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第二章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738.00 KB
- 文档页数:23
电工学期考试卷01-电子技术B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晶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时,其发射结处于 正向 偏置,集电结处于 反向 偏置。
2.放大电路中,若想要减小输入电阻,应引入 并联 负反馈;若想要增加输出电阻,应引入 电流 负反馈。
3.理想运算放大电路工作在线性区时,有 虚断 和 虚短 两个重要概念。
4.已知变压器二次侧电压U =10V ,采用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二极管承受的最高反向压降RM U = 14.1 V ;若采用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则二极管承受的最高反向压降RM U = 14.1 V 。
5.(57.5)10=( 111001.1 )2=( 39.8 )16。
6.三变量的逻辑函数共有 8 个最小项。
其全部最小项之和为 1 。
7.TTL 三态门的输出包括 高电平 、低电平和 高阻态 等三种工作状态。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2分)1.某硅三极管三个电极的电位Ve 、Vb 和Vc 分别为3V 、3.7V 和6V ,则该管工作在( A )状态。
A 、饱和 B 、截止 C 、放大 D 、损坏2.工作在甲乙类状态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通常提供一个偏置电路以克服( D )失真。
A 、截止 B 、饱和C 、截止和饱和D 、交越3.电路如图1所示,引入的反馈为( C )负反馈。
A 、电压并联B 、电流并联C 、电压串联D 、电流串联4.下列电路中属于时序逻辑电路的是( D )电路。
A 、加法器B 、编码器C 、译码器D 、计数器5.构成一个十二进制的计数器,需要( B )个触发器。
A 、2 B 、4 C 、6 D 、126.摩根定律的正确表达式是:( B )A 、B A B A +=⋅ B 、B A B A +=⋅C 、B A B A ⋅=⋅D 、B A B A ⋅=⋅三、用代数法化简如下逻辑函数为最简与或式。
(6分)=Y A B +A C D +C D +AB C +B C D 解:=Y )()(BD AD D C C A A B ++++=)()(B A D C C A B ++++=C A D C C B B A +++ =C A D C B A ++四、图2所示放大电路中,已知V CC =12V ,R B1=90kΩ,R B2=30kΩ,R C =2.5kΩ,R e =1.5kΩ,R L =10kΩ,β=80,图1V U BE 7.0=。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第二章习题2-1 图2-1所示的电路中,U S=1V,R1=1Ω,I S=2A.,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2W。
试求R的阻值。
2-2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2-2所示网络中通过电阻R3支路的电流I3及理想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
图中I S=2A,U S=2V,R1=3Ω,R2=R3=2Ω。
2-3 试用叠加原理重解题2-2.2-4再用戴维宁定理求题2-2中I3。
2-5 图2-3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6V,R1=2Ω,I S=5A,U S2=5V,R2=1Ω,求电流I。
2-6 图2-4所示电路中,U S1=30V,U S2=10V,U S3=20V,R1=5kΩ,R2=2kΩ,R3=10kΩ,I S=5mA。
求开关S在位置1和位置2两种情况下,电流I分别为多少?2-7 图2-5所示电路中,已知U AB=0,试用叠加原理求U S的值。
2-8 电路如图2-6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流I。
2-9 电路如图2-7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阻R4上电压U的表达式。
2-10电路如图2-8所示,已知R1=Ω,R2=R3=2Ω,U S=1V,欲使I=0,试用叠加原理确定电流源I S的值。
2-11 画出图2-9所示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2-12 图2-10所示的电路接线性负载时,U 的最大值和I的最大值分别是多少?2-13 电路如图2-11所示,假定电压表的内阻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
