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第二章阶级理论及其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12
马工程政治学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共33题,每小题2分,共1. 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的变化,改变了( ),从而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单选题] *A.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B.该商品的价值量C.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正确答案)D.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2. (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单选题] *A.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B.价值规律(正确答案)C.供求关系规律D.竞争规律3. 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与一切商品进行交换,这表明( )。
[单选题] *A.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商品了B.金银作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正确答案)C.金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大小是不变的D.金银天然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4.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其本质上是( )。
[单选题] *A. 工人劳动的价值B.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C. 工人劳动的价格D.工人出卖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正确答案)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
[单选题] *A.价值(正确答案)B.市场C. 货币发行量D.竞争6. 年春节期间,某地青菜产量减少,平时2元一斤的青菜竟卖到10元一斤,这表明( )。
[单选题] *A.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正确答案)B. 价格和价值无关C. 供求关系的变化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化D. 买方此时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7. 市场价格是供求状况的直接反映,市场调节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如果市场( ),价格会偏低。
[单选题] *A.供不应求B.供大于求(正确答案)C.供求平衡D.供需不足8. 一般情况下,一架玩具飞机的价格再怎么涨也不会比一架航空飞机的价格高,一辆汽车的价格再怎么低也不会比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更低。
这表明( )。
[单选题] *A.价格决定价值B.供求关系影响价格C.价格由价值决定(正确答案)D.价格由使用价值决定9. 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第一章政治权力权利(rights)与权力(power)的区别:前者起源较晚,是法治传统、封建社会、特别是个人主义的产物。
它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依赖法的保护。
权利的概念也一直在发生着演变。
后者从人类一有社会生活时即已出现,甚至早于国家。
它可以建立在法、合法性的基础上,但法不是它的必要条件。
权力首先是一种力,一种暴力,一种强制支配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本质是超时空的,而且变化不是很大。
它不要求其他事物的保护,相反,它更多地是保护者。
从制度的角度来讲,政治权力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国家,或具体意义上的国家机构。
从事实的角度看,权力是一种能源、资源、能力,或用经济学的术语,是一种资本。
但更确切地讲,政治权力应被理解为一种关系,它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另一个人、另一部分人的领导、命令、支配关系。
这个意义上的权力强调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说:“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对某一个人的权力与做某一件事的权力是不同的。
所谓做某一件事的权力是指采取某一行动的能力问题,或是物质方面的能力,或是法律意义上的能力(得到法律承认的能力)。
做某一件事的能力未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政治权力的这三种观察角度各有其特点。
但我们认为第三种最能够揭示政治权力的内容,反映其实质。
归根结底,我们这门课的兴趣点是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
而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第一节权力关系的特性历代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汗牛充栋。
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们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三种理论:政治权力是对自由的可能威胁,政治权力构成了某种政治行为的动因,政治权力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的产物。
1)政治权力的运用是对他人自由的一种限制这是绝大部分传统政治哲学家的观点。
因为政治权力象征着国家,而自由象征着个人,这本来就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
《政治学概论》第二章_国家与阶级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2)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管理组织。
(3)在氏族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注: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及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事会”二、国家的产生及与氏族组织的区别1.由生产力发展产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三个结果和变化:(1)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2)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2.恩格斯对国家理解:(1)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2)恩格斯这个著名论断说明了三点: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①雅典国家(内部产生,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②罗马国家(外来与内部)③德意志国家(战争产生)3.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如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的设立,即暴力机关。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阿奎那、中国汉代的董仲舒。
2.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学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许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经济学(P8-P9)2.与法学(P9-P10)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主编第1编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第1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1.1.1 政治的分析单位1.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1)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政治观第一, 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 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
(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
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第四,消极政治观。
第五,对权力的制约。
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
2. 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多元主义(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特点是规范性,与多元主义理论特点是经验性(2)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它将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established network)之中,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会组织编织而成,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
3. 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马克思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特定产物。
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
(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1.1.2 政治的范围1. 政府政治观所谓“政府政治观”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what concerns the state),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
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究政府权威的行使。
2.非政府政治观非政府政治学(nongovernmental politics)主要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
3. 广义政治观政治居于所有社会集体活动—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公共的与私人的—的中心,它存在于所有的人类集团、机构和社会中。
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1.1.3 政治与行政的分化第一阶段:“政党分肥制”(spoils system):1829年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鼓吹“胜利品属于胜利者”。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本章概述:国家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现象,研究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说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消亡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任何有关国家的学说,至少是成体系的国家学说,都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
它们构成了关于国家的一般理论,或者说是国家的基本原理。
科学地说明这些原理,是我们正确理解和回答其他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分歧,正是从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阶级,因此,只有将国家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研究,才能准确、科学地说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问题。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本节概述: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这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知识点1: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制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根据恩格斯的论断,在劳动并不发展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社会制度(交往模式)主要受血缘关系的支配,而决定血缘关系的走向的是人类的婚姻形式。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这里群婚集团是按辈份划分的。
这是一种禁止父母与子女间的通婚的婚姻形式。
群婚的第二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
政治学概论1至12章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第二篇政治关系1.利益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简答+名词解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按照这一定义,利益由三方面因素构成: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第三,利益反应着一定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共同利益(考纲上没有,作为补充)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1)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
2)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是指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方式和机制来实现。
3)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
4)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一旦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立的利益地位。
5)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复合性,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
3.利益矛盾(名词解释+简答)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另一个侧面,它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利益矛盾包括两个方向的矛盾:一方面,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等,由于这些矛盾是横向发生的,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横向利益矛盾。
另一方面,利益矛盾又是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个人的利益与他们所处的集体,集团,阶层,阶级,民族。
社会等群体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种矛盾是纵向发生的,所以人们又称其为纵向利益矛盾。
4.利益与政治的关系(简答+论述)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它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人们的需要通过这些社会关系转化为人们的利益,同时,人们的利益也只有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才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