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细菌PPT
- 格式:ppt
- 大小:10.35 MB
- 文档页数:42
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完整ppt课件CONTENTS•呼吸道传染病概述•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介绍•预防与控制策略•临床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呼吸道传染病概述01定义与分类定义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等传播方式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呼吸道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其他微生物性三类。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免疫力下降和环境因素等。
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营养状况等均可影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
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可导致不同的症状表现。
诊断方法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可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辅助诊断。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介绍02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症状发热、头痛、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乏力等预防措施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等麻疹病毒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结膜炎、皮肤斑丘疹等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飞沫传播病原体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病原体风疹病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症状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水痘和带状疱疹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症状水痘表现为发热、皮疹、疱疹等;带状疱疹表现为疼痛、疱疹等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对于带状疱疹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患处,以免继发感染。
预防与控制策略03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锻炼等。
第一节呼吸道感染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二、急性细支气管炎三、肺炎(Pneumonia)(一)细菌性肺炎1.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累及肺大叶的大部或全部,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肺炎球菌,少见的有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诱因:受寒、感冒、过度疲劳、慢性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等◆发病机制:肺炎球菌引起致敏,机体发生变反应性炎。
血管扩张,通透性↑→浆液、纤维素渗出病理变化:(1)充血水肿期:第1-2天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出,少数RBC、WBC (2)红色肝样变期:第3-4天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RBC渗出,少数WBC、纤维素(3)灰色肝样变期:第5-6天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4)溶解消散期:一周后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溶解酶→纤维素溶解、病原体被吞噬溶解大叶性肺炎(红色肝变期)大叶性肺炎(红色肝变期)大叶性肺炎(灰色肝变期)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灰色肝变期)并发症(1) 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纤维素性渗出物因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少,溶蛋白酶不足→肺泡内纤维素性渗出物不能完全分解吸收消散→肉芽组织予以机化肉眼: 呈褐色肉样纤维组织大叶性肺炎(肉质变)(2)化脓性胸膜炎及脓胸(3)肺脓肿(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5)感染性休克2.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渗出性炎症,绝大多数为化脓性炎症。
病因: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链球菌等。
诱因:急性传染病、受寒、酗酒、心衰等。
发病机制: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抵抗力下降,细菌可侵入细支气管远端及末梢肺组织繁殖,引起小叶性肺炎病理变化:肉眼:肺内出现散在实变病灶,直径 0.5-1cm,色暗红、灰黄色, 质实,下叶背侧较多小叶性肺炎融合性小叶性肺炎镜下:(1) 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细支气管及周围肺泡) (2) 病灶周围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小叶性肺炎并发症:(1)呼吸衰竭(2)心衰(3)脓毒败血症(4)肺脓肿及脓胸(5)支气管扩张(二)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病因:流感病毒,呼吸道胞病毒,腺病毒等病理变化:肉眼:肺组织充血,水肿,体积轻度增大镜下: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血管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透明膜形成,病毒包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