当开关S处于位置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10V,当S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的读数为5mA。
试问当S处于位置3SHI 4,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各为多少?2-14 图2-12所示电路中,各电源的大小和方向均未知,只知每个电阻均为6Ω,又知当R=6Ω时,电流I=5A。
今欲使R支路电流I=3A,则R应该多大?2-15 图2-13所示电路中,N为线性有源二端网络,测得AB之间电压为9V,见图(a);若连接如图(b)所示,可测得电流I=1A。
现连接如图(c)所示形式,问电流I为多少?2-16 电路如图2-14所示,已知R1=5Ω时获得的功率最大,试问电阻R是多大?本章小结1、支路电流法是分析和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适用于任何电路。
学习-----好资料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1.5.1在图1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和负载。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
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图1.5.1图1: 习题?I= 6A I= 10A A = I43 2 1 ?= UU= 60V V = 140U23 1 =90V U?5 = U4 30V 80V 1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2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3]:解[为负载。
,5,2为电源;3,42 元件1电源发出功率P= ??×W (=4)= UI140 W 5603P= E 1 1 1??×W 5406W (IP= U= = 90) 2 2 2×W= I= PU= 60 60010W 3 3 3??×= 80) 4)W (IP= U= (1 4 4×30 IP320W = U= WW 6= 1802 5 5P+ P= 1100W 2 1负载取用功率P = P+ P+ P= 1100W 5 4 3两者平衡1.5.2在图2中,已知I和其两端I中的电流试确定电路元件mA= ImA= 3,1.33 12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电压U,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
校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3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解] 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图2: 习题1.5.2图?? = 0 + III 2 1 3?? = 0 I1 3 + 3可求得I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I2mA, = 33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3 3 ×××)10V = 60V = U(30 + 10 103 3其次确定电源还是负载:从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判定:1电路元件3 电流I从“+”端流出,故为电源; 3电流I从“+”端流出,故为电源;80V元件2电流I从“+”端流出,故为负载。
× R R R 2 电路的分析方法2.1 电阻串并联接的等效变换2.1.1在 图1所 示 的 电 路 中 ,E = 6V ,R 1 = 6Ω,R 2 = 3Ω,R 3 = 4Ω,R 4 =3Ω,R 5 = 1Ω,试求I 3 和I 4。
[解]图 1: 习题2.1.1图本 题 通 过 电 阻 的 串 联 和 并 联 可 化 为 单 回 路 电 路 计 算 。
R 1 和R 4并 联 而 后 与R 3 串联,得出的等效电阻R 1,3,4 和R 2并联,最后与电源及R 5组成单回路电路, 于是得出电源中电流EI =R 2 (R 3 +R 1R 4 )R 5 +R 1 + R 4R 1R 4R 2 + (R 3 +1 6) + R 4=3 (4 +6 × 3 )1 +6 + 3 6 × 3= 2A 3 + (4 + )6 + 3而后应用分流公式得出I 3和I 4I 3 =R 2R 1 R 4I = 36 × 3 2× 2A = 3 A R 2 + R 3 + 1+ R 4 3 + 4 + 6 + 3 R 16 2 4 I 4 = − 1 + R 4I 3 = − 6 + 3 × 3 A = − 9 AI4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2.1.2有 一 无 源 二 端 电 阻 网 络[图2(a )], 通 过 实 验 测 得 : 当U = 10V 时 ,I =2A ;并已知该电阻网络由四个3Ω的电阻构成,试问这四个电阻是如何连接的? [解]图 2: 习题2.1.2图 按题意,总电阻为U R = = I 10Ω = 5Ω2四个3Ω电阻的连接方法如图2(b )所示。
