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_曾湘泉
- 格式:pdf
- 大小:278.56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揭示:大学生倚仗的就业能力企业不看
好
佚名
【期刊名称】《师道:人文》
【年(卷),期】2010()7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发布《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见《羊城晚报》,作者:李斌)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解读此报告时说:“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慢。
【总页数】1页(P112-112)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就业能力;就业战略;大学生;企业;《羊城晚报》;劳动人事;高校毕业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1
【相关文献】
1.设立大学生待业保障金/大学生就业是个战略问题/中国企业要帮员工成长/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分析/2004中国大学生就业特点等 [J], 米丰
2.大学生就业薪资状况评析——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影响就业薪资因素 [J], 李波;覃少明
3.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 [J], 贾
玉亭;
4.企业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评价的差异性分析及对策——来自企业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评价的调研 [J], 邢文祥;张照彬;
5.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布《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趋向的报告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事业的。
而对于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寂寞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学生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国家、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调控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出现如下八大趋势走向:走向之一:政府从就业市场的主导位置上逐步后撤,社会及学校积极参与,毕业生成就业最终的主体。
就业是谁的事情?是政府的,还是学校和个人的。
现在实际的情形是政府、学校和个人都特别着急。
可以说,就业这事是方方面面十分关注的事情,所以,年年的招聘会一场比一场隆重,大家像赶集一般,不过,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变,就业会成为个人的事情,政府和学校参与的力度会有减弱的趋势。
从国外的情况看,学校是一个提高素质和知识的地方,能不能找到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私人的事情。
走向之二:现行偏重于“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将为“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学生将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点放在可就业性上。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一个捞进篮子都是菜的局面。
大多数学校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绝大多数的学生把眼光放在形象工程上,而不是素质工程上,着眼于当下的就业,而不是持久的事业与生活。
在二三线城市就业,风景独好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毕业生待就业总量不断增长。
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宏观大背景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更是人满为患。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如何?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哪个就业机会更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瓶颈在哪里?地方政府怎样吸引人才?大学生自身又应当如何择业?带着这些问号,本刊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进行了专访。
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首超一线城市曾湘泉教授告诉记者,现在的趋势是“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优于一线城市”。
近几年政府的4万亿投资,大部分面向中西部地区。
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职业》:为何很多高校毕业生宁愿在一线城市“漂”着,也不愿到二三线城市?曾湘泉:导致目前高校毕业生区域配置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是全国各地就业信息的沟通不足: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布局在一线城市,许多高校毕业生根本不了解二三线城市的就业需求与状况,思维也还停留在多年前,认为二三线城市没有机会。
据统计,在人才需求上,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比例为1.38∶1,2010年这一比例变为0.99∶1。
也就是说,2010年我国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首次超过了一线城市;而在人才供给上,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593万人,二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290万人。
人才需求和供给呈现倒挂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就业竞争指数(简称CIER指数)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指数为0.89,一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指数为0.97(就业竞争指数越低,该地区的就业竞争强度越小),即相比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明显较小。
从曾教授列出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当前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总体好于一线城市,且趋势向好。
呼吁设立职业指导的专业学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的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尚不发达,主要表现为高校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区域性特征明显而全国性特征不足和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大学生就业的几个关键问题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
伴随高校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日益增长。
学生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越发凸显出来。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发展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键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关键问题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
伴随高校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日益增长。
学生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越发凸显出来。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发展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以下六个方面是关键所在。
一、就业心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的质量和趋势,是保障毕业生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
基于现阶段大学生择业就业多倾向于靠近父母、离家近;自我预期过高,不找到高薪职位不罢休;或是目标模糊,盲目从众等心态,学校应当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自己,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求职场上,好的心态能不仅能促进毕业生“好择业,择好业”,同时还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增强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学会总结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实现自己内心的不断成长和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我国高校已经开展了一段时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来看,仅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主动接受教育并参加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只是得到学生一定程度的认可。
