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55 KB
- 文档页数:5
2021-3-29 20XX年复习资料小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第十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十二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善于与人交流。
2.通过口语交际,了解有关雪的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名著的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小结的写法。
5.能写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学习小结。
教学重点:1.通过口语交际,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2.通过口语交际,了解有关雪的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名著的能力。
3.掌握学习小结的写法。
教学难点:1.通过口语交际,了解有关雪的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名著的能力。
2.能写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学习小结。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与雪有关的名著。
2.教师准备有关的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回顾课文,引入话题。
1.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
2. 学生交流,畅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3. 教师小结: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通过《瑞雪图》这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领略了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欣赏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景,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下雪的早晨》这首诗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作者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
《深山风雪路》这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叙述了一个风雪天的真实故事,文章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但却通过朴实的对话描写刻画了一个朴实的老吕,深情地赞扬了老吕的默默无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雪》一文让我们获得了有关雪的很多信息。
古诗诵读中又让我们欣赏了古人笔下的雪景、雪情。
3.导入题目: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与雪有关的名著。
(板书课题:口语交际——关于雪的名著)。
二、展示资料,分组交流。
1.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交流感兴趣的名著。
2.教师巡回,适时参与小组交流。
3.提示学生进行简单的要点记录。
三、全班交流,共同分享。
《瑞雪图》说课稿一、我对教材的理解《瑞雪图》是北师大版语文第7册主题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景。
作文通过对这一场瑞雪的描述,要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作者按雪前、雪中和雪后的顺序写了第一场写了雪的美,写得很有层次,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茏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接着,具体写柳树、松树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
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在写雪景美的基础上,写人的活动:“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
那欢乐的喊声、嘻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1.知识目标: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由于这些孩子生活在南方,大部分都没见过雪,搜集关于雪景的多媒体课件,有利孩子对雪白认识。
2.收集有关雪的诗歌、图片。
3.圈划描写雪的重点句子。
四、教学流程复习导入→问题引入→精讲细读→总结升华→朗读回顾→提高能力第一步:复习导入新课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课文的?为什么?又是怎样描写这场雪的呢?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
所以,接下来一下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节课大家已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那么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来分,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几部分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他们一定会指出是文中描写的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深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这样一来,我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了文章要点!第三步:精讲细读,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
长安南路小学课时教学设计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四人小组交流,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特点?2.品读句子: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
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C.指导朗读句子。
3.齐读1、2自然段。
4.小结: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说说“骤然”的意思,说说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指导朗读句子。
总结学习方法。
瑞雪图 下雪时 大雪纷飞 下雪后 景美人欢注:所有填写内容均为楷体小四号字。
长安南路小学课时教学设计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3.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4.学习课文4、5节。
①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②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欣赏理解。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指名朗读第三小节。
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指名读、小组竞赛读)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风雪26瑞雪图备课教案北师大版【教材分析】《瑞雪图》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见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孙俊卿。
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瑞雪图。
描写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通过雪前,雪中,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的“瑞雪兆丰年”得这一喜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瑞雪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1962年,恰逢我们国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第三年,人们对庄稼的丰收,解决温饱,充满着殷切的期盼。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交代了在胶州半岛下雪之前的天气变化,铅色的阴云,凛冽的寒风都预兆的大雪的来临。
第二部分是第3自然段,介绍这是胶州半岛入冬来得第一场雪。
第三部分是第4自然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介绍了下了一夜雪后胶州半岛的美丽景象。
第四部分是第5,6自然段,描写了雪后大街上人们的欢快玩耍景象,最后一段“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兆丰年的图画”正是文章的眼睛,表达了坐着的喜悦心情,也正是这篇文章所做的意图。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多岁,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他们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
第二学段,这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语言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
因此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
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试图。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来授课。
本设计从阅读课文入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
永春县小学科教学设计教师:班级:日期:第十二主题单元一、单元训练重点:1、通过学习“雪”这一主题单元,可以了解雪的知识,感受雪景的美丽,体会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并通过阅读雪中故事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的熏陶。
2、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总结并交流预防错别字的经验和体会。
3、学习以动衬静的写法。
4、写学期总结。