2.1.3在图3中,R 1 = R 2 = R 3 = R 4 = 300Ω,R 5 = 600Ω,试求开关S 断开和闭和 时a 和b 之间的等效电阻。
[解]图 3: 习题2.1.3图 当开关S 断开时,R 1与R 3串联后与R 5 并联,R 2与R 4 串联后也与R 5并联,故U = × 5 = U = × 5 = 5 有R ab = R 5//(R 1 + R 3)//(R 2 + R 4 )1=1600 1 + +300 + 300 1 300 + 300= 200 Ω当S 闭合时,则有R ab = [(R 1//R 2) + (R 3//R 4 )]//R 51=1R +R 1 R 2 R 1 + R 2=1 +1 R 3 R 4 +R 3 + R 411 600 300 × 300 +300 × 300= 200 Ω300 + 300 300 + 3002.1.5[图4(a)]所示是一衰减电路,共有四挡。
图1: 习题1.5.1图I1 = −4A U1 = 140V U4 = −80V I2 = 6AU2 = −90V U5 =30VI3 = 10AU3 = 60V电工学秦曾煌课后答案全解 doc格式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1.5.1在图1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和负载。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
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1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2 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3 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解]:2 元件1,2为电源;3,4,5为负载。
3 P1 = U1I1 = 140 ×(−4)W = −560WP2 = U2I2 = (−90) ×6W = −540WP3 = U3I3 = 60 ×10W = 600W P4 = U4I1 = (−80) ×(−4)W = 320W P5 = U5I2 =130 ×6W = 180WP1 + P2 = 1100W负载取用功率P = P3+ P4 + P5 = 1100W 两者平衡电源发出功率PE=1.5.2在图2中,已知I1= 3mA,I2 = 1mA.试确定电路元件3中的电流I3和其两端电压U3,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
校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2[解] 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图2: 习题1.5.2图−I1 + I2 −I3= 0−3 + 1 −I3= 0可求得I3= −2mA, I3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U3 = (30 + 10 ×103 ×3 ×10−3 )V = 60V 其次确定电源还是负载:1 从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判定:电路元件380V元件30V元件电流I3从“+”端流出,故为电源;电流I2从“+”端流出,故为电源;电流I1从“+”端流出,故为负载。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册_第二章主页目录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2.12.22.32.42.52.6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2.7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2.8受控源电路的分析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本章要求:1.掌握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3.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动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退出2.1.1电阻的串联I2.1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2.1.2电阻的并联I+I1U–I+U–RI2R1R2(3)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111RR1R2(4)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两电阻并联时的分流公式:特点:(1)各电阻联接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2)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应用:分流、调节电流等。
