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整理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复杂,涉及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较多,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把握重点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文物等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突出教学重点。
6.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如指南针、火药等。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 时期,农学家撰写的《》,总结了、、
、、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
,种植农作物要等。
2.历史地位:《》是我国。
突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精神,在的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祖冲之是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
和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贡献:他把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位数字;创制当时最先进
的历法《、》; 制造出、等。
三、灿烂的文化
1.书法:汉朝的发明和人们对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
持久发展。
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时的书法名家有和。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
的,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
《》。
他被后人誉为“”。
2.绘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
,线条优美活泼,富有个性。
代表作品有《》和《》。
3.雕塑: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开凿了许多,其中最
著名的是的石窟和的石窟。
4.此外,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父子的诗刚健雄劲。
的
清新自然,朴实恬淡。
民歌慷慨豪迈,民歌细腻婉转。
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教材分析】本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20 课内容,本课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离、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这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上乘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本课的知识内容关系相对松散,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把握,通过人物的身上具备的精神和时代特征把三个子目联系在一起。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接触历史时间虽较短,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史料分析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是很强。
同时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如农学、数学、书法等,综合性较强,通过补充一些视频也比较有趣,学生会相对较感兴趣,但也会导致学习的深度不够,需要增加一些探究和小组讨论环节。
【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列表等方式,了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通过了解贾思勰、祖冲之、王羲之等人的个人经历和成就,学习他们身上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增强科学研究、开拓创新的意识。
3.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师引导: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本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叙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和文化风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陌生,他们对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可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能力还在培养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详细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文字,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阅读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和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难点:学生对于科技和文化成果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插图和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包括科技成果的介绍和文化艺术的特点。
3.互动: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文字,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科技和文化事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相关的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齐民要术》1.作者:北朝贾思勰,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3.农业思想: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4.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5.影响:(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二:科学家祖冲之1.人物: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科学家2.成就:(1)圆周率:祖冲之运用三国时期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著作——《缀术》: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
(3)历法: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结果相比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4)机械制造:祖冲之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duì)磨、千里船等。
知识点三:书法绘画和雕塑1.书法(1)背景: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2)形成: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3)概况:①锺繇、胡昭:曹魏时书法家,并称“锺胡”,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②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③魏碑: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4)地位: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绘画——顾恺之,东晋画家,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雕塑——石窟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北方民族大交融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科技成就主要讲述了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方面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成就。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各民族交融、北方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这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科技领域出现了贾思勰、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钟繇、胡昭、“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石窟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主要从《齐民要术》的内容和地位论述农学方面的成就。
教师介绍《齐民要术》之前,可简单介绍贾思勰。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北朝人。
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进行艰苦、广泛的实地考察,撰写了这部书。
这部书的完成还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即北魏统一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北方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这才有了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必要。
《齐民要术》的地位,一句话点明即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而这部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家祖冲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其中,数学方面的成就是祖冲之取得的主要成就。
在他与其子合著的《缀术》一书中收集了他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刘徽创造的“割圆术”,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这部历法最大的特点是改变“闰法”和采用“岁差”。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知识梳理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地位: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3)影响: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3.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①东汉: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了。
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②东晋: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③北魏: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书法艺术受到重视,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2)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3)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
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二、重难讲解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北朝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他总结。
冲之数学有天赋,精确推算圆周率。
东晋羲之楷草行,后人称他为“书圣”。
东晋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
佛教盛行凿石窟,云冈龙门最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