同时,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不能满足大学生择业和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到底有多难?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北京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大学生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我们不能盲目地说大学生就业“要高价”―――当前大学生就业到底有多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提出,2003年大学生的确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这一困难的程度被夸大了。
这一论点在6月份刚刚出版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曾湘泉认为,2003年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按照现行统计指标计算,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
他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
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
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
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
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
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
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
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经济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罗尔著《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熊比特著《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3、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4、大卫·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5、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6、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7、希克斯著《价值与资本》商务印书馆8、克拉克著《财富的分配》商务印书馆9、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著作丛书)10、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哈耶克著《重申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3、弗里德曼著《弗里德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4、[美]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5、[美]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主编《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6、宋承先主编《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7、[美]JAMES A BRICKLEY 《管理经济学与组织架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18、[美]EDWARD P LAZEAR 《人事管理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9、JACOB MINCER 《人力资本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19、F.Ray Marshall Labor Economics, Fifth Edition, 1984, Richard D. Irwin, Inc.20、FRANCINE D BLAU The Economics of Women, Men, and Work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21、D. G. Champernowne & F. A. Cowell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22. Whitfield, Keith and Strauss, George. Researching the World of Work---Strategies andMethods in Studying Industrial Rel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23.Derek Bosworth, Peter Dawkins and Thorsten Stromback.The Economics of the LabourMarket, Longman Press 1996.24.小罗伯特·埃克伦德和罗伯特·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3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00872)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就业制度的演变、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文章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确有困难的表现。
不过,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也夸大了这种困难的程度。
文章对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特别是降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环境3 本报告是曾湘泉主持和承担的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的总报告部分。
本研究除总报告外,还有另外9个分报告。
参加本课题研究、分报告撰写和讨论的有:丁大建、易定红、唐旷、潘锦棠、刘尔铎、程延园、杨伟国、孙光德、姚裕群、樊钉等。
2003年是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上普遍反映大学生就业难。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
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两者关系的角度,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和深入地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发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和研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
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也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波动。
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1前言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
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
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
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
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____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__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__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____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详见附卷一)一、调查概况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
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__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
我国"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这一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对即将面临毕业和正在积极求职的毕业生而言,“十二五”期间,社会人才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研判当前的就业形势?实现就业,着力点在哪里?这些无疑是毕业生最为关心的话题。
通胀压力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怎样的运行趋势,又该如何变革迎接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日前举行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分析与展望研讨会,院长曾湘泉就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提出五大发展趋势;多名学者表示,“民工荒”、“就业难”等问题今年依然不容乐观,并可能进一步加剧。
“2010年全年就业形势持续呈现出明显的缓和趋势,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负面压力已然过去,市场供求状况已大体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数据中心主任丁大建表示,“需求强劲上升,是全年就业压力下降的主要动因。
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部、一二线城市间就业竞争差异在缩小,说明就业流动在放缓,东部沿海地区的缺工现象或将露端倪。
”按照曾湘泉的预测,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将表现为:治理通货膨胀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会日渐显现,中长期内的人工成本增长成为趋势,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新生代农民工诉求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置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将大力推进。