R2I1IR1R22.1.3电阻混联电路的计算例:电路如图,求U=解:211R'=—153+R"=—+441VU1–R'1–U1=——某412+R'=11VR"某U=3VU2=——2+R"11得U=——某U2=1V2+1R'2+1U2–2+1U–R"退出例1:图示为变阻器调节负载电阻RL两端电压的分压电路。
RL=50,U=220V中间环节是变阻器,其规格是100、3A。
今把它平分为四段,在图上用a,b,c,d,e点标出。
求滑动点分别在a,c,d,e四点时,负载和变阻器各段所通过的电流及负载电压,并就流过变阻器的电流与其额定电流比较说明使用时的安全问题。
解:(1)在a点:UL=0VIea+IL=0AU220A2.2ARea100U–edcbaIL+ULRL–退出解:(2)在c点:等效电阻R为Rca与RL并联,+e再与Rec串联,即ILdRcaRL5050Uc+RRec50bURRcaRL5050LaL––75U220Iec2.93AR752.93ILIca1.47A2ULRLIL501.4773.5V注意,这时滑动触点虽在变阻器的中点,解:(3)在d点:解:(4)在e点:U220Iea2.2ARea100U220IL4.4ARL50+UULU220V–edcbaIL+URLL–退出2.2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换ACDBAROCDROBIaRaIbIcaRcY-等效变换CIaaRabRbcRcabbRbIbIcC电阻Y形联结2.2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IaIaRaaaRabRbcRcabIbIcbRcY-等效变换CRbIbIcC电阻Y形联结电阻形联结2.2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IaIaRaaaRabRbcRcab IbIcbRcY-等效变换CRbIbIc电阻Y形联结条件电阻形联结据此可推出两者的关系2.2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IaIaRaIbIcRabRbcRcaaRcY-等效变换CaRabRbcRcabRb YRaRbRbRcRcRaRcRaRbRbRcRcRaRaRaRbRbRcRcRaRbIbIcC退出2.2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IaRaaIaaRabRbcRcab IbIcbRcY-等效变换CIbIcC对图示电路求总电阻R12例1:112R1221C212D10.8R120.422110.410.82.411.4R12R122.684由图:2例2: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流I1I14d4 a8I14d5aRaRccc5+–12Vb4Rbb+–12V解:例2: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流I1I14d4a8I14d5aRaRccc5+–12Vb4Rbb+–12V解:R(42)(51)Ω2Ω5Ω(42)(51)5112I1A1.2A42515退出+ER0I+理想电压源(恒压源)I+E_+U_ERLOUI2.3.2电流源模型电流源是由电流IS和内阻R0并联的电源的电路模型。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第二章习题2-1 图2-1所示的电路中,U S=1V,R1=1Ω,I S=2A.,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2W。
试求R的阻值。
2-2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2-2所示网络中通过电阻R3支路的电流I3及理想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
图中I S=2A,U S=2V,R1=3Ω,R2=R3=2Ω。
2-3 试用叠加原理重解题2-2.2-4再用戴维宁定理求题2-2中I3。
2-5 图2-3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6V,R1=2Ω,I S=5A,U S2=5V,R2=1Ω,求电流I。
2-6 图2-4所示电路中,U S1=30V,U S2=10V,U S3=20V,R1=5kΩ,R2=2kΩ,R3=10kΩ,I S=5mA。
求开关S在位置1和位置2两种情况下,电流I分别为多少?2-7 图2-5所示电路中,已知U AB=0,试用叠加原理求U S的值。
2-8 电路如图2-6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流I。
2-9 电路如图2-7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阻R4上电压U的表达式。
2-10电路如图2-8所示,已知R1=Ω,R2=R3=2Ω,U S=1V,欲使I=0,试用叠加原理确定电流源I S的值。
