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7课《植物的种子》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18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课后 延伸[提问]种子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将来会发育成新植株哪些部分呢?请同学自己在家实践一下, 老师好期待你们的实验成果啊!扩充知识, 培养兴趣和探究能力, 并为种子的萌发作准备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归纳总结。
回忆与归纳, 巩固知识。
小组评价监督各组完成自评和互评。
激发探索积极性板书设计第二节 种子植物一、种子的结构菜豆种子结构图 玉米种子结构图二、二者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2片; 无胚乳; 双子叶植物玉米种子子叶1片;有胚乳; 单子叶植物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实验方法设计合理, 有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化, 课堂延伸和课后拓展突显了本节教学的特点。
由于时间有限, 未能进行更多更进一步的课堂延伸, 如何将实验教学更好(两片)(一片)地与实际生活结合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导学案【实验目标】1. 过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描述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实验过程中, 提高实验能力, 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 以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
3.培养团结与互助的精神, 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快乐。
【实验过程】任务一: 观察菜豆种子1.请同学们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 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解剖菜豆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自动手进行解剖, 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并填好菜豆种子的结构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1.菜豆种子2.你发现了吗?菜豆种子的胚有几片子叶?因此,菜豆是( )植物。
任务二: 观察玉米种子1.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 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种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趣的习惯。
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用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6自然段。
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种子实物,种子发芽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春天,激趣导入(5)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你们身边发生什么变化?2.是呀,春天到了,雪化了,草绿了,花开了,一切可美丽了,睡了一冬天的种子也该发芽了。
(教师板书课题)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4.你们知道什么是种子吗?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0)1.教师示范读。
2.教师读,学生一句一句的跟读。
3.学生和学习伙伴合作,互相帮助,试着读一读,遇到不会的可以请教老师。
4.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
5.老师大声读,学生跟着老师轻声读。
6.再指名读一遍。
三、认识生字,积累词语(15)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对照着圈出本课的生字。
2.引导学生借助学过的拼音,自学部分生字。
3.指名反馈学生自读生字情况。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独立认读。
6.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7.进行组词练习,积累词语。
四、图文结合,理解内容(10)1.学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什么专访告诉我们春天到了?2.读句子,想像句子所描绘的。
3.教师出示春天的美丽图景,感知春天的美丽。
4.导读课文。
5.种子妈妈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们读课文,找一找。
6.指导感情朗读相关句子,让学生扮演妈妈的角色读一读。
7.听了妈妈的话,种子是怎么做的?五、熟读课文(3)六、布置作业(2)1.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一粒种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与发现》中的一篇文章《一粒种子》。
文章通过讲述一粒种子在土壤中顽强生长的过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词语解析、句子分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2. 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生字词的学习,句子分析。
难点: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观察与发现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生长为大树的?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种子的生长过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含义。
4. 句子分析:挑选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种子生长的过程,讨论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窗台上的植物,发现生命的成长变化。
7.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教授解题技巧。
8.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一粒种子2. 主题:生命的顽强与美好3. 生字词:顽强、胚芽、扎根、破土、生长4. 句子分析:例句及语法讲解5. 课后作业: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画出种子生长的过程图。
2. 答案:种子生长过程图,包括:发芽、扎根、破土、生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生字词学习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对观察与发现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7种子的传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1.7种子的传播【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7课。
植物为了种群的延续,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求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不同的植物果皮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不同,传播种子的方式也不同。
种子的传播方式一般可分为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和弹力传播。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特点来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密切相关,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凤仙花的种植和生长过程的观察。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或实际接触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些了解。
但却很少将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联系起来,本课是在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等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不同,种子传播方式和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
(科学思维)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发现种子、果实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实现推理论证思维进阶。
(探究实践)对比观察不同果实、种子的形态,并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态度责任)培养对种子传播方式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意识到植物的生存、种群的延续和环境相关,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并掌握植物传播种子的几种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能根据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具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1.凤仙花、苍耳、械树、莲蓬、番茄、鬼针草等各种不同的果实和种子;2.活动记录单(4人组)。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聚焦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果实里面有种子。
果实成熟后,就要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植物。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7课《植物的种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7课《植物的种子》主要介绍了植物种子的结构和种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还介绍了不同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种子植物的分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同植物种子的特点,了解种子植物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明白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植物种子的特点。
2.难点:种子植物的分类,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植物种子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法: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种子植物的分类。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植物的种子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子植物的分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图片和实物等教学资源。
2.种子发芽实验所需的材料:种子、土壤、水、容器等。
3.小组讨论所需的白板、记号笔等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植物的种子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种子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种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让学生思考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植物种子的结构图,详细讲解种子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如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等。
同时,展示不同植物种子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外观特点。
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材P17~1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3.讲解:苍耳果实的果皮上有带钩的倒刺等结构,很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传播出去,这种依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叫动物传播;蒲公英的种子很轻,种子上有一些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悬浮在空中,随风飘到各处,这种传播方式叫风力传播;莲蓬的内部有蜂窝状的孔洞,可以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这种传播方式叫水力传播;樱桃的果实颜色鲜艳,果皮肉质、多汁,味道鲜美,可以吸引动物采食从而将种子传播出去。
4.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柳树、槭树、鬼针草、蒺藜的果实以及绿豆、豆角、桃、葡萄、椰子的图片。
)这些植物分别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种子的呢?(预设:柳树、槭树靠风力传播,绿豆、豆角靠弹力传播,鬼针草、蒺藜、桃、葡萄靠动物传播,椰子靠水力传播。
)5.小结: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和水力传播。
【设计意图】以凤仙花果实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根据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植物果实的特点及种子的传播方式,使学生理解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建立种子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的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研讨汇报1.过渡: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各种传播方式,现在让我们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做一个果实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
2.活动: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制作果实模型。
3.讲解:种子的传播不仅使植物的种群得以延续、壮大,一些种子的传播方式还启发了人们设计出方便的生活用品,比如衣服上的粘扣就是受苍耳传播种子的启发而发明设计的。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果实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花草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种子、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植物,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究?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并做好记录。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