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24
汉魏晋时期的饮食文化饮食时风汉末战乱粮食困乏,不少军阀因无粮而被迫罢战,或以桑椹、枣、甚至人肉为生。
曹操尚节俭,加上用崔琰、毛玠选拔清廉正直之士,社会风气曾变。
卞皇后也效法,其左右史称“菜食粟饭,无鱼肉”。
但曹操死后侈奢之风渐长,西晋时更有石崇与王恺斗富,何曾父子日食一两万钱。
这大概是让人知晓其通饮食,因为这是衡量家世高低的标准之一,曹丕曾下诏:“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太平御览》卷689引《魏书》何曾著的《食疏》为时人效法,虞悰就凭此指出豫章王萧嶷宴席中的不足,是因为缺少用黄颔蛇制作的肉羹。
《南齐书.虞悰传》节日也有特定的饮食:元旦饮椒酒和柏酒、桃汤、吃五辛盘(五种辛辣味的凉菜);寒食节不动烟火(曹操改革,变一个月改为三天)吃醴酪(糖杏仁麦粥)及其他预先做好的食物;端午节吃角黍(粽子);重阳要佩茱萸、食蓬饵(米粉糕)、饮菊花酒道教徒认为人体里有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的根源。
三尸是靠五谷的谷气生存的,所以要“辟谷”(不食五谷)。
故只能食菌类、蜂蜜、枣类等;匪佛笮融曾“多设酒饭,布席于路”,当时佛教徒应还没禁酒;吃的是三净肉(自己不杀、不叫他人杀、没亲眼看见杀)。
玄学兴起,服食养生就是其体现的思想之一。
何晏食五石散之因,就是要达到他所讲的“亦觉神明开朗”(服散后容光焕发的外表,体现出的内在精神活力)。
稽康的《养生论》指出:“终朝未食则嚣然思餐,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涤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忧虑则达旦不嗅。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燥于中而形于外,犹昏君于上,国乱于下也。
”即肉体的需要只是精神的附属。
但后期发展至服药的极端,皇甫谧因服寒食散过度,弄至多次想自杀。
鲁迅把当时文人服食的风气称作“魏晋风度”。
餐厨具殷商时贵族已大量使用玉制品与象牙杯,更有漆器出土,但平民则还停留粗陶和竹、木食器当中。
直至晋代以前受阿拉伯高脚桌椅进食的影响,人们还是处于“席地而坐”的案。
随着陶瓷业的发展,日用陶瓷慢慢普及至逐步取代竹木餐具和粗陶制品。
器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美食日盛,旧有的食器改制或隐退,新的食器不断出现。
如三忠鼎、鬲、簋、簠、方彝、卣、觥、爵、盉、觚、觯等饮食器已完全消失,而另一些器具却大为兴盛,如壶,春秋时的莲鹤方壶,形体高大,壶盖四周有莲瓣两层,中央立一振翼长鸣之鹤。
壶身上饰有蟠曲龙纹,旁有两镂孔龙形大耳。
圈足下双兽匍匐。
此壶构思精美巧妙,一改商周以来庄重、静态的器具风格。
体现了社会处于巨变中的风貌。
灶具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注意道风、排烟的台式土灶,并有铜炉出现。
周代的一系列礼器这时已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所以礼器的体量也逐渐减少,所以这一时期的食器体量比较适宜,更加接近实用,以实用为其首先考虑的功用。
此外,由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铜器、漆器的大量使用,所以这时器具制作的技术更加先进,器具工艺更加精细,各种图案纹饰更加形象逼真,这就使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到了汉代,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融合了前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所以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品种齐全。
中国饮食的器具这一-时期不仅在数量上大为增加,而且在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是各种饮食器具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全部出现,另一方面是各种食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并且每一套餐具,都讲求完整搭配。
其次是分工精细。
各种食器定型完备,杯盘碗碟、锅盆盂瓮,品种齐全,功用完备,如饮器,就有盛汤之勺和匙、盂,饮器以大小功用的不同,有盏、杯、盅之别,可见其各司其责、分工明确。
再次是轻巧精致。
在春秋战国时代体量适宜的基础上向着更进一步,向前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加生活化,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食器变得更加精致,从史书记载看,当时的食器非常讲究“雕文雕漆”。
此外,这一时期的食器还表现为其制作材料完备。
一方面是青铜器逐渐减少,而被漆器、瓷器所取代。
到了东汉,瓷器不断成熟,玻璃质的盘、碗大量出现;另一方面,随着青铜器的逐渐隐退,战国时出现的铁已被较为广泛地运用到了饮食器具的制作,铁釜、铁刀等炊具已普遍使用。
魏晋南北朝锅里炖文献记载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战争频繁,诸侯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