对于最受关注的几大群体的就业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的结论是:中国劳动力结构已发生本质变化,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正在结束。
他认为,尚处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主要去向仍是工业领域,对技能工人需求旺盛,对白领的需求虽增加很快,但绝对数量仍远远低于对工人的需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完全一致,因此,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会缓解,还可能加剧。
《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27日第3版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
劳动人事学院博导介绍劳动经济学曾湘泉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个人简介1955年11月5日出身于陕西省咸阳市,籍贯湖南湘乡。
197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8-1999年赴美留学,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凯思西部保留地大学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2003-2006年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获得者。
美国劳动关系学会、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
2003年3月28日曾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就“世界就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就业政策研究”进行专题讲解。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薪酬:宏观、微观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5-06: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年。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劳动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年。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现代劳动经济学原理》,红旗出版社,1990年。
《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管理出版社,1987年。
主要论文“NAIRU in China: Measurement and Analyses”,Social Sciences in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季刊,2007年第1期。
“社会伙伴关系理论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曾湘泉解析中国第二轮下岗潮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专家。
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
兼任卫生部第四届“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教学分会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同时受聘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等多家大型、特大型公司薪酬委员会的顾问。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消息是:曾湘泉对于中国第二轮下岗潮的解析。
具体内容如下:曾湘泉:准备迎接中国第二轮下岗潮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日前在人大老博士论坛称,劳动市场信号已经失真了,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那个指标根本没有敏感性”。
其表示,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
但凡对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企改革出现大量工人下岗有印象的人都知道。
当时,不仅是下岗工人感受到无比的痛苦,对前途一片悲观与茫然;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有如天塌地陷一般。
好在阵痛过后,终于迎来了曙光,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终于得到了普遍提高,包括当年的下岗工人及其家庭。
对于刚刚恢复信心的人们来说,曾湘泉所长“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话语一出,难免一池清泉又被搅动而形成新的涟漪。
很多人持赞同观点,当然也不泛质疑的声音。
但在笔者看来,不管曾所长的说法其可靠性有多大,作为职工权益保护这一块,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必要未雨酬缪、妥善安排。
“第一轮下岗潮”到来时,由于此前无先例,又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加上当时国家经济本就非常困难,面对众多下岗工人及其困难家庭,政府和企业均表现得无能为力。
如果曾所长所说的“第二轮下岗潮”不可避免,除去职工最基本的“三险一金”必须切实落实外,还应该做的就是再就业培训。
争取做到这边下岗、那边上岗;;下岗即转岗,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下岗即失业现象。
当然,如果面临大量职工下岗的企业,本身就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揭示:大学生倚仗的就业能力企业不看好
作者:
来源:《师道》2010年第08期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发布《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见《羊城晚报》,作者:李斌)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解读此报告时说:“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幔。
”他建议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不断给大学施加压力,“要让不好的大学、不思进取的大学衰落乃至死亡”。
曾湘泉相信“政府允许大学破产、倒闭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不会100年不变”。
《报告》称:在就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领导能力最不重要;而在学生们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最重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低。
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校生对此的排位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
而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监督管理能力都被企业列入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能力之中。
事实是,外语和计算机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其等级证書是学生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
1/ 1。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新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作者:罗燕来源:《民生周刊》2020年第09期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供应链管理师、人工智能训练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近期,16个新职业正式发布,引发社会关注。
事实上,这些新职业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中应运而生。
面对疫情,一些新职业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在就业低谷期给一些人带来新的希望。
后疫情时代,新职业如何持续发展?新的人才培养如何跟上?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
“新职业的发布,其实是对人才培养机构发出人才市场需求方发生变动的重要信号。
”曾湘泉指出,他希望学校等人才培养机构能重视这一信号,及时进行调整,适应市场的变动。
疫情之下,就业迎来大考。
一些行业陷入低迷,一些行业逆势上扬,给就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受疫情冲击及季节性因素影响,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陡然下降。
2020年一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增加,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从2019年四季度的2.18大幅下降至1.43,其中3月份更降至1.02的历史低位。
同比看,一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同时减少,但由于需求降幅相对更大,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疫情本身是客观的外在冲击,而且要限制人的活动,这次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也给很多传统工作岗位带来挑战。
”曾湘泉说。
但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社会进步都是在重大的事件变动、危机中产生的,产业革命都是这样发生的。
所以,经过这次疫情,很多技术、职业会发生变化,如远程办公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
这就迫使很多职业能力要调整,新的职业可能就产生了,工作方式要变化,甚至对交通或通勤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像现在交通就不那么拥挤了。
”曾湘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