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数学八上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5
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数据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离散程度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还不够清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离散程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离散程度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3.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案例资料、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出离散程度的概念,如“为什么运动员的身高数据更接近于正态分布,而体重数据更接近于偏态分布?”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离散程度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离散程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数据的离散程度(1)教学目标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教学重难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其求法.自学指导学生看课本注意以下问题:什么是极差、方差?如何找一组数据的方差?方差有何意义。
课堂教学1.引例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2.概念: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设有n 个数据nx x x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221)()(x x x x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1222212x x x x x x n x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 ),记作2s 。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