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1、烹调原料的扩充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础上,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扩充。
张赛通四域后,相继从阿拉伯等地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盐铁论》记载,西汉时的冬季,市场上仍有葵菜、韭黄、簟菜、紫苏(又称苏子,种子可榨汁,嫩叶可吃,还可入药,能镇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应,而且货源充足。
《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流域的31种蔬菜,以及小盆温室育苗,韭菜捉子发芽和韭菜挑根复土等生产技术。
杨雄的《蜀都赋》中还介绍了天府之国出产的菱根、茱萸、竹笋、莲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樱梅、甜柿与榛仁。
有''植物肉''之誉的豆腐,相传也出自汉代,是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发明的,不久,豆腐干、腐竹、千张、豆腐乳等也相继问世。
这时的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史记》记述了汉代大商人酿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况。
《齐民要术》还汇集了白饧糖、黑饴糖稀、琥珀饧、煮脯、作饴等糖制品的生产方法。
特别重要的是,从西域引进芝麻后,人们学会了用它榨油。
从此,植物油(包括稍后出现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国烹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诞生。
当时植物油的产量很大,不仅供食用,还作为军需口。
有文章介绍说,在赤壁之战中,芝麻油曾发挥出神威。
在动物原料方面,这时猪的饲料量已占世界首位,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为肉食品中的主角。
冶金焦炭的焦末含量及筛分组成的测定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冶金焦炭的焦末含量及筛分组成的测定方法概述冶金焦炭是炼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其质量对炼铁工艺和成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概述•胡汉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影响•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政治局势不稳定,战乱频繁。
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民族向南或向北迁徙,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条件。
民族迁徙与融合在民族迁徙和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推动,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背景。
文化交流的推动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起源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地区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胡汉饮食文化开始出现初步的交融。
胡汉饮食文化的初步交融随着胡人的迁入,胡食开始在汉地传播,并对汉地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胡食在汉地的传播同时,汉地饮食文化也对胡人产生了影响,胡人开始接受和融入汉地饮食文化。
汉地饮食对胡人的影响在胡汉饮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和融合成为了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
胡汉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02胡汉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影响03少数民族肉食的引进随着胡人在中原地区的定居和与汉族的交流,羊肉、牛肉等少数民族肉食也逐渐成为汉族饮食的一部分。
胡汉食品的互相引进与融合01胡饼等面食的传入随着胡人在中原地区的定居和迁移,他们所喜爱的面食如胡饼等逐渐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的饮食种类。
02酒的推广与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汉地引入了许多新酒,如葡萄酒、胡酒等,促进了酒的推广与普及。
座次礼仪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的座次礼仪逐渐影响了汉族。