2-11 画出图2-9所示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2-12 图2-10所示的电路接线性负载时,U 的最大值和I的最大值分别是多少?2-13 电路如图2-11所示,假定电压表的内阻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
当开关S处于位置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10V,当S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的读数为5mA。
试问当S处于位置3SHI 4,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各为多少?2-14 图2-12所示电路中,各电源的大小和方向均未知,只知每个电阻均为6Ω,又知当R=6Ω时,电流I=5A。
今欲使R支路电流I=3A,则R应该多大?2-15 图2-13所示电路中,N为线性有源二端网络,测得AB之间电压为9V,见图(a);若连接如图(b)所示,可测得电流I=1A。
现连接如图(c)所示形式,问电流I为多少?2-16 电路如图2-14所示,已知R1=5Ω时获得的功率最大,试问电阻R是多大?本章小结1、支路电流法是分析和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适用于任何电路。
14 二极管和晶体管14.3 二极管14.3.2在图1所示的各电路图中,E = 5V ,u i = 10 sin ωtV ,二极管D的正向压降可忽略不计,试分别画出输出电压u0 的波形。
[ 解]图 1: 习题14.3.2图(a) u i为正半周时,u i> E,D导通;u i < E,D截止。
u i为负半周时,D 截止。
D导通时,u0 = E;D截止时,u o = u i。
(b)u i为正半周时;u i > E,D导通;u i < E,D截止。
u i为负半周时,D截止。
D导通时,u0 = u i;D截止时,u0 = E。
u0的波形分别如图2(a)和(b)所示。
图 2: 习题14.3.2图× ×−314.3.5在图3中,试求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电位V Y 及各元件过的电流。
(1)V A = +10V ,V B = 0V ;(2)V A = +6V ,V B = +5.8V ;(3)V A = V B = +5V .设二极管的正 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
[解]图 3: 习题14.3.5图(1) 二极管D A 优先导通,则10V Y = 9 × 1 + 9V = 9VV Y 9 I D A = I R== A = 1 10 R 9 × 103A = 1mAD B 反向偏置,截止,I D B = 0(2) 设D A 和D B 两管都导通,应用结点电压法计算V Y :V Y = 6 5.8 + 1 1 1 11V = 11.8 ×9 V = 5.59V < 5.8V + + 191 1 9可见D B 管也确能导通。
I D A =6 − 5.59A = 0.41 × 10−3 1 × 103A = 0.41mAI D B =5.8 − 5.59A = 0.21 × 10−3 1 × 1035.59A= 0.21mA I R= A = 0.62 10−39 × 103A = 0.62mA× −3 (3) D A 和D B 两管都能导通5 5 + V Y = 1 1 1 1 1 V = 4.74V + + 1 1 9 V Y 4.74 I R = = A = 0.53 10 R 9 × 103A = 0.53mAI D A = I D B=I R = 2 0.53mA = 0.26mA 214.4 稳压二极管14.4.2有两个稳压二极管D Z 1和D Z 2,其稳定电压分别为5.5V 和8.5V ,正向压降都 是0.5V 。
图1: 习题1.5.1图I1 = −4A U1 = 140V U4 = −80V I2 = 6AU2 = −90V U5 =30VI3 = 10AU3 = 60V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1.5.1在图1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和负载。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
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1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2 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3 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解]:2 元件1,2为电源;3,4,5为负载。
3 P1 = U1I1 = 140 ×(−4)W = −560W P2 = U2I2 = (−90) ×6W =−540W P3 = U3I3 = 60 ×10W =600WP4 = U4I1 = (−80) ×(−4)W =320W P5 = U5I2 = 30 ×6W =180WP1 + P2 =1100W负载取用功率P = P3 + P4 + P5 =1100W两者平衡电源发出功率P E = 1.5.21。
