寒邪犯胃);医嘱:穴位按摩,选穴:合谷、内关 注:若损伤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穴位按摩法 (一)目的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三)刮痧法操作评分标准 病例:1床,某某,男性,30岁,诊断:中暑;医嘱:刮痧;刮治部位:背部 注:刮破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刮痧法 (一)目的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三)注意事项 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隔物灸操作规范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隔物灸属艾炷灸法中的间接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 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步骤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

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 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 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 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 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 2. 益气升阳。气虚 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 回阳 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4. 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5. 温肾 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6. 祛风解 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 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 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 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目的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 疾病之目的

操作流程 1.评估. 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 艾炷灸法.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 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 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 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 小艾炷如 麦粒大(见图艾炷)。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 两大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 点燃艾炷后, 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剧痛, 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换一次。数天后即现灸疮,

(评分标准)中医操作试题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简述舌诊的方法。(30分) (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5分)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5分)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15分)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 (5分) 二、简述合谷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50分) 1、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10分)2主治病症: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10分)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10分) 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10分) 3、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10分)三、简述晕厥的选穴和治疗方法。(20分) 1、选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10分) 2、治法:苏厥醒神(10分) 考核时间:年月曰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年 月曰 考核者签名: 一、 .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40分) 1、 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 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10分) 2、 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10分) 3、 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 象形态特征(10分) 4、 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5分) 5、 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5分) 二、 简述水沟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30分) 1、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5分) 2、 主治: ① 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 一( 5 分) ② 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5分) ③ 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 5分) ④ 闪挫腰痛(5分) 3、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5分) 三、 简述晕针的处理方法。(30分) 1、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7分) 2、 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 (7分) 3、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 足三里,涌泉等穴,即可恢复。 4、 更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科室: 姓名: 得分: 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即可恢复 指掐针刺水沟,素醪,内关,合谷,太冲, (9 分)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艾灸操作规程 一、简介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

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六、注意事项 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七、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不良反应实施艾灸过程中可能出现胸闷、心慌、晕厥,皮肤瘙痒、刺痛、水疱等不良反应。 2、处理措施 ①根据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以受术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决定施灸量的多少,若要选用化脓灸时,一定要征得受术者的同意,并在病历上记录、签字。 ②晕灸现象处理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

艾条温和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艾条温和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目的 正确进行艾条治疗,以达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物品准备 治疗车(洗手液)、治疗盘、治疗卡、艾条、打火机(灭火筒)、剪刀、弯盘、纱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流程 报告(我是××科护士××,我操作项目是中医艾条温和灸技术,现物品准备完毕,是否开始,请指示?是!),→洗手(六步洗手法)戴口罩→取治疗本核对治疗单,确定需灸疗的部位(穴位)、方法及时间。,→检查艾条的质量、核对医嘱,检查物品的有效期→推车入病房(您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取治疗单查对床头卡→走到患者床前(您是*床**吗?现在我要遵医嘱为您进行中医艾条灸了,它的作用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治疗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您需要去厕所吗?请您配合一下)→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口述:现在为您进行施灸,请您不要紧张。)→记录时间(报告时间)→将艾条燃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高进行熏灸(口述:您感觉怎么样?,如感觉灼痛或温度过高请及时告诉我。)如病人诉有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每一处灸5-7分钟为宜,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施灸过程中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将艾条燃烧部位用剪刀剪下置于弯盘内废弃,熄灭艾火(口述:*床**,灸疗已完成,您现在感觉好些了么?)→为患者清洁局部皮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酌情开窗痛风→拿治疗单再次查对床头卡并行签字(扫码)→向患者行操作后交待(口述:*床**,您还有什么需要么?)→报告操作完毕→整理用物,洗手。 四、应知应会 1、艾灸的定义、作用、常用材料? 答:灸,烧灼的意思,灸法又称“艾灸”,是指采用某些燃烧材料(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柱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大纲纲要大纲.doc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 (或加入中药 )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 ,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 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操作技能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技能操作告知规程 1、艾灸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腹胀,现在根据医嘱给您进行足三里(合谷)穴的穴位艾灸,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艾条燃烧时有异味,这是属于正常的。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艾灸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护士:(艾灸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环境符合操作要求)我现在去准备用物,请您稍等一下。 操作后评估: 护士:马丽,您好,我现在已经给您做完穴位艾灸的治疗了,请问您这样躺着舒服吗?您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如果艾灸部位的皮肤出现小水泡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请您不用担心,床头铃我放在床旁,如您有任何不适,请随时按铃,我也会经常过来看你的,谢谢您的配合。(患者经过艾灸后,自觉症状缓解,无特殊不适,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用后物品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2、穴位按摩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当班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呕吐剧烈,现遵医嘱给您合谷穴的穴位按摩,以减轻您的呕吐症状,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请问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按摩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益气升阳。气虚 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4.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5.温肾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6.祛