例如,不再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座次礼仪,更加注重主宾的地位和身份。
胡汉餐饮礼仪的交流与借鉴餐饮器具的交流与演变胡人与汉族的交流过程中,餐饮器具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之两晋时期中国菜肴是世界公认的美食。
我听过一个英国人抱怨说:“为什么我在英国能找到很多中餐馆,但是在中国却找不到英餐馆呢”?如果你尝一口甜的腻死人的英国水果布丁,或者那淡的如同君子交一般的白煮肉,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所在。
中国人到了外国,一筹划做生意,就忍不住地要开饭馆。
这实在是因为天朝饮食,实在过于华美,其强大技术优势不由人不去施展。
但是中国饮食并不是打商周时代就如此精美的。
其中的发展变化,也有很长的一段道路。
先秦时代,中国人一说整点好吃的,基本就是弄几个叫做“鼎”的锅子,往里面里大块炖肉。
这里面还有讲究,按照礼仪规定,国君吃饭,前面能支九个锅,里面可以炖牛肉;卿(高级官员)前面可以支七个锅,里面可以炖羊肉;大夫(中级官员)前面可以支五个锅,里面可以炖猪肉;士(低级官员)前面就最多只能支三个锅,里面也就能炖炖鱼肉。
当然,这个就象四菜一汤的规定一样,只能落实到文件上,真吃起来未必是这样。
这样的饮食规定固然烦琐,吃东西的架势看上去似乎有些气派,但按现在的观点看,也只能算是土老冒吃法,不过是拿一堆肉一炖了之。
中国真正的美食是在唐宋时代才趋于成熟的,到了明清则达到顶峰。
美食在晋朝还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此刻的食物远远比不上明清时代那么精美。
但晋朝是美食发展史中很关键的一环。
真正美食的产生,大多需要两个关键性因素:首先,要有一个推崇炫耀性奢侈消费的环境,其次,这个高端消费者还要讲究文化品位。
晋朝就高度具备这两个条件。
说到奢侈炫耀,晋朝历史上就发生过历史上最有名的斗富。
斗富的主角,一位是财主石崇,一位是皇帝的舅舅王恺。
这个石崇在湖北的时候,靠抢劫客商快速致富,成为晋朝的盖茨。
盖茨依靠“血淋淋的微软”起家,石崇则依靠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二次分配手段起家,攒下了泼天富贵。
但是说起他斗富的手法,按现代人观点看来,也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手段。
王恺用麦芽糖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火烧饭。
除了糟蹋点东西,对于饮食实在也没什么贡献,最多菜锅能带点甜味罢了。
中国饮食文化的交融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交融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具有胡汉交融的特点。
如在饮食烹饪方面,各民族都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带到了中原腹地。
从西域地区来的人民,传人了胡羹、胡饭、胡炮、烤肉、涮肉等烹疱制法;从东南来的人民,传人了叉烤、腊睬等烹疱制法;从南方沿海地区来的人民,传人烤鹅、鱼生等烹疱制法;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传人了红鱼等饮食珍品这些风味各异的食品极大地丰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
至北魏时,西北少数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叉将胡食及西北地区的风味饮食丈量传人内地。
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与普及。
素食及素食习俗也开始形成。
在民人的饮食结构上,面食在民间有了进一步的推广,种类日益丰富。
对后代的饮食品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乳类食品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烹调方式中炒菜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使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史上的重要大事。
炒是中国传统烹调艺术中最突出的基本技法.与煮、炖、燕、羹、烹、炮等烹饪法相比,炒菜速度更快,能源更省.味道更鲜,色泽更艳,维生素保存更丰,作法也更有弹性。
现代美食家桀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说道:“西人烹调方法.不外油炸、水煮、热烤,就是缺少了我们中国的炒。
”在这一时期,有关饮食的著作息剧增加,其数量和范围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系统性、独立性和总结性的特点。
它们从饮食原料到加工烹饪,从饮食内容到饮食文化,都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记述和研究,可以说饮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饮食文化hwq || 2006.12.13 || 浏览次数:50 【评论0条】【字体:大中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持续最久的时期。
