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 格式:pptx
- 大小:154.63 MB
- 文档页数:392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全部教案(共4份)1.《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现。
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
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
《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三年级下册科学提纲第一章土壤与岩石第1课土壤的成分一、填空题1.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很漫长。
2.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腐殖质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3.把土块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4.抓一把土壤,我发现土壤有点湿,说明土壤里有水。
5.土壤加水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细粒的黏土,下层是粗粒的沙子。
6.土壤放在铁盘上烧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或焦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7.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物质,主要是由土壤里的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土壤中含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8.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是反思。
9.使用酒精要注意安全。
二、实验题1.右图,把土块放入水中,发觉有气泡冒出,申明土壤中有空气。
2.左图,把土壤放在铁盘上烧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3.右图,土壤加水搅拌,静置后,土壤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细粒的黏土,下层是粗粒的沙子。
第2课土壤的种类1、填空题1.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是沙质土;青岛版含沙量少的是黏质土;含沙量适中的土壤是壤土。
2.沙质土渗水快,说明它保水性能差,透气性能好;黏质土渗水慢,说明它保水性能好,透气性能差;壤土渗水快慢居中,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透气性能也居中。
3.最适合种植的土壤是壤土。
最适宜捏泥人、做陶瓷的土是黏质土。
4.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植物生长。
沙质土适宜花生、红薯、西瓜、仙人球等植物生长;黏质土适宜荷花(莲藕)、水稻、芦苇等植物;壤土适宜小麦、玉米、大豆等植物。
1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5.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多种多样,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土壤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的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等。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下册)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探秘植物世界课时1:认识植物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特征–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动植物的不同之处2.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用常见植物进行分类练习3.植物的生长繁殖–种子的结构和发芽–利用种子进行观察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4.植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周围的植物环境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兴趣。
2.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进行植物的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5.介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
6.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视频:植物生长的过程•实物:常见植物、种子•图片:植物的不同部分、植物的分类等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分类练习成果展示。
3.学生对植物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课时2: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线、水分、温度和土壤等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2.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显性和隐性适应性–植物生长的特殊环境适应能力3.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发表对植物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思考。
2.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备课2019年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备课师:刚才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核心就有一个,易拉罐为什么会转?学了今天的课后你就知道了。
(二)、学习新课一、认识热空气的性质: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那么你桌上都有什么?(实验东西都是教师事先准备的)生:火柴,铁架台、碟子(碟子中有棉花、酒精)、塑料袋、蜡烛、纸蛇、纸巾等。
师:盘中酒精点燃后,想熄灭用小盘盖上;实验中如果发生火灾,不要着急,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湿毛巾,可以盖灭火焰;实验签议卡和实验报告单在桌上。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15分钟可要到了,一会儿老师让你按着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写的?师:你们有几个发现?生:我们有个重大发现,塑料袋罩在火焰上,可以升到空中。
师:你们知道了为什么塑料袋可以飞上去?学生沉默。
教师启发:氢气球松手后会怎样?生:会上升。
师:为什么会上升?生:因为气球中的氢气比空气轻。
师:对了,正是因为氢气比空气轻,所以它会上升。
现在,你想一想,当塑料袋放在火焰上方时,塑料袋里的空气受热变成了热空气了,塑料袋松手后会上升,是为什么?生: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师:你能用实验验证吗?(学生如右图实验)师:刚才用平衡尺做实验时,我再三强调这两个小盒必须是同体积的,现在你能否用科学术语来阐述结论?生: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生:所以我们还发现餐巾纸放在铁架台横梁上,它会向上飘。
生:纸蛇挂在铁架台上放在火焰上方,纸蛇飘动。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呢?生: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蛇和餐巾纸飘动。
师:通过以上研究,知道热空气有什么性质?(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受热的空气叫热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三)、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应用:利用挂图、投影片或录像讲解:(1)我国古代军事家诸葛亮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制成了能上升的灯,用它传递信号。
(2) 200年前,法国人制成了热气球,载着人升上了空中,热气球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至今仍然有人利用热气球在空中遨游。