风解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目的 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 疾病之目的操作流程 1.评估.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艾炷灸法. 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拇、 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见图艾炷)。 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 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二、灸用材料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又由于艾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 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 1、艾灸: 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 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2、艾卷灸: 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 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3)温针灸 4)温灸器灸 3、其他灸法: 1)灯火灸 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 (一)艾炷灸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艾条灸 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袪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疗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显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及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操作流程图及评分标准

艾灸法操作流程图 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证的临床症状。 一、评估→①临症及既往史②施灸部位皮肤③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 及心理状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凡士林、打火机、镊子、弯盘、间接灸时加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等 三、患者准备→①核对姓名、诊断、解释②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腧穴部位并保暖。 四、定穴→选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五、施灸→腧穴上涂凡士林,点燃艾炷,灸5~7壯,必要时隔姜、附子饼。 六、观察→局部皮肤红而不起泡为度,防止艾绒掉落。 七、灸毕→镊子镊起艾炷姜片等,清洁皮肤,协助取舒适卧位, 整理用物及病床。 八、洗手后记录→实施艾灸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九、交代注意事项。

艾灸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职称:总分:年月日 准备用物:95%酒精棉球、石蜡油、镊子、弯盆、棉签、打火机、艾条另备姜、蒜、附子盐、酒等。艾条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距皮肤0、5~1寸,灸3~5分钟。 禁忌: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

考核者: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目标: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疼、虚寒性咳嗽等或用以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 一、评估→①临症及既往史②拔罐部位皮肤③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 心理状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巾2条、万花油、火罐、95%的酒精、血管钳、 打火机、小口瓶。 三、患者准备→①核对姓名、诊断、解释②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 部位并保暖。 四、定穴→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五、拔罐→检查罐口无破损后,点燃酒精棉球深入火罐中下端绕罐 1~2圈后,迅速吸附穴位不动并留罐。 六、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局部皮肤情况。 七、起罐→起罐方法正确,整理用物及病床,协助穿衣。 八、洗手后记录→拔火罐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九、交待注意事项。

灸法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目的 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法)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烧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3-7壮。至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内容提纲: 1、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 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一)艾灸的材料 1.艾叶 (1)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2) 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 2.艾绒 (1)艾绒的制备:

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 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 ③分级: 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 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 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 陈旧艾绒—临床常用 (2)艾绒的储藏 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 (1)艾炷 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 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 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 ②艾柱制作方法 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 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 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 (2)艾条(艾卷) 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 ①纯艾条:不含药物 ②药艾条: 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 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

中医骨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7 上肢骨折 指上肢及上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骨折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等。 7.1 护埋评估 7.1.1 受伤史、暴力性质。 7.1.2 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7.1.3 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7.1.4 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7.2 护理要点 7.2.1 一般护理 7.2.1.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7.2.1.2 保持肢体功能位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7.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7.2.2.1 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7.2.2.2 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7.2.2.3 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7.2.3 给药护理 遵医嘱局部给予贴敷、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7.2.4 饮食护理 7.2.4.1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7.2.4.2 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7.2.4.3 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7.2.5 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7.2.6 临证(症)施护 7.2.6.1 上肢骨折一般应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前臂

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巾悬吊。 7.2.6.2 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应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7.2.6.3 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在仰卧时,头部稍抬高,患肢垫高与躯干平行,避免肩关节前屈或后伸。帮助患者坐起时,应托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侧疼痛。7.2.6.4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7.3 健康指导 7.3.1 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掌握有关牵引、外固定的配合方法。 7.3.2 指导患者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7.3.3 指导患者根据骨折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7.3.4 定期复查,逐步恢复功能活动。 8 下肢骨折 指下肢及下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8.1 护理评估 8.1.1 受伤史,暴力性质。 8.1.2 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8.1.3 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8.1.4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8.1.5 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8.2 护理要点 8.2.1 一般护理 8.2.1.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8.2.1.2 嘱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8.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 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 厘米薄,直径约2cm 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 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 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 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