从主要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饮食文化与秦汉时期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不少变化。
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
这时期的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风尚一炉。
在烹饪饮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特点都带到中原地区。
晋朝的美食与烹饪技巧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而与这一伟大朝代紧密相连的,还有晋朝的美食与烹饪技巧。
本文将为您介绍晋朝时期的特色美食以及那个时代独具一格的烹饪技巧。
一、晋朝美食的特色1. 忌口之时在晋朝的日常饮食中,忌口是非常普遍的。
史书记载,晋朝人民尤其讲究饮食的节制和健康。
他们相信,忌口能够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进而增强体魄。
比如,晋人崇尚素食,特别喜爱各种蔬菜和水果。
他们将忌口作为一种养生方式,不仅在日常饮食中实践,也在宴会上有所体现。
2. 精选上等食材晋朝的美食十分讲究食材的选择。
当时的名厨们都注重食材的品质和新鲜度。
同时,他们还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进行烹饪。
比如,夏季选用清凉的蔬菜,冬季则更加注重肉类和豆类的食材选取。
晋朝人以此来调节身体并享受不同季节的美食。
3. 精细的烹饪技巧晋朝的烹饪技巧以精细著称。
烹饪师傅们不仅能将食材处理得精致入微,还掌握了多种独特的烹饪技巧。
比如,他们善于利用火候,将食物烹饪得色香味俱全。
烧烤、蒸、煮、炖等多种烹饪方法在晋朝时期达到了丰富和成熟的水平。
4. 精美的宴席晋朝的宴席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论是官方宴会还是私人聚会,宴席上的美食都是精心准备的。
例如,糕点类的食品在晋朝宴席上非常流行,各种各样的糕点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
此外,肉类、海鲜也都是宴席中的常客,宴会上的美食琳琅满目,令人心生向往。
二、晋朝的烹饪技巧1. 刀功的讲究晋朝人对于刀功有着严格的要求。
他们认为,熟练的刀工能够更好地展现食材的本质和美感。
在烹饪过程中,刀工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菜品质量。
因此,晋朝的烹饪师傅们不仅要懂得使用各种不同的刀具,还要掌握各种独特的切割技巧。
2. 调味料的使用晋朝的烹饪师傅们非常擅长调配各种调味料。
他们精通使用大葱、姜、蒜等辛香类调料,并懂得如何搭配使用,使菜品味道更加鲜美。
此外,他们还会根据食材的特点和制作的菜品选择不同的调味料,使每道菜品都拥有独特的风味。
魏晋时期的饮食文化——主食类一、导言中国自古而来就是一个农耕国家,民以食为天,而饮食往往与社会的经济有着莫大的关系。
魏晋时期经济形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当时饮食文化的发展。
因此以农业为中心的农、林、畜牧、渔、副各业的发展决定了魏晋时期饮食结构的变化、发展以及饮食习惯和风格差异。
汉末以来几经灾变,瘟疫、旱灾频发,又时值农民起义、诸侯混战,粮食产出稀少、供应困难,导致人民食不果腹,不乏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东汉兴平元年(94年),关中兵乱后,出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是时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程昱守濮阳时,也用人肉做过肉饼以供军士充饥。
虽然政局动荡不堪,但随着战争的短暂沉寂和社会的暂时安定,此时的农业经济仍处于发展的趋势,粮食、果蔬、肉等食品种类也得以更丰富,更为多样化。
从农业经济当中的粮食市场看,南北方的粮食买卖相对比较兴盛,粮市比较活跃,北方的曹魏听从毛玠、任峻、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制”。
制度与社会是否稳定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走向,西晋的短暂统一、北魏的“均田制”都不同程度地刺激粮市的繁盛。
秦汉时期,以粟类为主的旱地作物是占据首要的粮食作物;到了汉末魏晋时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麦、稻逐渐赶超粟,成为当时的主要粮食产品。
随着麦、稻地位的上升,士人阶层也对此产生兴趣。
二、主食品的分类1、麦北方食麦者居多,麦有一种吃法最为方便,就是用麦粉做饼,南北相同。
由于麦类产量的提高、面粉发酵、加工技术的提升与进步,饼食业迅速发展,品种多样,有汤饼、胡饼等,这些饼尤为士人所喜爱。
汤饼跟现在的面片汤相似,做的时候要一边用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片得撕得薄,“弱如春绵,白若秋绢”,煮开时“气勃郁以扬布,香分飞而远遍”。
并且汤饼还是一种宫廷美食,魏明帝曹叡就以汤饼试驸马何晏是否傅粉。
汤饼《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