1欢迎下载在图2中,已知I1= 3mA,I2 = 1mA.试确定电路元件3中的电流I3和其两端电压U3,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
校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22欢迎下载。
[解] 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图 2: 习题1.5.2图−I1 + I2 −I3=−3 + 1 −I3=可求得I3= −2mA, I3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U3 = (30 + 10 ×103 ×3 ×10−3 )V= 60V其次确定电源还是负载:1 从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判定:电路元件3 80V元件30V元件电流I3从“+”端流出,故为电源;电流I2从“+”端流出,故为电源;电流I1从“+”端流出,故为负载。
第一章习题1-1 指出图1-1所示电路中A 、B 、C 三点的电位。
图1-1 题 1-1 的电路解:图(a )中,电流 mAI 51226.=+=, 各点电位 V C = 0V B = 2×1.5 = 3V V A = (2+2)×1.5 = 6V图(b )中,电流mAI 1246=+=, 各点电位 V B = 0V A = 4×1 = 4VV C =- 2×1 = -2V图(c )中,因S 断开,电流I = 0, 各点电位 V A = 6V V B = 6VV C = 0 图(d )中,电流mAI 24212=+=, 各点电位 V A = 2×(4+2) =12VV B = 2×2 = 4V V C = 0图(e )的电路按一般电路画法如图,电流mAI 12466=++=,各点电位 V A = E 1 = 6VV B = (-1×4)+6 = 2V V C = -6V1-2 图1-2所示电路元件P 产生功率为10W ,则电流I 应为多少? 解:由图1-2可知电压U 和电流I 参考方向不一致,P = -10W =UI 因为U =10V , 所以电流I =-1A图 1-2 题 1-2 的电路1-3 额定值为1W 、10Ω的电阻器,使用时通过电流的限额是多少? 解:根据功率P = I 2 R A R P I 3160101.===1-4 在图1-3所示三个电路中,已知电珠EL 的额定值都是6V 、50mA ,试问哪个电珠能正常发光?图 1-3 题 1-4 的电路解:图(a )电路,恒压源输出的12V 电压加在电珠EL 两端,其值超过电珠额定值,不能正常发光。
图(b )电路电珠的电阻Ω=Ω==120120506K R .,其值与120Ω电阻相同,因此电珠EL 的电压为6V ,可以正常工作。
图(c )电路,电珠与120Ω电阻并联后,电阻为60Ω,再与120Ω电阻串联,电珠两端的电压为V4126012060=+⨯小于额定值,电珠不能正常发光。
14二极管和晶体管14.3二极管14.3.2在图1所示的各电路图中,E = 5V , U i = 10 sin ®tV ,二极管D的正向压降可忽略不计,试分别画出输出电压U o的波形。
[解](町(b)图1:习题14.3.2图(a)U i为正半周时,U i > E,D导通;U i < E,D截止。
U i为负半周时,D截止。
D导通时,U o = E; D截止时,U o = U i。
(b)U i为正半周时;U i > E, D导通;U i < E, D截止。
U i为负半周时,D截止。
D导通时,U o = U i ; D截止时,U o = E。
U0的波形分别如图2(a)和(b)所示。
图2:习题14.3.2图14.3.5在图3中,试求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电位V Y 及各元件中通过的电流。
(1)V A = +10V ,V B = 0V ; (2)V A = +6V ,V B = +5.8V ;(3)V A = V B = +5V .设二极管的正 向 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
[解]图3:习题14.3.5图(1) 二极管D A 优先导通,则D B 反向偏置,截止,I D B = 0⑵ 设D A 和D B 两管都导通,应用结点电压法计算V Y :11.8 X 9V = 5.59V < 5.8V19 可见D B 管也确能导通I D A= A = 0.41 X 10?3A = 0.41mADA1 X 1035.8 ?5.59八 cc, ,c?3I D B = T A = 0.21 X 10 A = 0.21mA B1 X 103叫 1 kQ y™ 斤t —J —1—V Y I D A10 9 X K = 9VI R =V Y~R 9 9 X 103X10?3 A = 1mAV Y = 1 1 1 1 + +5.59 ?3I R = 3A = 0.62 X 10'3A = 0.62mA9 X 103⑶ D A 和D B 两管都能导通5 5 + —V Y = [ 1 [ 1 [ V = 4.74V+ + - 1 1 9 I R = _ V Y - ■ - 4.74 八 A =0.53 X10?3A = 0.53mAI RD A I D BmA = 0.26mA2 214.4 稳压二极管 14.4.2有两个稳压二极管 是0.5V 。