二、教材简析与课时安排:1、《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两课时2、《下雪的早晨》写诗人在雪后宁静的早晨,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喜悦和期盼之情。
两课时3、“语文天地”继续将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等实践活动在“雪”的主题下综合设计,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融于“雪”之中,感受高尚,感受纯朴,感受美好,在无垠的银白世界体验祖国的瑰丽多彩。
四课时三、总课时:八课时课题:瑞雪图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展开描写。
3、重点学习“下雪时、下雪后”部分,品读佳句,在读中感悟雪景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日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说说你对雪的印象。
2、欣赏雪景短片,交流:欣赏了这如诗如画的雪景,你想说什么?3、引入: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笔下的瑞雪图。
(板书课题)4、解题:课文描写了一场吉祥、应时的好雪。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2、交流、展示摘录笔记。
3、学习生字新词:(1)指名读字词。
(2)说说生字在读音、字形上的注意点。
(3)全班读,巩固字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雪景?2、交流汇报,师小结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3、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条理。
瑞雪图教学目标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3.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4.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难点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谜语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文.1,大家喜欢下雪吗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一),学习字词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3,给生字扩词.4,比较形近字.瑞端;眺挑逃桃;掷郑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二),整体感知课文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2,全班齐读.:课堂检测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想不想读一读,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看不见.)二,出示课件,欣赏雪景说一说,欣赏了雪景,雪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A.雪大.1.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3.汇报交流.(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4.指导朗读.(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 (优等生)板书:听,看(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优等生.评价后介绍方法,全班齐读)(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中等生,学生评价)(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学困生,中等生)(5)分男女生朗读.B.景美.1.出示课件:(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2.自学.3.汇报交流.(1)由中下生汇报,(2)由优等生补充.(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颜色美)(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4.指导朗读:(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2)指名(优生)配乐朗读.(评价)(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4)全班朗读.(师评价)C.人欢.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他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四,拓展延伸,深化感受孩子们是快乐的,可是他们绝对不是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呢读完了下面的资料你就知道了.出示补充资料: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并不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冰雪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师小结:当时是1962年,我国接连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如今,在这样的情况下,望着这一场及时的大雪,农民伯伯们看到这场雪,会说什么五、课堂检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1.写写本课学会的生字.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课外作业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板书设计.,第一场雪雪前:骤然变冷一读:呈现画面雪中:纷纷扬扬二读:品词品句雪后:雪大—景美—人欢喜爱三读:领悟情感联想:瑞雪兆丰年喜悦四读:以情带读下雪的早晨备课教师董丽敏教学目标1.诗歌叙述的是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想起夏日树林里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尽情玩耍的情景;体会诗人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
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二单元风雪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风雪”为题,包括两篇主题课文和两篇自读课文。
《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大雪的喜悦之情。
《下雪的早晨》写作者在雪后宁静的早晨,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喜悦和期盼之情。
《深山风雪路》记叙了邮递员在冬天的风雪里,仍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邮路上,为人民送书报信件的事迹,赞扬了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为邮递事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
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和谐的唱出了一曲雪瑞人美的颂歌。
说明文《雪》,对雪的形状、重量,雪的形成及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等,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2、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摘录笔记和错别字检阅,主要是复习以前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读一读”介绍了两句与雪有关的古诗,主要是由今而古,领略雪的意味。
3、口语交际中布置了说雪或想象中雪景的内容,旨在
启发同学把平时所见、所想与本单元所学结合起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笔下生花布置了写学期总结,既是对总结这种形式的学习,又是同学对自身语文学习的总结,可与金钥匙的内容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同学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局部同学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局部同学却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学习一些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朗诵)。
3、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联想与想象。
4、学习整理资料。
学习写个人总结。
5、“开卷有益”让同学自身品味,培养同学多读自悟,品词赏句。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
记准读音,分清字形,了解意思。
能够正确、工整、美观的进行书写。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掌握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观
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战略
先让同学自读课文、自同学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瑞雪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
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考虑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考虑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4、师总结: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局部,
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
主要偏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局部。
1、指名读课文,考虑: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二)、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齐读课文,考虑: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干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
”——读得轻、快。
“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