2 电路的分析方法2.1 电阻串并联接的等效变换2.1.1在 图1所 示 的 电 路 中 ,E = 6V ,R 1 = 6Ω,R 2 = 3Ω,R 3 = 4Ω,R 4 = 3Ω,R 5 = 1Ω,试求I 3 和I 4。
[解]图 1: 习题2.1.1图本 题 通 过 电 阻 的 串 联 和 并 联 可 化 为 单 回 路 电 路 计 算 。
R 1 和R 4并 联 而 后 与R 3 串联,得出的等效电阻R 1,3,4 和R 2并联,最后与电源及R 5组成单回路电路, 于是得出电源中电流51432(//)//EI R R R R R =++= 2A 而后应用分流公式得出I 3和I 4 I 3 =23A I 4 =49A -I 4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2.1.2有 一 无 源 二 端 电 阻 网 络[图2(a )], 通 过 实 验 测 得 : 当U = 10V 时 ,I = 2A ;并已知该电阻网络由四个3Ω的电阻构成,试问这四个电阻是如何连接的? [解]图 2: 习题2.1.2图5按题意,总电阻为U R = = I 10Ω = 5Ω2四个3Ω电阻的连接方法如图2(b )所示。
2.1.3在图3中,R 1 = R 2 = R 3 = R 4 = 300Ω,R 5 = 600Ω,试求开关S 断开和闭和 时a 和b 之间的等效电阻。
[解]图 3: 习题2.1.3图 当开关S 断开时,R 1与R 3串联后与R 5 并联,R 2与R 4 串联后也与R 5并联,故 有R ab = R 5//(R 1 + R 3)//(R 2 + R 4 )1=1 600 1+ +300 + 300 1 300 + 300= 200 Ω当S 闭合时,则有R ab = [(R 1//R 2) + (R 3//R 4 )]//R 51=1R +R 1 R 2 R 1 + R 2=1 +1 R 3 R 4 +R 3 + R 411 600 300 × 300 +300 × 300= 200 Ω300 + 300 300 + 3002.1.5[图4(a)]所示是一衰减电路,共有四挡。
当输入电压U 1 = 16V 时,试计算各U = × 5 = U = × 5 =图 4: 习题2.1.5图[解]a 挡: U 2a = U 1 = 16Vb 挡: 由末级看,先求等效电阻R 0[见图4(d)和(c)]R 0=(45 + 5) × 5.5 Ω = 275Ω = 5 Ω同样可得R 0 0= 5 Ω。
于是由图4(b)可求U 2b ,即 (45 + 5) + 5.5U 1 1655.5U 2b = 45 + 5 × 5 = 50× 5V = 1.6Vc 挡:由图4(c)可求U 2c ,即U 2b 2c 45 + 5d 挡:由图4(d)可求U 2d ,即1.650 × 5V = 0.16V U 2c 2d45 + 50.1650 × 5V = 0.016V2.1.6下图所示电路是由电位器组成的分压电路,电位器的电阻R P = 270 Ω,两 边 的 串 联 电 阻R 1 = 350 Ω,R 2 = 550 Ω。
设 输 入 电 压U 1 = 12V , 试 求 输 出 电 压U 2的变化范围。
[解]当箭头位于R P 最下端时,U 2 取最小值R 2 U 2min =R 1 + R 2 U 1 + R P550 =350 + 550 + 270× 12 = 5.64V当箭头位于R P 最上端时,U 2 取最大值R 2 + R PU 2max=R 1 + R 2 U 1 + R P550 + 270 =350 + 550 + 270× 12= 8.41V由此可得U 2 的变化范围是:5.64 ∼ 8.41V 。
2.1.7试用两个6V 的直流电源、两个1k Ω的电阻和一个10k Ω的电位器连接成调压范 围为−5V ∼ +5V 的调压电路。
图 5: 习题2.1.7图[解]所联调压电路如图5所示。
I =33661101(1101)10A mA -+=⨯=++⨯ 当滑动触头移在a 点U = [(10 + 1) × 103 × 1 × 10−3 − 6]V = 5V当滑动触头移在b 点U = (1 × 103 × 1 × 10−3 − 6)V = −5V2.1.8在图6所示的电路中,RP 1和RP 2是同轴电位器,试问当活动触点a,b 移到最左端、最右端和中间位置时,输出电压Uab各为多少伏?[解]图6: 习题2.1.8图同轴电位器的两个电位器RP 1和RP 2的活动触点固定在同一转轴上,转动转轴时两个活动触点同时左移或右移。
当活动触点a,b在最左端时,a点接电源正极,b点接负极,故Uab= E = +6V ;当活动触点在最右端时,a点接电源负极,b点接正极,故Uab= −E = −6V ;当两个活动触点在中间位置时,a,b两点电位相等,故Uab= 0。
3 2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2.3.1在图7中,求各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功率及各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解]图 7: 习题2.3.1图设流过电阻R 1的电流为I 3I 3 = I 2 − I 1 = (2 − 1)A = 1A(1) 理想电流源1U 1 = R 1I 3 = 20 × 1V = 20V P 1 = U 1I 1 = 20 × 1W = 20W(取用)因为电流从“+”端流入,故为负载。
(2) 理想电流源2U 2 = R 1 I 3 + R 2I 2 = (20 × 1 + 10 × 2)V = 40VP 2 = U 2I 2 = 40 × 2W = 80W(发出)因为电流从“+”端流出,故为电源。
(3) 电阻R 1P R 1 = R 1I 2 = 20 × 12W = 20W(4) 电阻R 2P R 2 = R 2I 2 = 10 × 22W = 40W校验功率平衡:80W = 20W + 20W + 40W图8: 习题2.3.2图2.3.2计算图8(a)中的电流I3。
[解]计算本题应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最为方便,变换后的电路如图8(b)所示。
由此得2 + 1I= A =1 + 0.5 + 11.232.5A = 1.2A2.3.4I3 = A = 0.6A2计算图9中的电压U5。
[解]图9: 习题2.3.4图R1,2,3 = R1+ R2 // R 3=3Ω将U1和R1,2,3与U4和R4都化为电流源,如图9(a)所示。
将图9(a)化简为图9(b)所示。
其中I S = I S 1 + I S 2 = (5 + 10)A = 15AR 1,2,3R 4 3 × 0.2 3 R 0 =R 1,2,3R 0+ R 4 = Ω = Ω 3 + 0.2 163 16 45 I 5=R 0 + R 5 I S = 3 16 45× 15A = 19 A + 1 U 5= R 5 I 5 = 1 × 19V = 2.37V2.4 支路电流法2.4.1图10是两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的电路。
已知E 1 = 230V ,R 01 = 0.5 Ω,E 2 = 226V ,R 02 = 0.3 Ω,负载电阻R L = 5.5 Ω,试分别用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 求各支路电流。
[解]图 10: 习题2.4.1图(1) 用支路电流法I 1 + I 2 = I L E 1 = R 01 I 1 + R L I LE 2 = R 02 I 2 + R L I L将已知数代入并解之,得I 1 = 20A, I 2 = 20A, I L = 40A(2)用结点电压法E 1 E 2 + 230 226+U = R 01 R 02 = 0.5 0.3 V = 220V 1R 01 1 1 + + R 02 R L 1 + 0.5 1 + 0.3 1 5.5I 1 =I 2 = E 1 − UR 01E 2 − U R 02 = 230 − 220A = 20A 0.5=226 − 220A = 20A 0.3I L =U 220= A = 40A R L 5.52.4.2试 用 支 路 电 流 法 和 结 点 电 压 法 求 图11所 示 电 路 中 的 各 支 路 电 流 , 并 求 三 个 电 源 的 输 出 功 率 和 负 载 电 阻R L 取 用 的 功 率 。
两 个 电 压 源 的内 阻 分 别 为0.8 Ω和0.4 Ω。
[解]图 11: 习题2.4.2图(1) 用支路电流法计算 本题中有四个支路电流,其中一个是已知的,故列出三个方程即可,即120 − 0.8I 1 + 0.4I 2 − 116 = 0 120 − 0.8I − 4I = 0解之,得I 1 + I 2 + 10 − I = 0I 1 = 9.38A I 2 = 8.75A I = 28.13A(2) 用结点电压法计算120116 ++ 10 U ab = 0.8 0.4 V = 112.5V 1 + 0.8 1 1 + 0.4 4而后按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应用有源电路的欧姆定律可求得I 1 =I 2 = 120 − 112.5A = 9.38A0.8 116 − 112.5A = 8.75A0.4I = U ab R L 112.5 = 4A = 28.13A (3) 计算功率三个电源的输出功率分别为P 1 = 112.5 × 9.38W = 1055W P 2 = 112.5 × 8.75W = 984W P 3 = 112.5 × 10W = 1125WP 1 + P 2 + P 3 = (1055 + 984 + 1125)W = 3164W负载电阻R L 取用的功率为P = 112.5 × 28.13W = 3164W两者平衡。
2.5 结点电压法2.5.1试用结点电压法求图12所示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
[解]− −图 12: 习题2.5.1图25100 25 + +U O 0 O= 50 50 50 V = 50V1 1 1 + + 50 50 50I a =I b =I c= 25 − 50A = 0.5A 50 100 − 50 A = 1A50 25 − 50 A = 0.5A50I a 和I c 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2.5.2用结点电压法计算图13所示电路中A 点的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